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细柳的第一次转折

09-05-27 10:12 13189次浏览
石中火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孩子生命中的每一次转折都值得重视。有些孩子小时候出色,升学之后未必出色,这并不一定是因为孩子笨了,跟不上了。很多这种情况是因为转折期(升学)心理调整没有做好。心理调整没有做好,在新环境里不适应,热爱学校、热爱老师、自信心、自豪感都没有了,再碰到一两个学上的小挫折,就会对学感到畏惧、厌恶。

细柳的第一次升学就是上幼儿园托班。去年九月份,她上学了。相信每个有同样经历的妈妈都会有感觉,这个转折对孩子、对家长都是考验。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更听不进说教。孩子只会哭、不合作,还要在身上拉屎拉尿。做家长的一方面担心老师洗裤子洗不干净,孩子会受凉挨冻,另一方面,更担心老师会厌恶自己的孩子,给予不恰当的批评。所以这时候的家长个个心事重重。

细柳性格倔强、软硬不吃、敏感且记性好。我有次烧糊了稀饭,过了大半年还被她拎出来讲。因此,我也很担心一些最初的挫折会影响她很久。担心没有用,关键要行动。

六月份拿到幼儿园录取通知书之后,我就立即着手为她的转折做铺垫。首先搜集各种以孩子上学为素材的故事书,其次找机会带细柳听听本小区已经上学的孩子的现身说法。细柳爱读书,这几本书早就烂熟于心。小区里上学的孩子纷纷说幼儿园好,细柳一幅很神往的样子。此外,出于理解幼儿园老师工作的艰辛,我本着不给老师找麻烦的原则,培养细柳好的生活惯。细柳吃饭一向不用操心(关键我从不给她零食),主要培养的是早晨大便的惯。两个月的坚持,细柳每天早饭后会排便。这样排便问题在家里解决了。不会给老师添麻烦,也不担心她在幼儿园换洗衣服而着凉。

此外,我更加注重孩子见到熟人问候的礼节。且不论老师怎么样,先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总不会错。如果孩子有见到任何熟人都能问候的惯,问候老师则是水到渠成的。要说一下遗传状况,细柳她爹什么都好,就是嘴不甜,见人不愿意打招呼。用我婆婆的话说:“这是性格,教不出的。”婆婆对细柳的看法也是如此。我不信邪,我也决不允许有什么缺点“代代相传”!我以身作则,在小区里见到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无论人家态度如何,我都笑脸相迎,礼貌招呼。其实我也是个敏感的人,以前遇到那种爱理不睬的人,我也没那份穷劲一直打招呼。教育孩子,先改造自己。我跟别人打过招呼之后,再要求细柳跟我学,也不论那个小朋友是否回应细柳的问候。勤能补拙,这是天道。细柳虽然天生不是热情的孩子,在我的指导下“勤学苦练”,终于养成了轻松问候他人的惯。事实上,那些爱理不睬的人,在我们的一再问候之下,也变得热情起来,还一再地夸赞细柳比自己的孩子懂礼貌。但是我奇怪的是这些家长这么羡慕细柳,为什么不指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这样的惯呢?养成这样的惯将来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好处啊!管他天生性格如何,惯的力量最大!教育就是培养惯。“性相近、相远”,讲的就是后天教育环境对人的改造。
打开淘股吧APP
46
评论(13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微尘如是

09-05-28 14:40

0
看在眼里,醉在心里,陪快乐宝贝一起成长是我一直的心愿,也一直是在能力范围内实践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学和感受幸福的历程,女儿的快乐是第一,爱女儿,想到女儿心里甜甜地感动,面部更柔和了;孩子快乐了六年,我幸福了七年,感觉真好!
  不知道女儿能够念多少书,成绩会不会好,长大会做什么,会喜欢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共度人生?自己该怎么应对?常常在夜深时陷于幻想,但这样的希望 蓝图只是我个人的。爱女儿,所以女儿三岁前是我安排她的生活,三岁后是她安排我的生活。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算不负责么?
  我不是搞教育这行的,对孩子只有深深的爱,没有方法也没有理论,看书学得的一些东西总是屈服于孩子兴趣或者情绪而失效。好在到目前为止,孩子独立能力还可以,除了梳头发需要人帮忙外,吃喝洗漱能够自理;穿衣穿鞋,穿什么也基本由她自己决定和完成;喜欢看书,做手工,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幼儿园大班开始留作业的,因为认识的字有限,时常得靠猜题来做作业,猜题利弊想过,没有结论只好顺其自然了);性格开朗喜悦,朋友多,与3岁到10岁的孩子都能够玩得开心;自己独处也能够玩得不亦乐乎(玩手指操,小人游戏,给家里小动物们上课,安排游戏角色)。。。。。。
  回想起来的都是孩子的好,并不是孩子比别的孩子少了些毛病,只是不太记得那些已经改好了的。改不了的,慢慢地也就惯了接纳了,孩子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才是正常的,上哪去找完美的人呢?何况只是个孩子?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满足地过着普通平淡的生活,在孩子眼里我就常常犯错误,很多地方不如她,需要她的关心和提醒。。。。。。
  对于未来,我没有预见能力!只是学前的时光快结束了,孩子的学校生活会发生些什么?我需要准备么?该准备些什么?还需要改变么?为了孩子,我愿意改变,只是真的能够改变么?
推石头上山

