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11 10:46 】
细柳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喜欢玩拼图。一次定购奶粉,商家附送了几份12块带底图的拼图。小家伙用胖手撕了包装,颠来倒去地看。她爹觉得好笑,心里想她根本分不清这图的上下左右,还看得一身的劲。他忍不住去给细柳表演了一把拼图。当场,细柳给她爹展示了一下她的天分。三张拼图,她爹表演一次,第二次,细柳就很快地指挥她爹完整地拼好。这件事也让我有点点意外,至今也没想清楚她是怎么掌握图片之间的联系的。细柳她爹一兴奋,出差的时候就给她买了好些不带底图的16块、24块拼图。买回来之后,我只是给细柳看了看,没给她玩,因为我不相信她能玩好不带底图的拼图。
后来细柳生病的时候,某一天她突然向我索要这些拼图。当时因为她的病情让我焦头烂额,早就忘了还有这些拼图。感谢这些拼图,给细柳那些痛苦的日子带来一些快乐。几乎不需要教,小家伙在“拼图专业”上很快地超过了她爹,并痴迷于此。她一玩就是半个小时以上,直到她的肚子胀得不允许坐下来。后来她的体力慢慢恢复了,坐不下来,她就扶着小桌子玩,玩到站不动为止。因为我们整日为了照顾她,无法出门去给她买新拼图。小家伙就开始变着法子玩,比如一张拼图,换一种新的拼接顺序。后来,她把好几幅一个系列的拼图全部倒在一起弄乱,然后一起拼。我老妈当时感动得不行,跟我说:“你看这孩子,病这么重,这么小就知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我也很高兴,倒不是觉得什么“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感到这个孩子天性中有强烈的为自己找乐子的动力,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我至今没想清楚她为什么如此快地掌握并痴迷这个游戏,也许是她的天分吧。感谢命运赐于她感受这种快乐的能力。
除了拼图,细柳还是痴迷读书。在她病得最重的时候,因为进食量非常少,穿着棉袄再套着羽绒大衣,细柳还是很冷。我老爹身上热气大,把她抱在怀里没日没夜地焐。她就用很微弱的声音要求我给她读书。这些书,大部分是细柳会说话之后,我父母不顾我的反对积极地买回来的,甚至包括汉语拼音卡片。细柳不分青红皂白,要求我给她念所有的书。我实在想不通汉语拼音字母能给她什么样的快乐感受。但是细柳一再坚持。有些时候,我们看到她眼皮子合上了,就停止了读书,她便会立即抗议。那段时间,她只是听我们给她唱歌或者念书,她自己并没有力气多说话。
后来她病情好转了,某一天,她让我们大吃一惊。她那天坐在小椅子上,叫她爹拿书来。然后,她跟她爹说:“爸爸不念,细柳念。”说完,她开始一本本地念那一大摞子书,包括她从来没有开口说过的拼音字母。这次不仅我父母激动了,连她爹也激动得一塌胡涂。他就没想明白细柳是如何认得那些对她而言比较抽象的拼音字母,他也没明白细柳从未开口念过这些拼音,第一次开口怎么全会念。我不去想那么多,想也想不通。不过从这件事,我发现细柳是象她爸爸的。学一样东西,要么不会,要么全会。
后来,细柳的病情进一步好转,我们带她上了小区幼儿园的亲子班,想让她多去跟小朋友在一起,多一点快乐。一开始细柳的体力是无法支持她跟小朋友一起做模仿操的,我们只能抱着她在一边看。后来,我们给她录了课件带回来给她看,想让她熟悉并喜欢幼儿园里的气氛。她看录像的时候,我妈有时忍不住去跟她说:“细柳,站起来,一边看一边做。”细柳固执地坐在那里不动。我妈过来拉她,我反对了。因为对于细柳这种学模式的人,这么做不过是打断她的思路,让她焦虑或者反感。事实证明我猜对了细柳的学模式。她在家里一动不动地看了一个星期录像,没有跟着做一个动作。第二次去幼儿园,细柳自己主动地站到老师面前,用尽体力做了所有的模仿操,让老师都大吃一惊。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11 10:34 】
基本上,我就是这个教育思路,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知识本身的美,至于她能掌握多少,不作要求。一般而言,孩子如果对知识本身以及传授知识的过程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上的体验,用不着担心她不会掌握这点儿东西,因为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会促使她再三地回味,从而达到一种超乎家长想象的理解程度。我们小区那个一岁半就会背十几首唐诗的孩子,现在早早的忘了精光。细柳却经常自发地唱颂一些诗句,哪怕是一两个月没有跟她提及的诗,她也记得分毫不爽。我并不认为那个孩子的记忆力有问题,但我相信诗歌本身并没有给他的带来快乐。我并不在乎孩子背多少书、唱多少歌、是否会算术、是否会双语还是三语,但我绝对在乎孩子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是否有一种甜美的体验。这种甜美的体验也是上苍赐予人类的厚礼。求知中体验到快乐,跟一个极渴的人喝水时得到快乐一样,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因为家长或老师种种不恰当的教授方式,会使大多数孩子变成不能持续体验这种快乐的成年人。
