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转载] 地方政府:融资的狂欢

09-06-16 08:33 3584次浏览
luoyt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哪里有什么金融危机?现在是地方政府融资的狂欢节。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不在充分、彻底地用足这久违幸福时刻的每一分。

  最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数量从一地一个到多个,级别由省、市复制到县,行业从城市建设、交通延展到新能源,规模由小至大,正在加速膨胀政府的融资能力。

  所谓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

  融资平台的雏形始于1998年的财政刺激,此后在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资金的推动下,重庆摸索出的国有投资模式最为知名。

  当下融资平台的优势在于,一是整合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掩护下,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的项目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数倍地放大财务杠杆,满足投资饥渴。

  操作者眼中似乎没有危机,对它们来说,惟一有意义的是财政和信贷的放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方面,“4万亿”项目在地方存在着巨大的配套资金缺口;另一方面,这也提供了放手融资的理由和空间。更何况,哪个地方会满足于仅仅为“4万亿”配套而不启动自己的“刺激计划”?

  “扩张期来了,地方政府想借机会多办些事情,融资平台的潜力当然要打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禁忌一夜间消失了。自去年11月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计划以来,融资纪律正在逐渐融化。

  这不可能是地方融资平台的独角戏,另一个关键是各方一拍即合: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正在向地方融资平台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弹药”。通道多种多样,能贷款则贷款,不能贷款还有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债券工具。

  无论叫做什么,实质是一样的,化银行资金为资本金,增加地方政府的杠杆率。除了自己,没有人知道综合负债率到底是多少,对于资金流向和偿债能力的疑虑也从未消失。但金融机构们集体选择了相信政府。

  融资平台的潜力正被用到极致。

  比如,今年以来激增的天量银行贷款(扣除票据)中,有大半投向了基础设施行业,而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正是融资的主体。

  再比如,一种被称为“银信政”合作的信托产品日益流行,即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认购投资于政府融资平台股权的信托产品。在刚刚过去的五个月中,这一产品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而所筹资金多数被用作了项目资本金。

  又比如,此前默默无闻的城投债,规模迅速膨胀到605亿元,一批县级城投公司在注入土地资产之后,获得了巨额基建资金。

  监管层和识者已有忧虑。

  风险之一是:地方窗口公司与财政水乳交融的关系,“现在有些融资平台,只管拿钱,拿到之后如何偿还并不明确,这是一个定时炸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称。

  风险之二是:种种加高杠杆率的融资安排,事实上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会迅速转好的假设之上的。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有鉴于此,一些专家提出了“堵不如疏”的观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原部长郭励宏就认为,应当规范融资平台的操作,化繁为简,明确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建立出资人责任制。

  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则认为,更重要的是改变当前用银行信贷弥补地方资本金,变财政刺激为信贷刺激的绕制度做法,而其根源在于突破财政3%的赤字率,明确财政刺激的资金来源。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正在借金融危机下的财政刺激政策得以扩张。

  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表示,4月宏观数据回暖,企业盈利仍在下滑,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的背离,说明目前的投资效益不佳。“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应当退出投资领域,不能饮鸩止渴。”

  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本身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目前关于地方负债尚无准确权威的数据,相关研究也刚刚起步。职是之故,《财经》记者分赴浙江、安徽、陕西等地,了解各地围绕着融资平台的种种操作,以期为读者提供较为直观的认识和思考。

  ───编者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股海历险记

11-06-28 14:48

0
没免费的午餐,出来混总要还。
寂听

11-06-28 14:38

0
哦了
品位心魔

11-06-28 07:44

0
潮水退去,该买单了,
密林里的树

11-06-28 00:00

0
五味陈杂
luoyt

09-06-16 08:44

0
西部扩张样本

《财经》记者 王长勇 霍侃

  “西安现在是一个大工地!我们现在最不愿意进城。”今年5月,《财经》记者刚到西安,出租车司机就对当地基础建设发出了最为直观的感慨。

  事实上,整座西安古城,正在被东西长25.3公里的地铁一号线、南北长26.4公里的二号线地铁切割成四个大工地,二环路内的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则点缀其间。

  地铁线地下工程在紧张掘进,地上道路也常被护栏侵占近半。汽车、自行车和行人混杂,艰难前行。深夜街道上依然人流攒动,建设工地如火如荼,一幅“沸腾景象”。

双重刺激

  城市建设繁荣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投资计划的双重刺激。

  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中央“4万亿”投资项目共计下达陕西省65.4亿元。其中,2008年四季度下达29.5亿元,2009年一季度下达35.9亿元。

  “两批中央项目投资资金已基本下达,第三批项目资金也已于5月初开始下达。”陕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王永杰说,前两批中央投资项目,要求陕西省提供配套资金57.6亿元。中央和地方承担资金的比例大致为1∶1。

  “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券,为地方弥补配套资金缺口帮了大忙。”王永杰说。2009年财政部共计下达陕西省地方政府债券额度63亿元。4月30日已发行一期36亿元,下半年将申请发行第二期。