09-05-28 13:06

0
这个应该顶。
这样的教育才靠谱。
微尘如是

09-05-28 12:54

0
女儿刚刚满6岁,今年九月就要入学了。这对孩子将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家长也一个新的挑战。看了坛子里诸多朋友关于孩子教育问题所谈及的观念,感触非常大,原来万里长征还没有开始啊!对于即将来临的挑战,我如履薄冰,当然是幸福的如履薄冰^_^
微尘如是

09-05-28 12:40

0
感谢石中火兄提供如此好的的学平台!也谢谢我心飞扬兄转贴,辛苦了!
风轻燕婉

09-05-28 12:04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辛苦了,感谢我心飞扬兄。
丝绸

09-05-28 10:45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俺家就是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教养都不错滴说

实际能力?  额  偶家哥哥们实际能力都很强滴,

  偶的实际能力确实很差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滴
夏雨秋荷

09-05-28 10:43

0
见过一些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教养不错,但是实际能力平平
2008我心飞扬

09-05-28 10:20

0
将去年石中火在闵发上的“谈谈教育”搬了过来,重温,也可有心人学交流一下。
2008我心飞扬

09-05-28 10:17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6-09 18:01 】    
  这个帖子已经写得很长了,教育的话题无止尽,但是这个帖子即将告一段落。在帖子的最后部分,谈谈如何处理孩子的成长节奏。
  
  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规律。所有的教育,都不能违反这个规律,否则教育变成了戕害。细柳出生的日子不巧,正好赶不上八月的尾巴。我怀着她的时候,很多人劝我剖腹产,让细柳早出来一个礼拜,可以早一年上学。这种建议是违反我的观念的。后来,细柳能读一点书,很多人又重提这个建议,让我想办法找找路子,或者通过转学的途径让她早一年上学。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看的,一个孩子是否能早一点上学,跟他的智力相关,跟他的性格成熟度更相关。而后者,很少有人关心。就我的经验来看,数理偏强的孩子,往往性格单纯,成熟晚,恰恰这种孩子被人们认为是聪明的,应当早念书。结果很多这样的孩子,因为性格成熟晚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加上老师、同学对他们另眼相待,结果成熟就更加晚。
  
  有些孩子的家长跟我说细柳是个女孩,早上学在班上会受宠。家长们只在乎自己的女儿是否有公主般的待遇,但是并不分析这种待遇对孩子有什么负作用。我自己就是一个早上学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代,的确顺风顺水,处处享受优待。公益劳动分给我最轻的活儿做,聚餐吃喝第一个照顾我等等。很开心嘛?很开心,在当时。但是长期这样的环境,我的性格成熟延期了。回忆当初的一些表现,我现在对那时的自己是不满意的。自理能力差,说话只顾自己的想法,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特点,在小的时候可以看作是单纯、诚实,是可以被原谅的。但是走上社会之后,这将会被认为是幼稚,是不会被原谅的。幸好大学毕业后我遇到一位很能干很独立的室友,她给我狠狠地补了一些课。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凡事有利有弊。晚上学就一定不好嘛?晚上学的话,孩子在班上偏大,将承担更多的义务,可以培养出稳重、成熟、领导能力强且富有责任感的人。再说了,日后大学是学分制,如果孩子真的很聪明,且又成熟,想早一点进入社会,早点儿修完学分不就得了,何必在她性格和智力还不定型的时候削尖脑袋去早那么一两年读书呢?给孩子更从容的发育空间吧,家长不必太急躁。
  
