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论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的公开捐款(2008-05-15 转多彩)

09-05-26 05:26 2274次浏览
乙木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乙木于2008-05-15 10:59发表主帖:
  --------------------------------------------------------------------------------------------------
  写在前面:汶川地震,举国震痛。俺们除了为那些受难的同胞默默地流泪,暗暗祈祷,或呆呆地盯在电视和电脑前看报道之外,也许还能做些什么。地震救援,说句老实话,俺们帮不上什么,而且这次目前已经是举全国、全军之力,进展大家都看到了。不归俺评价。但受到俺自己发的一张没有内容的帖子的启发,对捐款问题,尤其是是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公开捐款问题,做了一点小小的研究。俺这张帖子发在闽发论坛,但俺第一次很希望它被转帖到别的地方,因为俺有一个可以告人的目的:俺希望在这次赈灾捐款中,形成一种企业和个人互相攀比、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势。

下面是俺的小小的研究:

一、捐不捐款不是问题,捐多少才是问题
俺想,多数普通中国人这次会捐款的,形式不同,渠道不同。对于公众人物和公众公司来说,捐款更不是问题。而且俺们已经看到很多报道了。真正的问题是:捐多少?
反对这个观点的人的理由是这样的:爱心没有大小,只要捐款了,就都是有爱心了。
俺的结论是: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

俺的结论是这样的:爱心不跟捐款数目简单地线性相关。
爱心没有大小。但捐款不仅仅是爱心。因此,只有超出了某个度的捐款,才代表有爱心。对于一个生活在穷困线下的人来说,哪怕这次只捐了一元钱,就是有爱心了,应该得到尊重。但对于一个老板来说,捐个千儿八百的,离爱心可能就还差得远了。

二、影响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捐款数目的三个要素:能力、爱心、智慧
1、能力与实力
有时俺会天真的想,俺要是能做慈善家多好呀。后来才发现,其实多数人都是想做慈善家的,可惜不能。因为没多少钱。当然啦,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次地震中捐点小钱,确实是献爱心。跟慈善家不搭界的哈。因为缺少了第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能力与实力。
俺们总不能因为赈灾捐款,搞得自己活不下去,成了灾民,到时要政府或者其它人再来救助吧?因此,第一个因素。是能力。
对于公众公司和公众人物来说,捐款能力不仅仅是自己考虑的,也是要让别人看的。
比如上市公司,比如某些房地产企业,出手拿地,动辄几亿,几十亿,卖个厕所也值个几十万的,这次赈灾,只捐个几十万。给大伙啥印象呢?
也许不是没有爱心,可能是自己活不下去了吧?至少俺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个世界是,除非变态了,很少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骂的吧?
大伙多半也会这样猜想。
对于公众人物呢,比如演艺界、明星类的一些人,如果数目太少,大伙会想:这厮是不是吸毒了?还是拍艳照太多了?总不会这么缺钱吧?

2、爱心
前面俺说过了,超出某个度,才是爱心。

3、智慧
这一点容易被人忽略。俺估计这次捐款,很多公众人物和公众企业,未必是没有爱心和能力,也许是智慧或者策略问题。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捐了钱,表了心意。就行了。比如俺们的公务员们,最好拿个箱子,大家就往里放钱,也不用搞清楚每个人的具体数目。这样皆大欢喜了。地方政府呢,这事不太好说,毕竟钱也是老百姓的。不过大伙也会有想法,先富起来的省市和后富起来的省市,如果相差太大,大伙还是会有想法的。
但公众人物与公众公司就不同了。因为大家伙都看着,都议论着呢。
因此,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在这样一个公众事件的公开捐款问题,是要好好动动脑筋的。
俺粗略总结了几条,仅供参考:(这里假定已经撇开了爱心与实力的因素了哈,下面这种分析,太冷血,俺也不喜欢。)

(一)评估这次赈灾及自己捐款数目。
俺这里说的评估,是指识别这事的大小。俺想,这也许是几十年里,中国人要捐款的最大的一次了(俺也衷心地希望更长的时间里,不要有第二次)。这次地震意味着什么?至少意味着上万条鲜活生命的消失,也意味着数十万、数百万人的家破人亡。记住:是家破人亡。俺很难想象,象北川县这样地方的人,今后如何生活?因此,如果一个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经常要捐钱的话,这次也许就是它最应该,也有可能成为数目最大的一次。

