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次债危机--索大厮《金融炼金术》读书笔记二(2007-08-28 转多彩)

09-05-26 05:23 1703次浏览
乙木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乙木于2007-08-28 11:45发表主帖:  --------------------------------------------------------------------------------------------------  注:写这个帖子的目的是通过次债危机这件事,来理解索大厮金融炼金术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反过来,是试着运用索大厮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次次债危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次债危机,都是一个较为标准的荣枯循环,较好的正反馈机制的演化过程。基于这个目的,对次债的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这里就不作描述和解释了。

一、生
荣枯循环,如果用人的生命来类比的话,就点像“生老病死”的过程(这可是佛说的人生四大痛苦啊)。
次债的“生”,有三个链条:

链条一:流动性过剩
911事件→美联储加大货币供给→长期低利率政策→流动性过剩

链条二: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
低贷差下的经营方式→结构化金融产品→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和对冲基金

链条三:房地产与次债
美国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房地产牛市→穷人买房

解释一下这三个链条
1、链条一是大背景
任何宏观事件,必须置于一定的在背景之下。舍此,离索大厮的“宏观对冲”思路,则相距甚远了。金融天才米尔肯70年代的垃圾债券成功,跟石油危机以及高通胀不可分。因为在高通胀下,原来的“优质债券”反而成了真正的“垃圾债券”(回报赶不上通胀);LTCM的1998年,同样对应了一次流动性过剩,对应了低贷差时期。有人认为这次次债危机,情况与之相似。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贷差从高向低的运行过程,既成就不了LTCM,也不太容易导致它的毁灭。
因此,流动性过剩本身,即是一种趋势,当然,也成了类似“次债”这样的衍生性事件的前提条件。

2、链条二可以说是中观背景
它是次债危机的正反馈机制得以出现并放大的基础条件。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放到中国来,即使房贷出现问题,也不会像美国次债这样形成对金融市场全面性以及全球性的影响。大不了再给这次国有银行注资就是了哈。嘿嘿。需要一个复杂的“机器”来完成次债这样的“有毒资产”的生产、销售、流动等全过程,才会形成次债危机。
这里边的一个关键就是:结构化金融产品。房产抵押贷款公司,在放出了风险很高的次按贷款后,将它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对它进行重新包装。当然,这个包装,不是非实质性包装,通常应该进行信用增级。
即一个资产包按照信用级别高的跟信用级别低的分开。刚开始,俺不太理解为啥信用级别高的也会出现风险(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目前,国内似乎也这样看,比如AA级有没有可能损失本金等等),后来专门问了一个小专家,他告诉俺的原因是它的信用增级方式不像俺们国内的MBS,是以优先顺序来做信用增级的;而是以偿还比例来确定级别。这样一旦出现信贷风险,高级别的资产也一样会受到损失,如果违约率高的会,损失会更大。
这里边的关键,就是信用评比公司,这一次似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他们把风险很高的债券,评到了AAA级了。说得严重点,信用评级公司是次债危机的元凶之一。
美国的金融机构并非没有风险管理能力。它们毕竟不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但是,当你处于较长时候的低利率、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你不得不调整你的风险-收益关系,在这里,就是调整风险溢价,或者说,贷差。在这种方式下做金融,本质上,就是将你的风险置于了较高的水平上。因为当你对风险给的溢价较低的时候,你自己的安全边际,也同时下降了。
金融企业的经营对象,就是风险。这下理解更深了吧。

3、链条三才是具体的事件
居者有其屋,美国鬼子跟中国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当富人都有房了以后,需求自然下降。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房地产升值就是常态。但对于人均住房60平米的美国人来说,也不能指望他们像中国这样一堆人靠炒房来做一个产业。它必须得有新的需求。
需求不是需要,如果说需要的话,俺们都“需要”去太空旅行N次,这也是俺很多年以前,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主义是蒙人的道理所在。
需求是有能力的意愿。穷人当然有买房子的意愿,但能力嘛,就可大可小了。(这一点,对中国的房地产很有启发,不过,估计政府和银行不会去严肃思考这个问题)。
因此,在流动性过剩并且明显的房地产上扬周期的背景下,房贷公司创造次级抵押贷款,来“诱使”那些美国穷人买房子(当然啦,美国穷人可能比俺们中国的富人富不少哈)。主要的招数就是开始时很低,而且很多是0首付甚至负首付。但过几年后,会引发贷款负担的“炸弹”。
毕竟这是次级的,是信用记录差和收入水平低的人的房屋按揭贷款。因此综合起来的贷款利率水平,不可能低的。当然了,贷差是比以前小了。(这里对应的是高风险高回报)

