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 新起点 大机遇——奚正平董事长专访纪要
6月上旬,上海第一财经记者丁玎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就公司增发引入西安航天科技工业公司的意义,以及增发后产业发生的变化、市场前景等问题,专访了奚正平董事长。本次专访已于2009年6月19日20:00在第一财经电视《公司与行业》栏目播出(公司网站收录了该节目)。主要内容如下:
记者:我们知道公司刚刚完成一次定向增发,那么在这次定向增发的过程中,我们是引入了一位特殊的战略投资者西安航天,请您先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位特殊的战略投资者?
董事长:西部材料公司主要从事稀有金属材料的生产和研发,它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些关键材料。我们统计了一下,西北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从成立以来,为航天服务的科研项目就有180多项,所以航天对于我们是非常的熟悉。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它对于新材料的需求在迅速地增加,需要有这样的平台来做这样的事情。正好我们这么多年给它这样的一个服务,研究院把主体的研发和生产拿出来成立西部材料公司,同时又是个上市公司,它有这种融资的平台,有个比较切合的平台。
记者:在定向增发完成以后,公司的经营结构是否会发生一些变化呢?
董事长: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对西部钛业的收购。西部钛业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熔炼装备和混合系统装备,这是世界上顶级的;同时拥有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线。应该说西部材料通过这次定向增发收购西部钛业以后,已经形成了具备熔炼、加工最后到形成管、棒、板全套的钛产业链,甚至还包括我们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装备。从产品覆盖范围来讲的话,已经超过了宝钛股份。
记者:您刚才讲到,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是打造一条以钛为主的产业链,那么您有没有经过一些测算,这个钛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董事长:中国的海绵钛的产量,从原来的大概加起来在四千吨到五千吨,现在发展到十万吨的这样一个产能。就是说,中国已经从原来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到五的份额,发展到现在已经占到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的份额。大概五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在世界上的份额,将会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在这五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将会成为和美国相比并列的生产大国和需求大国。
记者:我们知道目前的金融风暴对很多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挤压,金融风暴对于西部材料来说,影响大不大?
董事长:这次金融危机以后,大家可能更多的地方因为利润都受到一些打压,所以很多使用领域更多地关注低成本化,既要获得高品质又要获得低成本化。我们西部材料下属的天力公司,做成套复合材料,在核电里面使用。原来国内核电使用的钛钢复合板都采用美国DMC公司的,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也非常高,同时包括价格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后,现在在中国核电领域使用的钛/钢复合板,只有我们一家可生产,也就是说我们一家百分之百的供货。所以这次危机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大于挑战的过程。
记者: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请您给我介绍一下西部材料未来会在哪些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董事长:我们应该说用一个别人想不到的资本盘子(注册资金小)做一个最现代化的钛加工产业的企业,所以使得西部材料在负债方面相对偏高一点,但是我们这次融资五个亿以后,明显地改善了西部材料的资本结构。我们可能近期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我们拿出2.4个亿(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减少银行贷款,这一年就能给西部材料节约大概上千万的财务费用。第二,西部钛业进入以后,会给公司带来一部分利润。第三,西部材料IPO的板带材项目,在今年年底就可以投产,这会给西部材料一个很大的利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