(二)内外有别
其它国家的灾难,俺们有不少公共公司与公众人物,曾经慷慨解囊过。比如印度洋海啸什么的。但这次是俺们的同胞,俺想,国际主义的境界,俺们也许还都没有吧?因此“内外有别”,是一条原则。如果有人或者企业,这次捐得少,海啸捐得多,俺想,一种原因可能是考虑不周。其它原因,就只能在前面的两个要素,能力与爱心方面考虑了。比如,有些老板,在那次正好风光着呢,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势,现在每况愈下了,只能少捐了。俺想俺们还是要识别这种情况哈,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

(三)中庸原则与新闻原则
现在哪个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出来捐钱,不算什么新闻。大家认为理所当然。但如果有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出来发表声明,说自己绝不捐一分钱。那倒肯定会成为新闻,而且肯定会引起轰动。因为这是新闻的“人咬狗”原则。
在排除了这种情况之外,还有新闻价值的,就是捐款数目了。根据新闻的“人咬狗”原理,只有两端的,才有新闻价值。
一端,就是很少的,或者比以前低很多的。甚至于跟海啸什么的一样的(因为相对显得太低了),大家认为有新闻。可能全国人民在下面嘀咕。
另一端,是大家觉得偏多的。这些企业和个人,有些会有让人肃然起敬,另眼相看,有些会消除人们以前的偏见,等等。
多数公众公司和公众人物,处在中间,大家会说:“可以啦。”“还不错。”等等。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有两种策略可以考虑的:

一是中庸原则:
大家都对基金公司的追求相对排名策略颇微词,其实这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哈。这个原则的本质就是,既不太高,也不太低。也就是前面说的:没有新闻价值。没有人赞,也没有人骂。大家觉得还能交代得过去。

二是出头原则:远远的拉出平均值之外。给大家一个惊喜,从而获得正面的新闻价值。

这里边还剩下一下最重要的问题:谁来决定这个均值?决定啥叫合适或者中庸呢?

三、相信舆论的力量,相信网络的力量,相信大家伙的力量
家乐福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一个公众公司,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公众人物与公众公司是一样的,品牌的美誉度,是他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中国人顶礼膜拜的价值投资大厮芭菲特,在判断和识别有价值公司的时候,有一条标准,就是这个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多捐钱的公司无疑更值得投资。且不说,他至少有实力,对吧?
其实在写这张帖子前,俺仔细想了下,写这东西,是这次地震应该做的事,还是不应该做的事?
看了昨天的新闻联播之后,俺觉得,这好像是党和政府的鼓励的事。毕竟亲眼看到领导们在捐款了,对吧?俺希望大家多捐点,不会是坏事的哈。
那么,网络和大家伙的力量,具体体现在哪呢?
显然不会体现在争论捐与不捐。俺说了,这个问题不是问题。
也不应该体现在具体的哪个公众公司或者公众人物方面。
俺觉得应该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形成一个大致的均值。即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水平的社会评价标准。前面分析过了,这个问题很重要哈,如果均值太小,通常采用中庸策略的人,就太好混过去了。好在台湾,香港的公众人物,给俺们做出了榜样,这个均值,已经拉得不低了。目前看,是国内的太低。
2、大家积极发表看法,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形成一个以多捐款为荣,少捐款为不荣,最好是你追我赶的局势。另外,大家伙也最好长点记性:记住那些有“新闻价值”的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的捐款数目,顺便对比一下以前其它事情的捐款数目。

四、俺不希望大家恶毒攻击某些公众公司与公众人物,这不是俺的本意。当然,评价,表扬或者批评,或者表态,俺觉得是可以的哈。。俺的理由是:现在下结论还早。大家都有点耐心吧。俺们把目前的捐款数目,当做是第一次,第一批,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二批的,好吗?
俺坚信这一点。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0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乙木