用索大厮的分析方法试图进行定量分析,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俺一直有这个感觉的。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次债,是有数据的: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5万亿美元。
“ALT-A”贷款并不比次级贷款更安全。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的收入证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款”。
(这一段是引用宋鸿兵先生的文章)
(有意思哈,次级债,用中文会被简单地读成“SB”贷款,“ALT-A”是“骗子贷款”。SB+骗子,嘿嘿嘿嘿)

不难发现,这事的本身的关键,就涉及到三个因素:房屋价格、利率水平、还贷定时炸弹。
前两者是同向的,房屋价格(资产价格)走势跟利率水平不相关。

二、盛
在长期的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这个“荣”的循环开始强化。日本的0利率政策更是为流动性过剩火上浇油。在“盛”的阶段,参与者是皆大欢喜的。美国穷人买到了房子了,而且不会认为自己是房奴的,俺们知道,寅吃卯粮本来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当然啦,借钱给他们花的,还有俺们中国政府哈,外汇储备一万多亿呢。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银行在2000年网络股泡沫后出现了盈利模式暂时空白期,现在终于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关于这一段,谢国忠说得比较精彩的。他说,以前,投资银行里都是做股行的牛,当总裁的都是投行出身的多。因为那个时候靠给网络股做IPO兼搞点直投赚钱,自然是投行的牛。次债以后就变了,就改做债券的牛了,又改他们做总裁了。真有意思哈。
当然了,对冲基金,这个被称为“刺猬”的冷漠而隐密的怪物,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做多的,做空的,做对冲的,做交易的,叠彩份呈。
在正反馈的中段,就是“盛”,就是这么个欣欣向荣的景象。
它的特征应该是链条是有利于正反馈的关键因素的相互增益。

三、衰
-荣周期的结束与枯周期的开始
雄龟虽寿,犹有竟时。看到不断上涨的中国股市,俺时不时会想起这句话。
次债的荣的循环结束,开始盛极而衰 
转折并不像俺们观察中国股市那么难得出结论。(它啥时候“竟”)
美联储连续17次小步快跑的加息。开始将转折呈现出来。美国的低利率政策(最低时1%)终于不能继续。因为物价会上涨,美元在贬值。通胀大于3%了。这其中,还有俺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牺牲几代的人幸福和健康,为他们制造了大量廉价的“中国制造”产品做出的贡献,否则通胀率还要高。
货币的流动性一旦收紧,前面的三根链条,就同时受到影响。虽然,日元仍然在为全世界提供大量流动性。
首先,房地产跌了。本来很穷的人,都买房子了,那么真实需求就快到极点了吧?剩下的,就是炒房的人啦。利率一提,需求自然明显下降。房价下跌跟利率上升,双重因素影响到这些贷款人,开始得面对这个一开始就是美丽陷阱的次级贷款或者ALT-T贷款了。于是还不起了,开始违约了。
金融机构,那个通过互为交易对手及复杂金融衍生品所织成的环,也由于一些环出现断裂而出现连锁反应。当然,这本来就是这根链条的最重要的特征。
于是,贷差,这个反映风险溢价的指标,开始扩大。大家开始回避风险资产,这些资产价格开始下跌。连锁反应开始触发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危机。各大央行开始救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资金)
目前这就是这个状况,但关于次债的影响是否结束,存在分歧。

四、未来的演化
危机到底有多大?肯定不是仅仅损失2000亿美元和一些对冲基金清盘那么简单吧。其实对冲基金清盘是好事,因为那本来是富人的钱(美国的对冲基金投资,最少要100万美元),玩完了,影响并不大。而且他们的钱,还给穷人提前圆了一下住房梦,哪怕是短暂的也好哈。倒几家金融机构,本来也没啥。但事情并不仅仅止于此。至少有几个问题可能需要观察:
1、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是否终结?(这事的影响面就太大了)
2、次债的全面影响将会如何,最严重会是什么情况,何时完结?
3、全球经济是否为进入衰退?

