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且说一说什么是“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出现在《论语.先进》:“子贡问曰:‘师(即子张、颛孙师)与商(即子夏、卜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类似的内容也出现在《中庸》里。“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既然有“过”与“不及”的“两端”,很自然地就会去虚拟那个“中点”,也即有了个标准。超过标准的是“过”、没到标准的是“不及”,最好的才是“中庸”——这是通常的理解。
如果“中庸”果真是这么个意思,那大家就不用去炒股了,因为,如果所有的股票都“不过”也不“不及”,都严格地遵循价值法则而严丝合缝,那这样的股票,谁还会去炒呢?
其实,所谓的“中点”、或者说“标准”,是很难划定的。如果理解为物理性的“中点”,那我就毫无办法。但无论多困难,“标准”却一定是存在的!那么,标准在哪里呢?
简单地说,在“事”上。实际表现出来的“事”就是标准。仍以股票为例,某股从8元钱升到了16元,然后又落到了6元,这个实际给出的“走势”就是标准。如果某人在8元或16元以下买入该股,并在16元的时候抛出,那就是符合“标准”的。
但要明确的是,“事”绝不是纯粹的物理元素的堆积演化(天外的事物、事情的演化不在此例。我们只说“人事”),其中一定渗透了“人力”因素、甚至你我的参与因素。物理性因素相对比较稳定,而参与其中的人——包括你我——却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则此“事”的演化,便极为崎岖复杂。要想把这个“事”给彻底搞明白了,谁有这个把握、这个自信?
因此,人只能接近真相,也就是,要么“过”了点、要么“不及”,都不会与真相完全吻合。如果完全吻合了,那就是“中庸”了。正因为要竭力地去接近此一境界,所以《大学》才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
怎样才能更接近些、乃至完全达至彼一境界呢?《中庸》说要“至诚”,而《大学》则有“三纲六证八目”的次第。要想真正了解《中庸》,因《中庸》没有层阶递进的解释,还是《大学》比较详细切实些。
0
“中庸”一词,差不多是被后儒误解最多的了,时至今日,基本上成了“和稀泥”、“老好人”或者“中间路线”的代名词了。好一点的,可能会说句“过犹不及”,但毕竟不是。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一句话就给出概念,显然太难为我了,与之颇接近的,倒是大家都熟悉的那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也就是说,中庸,一定是落脚在“事”上的。理论再高明、言辞再漂亮,到了“事”上就不灵了,那就不是中庸,而是“反中庸”。所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语见《中庸》)
这一点,倒是可以用炒股来做些说明。炒股的最佳路线,当然是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中间路线”。之所以有中间路线、且大家又往往这么做,那是因为没有看清楚、因而要分散风险的必然做法。
同样,所有的股票理论,都不能代替实际的买卖操作。理论上应当上涨,但实际走势却是下行,那怨不得市场,甚至也怨不得理论,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是有前提、有具体对应的。正确的做法,大概是虚心归向市场,去追究其背后的因素。——这便是“中庸”的要求。
经常有人会着迷于理论而罔顾现实。中医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即使今天,好像也没从科学上得到很好的阐释。但有的病人,愣是给中医用针灸给治好了,结果,一些信奉“西医”、信奉“科学”的人士,竟然楞是“打死我也不相信”,这便是“反中庸”了。
在股市上,“挣钱是硬道理”。但只是这样说,又有点“唯结果论”的味道。如果每次操作,都提前有个“说法”,事后有个“说法”,且“事实”又与“说法”相对应,那差不多就符合“中庸”了。当然,得赚钱。没赚到钱,谈什么“中庸”呢?
如果每次操作都是完美的,我就说,你至少在股市上做到“中庸”了。但这样的人有吗?所以,孔子才会说,“中庸不可能也”,因为,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