   我虽不支持孩子早上学,但是我不反对孩子提早学。在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况下,我认为父母有义务为他提供可口的精神粮食。我之所以提倡孩子想学的时候尽量给他多学,是因为一来这样做符合他自身的求知节奏,二来可以给后续的青春期拓出更多的空间。十四五岁之后,孩子不应当仍旧锁在书斋里,这不人道。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有时间跟异性交往,需要有时间参与社会活动。这两者,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恐怕比那些书面知识多考个几分更重要。花时间谈恋爱,决不是浪费时间。这是一个了解异性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自己性格的过程。花时间去参与社会活动,也是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自身跟社会磨合的过程。这两者,在目前的教育中要么被弱化,要么被剔除。如果家长不予以重视,孩子难道以撞大运的方式去为自己寻求幸福的家庭和合适的社会角色嘛?如果孩子不能够有幸福的家庭和合适的工作,门门满分又怎么能增添他们幸福感?而这两件事,都是非常花时间的。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可以按照孩子自身的素质尽量提早,以便他们在日后有时间做这两件跟自身幸福切实相关的事情。
  
  这些天写了两贴流水帐,我的身体逐渐恢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加长了。说了这么多孩子的教育,自我的教育却中断了近一年。是该捡起来了。
2008我心飞扬

09-05-28 10:15

1
【 · 原创:石中火  2008-06-09 13:17 】    
  父母交给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自学能力。每一个父母应当致力于这一能力的培养,否则孩子永远不会独立行走,父母永远会感觉到累。个人认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分几个方面:其一、保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这个在前面几段文字里已经谈过;其二、家长有责任为孩子找一点好书;其三、激发孩子提问的欲望,引导孩子深入思考。
  
  对于一个会表达的少年,家长是容易把握孩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兴趣点,但是对于一个刚会说话的幼儿,她有无穷的动力求知,家长怎么把握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呢?我的办法就是试。细柳在病中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记忆力之后,我决定增添一点她生活的乐趣——开始给她买书。我并不清楚她会喜欢什么以及她能理解多深,于是我决定去买很多书,各种难度的都有。有的书,纯粹是买了满足我自己,比如上海美术制片厂那些动画片的系列图书——《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哪咤闹海》、《雪孩子》等等。这个系列的书,常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并且绘图十分优美。在买的书中,简单而有趣的有《小小孩影院》,绘图优美的有《一读再读系列》,侧重于孩子惯培养的且又简单的《噼里啪啦丛书》,情感较复杂文字较有深度的是《兔子汤姆》以及《青蛙弗洛格》、《花格子大象》系列等等。
  
  书买回来也就全放在客厅,我自己看,并不介绍细柳看。细柳她自己会翻的。不久她就开始把那些书不分难易一股脑地要求我读给她听。我有条件地满足她的要求,即要求她乖,读书前把自己的小板凳和妈妈坐的小椅子搬好才会给她念书。念书的时候,我并不给她做任何解释,但是力求自己象说评书那样给她讲故事。我父母很不能理解,认为我这样不分难度梯度不做解释的念书效果差,会让孩子不能理解而丧失阅读的兴趣。我有我的道理。我认为如果孩子对某本书上根本找不到快乐,她不会要我一读再读,那么这本书可能就不适合她目前的认知水平,可以先放一放。孩子有自己的分拣能力,我只管给她各种输入,然后根据她的输出确定她的认知水平。至于为什么不作解释,是因为如果孩子对某本书感兴趣却又不能很好地理解的话,憋一憋她,迟早她会提问的。那么根据她的提问,我可以了解到她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和模式,从而确定如何回答她,如何给她设个扣,让她再次提问。此外,孩子的理解力往往超过家长的想象,给了她上下文,让她自己琢磨某些词的意思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过程。一次,细柳跟我坐在阳台上,窗外在刮大风,她说:“风在耳边呼啸。”我知道这是《鼹鼠和小鸟》里面的一句话,她跟眼前的情景联系上了,这很好。还有一次,我带她坐地铁,她看到车开过来,突然眉开眼笑地说:“火车呼啸而过。”我知道这是《星期四在哪里》里面的一句话。不用我解释,孩子自己会思索“呼啸”这个词,所以还是不要剥夺了孩子思考探索的快乐。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