1和3需要慢慢观察,而且可能没有时间表。2是事件本身,枯周期何时完结?这需要看后面的
“还款炸弹”引爆后的局势。到底中国银行那些AA或者AAA级的CDO会损失多少,现在下结论还早,至少要一年甚至两三年才能看出来。

五、一些启发
1、虽然中国每次都由于金融封闭而躲过一98年和这次危机。但这并不是拒绝金融开放的理由,因此,我们必须学和观察周边市场,观察主流市场发生了些什么。

2、以前俺在研究风险管理的时候,曾经对一个问题一直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是这样的:VaR是关于损益分布的左尾的,但仅仅研究左尾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更左端的不利情况(发生更大损失)。比如用极值得理论,用压力测试。而在压力测试时,会有这么个现象:
平时不相关,甚至负相关的资产,在需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情景时,相关性会突然变得出奇地高起来。
现在俺对这个问题可能找到结论了:当所有的资产都在一帮人手里的时候,这些资产就是会变得相关起来。尤其是这一帮人正好遇到资产损失的情况下(风险管理里的“远左尾”情景)。
227的日元套利盘,这一次的次债危机,让俺们观察到了这些现象。在恐慌情况下,不仅次债下跌(这没啥好说的),跟他们相关的其它公司债券也跟着下跌(这也有相关性,能测)。但股市也跌(开始属于平时不相关的,相关起来了)。然后商品也跌(包括石油,这也许还可以用间接关系如经济增长下降来解释)。但连黄金也跟着跌,就不太好解释了。
因为现在多数金融资产都在金融机构手里。它们就会有相关性。
俺想,极端状况俺们终将面对。在极端情况下的智慧和知识,更是无价之宝。

3、索大厮的盛衰退循环或者荣枯周期理论,是一个对金融市场趋势、波动及趋势反转的不错的思维模型。但具体到运用,需要很多相关的基本面因素间关系的把握。尤其是需要一种从定量到定性,从定性到定量(时间、状况都既是性,也是量)。还需要把握那些一系列因素中的关键点或者说,关键环节的关键量,才更有威力。
以俺目前的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看来也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了哈:)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5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乙木

09-05-26 05:23

0
小轩于2008-01-02 17:23发表跟帖:
;;;;;;;--------------------------------------------------------------------------------------------------
;;;;;;;翻翻老贴,看看老人;

辞旧迎新,新年快乐。
乙木

09-05-26 05:23

0
天涯一穷人于2007-09-19 21:58发表跟帖:
;;;;;;;--------------------------------------------------------------------------------------------------
;;;;;;;木兄,闽发故人有请
QQ65108162
闽发故人,坐而论道 : )
乙木

09-05-26 05:23

0
天涯一穷人于2007-09-01 13:01发表跟帖:
;;;;;;;--------------------------------------------------------------------------------------------------
;;;;;;;dd
乙木

09-05-26 05:23

0
两妻动物于2007-08-31 16:40发表跟帖:
;;;;;;;--------------------------------------------------------------------------------------------------
;;;;;;;顶,此种分析贴比纯资料排列贴有价值的多。

可见能加星不在水平高低,而在人情薄厚~
乙木

09-05-26 05:23

0
乙木于2007-08-31 16:20发表跟帖:
;;;;;;;--------------------------------------------------------------------------------------------------
;;;;;;;“美国MBS产品总金额有2.6万亿美元,CDO相关金额有2800亿美元,潜在的贷款损失为1520亿美元到2170亿美元,而目前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损失得到了确认。”高盛认为,“原因之一是因为损失估计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及时,另一个原因是持续性地对可能的损失水平的披露不足

还是谢国忠说得好:估计很多都在亚洲人手里。
俺觉得也是,这种事,人傻钱多的亚洲人比较容易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中行这次,问题大了。损失大了先不说:
“中金公司也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敏感性分析显示,若中国银行持有的美国MBS和CDO损失率为40%,将导致中国银行2008年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分别下降41%和5%。”

而且不诚实。这对于一个上市金融机构来说。是会被用脚投票的。估计下周,证券评级会被明显降低了吧?

乙木

09-05-26 05:23

0
乙木于2007-08-31 16:07发表跟帖:
;;;;;;;--------------------------------------------------------------------------------------------------
;;;;;;;这下知道次债的危险了吧?
俺前面说过了,这个MBS,不是中国的MBS。
AAA,AA,
这些都没用。
关键得看产品的细节。

俺有幸见到了位个中高手(在美国做次债的对冲基金的)
他第一次跟俺这事的时候
俺也不信
俺说:国内包括中行什么的,都说他们没事
因为有信用评级。
他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那厮肯定以为俺很笨
哈哈。

中行今天没跌
中国赌市是政策是,不是消息市。
信矣!
乙木

09-05-26 05:23

0
乙木于2007-08-31 16:03发表跟帖:
;;;;;;;--------------------------------------------------------------------------------------------------
;;;;;;;中行 工行 建行次贷浮亏俩月增百亿

2007年08月31日15:11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载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第1页:损失或超预期第2页:不幸中的幸运