我之所以对这种快乐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这种快乐将会是孩子日后自学的强烈动力。作为家长,不可能也不应该想着包办孩子所有的知识传授。孩子迟早是要自己去寻求知识的。虽然我一再强调学知识应当是快乐的,但我也很清楚要深刻掌握一门知识做到登堂入室,后面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孤独的强化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由知识本身激起的快乐体验,仅仅靠意志,无法持续很久。在我所接触到的人中,那些出众的人才,并非一定是有着多么好的早教经历,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强烈对某些东西着迷。这种着迷的情绪,才会使他们以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日夜思索。事实上,即便运气差,日夜的投入也不能一时达到成功,这种人也不会被失落感击倒,因为他们从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也可以补偿一些探索时的辛劳,并支撑他们再次开启探索之旅。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09 15:37 】
当然,另一方面,我也赞同给孩子一点点知识的引诱,就像给她一点没吃过的食物引诱一样。如果给她一点知识的引诱,她没有反应,就不再继续,就像给她吃一样东西,她不表示喜欢就不再强制她吃一样。我妈不是羡慕别的孩子会背唐诗嘛,这个算啥?我又不是不会教!事实上,我更倾向于多教孩子儿歌而不是唐诗,因为儿歌里的东西跟孩子的认知水平比较贴近,让孩子有一种亲近感。但是我自己会的儿歌很有限,还是从唐诗里找一些象儿歌的篇章教教她。
象千万个母亲一样,我教的第一首唐诗是“静夜思”。细柳话都不会说,怎么理解“故乡、月光、霜”呢?所以,教她这首诗的目的不是要她理解并会背,而是首先让她体会到这首儿歌类唐诗的韵律美。于是我把我那不会说话的小傻瓜抱在怀里,开始用夸张的语调念“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样每个韵脚都念得特别响特别长,每念过一个韵脚,扭扭她的小鼻子。细柳高兴得咯咯直乐,我抱着这么个胖乎乎的玩具也很乐。老妈看我教孩子没个正经相,摇头直说:“一个大傻子带一个小傻子。”
我教了一次,就不打算继续了。细柳嗯嗯啊啊地要求再来。她不会发那首诗里的任何一个音,但她会想主意。但凡她爬到我身上,指指自己的小鼻子,我就知道她想听“床前明月光”了。她一再要求,我便一再地跟她玩这个游戏。我老爹听了直摇头,说:“一个多月了,还是床前明月光,就不会换一首?”我说:“达芬奇还画了很长时间的鸡蛋呢,细柳又不是要去参加比赛,床前明月光我还打算念它一个月,除非细柳不要听。”老爹和老妈试着教其他的唐诗,但他们没用我这么夸张的方式,细柳不是很感兴趣。我有些相信最初的韵律美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的,后来她生病期间,已经会说话了,一首诗念个两遍她就会一字不差地记住。比背诗让我更高兴的是,细柳会摸索着韵脚将她记不清的诗句复原出来,她体会到了韵律美,这正是诗歌独有的魅力。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09 15:36 】
细柳会数数,让家里的四个老人激动不已。她爷爷更是看到孙女用小手指着画报上的小人数到30时,竟然激动得要掉下泪来。她爷爷跟我说细柳爸爸小时候“戆大滴答”的,他担心孙女象他儿子,现在不用担心了。细柳爷爷之所以对细柳他爹有这么个结论是因为细柳他爹上学前怎么也教不会数数,吃毛栗子也不开窍,急得她爷爷一身的汗。我并不觉得细柳象他爹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她爹的思维方式跟很多人不一样。很多孩子学一样东西,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会,细柳他爹要么不会要么全会。他某一天会数数了,他并不局限于数数,而是理解了十进制,一旦会数,就可以无穷无尽地数下去。事实上,细柳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象她爹,这个日后会逐渐显现出来。