  “省上的配套资金,基本没多大问题,都能配套。”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对《财经》记者表示,各市县的配套能力差别很大,西安、榆林、延安、咸阳和宝鸡的财政情况好一些,提供配套资金的能力较强。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市,基本是靠财政转移支付来发工资,“让他们再拿出钱来做配套,难度很大,也不现实。”事实上,陕西省政府将2009年发行的地方债,主要提供给了市、县政府作为配套资金。

  在落实中央扩内需的“4万亿”项目尚捉襟见肘的同时,陕西各级政府又提出了更为庞大的投资计划。2009年,陕西省提出了九个领域、共计171个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8710亿元,其中2009年度投资额为1449亿元。今年计划的骨干铁路、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就达494亿元。

  根据陕西省财政厅2009年预算报告的数据,陕西全省2009年的一般预算收入为668亿元,加上中央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各项财力补助和中央专款补助,全省可安排的财力为1250多亿元。2009年省财政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总量只有105亿元。

  简单对比即可发现,2009年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年度投资,已超过了全省财政的总收入。而且仅基础设施一个领域的投资,几乎超过省财政投入经济建设资金的4倍。

  如何为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融资,是陕西省各级政府真正面临的难题。

“抢抓机遇”

  与中央“4万亿”投资项目锁定在基建、民生项目不同,地方政府自身的投资计划,在扩大工业投资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尤其在发展制造业、新开工业园区、重化工业方面,在“保增长”的旗帜下持续跃进。

  今年2月,陕西省政府确定“工业保增”战略,提出2009年实现工业经济增长18%的预期目标,相应地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13%。

  “因为工业在陕西整个经济结构中占的比例很大,达到56%,工业掉下来,农业和服务业补不了。”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权永生说,所以省政府采取措施保工业、保大企业。

  2009年一季度,陕西省经济增长10.2%。“比我们预先想的要好一点,关键是投资增长非常快。”权永生说,因为陕西经济的外向度比较低,出口对整个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仅为80多亿美元。

  与之相应,2009年,陕西省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项目总计71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

  陕西省还提出了“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的口号,支持在县域范围内建设工业园区。作为落实,众多地市级政府进一步要求“每个市、县、区至少建设一个工业园区”,而县、区级政府则倾尽全力扩大工业项目投资。

  在地方投资的制造业冲动方面,陕西并非孤例。瑞信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在调研后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制造业投资上升27.3%,只略低于2008年31.9%的增幅。“制造业投资的高增幅一方面让人惊奇,另一方面亦留下了未来产能过剩的风险。”

  “很多在局部认为合理的投资,放到全国看,就不一定合理了。”陈昌华说,工业投资高速增长的现象已在全国开始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春季报告》显示,2009年1月至4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其中,对工业的投资增长27.7%,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2.3%。

高杠杆隐忧

  与中央的基建号召和地方的工业投资相伴而行的,是地方债务的极速膨胀与融资市场的悄然放松。

  近几年来,土地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城市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但《财经》记者从西安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咸阳市政府了解到,2009年,受房地产市场疲软影响,截至5月19日,西安市和咸阳市都未卖出一块地。

  “西安市可用来出让的土地本来就非常少,目前只有一个地块在挂牌。”西安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人员说。

  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银行信贷。据央行陕西分行数据,3月末,陕西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2%,新增贷款934.4亿元,同比增长2.1倍,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数字。

  城投债也进入了政府视野。5月17日,陕西省政府召集全省城投类公司开会,动员、鼓励符合条件的城投公司积极申请发债。“政府希望企业用直接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去筹资。”陕西省发改委财金处处长张刘俊对《财经》记者说,“现在国家的政策是放开的。”

  目前,陕西省发改委已提出要求,“西安、咸阳、延安等城投公司,力争2009年内在发债上取得突破。”市政府在给城投公司注入、划拨、整合资产,以及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上要着力予以支持,“策划包装城投公司,使其具有发债的功能。”

  此后,迅即有四五家城投类企业透露了发债意向。咸阳市5月19日即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咸阳市城投公司申请发债事宜,拟议发债规模为20亿元。延安城投、渭南城投等也在加快发债的前期工作。

  与全国各地一样,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在陕西也被一再强调。目前陕西省已有四家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主要功能在产业投融资方面,而另外四家新的省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正在筹建中,以期加强城市建设的投融资能力。

  在经济低迷期间的大举融资和全力投资,对陕西省未来的财政压力已不容忽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陕西省的债务总额达1272亿元,已相当于GDP的23.2%。其中,直接债务为88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69.7%;担保债务345亿元,占债务总额的27.1%;政策性挂账40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2%。

  这一研究仅测算了政府债务总额中的显性债务,并不包括隐性债务。然而,仅此看来,存量债务规模已然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总收入。随着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涌动,未来政府的真实融资杠杆率的高企,势将成为陕西繁荣新起点不容忽视的暗疾。■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