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如果是你,如何给孩子讲解这篇课文?

09-05-23 08:19 13106次浏览
风轻燕婉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本周生病两天没去上课,周末我给她补功课。理工科出身的我,教她数学游刃有余,辅导语文就勉为其难了,隔行如隔山么。我上网百度一下,很快就自学成才出师了,制定如下“教学步骤”:第一,先让她把课文读顺,出声朗读,对于词语、生字要会认、会写、会用。第二,谈谈对课文的看法,说说本课的精美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三,完成课后和每课一练的练。
以前我很少去翻她的课本,想当然地认为语文教科书里的文章一定都是精品。听完她朗读,我傻了眼:教科书里怎么有这么恶心的文章?望着女儿清澈纯净的眼睛,我不知是该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是违心地附和课文唱赞歌。
我小心翼翼地投石问路:“你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如何?”
孩子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说实话你可别骂我,这篇课文超级无聊。”
看来母女所见略同,我笑了:“我们一起讨论这篇课文吧。”

下面黑字的是课文,蓝字是我的讲解:

标题是:一面五星红旗
在国外读书的第一个假日,我决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
筏子顺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变窄了。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爱国之情理当得到尊重,这么写没问题。我见缝插针对女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的爱国之情与生俱来。一个人在故乡成长,那里有抚育他的父母,有一起玩耍的朋友们,有熟悉的山水草木,因此他热爱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人之常情。爱故乡爱亲人进而爱祖国,这就是爱国主义。尤其是海外留学生,这种思念之情更深厚。无论家乡多么落后,无论父母多么贫苦或愚昧,一个人都不应该嫌弃自己的出身。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还没等喊出口,只觉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太冒险了。鲁莽不等于勇敢。冒险活动最好要结伴而行。若出事,有人搭救或报警。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出意外,白发人送黑发人太悲惨了。

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此时等于“乞讨”。老板肯施予是他的仗义,拒绝是本份,无可厚非。不过,普通善良的百姓只要不是太穷,一般都会帮助受难者。
我问孩子:若你求助被拒,将怎么办?
孩子想了想说:我找警察。
我表扬了她,并强调:珍惜生命,学会生存。

此时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
突然,老板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地问:“那是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老板转身拿起一块面包,见我没有反应,以为我嫌少,又拿起两块面包递给我。
“可以吗?交换吧”他冲我打着手势。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孩子插话:若是我,就用红旗换两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
“嗯,”我肯定了她的想法,“生存第一。”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这是我才发现,在我床头的花瓶里,有一束美丽、芬芳的鲜花,花丛中插着那面心爱的五星红旗。
吝啬的老板,居然愿意支付医疗费,太假了。

总体评价:这篇课文淡漠生命,缺少人性化,生硬地说教,矫情虚假,意识形态至上,典型的“假、大、空”。作为小学低年级教材,应该顺应儿童天性,天真浪漫,充满童真、童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

========================================================

课文讲解完毕,我跟孩子讨论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她总结一下老板三次态度的变化:开始时老板铁公鸡一毛不拔,后来愿意用三块面包换国旗,最后自愿出医疗费。这种通过变化对比、层层递进的写法,突出表现了老板对国旗的仰慕和对“我”的敬佩,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达到了作者的目的。尽管这是一篇“劣文”,但这种写作技巧很通用,值得初学者学。

最后我提醒孩子:在老师面前和考试时,千万要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切不可违背教材的意图,否则考试无法得高分。

孩子开始做练。我隐隐有些担心,怕孩子太小知道太多阴暗面反而无法适应学校的应试教育。但看完她的作业后,完全释然了。有一道作业题目是: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孩子的答案很标准:我们应该从小爱护国旗,热爱祖国。
看来女儿已经把这篇课文“吃透”了。

我真是多虑了。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早知道了弱肉强食社会的“丛林法则”。
喜乎?悲乎?
打开淘股吧APP
22
评论(33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BOOK11

09-05-27 09:54

0
父母只要关心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体会亲情就行了。别的都是多余的,幼稚的
新凤

09-05-27 09:35

0
干将同学相当清醒,拜服。
夏雨秋荷

09-05-25 19:35

0
[quote]原帖由kutn在2009-05-25 09:13发表
这个帖子,原本探讨一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结果却变得越来越势利,充满了成年人的老于世故的自以为是的僵化的气息。孩子的童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假的也看成真的。在孩子的眼里没有假恶丑,一切都是真善美。所谓[/quote