点击进入专题:美国次级债危机席卷全球

6月底以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持有的美国MBS账面资产再缩水人民币88亿元、10.8亿元、9.4亿元

中资银行在延续至今的美国次级债危机中的损失将远远超出市场先前预料——从6月底中报截止日到8月28日,中国银行(601988,3988.HK)、工商银行(601398,1398.HK)、建设银行(0939.HK)持有的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MBS)损失或将分别增加人民币88亿元、10.8亿元、9.4亿元,合计约100亿元。

Markit公布的次优级债券指数显示,从今年6月30日到8月28日,AAA级、AA级、A级次级债分别下跌了6.8%、30.1%、44%。

据此可以估算,在此期间,中国银行持有的MBS账面资产缩水达11.6亿美元(67.58×6.8%+19.45×30.1%+2.62×44%),约合人民币87.9亿元,远超出其对次级债的计提数额。由于债务抵押债券(CDO)是将多种抵押贷款产品打包成一种(如次级债,个人信用卡债券等),市场对其很难准确估值,但在最近的市场行情下基本上是闻CDO色变,流动性比较差,估计损失将会比较严重。

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没有公布详细的持仓比例,如果以中国银行的持仓比例做参考,则两家持有的美国MBS账面资产缩水或达1.43亿美元、1.24亿美元,分别约合10.8亿元人民币、9.4亿元人民币。

损失或超预期

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银行投资于MBS的规模为89.65亿美元,其中,投资于AAA级次级债67.58亿美元,占比75.38%;AA级19.45亿美元,占比21.7%;A级2.62亿美元,占比2.92%。中国银行持有的CDO则为6.82亿美元,AAA评级、AA评级分别占比81.8%、18.2%。

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601998,0998.HK)在MBS的投资分别为12.29亿美元、10.6亿美元和300多万美元,评级也都在AA级以上。

中资银行均宣称,自己在美国MBS或CDO的投资损失较少,影响有限。其中,中行称,其持有的MBS、CDO分别占集团证券投资总额的3.51%、0.27%;工行称,其持有的MBS占284亿美元外汇债券资产的4.3%,占总资产的0.0012%。

中国银行对MBS、CDO分别计提了3.88亿元人民币、7.58亿元人民币未实现减值拨备,拨备比率为0.6%和14.6%;建设银行计提了0.18亿美元,拨备比率为1.69%;工商银行则没有计提。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称,该行对美国MBS或CDO投资计提的未实现减值拨备额度,是该行和会计师们一起将核对每笔MBS和CDO投资之后,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的。 其原因在于,在MBS或CDO资产包中,如果出现20%的违约率,其中有60%的资产不能回收,MBS或CDO资产包的实际损失是12%,而不是20%。

中金公司报告认为,“由于中行未披露有关此类证券的优先级、发放年限等细节,我们难以判断实际损失。”高盛也警告说,“我们不应该因为看到次级债的如AAA或AA之类意味近乎零损失的高评级,就高枕无忧。”

不幸中的幸运

虽然,中国银行等中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蒙受了较大损失,但相对于在危机倒闭的众多对冲基金,中资银行损失仍在可控之中,其主要原因就在中资银行投资次级债除了所投产品评级多为A级以上外,还在于在投资中未使用杠杆。

在美国,金融机构还对MBS或CDO资产采取信用增级,分为AAA、AA+、AA等不同信用档次。在MBS或CDO资产出现违约损失时,持有债券信用等级越高的投资者相应就会得到优先清偿,持有债券信用等级次之,清偿顺序次之。

按照上述事例,在美国MBS或CDO资产出现12%的损失时,持有最高信用等级债券的投资者仍然能够得到全部清偿。

一位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机构人士称,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这些对冲基金或共同基金使用了高倍杠杆进行投资,其资金大部分都是拆借而来,杠杆比率往往在10倍甚至更高。

即,在遭受次贷危机损失的对冲基金或共同基金投资金额中,只有10%或者更少的自有资金,有90%或更多的资金是拆借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投资标的价值上涨1%,基金获得账面收益就在10%或者以上;而如果投资标的价值下跌10%,基金的账面价值就一文不值。而根据瑞银的预计,现在美国次级贷款的损失率已经上升到20%。 损失或将扩大 瑞银还预计,美国楼市下滑和次级房贷违约在2008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即使高信用级别的次级债未来也存在下跌的风险。

“美国MBS产品总金额有2.6万亿美元,CDO相关金额有2800亿美元,潜在的贷款损失为1520亿美元到2170亿美元,而目前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损失得到了确认。”高盛认为,“原因之一是因为损失估计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及时,另一个原因是持续性地对可能的损失水平的披露不足。”