09-05-26 05:26

0
july_for于2008-05-25 14:46发表跟帖:
;;;;;;;--------------------------------------------------------------------------------------------------
;;;;;;;再顶乙木大厮的拳拳之心还有老K
乙木

09-05-26 05:26

0
远山青竹于2008-05-23 19:59发表跟帖:
;;;;;;;--------------------------------------------------------------------------------------------------
;;;;;;;易中天批王石:
“捐款门”事件,把万科的王石推向了风口浪尖。
王石的危机,源于200万的捐款额与民众的期待差距过大,更源于他的冷静得令人惊诧的解释。后者导致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王石的不智在于,为了遮掩前一个失误,而制造更大的失误——把危机从个人扩散到整个万科。糟糕的是,王石的有关说法并不符合事实。事后披露的数据表明,“在万科很多分公司,即便普通员工的自发捐款也有许多超过了500元,多则近万元。截至5月19日中午,万科统计的员工募捐数据为115万余元。其中,仅深圳分公司的200余普通员工就捐款19万元,人均捐款额大概千元左右。”
王石的解释不仅令公众哗然,也对万科的企业形象造成了二次伤害,让自己的员工深为寒心。
许多人将王石的解释,看作一个失误。然而,我更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种忽略社会责任感的自然流露,“不要慈善成为负担”就是很好的诠释。
社会责任感是自然流露的,而非策划与炒作而来的。王石通过诸如登山这样的活动所产生的眼球吸引效应,不断提高着万科的影响力。而且,王石多次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感,万科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王石却亲手击碎了他苦心经营的神话。
而接下来的道歉及纠错之举,则让公众进一步感受到王石的精明和由此带来的失望。
王石说:“我写那篇文章时,并不清楚这次受灾如此严重,几天来一直在反省……”
王石写文章时,汶川地震震撼人心的惨状,已经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传遍了全世界,让许多人为之流泪,甚至乞丐都被大灾难深深震撼,加入到了捐款的队伍当中去。王石不知受灾如此严重,与事实不符。显然,这种道歉所流露出来的诚信缺失,可能比此前因解释带来的“10元”风波更糟糕。因为,捐款纯属自愿,严格而言,捐多捐少无可厚非。但是,王石过于重视自己的荣誉,在捍卫自己的荣誉过程中,又暴露出诚信的缺失。
如果这纯属意外,那么,王石在“纠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明,则显现出一位商人的缜密心机。
王石在5月18日称,“通过绵竹认可,万科把遵道作为赈灾、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镇”。随后,万科发布公告:(1)批准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并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包括微利项目)的开发。(2)批准公司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一亿元以内参与上述工作。(3)上述费用将在未来3到5年内,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支出。公司将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中披露具体的支出情况。
一亿元的重建计划,再次遭到强烈的质疑,但这一次,已经与公关技巧无关。
在开发商当中,因第一次捐款少而补捐的并不在少数,如先捐款500万元人民币,在进一步了解灾情后又加捐1亿港元的雅居乐;从300万元追加到1100万元的中海地产;先捐300万元,再捐2000万元的碧桂园等等,都是追加捐款,而万科不是。万科拿出的计划是参与灾后重建。而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商业上的精明,让万科作为一个有责任感企业的形象再次严重受挫,原因无他,精明得过头了。
为什么是遵道镇?
无论王石还是万科,都强调“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如果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在绵竹市乃至这个震区,恐怕都很难再找到像遵道镇这样的重镇!
遵道镇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宝地。笔者查阅资料时惊讶地发现,2008年4月3日—2008年5月3日,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全球总决赛(主题巡游)所选择的第一个活动地点就是遵道镇,开幕式主会场的第一个地点也是遵道镇。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环球大赛全球总决赛(主题巡游)与王石一样,钟情于遵道镇,这是一种巧合吗?
遵道镇地处绵竹市西北部,资源丰富,有山有水有坝,交通发达,一条约4.5公里的一级公路直达该镇,通讯便捷。遵道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镇位于龙门山脉中段,镇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部是物华天宝的平坝,西部是上万亩茂密葱郁的森林,有18奇观,72溶洞。素以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著称,玉妃泉、玉妃湖、鸳鸯湖、鹿堂山、马跪寺、楠竹园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一条宽10米的沿山公路为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有人赞叹,这是一个包装一下就能跟九寨沟相媲美,而且比九寨沟交通更便利的宝地!
万科巧妙地把“纠错”之旅变成了占据宝贵资源最高点的契机,并且,以重建之名,还可容易避开诸如招标之类的麻烦,先入为主。如果这算是“纠错”,实在是高明绝顶的纠错。
而且,所谓1亿元的重建,与“纯公益性质”及“将在未来3到5年内,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支出”的搭配,实在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缜密计划。1亿元的投入,全部收回成本,也可说是“纯公益性质”,万科捐的还是那200万元,一分不多。而且,公益性开发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可以抵扣所得税,这相当于给万科带来意外的收入,把先前捐的200万再挣回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还有“未来3到5年内”的腾挪空间。怪不得万科不选择二次捐款!
因此,当万科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突然倒塌时,谁也不应该感到奇怪。对饱受苦难的灾区尚且如此精打细算,又能奢望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觉的流露,而不是包装出来的,哪怕再高明的危机公关大师,也难免有疏漏。这,或许是“10元捐款”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乙木