说的很对,好多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个问题家长.
红泥巴3493

09-05-25 15:34

0
广告

红泥巴书评 
以性别为主题的教育宝典  
 
 
  ——推荐《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养育青春少年》三本译著丛书 
 
  北京出版社在2002年8月出版了《父母必读》杂志译著丛书:《养育儿子》、《养育女儿》、《养育青春少年》。这套从儿童性别角度撰写的教育宝典,给我们的教育领域带来了一束新的光芒,使我耳目一新。三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夫妇。他们都是儿童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文学作家、美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教育网络的讲演人与撰稿人。锦上添花的是,参与这三本书翻译的是在我国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心理学专家,三本书译文译意准确、文笔流畅、通俗易懂。这套书对成千上万心存焦虑的父母亲来说,实在是一大福音。这一套书在美国是畅销书,发行量超过百万册,其中《养育儿子》在美国已印刷了475000册。他们的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我认为主要是他们抓住了性别差异的主线,根据自身的体验以及社会所需要的问题来写的:(1)自己的家庭:有一儿一女,父亲又是儿子的继父;(2)自己的工作实践:既是心理咨询、又是心理治疗,有许多男孩和女孩性别差异的例子;(3)大量的阅读:差不多隔几页就介绍某一本书或某个教育家的论点,多方面佐证他们的观点,有渊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4)男女孩和青春少年家长的求助信;这些信使艾里姆夫妇与家庭、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让他们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有了这样广博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写出如此有价值的、基于性别差异这一主题的畅销书。我也是一个儿童工作者,也经常接受咨询和发表看法,却很少从性别差异来谈儿童教育。今天读到艾里姆夫妇的书,真觉得汗颜啊!这里集中谈几个触动我心灵的主题。 
 
  一、对性别差异的认识与再认识 
 
  以往,我对性别差异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所有的只是从日常生活来的朴素的观念,比如对女孩说:“他是男孩,闹一点没关系,你是女孩,一定要听话、乖、不闹,这才像个女孩。”对男孩说:“她是女孩,就是爱哭,你别惹她……”等等,仅此而已。我从理论上认识性别差异,来源于在1980年读到的刊登在美国New Scientist (“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性别:其差异何在?”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有这么一些论点,其中有许多和今天我们看到的三本书相同或近似,如:(1)在人类,从怀孕以后,很快,男女两性的发展就不同了;(2)性别的二态性(dimorphism)是所有哺乳动物种属的一个特征,它伴随着某些行为的和心理的区别;(3)在男性发展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着的特点:A.男孩更为脆弱,更容易遭受各自失调的危害;B.男性有更多的表现型上的特点,在智力方面,智商非常高的和非常低的往往是男人;C.男性初期的发展较女性要慢得多,这种相对而言的快速发展是受女性荷尔蒙(内分泌、雌激素,hormone)控制的。(4)男孩的攻击行为较女孩为多,像武断、竞争和有野心,也都与攻击有关,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都受男性荷尔蒙的影响;(5)生物倾向本身是形成社会期望的基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帮助个体去实现他们的潜在能力等。这些论点,很有意义,对我也很有帮助。但是,这些论点都不是从教育的角度说的,也不具有操作性。三本新书读后,使我想起以往读过的东西,也使我对性别差异有了再认识。作者不是抛弃共同性,只谈差异性的。他们所讲的许多差异是在共同性下面的差异。比如,生物力量、对儿童要塑造、内在的引导系统、栅栏、真实意图、不同阶段有各自的年龄特点等等,这些都是共同性。但更多、更重要的是详述共同性下面的性别差异。比如:共同性有生物力量、性别差异就要说明不同的生物力量,比如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的不同影响;共同性有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就要说明不同年龄段,从出生到7岁、8岁到12岁、13岁到17岁、18岁到29岁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的性别差异;共同性中有性问题,性别差异就要说明男孩、女孩在性方面的特点,比如男孩的手淫、遗精,女孩的月经、性幻想等。在分析共同性下面的性别差异以外,作者还分析了不同性别儿童独有的特点:男孩女孩先做后说先说后做是目标定向是关系定向语言落后语言发展迅速重视形体、肌肉重视体重视觉和方位感强听觉和辨音能力强多动症多情感极其丰富注意集中困难多,易冲动,思考与行动之间的距离很短,贸然行动易受日常生活中紧张刺激的影响,出现较多的梦魇和夜惊重视三个问题:(1)谁是领头人?(2)规则是什么?(3)准备遵守这些规矩吗?易受四个问题所驱使:(1)我们之间有关系吗?(2)我们之间关系的配制是什么?(3)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4)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什么?……以往,我在参加咨询或回答家长问题时,很少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谈问题,比如,我在谈到纠正任性的方法时,曾经列出过17条,但没有一条是与性别有关的。又比如在谈到多动症的问题时,也没有把生物影响放在重要位置,这就使我采取的方法显得苍白。感谢三本书的作者,使我的认识开扩了,思想的深度增加了,也学会了不少根据性别的操作原则。 
 