我父母很热衷于早教,我就是他们早教的产品。虽然我觉得这个产品并不怎么样,我父母却很津津乐道。我妈看到细柳不是个傻瓜,又开始跟我叨叨,说小区里比细柳大几个月的小孩不但口齿清楚,早早地就会背十几首唐诗了。老妈那种羡慕又焦急的心理溢于言表,也是难怪,她太爱这个孩子了,她明里暗里多次表示孩子是有天分的,只是我这个做妈的玩忽职守。我永远是家里泼冷水、拖后腿的那个人。我说我老妈是“瘌痢头儿子自家的好”。我给几个老人都谈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论她的智力,聪明啦、笨啦,都不要说。至于背唐诗之类的东西,不要灌输。我多次声明我对这个孩子拥有最终的教育权力,而我的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管。也就是细柳不问,就不主动给她讲系统的知识。至于那种观察自然的东西,是可以主动讲的,比如:这里有朵红颜色的花,这里有个知了等等。
之所以坚持这个教育原则,是我坚信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求知欲就像她的食欲一样,天生一般都是旺盛的。但是如果孩子太容易得到知识,反而会败坏她的求知欲。就像一个随时可以吃到各种好吃的东西且不加节制的孩子,难有持久的好的胃口。一定要孩子自己要求,甚至再三要求,才把知识交给她,这样她会掌握得牢靠。
0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09 14:16 】
细柳也不是一个特聪明的孩子。她什么都晚,长牙晚、爬行晚、说话晚。我父母旁敲侧击地提醒我要为孩子的教育做准备,我永远是一副懒散的面孔:“没那么大穷劲。”在我这种懒散的情绪引导下,我老妈也逐渐放松下来。但是细柳说话实在是太晚了,一岁到一岁半之间没有学会一个词,还停留在一岁左右会发的那一点奇怪的声音。我老妈坐不住了。她的这种焦急情绪来源于她的那个圈子。很多带孙子的老头老太总是对细柳问这问那的,细柳不会说话已经是全小区闻名的了。老妈脸上挂不住,回来多次跟我谈这个问题。她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她有她的理由。据老妈的吹嘘,我说话非常早。这个我感觉老妈美化我了,自我记事起,语言不是我的强项。我说细柳不会象她爸爸或者舅舅嘛?他俩说话都晚,智力不也挺正常嘛。老妈认定女孩这么晚说话就是不正常。
细柳的理解力没有任何问题,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可以清楚理解我们说的话并用她那几个奇怪的声音准确地表达她的意愿。我并不担心。到了第二十个月,细柳有件事情让我老妈可以在小区里抬头了。她会数数。她用奇怪的声音数数,比如3这个数,她会发“它”这个音。十个数,有七个音都是她用自己的古怪的含糊的音节代替。就是用这种她独创的发音,她可以数到一百。这件事本身并不让我有多高兴。让我高兴的是,细柳之所以会数数,最主要是她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父母带她出去玩,她看到广告牌,便要我父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她听,上面的电话号码一概不放过。我妈一开始觉得她在胡闹,话都不会说的孩子,学数数不是搞笑嘛?可是细柳有股子戆劲,不念就哭,老妈只好给她念。后来,我带她去小区散步,她看到汽车牌照,跑上去给我一个一个地念。一个月的时间,她不仅会畅数,还会点数了。小家伙还逼着我给她念牌照上的英文字母,不念就不走。可惜她的发音实在是迟钝,英文字母她绝大部分不会念。不过我也无所谓,本来就是玩嘛。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5-09 14:15 】
人生的每一步都有着不确定性。事实上,受精卵的形成就是孩子人生第一次大概也是最大的一次冒险。早在十几年前,详细地了解了受精卵的融合、着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就明白了自然的力量,确信这么复杂的过程,不是人力可以设计的,还是把这一切交给上天来完成,然后坦然接受最终的结果就可以了。我当时对上天唯一的要求就是生一个健康的、智力正常的宝宝,我并不额外要求我的孩子要有过人的禀赋。感谢命运,满足了我这个愿望。我确信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更多的是决定于染色体的组合。而后天的教育,不过是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在社会中找准他自己的位置而已。我不相信后天的教育可以使孩子的资质发生质的飞跃。基于这种看法,我的教育是比较被动的。我不想去打扰肚里发育的胎儿,只是努力地使自己轻松快乐,让胎儿有个舒适的发育环境。如果我觉得四处闲逛比窝在家里听音乐更快乐,我决不强迫自己去听音乐,虽然听音乐这件事更象是关心胎儿。