09-05-26 05:26

0
猎豹1于2008-05-23 17:15发表跟帖:
;;;;;;;--------------------------------------------------------------------------------------------------
;;;;;;;------金钱,搭起的“道德珠穆朗玛峰”

------在临机状态,在太阳与真诚的照耀下,轰然倒塌、雪崩与消融,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乙木

09-05-26 05:26

0
lengbaiyi于2008-05-22 08:52发表跟帖:
;;;;;;;--------------------------------------------------------------------------------------------------
;;;;;;;转了兄的文章
万一兄见了,不要打击盗版 :)

地址:http://junx.blog.hexun.com/19390311_h.html
乙木

09-05-26 05:26

0
wguy2于2008-05-21 20:09发表跟帖:
;;;;;;;--------------------------------------------------------------------------------------------------
;;;;;;;支持
乙木

09-05-26 05:26

0
商标于2008-05-21 19:42发表跟帖:
;;;;;;;--------------------------------------------------------------------------------------------------
;;;;;;;全国人民从灾区人民身上得到太多,全国人民应该感谢灾区人民

不粘贴占资源了,大家看看这个

北川邓家“刘汉小学”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7ba41010091pk.html

幸亏有个不倒的小学,要不大家都没有个参照来看待那些废墟。
乙木

09-05-26 05:26

0
乙木于2008-05-21 17:04发表跟帖:
;;;;;;;--------------------------------------------------------------------------------------------------
;;;;;;;也许刚才说得过火了哈。说中国企业没文化。顺便道歉一把。
下面有个反证,也是正证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05/21/content_8220578.htm
乙木

09-05-26 05:26

0
乙木于2008-05-21 16:46发表跟帖:
;;;;;;;--------------------------------------------------------------------------------------------------
;;;;;;;俺也说一点实在的:
俺们有很多企业,在嚷嚷企业文化,什么团结呀,奉献呀,忠诚呀,差不多每个企业都有吧?通常八个字的居多哈。在这次地震前,俺通常认为,那八个字,无非是蒙蒙员工,骗骗自己而已。
中国的企业,有文化吗?
嘿嘿。
那么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当俺们的企业领导人,自己如果也做得不错,员工们也做得不错,那么这个时候,再来跟员工探讨点“企业文化”,可能才有点真了。俺觉得。
这些捐款的企业,难道不是得到了很多吗?他们很亏吗?很难了吗?
从没文化到有文化,那几乎是猴子跟人的区别呀。
乙木

09-05-26 05:26

0
学者于2008-05-21 16:26发表跟帖:
;;;;;;;--------------------------------------------------------------------------------------------------
;;;;;;;这次灾难中国最大的收获就是道德回归,慈善心爱心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乙木兄的文章很好,学。
乙木

09-05-26 05:26

0
潜水多年于2008-05-21 15:59发表跟帖:
;;;;;;;--------------------------------------------------------------------------------------------------
;;;;;;;顶LZ,写得好!!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