  二、栅栏(规则)设置的意义 
 
  栅栏(规则)的设置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在三本书里都有大量的篇幅讲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对女孩讲得更多、更细,对家长很有帮助。首先是想谈谈共同性。因为对任何一种性别的儿童来说,栅栏(规则)都是必要的。但是所设置的栅栏的内容却又不相同。(1)设置的栅栏应该与孩子的年龄相适应。(2)只是设置了栅栏还是不够的,还要给出对违规行为的相应惩罚(不是体罚)。(3)有不同层次的栅栏:口头协议、木栅栏、橡皮墙、砖墙、铁栅栏等。口头协议不会引起惩罚,它适合于9岁以后的男女孩;铁栅栏是在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危险时用的。如果触犯法律,则必须限制他(她)的自由甚至送到青少年教管所等;木栅栏、橡皮墙、砖墙则是对付不同程度的小违规行为而设置的。(4)栅栏的设置是为了保护、为了安全。(5)有几个原则:A.栅栏的边界要适当,要大到可以让孩子自由地“活动”,也要小到能够把孩子带回到安全放心的地带;B.在恰当的时机设置栅栏;C.要严对事,宽对人。(6)每次越界都会有相应的后果,那么,这些栅栏就会成为自律行为。三本书中所举的关于男孩、女孩、青春少年违规的例子是不相同的。比如,给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安排上学前倒空垃圾筐,她没倒,则先是口头提醒,可是如果反复不遵守,就要用上木栅栏,给以轻微的处罚或是商谈;对于一个5岁的男孩,讲的例子则是不能安静,把书架都掀翻在地上。也是先口头提醒,然后按情节用上不同的栅栏。我在参加咨询时,也多次谈到立规矩,即设置栅栏的必要性。栅栏设得好,可以减少大量的违规后的惩罚,但是,我很少从不同性别儿童应注意采用不同栅栏的作用。 
 
  三、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的理解 
 
  我们对孩子出现了不端行为,往往立即对言行本身做出反应,在很多时候并不恰当。往往主观上以为是这样的,而实际上却是那样的。我们对男孩的误解尤其多。 
 
  在《养育女儿》和《养育儿子》这两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言行表现的背后有大量的真实意图,掌握了这些真实的意图,才能触动他的心灵,作出有效的教育。下面举几个女孩、男孩的言行表现及其真实意图,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说的、做的和他们的真实意图之间有多大的区别: 
 
  女孩 
 
  *我才不穿那件傻傻的衣服呢。 
 
  真实意图:你想挑选自己的衣服。 
 
  男孩 
 
  *我讨厌你总是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真实意图:你想对这个决定有更多的自主权。 
 
  *你不公平!我的朋友们都去听音乐会了。 
 
  真实意图:你确实想让我们更加信任你。告诉我们更多的情况,让我们讨论一下。 
 
  *我不管安全不安全,我非要去! 
 
  真实意图:你真的特别在乎这件事。 
 
  *我再也不会和杰茜玩了,她真蠢。 
 
  真实意图:听起来好像杰茜惹你生气了,你需要些帮助来处理这件事情。*你从来不听我说! 
 
  真实意图:你很希望我关注你。 
 
  *我恨你,你不能强迫我照你说的去做! 
 
  真实意图:这对你来说真的很重要。 
 
  *我以后再也不整理我的房间了。 
 
  真实意图:你想要对自己的事情有更多的自主权。 
 
  对儿女的言行的真实意图做出反应,要求我们对自己作出的反应具有清楚的意识。我们父母对我们讲的老话已经不适用了,我们需要用更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希望他们讲出为什么,以便我们更理解他们,教育他们。 
 
  为了重视真实意图,我自己也试图做过一点分析。举两个例子: 
 
  女孩 
 
  *我要穿新裙子到幼儿园去过“六一”。 
 
  真实意图:你多美啊!看的出来你很重视“六一”节。 
 
  有效引导:是的,穿新裙子是美,但是今天下雨,天冷,明天穿行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说:“不行,下雨,天太冷,不能穿。”则必然会引起反抗。替她说出真实意图,再进行引导,就成功了。 
 
  男孩 
 
  *我就要骑新的三轮车去学校。 
 
  真实意图:表示你多么帅气。 
 
  有效引导:儿子,今天还不行,你还没有骑小三轮出过小院呢!等你骑熟练了再骑到学校去,好吗?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我说:“不行,不许骑。”则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替他说出真实意图,再引导就有效了。 
 