“不应该因为AAA或AA之类的次级债近乎零损失的高评级就高枕无忧。”高盛说,目前评级机构降低对MBS和CDO的评级是基于之前的经济状况和房地产价格做出的,而现状已大幅改变,评级机构很可能调低之前的AAA以及AA级别的MBS和CDO。

上述评级机构人士也称,美国住房按揭贷款往往遵循“2-28”原则,也就是前两年支付固定利息,随后转化为支付浮动利息。美联储2004年6月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到5.25%,增加了购房者的成本,“我们监测的结果显示,未来一段时间美国次级房贷违约情况还将更严重。”

而且,美国房价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将直接导致更加严重的负收益率、违约概率增加和损失加重。更需要指出的是,CDO常常包含次级MBS和长期零息贷款来作为本金保护,由于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风险尤其高。

惠誉评级公司在最新的报告中称,“目前,有理由预期这些高评级证券的最终损失可能很低。然而,如果损失率高于预期,惠誉估计损失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能侵蚀中行2007年估测运营利润的7%左右。”

中金公司也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敏感性分析显示,若中国银行持有的美国MBS和CDO损失率为40%,将导致中国银行2008年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分别下降41%和5%。

乙木

09-05-26 05:23

0
探花1998于2007-08-29 09:50发表跟帖:
;;;;;;;--------------------------------------------------------------------------------------------------
;;;;;;;对,中国股市就是个 筹码和资金的问题。这两点才是本质,其它都是瞎扯。
乙木

09-05-26 05:23

0
乔治黄于2007-08-29 09:41发表跟帖:
;;;;;;;--------------------------------------------------------------------------------------------------
;;;;;;;我感觉现在中国股市不是没变

而是变得比以前更黑暗了
乙木

09-05-26 05:23

0
乙木于2007-08-29 09:26发表跟帖:
;;;;;;;--------------------------------------------------------------------------------------------------
;;;;;;;中国股市先不说哈。先继续说说次债危机的演化。尤其是我们如何观察这件事的进展。

从三根链条来看,基本面的变化主要就是分别作用于那三个方面的。
链条三:房地产市场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太复杂,原因是:俺们连最基本的数据都得不到,居然会出现一部门说房价下降了10%另外一个说上涨了10%的怪事。美国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链条三是事件本身,因此,关于它的消息,就会影响跟这件事有关的连锁反应,而且俺们也乐于这样看市场。比如,昨天房屋销售数据不理想,就会对金融市场构成明显的利空。此外,链条三本身可以向它的第一圈扩展,如信用卡贷款。消息面说,违约率也大幅上升了。看来美国人的寅吃卯粮确实是厉害哈。

链条二是金融系统。美国股市里金融机构的市值是最大的,30-40%这样。由于这件事,有些公司的股票已经跌了很多了,比如bear stern 跌了46%,其它投资银行也跌了不少。目前的市盈率大概10倍这样吧?俺们股市呢?嘿嘿100倍,还是一万倍?。有意思的事,各大投资银行级别互相调降对方的评价。比如由中性变成负面什么的。
链条一是最大的基本面,美联储救市,调整利率或者增加短期市场资金供应等等,会对整个金融系统及所有金融产品产生影响。由于这次次债危机的杀伤力比较大,宏观货币当局的政策开始受到影响,原来进行中的提高利率,收缩流动性政策,明显地开始放缓。这样的话,通胀可能会加剧。

有意思的是,市场对这些基本面因素的反应是直接而明确的。
俺想,这正是美国金融市场可以进行基本面分析并且有效的原因。
换成中国就完全不同了
俺以前有个看法:中国股市是政策市,但不是消息市;境外成熟股市相反,消息市而非政策市。
比如印花税,这种对券商业绩影响极为明显,但券商股的反而走高,连那些券商“概念股”也一样。加息,收紧信贷规模包括房贷规模,这些对商业银行影响本来很明显,市场的反应是:涨。
最搞笑的是2001年的时候,国有股减持,市场居然认为是利好,一个月以后,牛市才见顶,而且市场并不认为,那是熊市来临,也不认为是国有股减持造成的。
总体上看,用这类方法(基本面因素的方法)来分析中国股市,有效的可能性是不高的。虽然基金经理们言必称估值,但去从来不去管影响估值变化的因素。
太有意思了哈。所有基本上可以判断,他们说一套做一套。
中国股市,仍然是筹码时代,所谓基本面分析,不过是筹码战的借口罢了。
这套玩法,96年的时候,君安证券就首创了,10年过去了。
中国股市没变。
嘿嘿。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