我以前的圈子,是一个弥漫着过度竞争氛围的环境。那些年轻的妈妈或者准妈妈们,早早地就在谈论胎教和早教。一个个都比得上孟母,早早地就在勘测地形,寻找名校周围安家。我也有自己的观点,我希望孩子做新三好学生,那就是睡好、吃好、玩好,然后再来谈别的。对于我这种观点,圈内人很少相信,更别提赞同了。所幸的是别人是否赞同,对于我并不重要。
2
【 原创:石中火 2008-05-09 14:15 闲闲庐 浏览/回复:3373/58】
谈到孩子的教育,不大可能跳出家长的价值体系。虽然很多人说让孩子自由发展,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倡言而已。孩子所能获得的自由总是相当有限的。
每个妈妈都希望孩子幸福,但是每个妈妈对幸福的定义以及如何达到幸福,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感谢命运让我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近距离感受了那些有着较高名望的人的生活,有幸了解了他们那些永远不会出现在报章上面的真实人生,明白了外表的风光未必是值得追随。衡量过那些令人羡慕的地位、财富的代价,对人生的看法逐渐平实起来。对于人生,我逐渐没了“人定胜天”的豪情。我相信命运的力量,对人生有一些悲观的认定。孩子的道路很长,不是我能一眼看到头的。我并不去设想她日后如何出人头地。我知道她这一生肯定有一些难关,我希望我的教育能帮助她避免一些,并学会接受一些挫折。如果细柳能在人生的暗影里学到正确的处世之道,我又何必去操心她生命中其他的时光?
我对细柳的期望很简单:不求闻达,亦不期蹭蹬。闻达,除了自身的素质,还需要运气,这个我就不计算在估值里头了。蹭蹬,多少会有的,我只是想如何减轻一点其中的痛苦。具体一点的目标就是: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态、一个能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以及至少一种有益的嗜好、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自处的能力。事实上,有益的嗜好就是为培养自处的能力而准备的。我把自处能力跟其他要素对等的看待,是因为人生中有很多孤独的时光。这些孤独的时光,可能来自于失恋、朋友的背叛、事业的挫折、亲人的不理解等等,当然也可能来自于自我的放逐。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后一种主动的寻求孤独可能性不太大,除非他有过人的禀赋,更多的人是要接受那种被动的孤独。这种被动的孤独,如果没有合适的排遣方式,是大段的空劳的折磨人的时光。而对于一个有自处能力的人,他可以利用这些时光成就自己、丰富人生。
0
【 · 原创: 枯草 只看该作者(-1) 2009-05-27 17:05】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出在小学语文老师身生,幼儿园、中学的老师基本还是合格的,所能基本符合所责,小学就很有问题,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十个恐怕难有一个合格,可偏偏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特别重要,而且小学往往是语文老师当班主任,唉!
========================
正解!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很期待你以前在闽发的帖子。“闽发转帖”可以找股天乐帮忙,他能够一次性批量转。自己转帖很辛苦。希望你尽快给股天乐发短信。不好意思,催促一下,我迫不及待了:)
0
飞扬、chris、穿杨、极线、闲观山水、Aigg、蚂蚁啃大象:大家好!
谢谢你们的鼓励和夸奖!
这两天有点事,先写到这里。转贴的事情过两天我会做的。有什么想起来的其他经验,过两天我会添上去的。
对了,过两天我可能会写一点我在高校里教课时跟成年了的大孩子们交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