  我们对孩子的言行,要三思以后再作处置,这样,了解了真实意图后,才能有针对性。 
 
  四、先天与后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先天或后天、遗传或环境、自然或社会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心理学上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就有了这个问题;说它年轻,是因为到今天为止,在心理学界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大约在1940年以前,心理学家多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决定的。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尔曾经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1940年以后研究多了,许多材料不支持遗传决定论,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也曾经讲过:“给我12个健康孩子和一个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才能如何、倾向如何……我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医生、盗贼、乞丐。”这也就是说环境是万能论。但是,后来的研究也不支持这个环境万能论,于是又出现了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论,也就是两者交织在一起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 
 
  这三本书也用许多篇幅谈到这个问题。在《养育儿子》这本书中对生物力量——雄性激素谈得很多;在《养育女儿》这本书又对雌性激素作了很多阐述,而且还提到女性和男性大脑组织上有差异,这种差异也造成行为上的差异。可见作者对男女性别的先天因素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这两本书中也十分看重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诞生了,从狩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革命时代、技术时代,人们的态度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同。我认为作者是持交互作用论的观点的。我也是持交互作用论观点的,因此读起这几本书来感到非常亲切。一个儿童降生于世,必然有先天(生物)的一面,如个性、气质、性别,也必然有后天(社会环境)的一面,如教养、文化、家庭的影响。对这几个方面都考虑到,才能作出有效的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茅于燕 
 
 
  
 红泥巴推荐级别: ★★★★★
happycat929

09-05-25 11:17

0
【 · 原创: maoren 只看该作者(-1) 2009-05-24 20:38】  父母更多地是指导孩子的学方法。
  
  从小就和儿子说:爸爸对你学要求不高,小学到初中段,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就足够了,其他的时间,我们来做一些和学校的学无关、但是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
  我要求不多,只想孩子多些自由的时间做些对今后有益的事情,而不是一门心思完全跟着学校的指挥棒来转。 

还是比较赞同MAOREN兄的观点。孩子的身份并不只是学生,但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学者,如果完全按学校的指挥和标准来评价一个孩子,那么将来他的人生如何走下去?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杂家,只是杂的程度不同而已,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是很应该的。
红泥巴3493

09-05-25 10:58

0
只有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在长大后做真正的自己!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淘气淘气再淘气  ~~
其余的适当引导吧

其实大部分人已经找不到自我了,包括我自己  : )
kutn

09-05-25 09:13

0
这个帖子,原本探讨一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结果却变得越来越势利,充满了成年人的老于世故的自以为是的僵化的气息。孩子的童真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假的也看成真的。在孩子的眼里没有假恶丑,一切都是真善美。所谓保持保护孩子的童真,实际上就是尽量地保持保护孩子眼中的真善美。当一个人想要去寻找真相了,他就开始迈向成熟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是能够一眼洞穿事物真相的人。当一个人开始怀疑一切了,他就成了一根老油条了。

孩子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社会是一个最不负责任的大染缸,它永远只会教给孩子假恶丑的东西,所以要想尽量地保持保护孩子真善美的心灵,只有靠学校和家庭。现在,很明显,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成功。它即使在选择教材上竭力想选一些表现真善美的东西,但是它的方法也是僵化的,比如什么标准答案啊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等等,无情地扼杀了孩子的童真。而家庭教育,由于我们许多做家长的自身的素质问题,也会对孩子起不好的影响。比如,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孩子面前发泄,比如,看重孩子的分数,再比如,怕孩子吃亏而教唆孩子抢这个抢那个等等。所以,孩子的童真在今天的社会里消失得很快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50年前的美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有一天偶然看到她的刚进幼儿园的女儿居然可以念出报纸上的英文字母O,她非常吃惊。了解后得知,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便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索赔100万美元。理由是:她女儿的这个年龄应该是充满了童真的年龄,她的眼里看到的O应该可以是太阳,是苹果,是车轮,而不仅仅是英文字母O。幼儿园的过早教育扼杀了她的女儿的童真。结果法院最终判母亲胜诉。

所以,现在想要保持保护孩子的童真,家庭是最后的堡垒了。家庭该怎么做,那就要看各位家长自己的悟性了。
loops

09-05-25 08:55

0
最后一游(油)
最优解

09-05-25 08:49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很中肯,基本同意此位兄台和干将兄的看法,lz的教育方法确有其不足之处。
未来很美好

09-05-25 08:26

0
教育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你把小孩教的太自私,对他长大没好处,把小孩子教的太爱国、太有社会公正心,最终也必然让他受苦,真心付出得到假回报,乃至负面回报,反过来仇视社会。所以只能学学中国的中庸之道,教个左右逢源之术了。让小孩子从正反两面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人生没什么不好。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