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金融行业资金额占整个市场的15.49%,说明大资金还在继续做多,但深市跌幅明显大于沪市,说明部分游资撤离了。赚够了就走,游资就是快,留给机构慢慢玩。 有空哪天分析一下机构能否把握市场时机。
0
可惜我没加油券!!!!!
只有说谢谢了。
0
风险转嫁下的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投机性定价
以四地上市的中石化为例,2004年9月30日100股合1股的ADRs纽约和伦敦收盘价均为41.68美元,按当日汇率(1美元/8.2766人民币)计算,折合人民币A股1股报价3.45元,同日香港股市收盘价3.175港币,折合人民币3.37元(1港元:1.0612人民币),与欧美股市报价基本一致。在资本全球流通情况下,开放市场超过交易成本的定价差会导致套利行为的发生;但同日沪市收盘价却为4.71元/股,高出N股36.5%、H股40%。实际上,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29家公司,A股股价平均是H股两倍多,可见,对同一份资产境外投资人的定价显著低于境内投资人。
可以说,中国股市的监管者作为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者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补偿要求;此外,由于投资范围锁定在境内资产,竞争性资产的减少导致风险补偿要求降低;第三,历史形成的股票高定价使得红利收益变得没有意义,股市脱离实体经济而被投机性定价所主导,结果是整个股票市场价格的抬升
0
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十多年间,监管机构的干预政策的变迁实质上就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低弥托市和高涨打压)。只要沪深两市指数一有波动,相关的监管机构就高度敏感,《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乃至《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总会及时出现。某一时刻,市场价格开始走跌,则监管政策开始很快改变:一边提升发行方融资标准,另一边通过各种政策(比如保险资金允许入市)或者舆论(比如人民日报社论)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干预市场价格的下跌,……。而一旦市场价格高出监管者的“容忍临界点”,则各种打压的政策措施开始出台,打压的舆论氛围开始塑造。
讲了这么多,那么大家应该知道买入的时间了。那就是在政策倾向扶持股市的时候买入,具体的判断指标就是:基本没有IPO发行上市,另一个就是观察《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乃至《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是否有鼓励信心之类的文章见报了。看准政策炒股不会吃亏。
重申我的观点:短期看多,长期看空。股市大概在2011年才能走出真正的牛市。虽然1664点可能是低点,但牛市的时间坐标轴未到,这轮看多的行情大概在今年10月结束。
0
分散银行系统风险,为收益水平持续恶化的国有企业融资的迫切需要,使得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不断试图放松对发行方的准入管制,使之获得广阔的融资渠道,这表现为中国的融资监管政策存在逐步放松发行方管制的趋势.但是,监管者的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资金供给方的投资者的认可才能够实现,问题在于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润(股利或者资本利得),并不是为市场提供资金。这样,监管者为了激励投资者符合自己的目标,就必然会给投资者提供一些隐性补贴。从而,问题的实质就转化成立了监管者和投资者之间的“风险软约束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就是:投资者留在证券市场,监管者不断直接干预市场价格波动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而对投资者进行隐性担保,谨慎地维持投资者的市场信心.
0
监管者对市场价格波动敏感的基本原因
中国的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代初期的建立正是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而推动的。大批的国有企业在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紧缺的情况下,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发行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不得不认可并逐步扩容.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直接融资的资金供给方的投资者“惯从公有制观念出发,普遍没有风险感”。这意味着证券发行方的膨胀的融资需求和资金供给方有限的分析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存在巨大的不对称,因而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正是这种不对称的市场结构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自一开始就处在监管机构的严格管制之下。
0
为了使得这种自我锁定的无限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证券市场的监管者,作为事实上非独立的政府代理机构,也必然要提供某种“收益担保”以激励各类逐利的投资者源源不断地向市场提供资金 。当市场上证券价格出现波动时,不仅仅是投资者,而且也包括本应该中立无涉的监管者,都会相当敏感。在监管者干预成本比较低,或者对波动厌恶程度相当高的情况下,频繁干预市场价格波动就是监管者的“理性”选择。但是单独的低弥托市可能造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干预行为长期来看是无效率的,为了解决这一“托市干预悖论”,监管者必须同时采用高涨打压的配套政策,从而达到一种双向干预下的干预均衡;对监管者而言,后者在长期来看是优于市场自发均衡。
0
在中国乃至相当多的新兴市场国家,监管者频繁对证券市场价格波动进行直接干预,即证券市场价格过低时候,使用各种政策信号或者行政命令进行托市;证券市场价格过高时候,进行打压-事实
0
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监管者为何要频繁干预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在价格波动干预中,低弥托市和高涨打压为何必然联系在一起使用?最后,既然频繁干预造成了如何巨大的负面效应,监管者的监管干预为何还要长期持续下去?
0
为了达到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目标,就有动机纵容各种伪装上市和股票操纵行为,因为很多国企无法达到上市的标准,同样,如果市场没有操纵,国企上市无法卖到一个好价钱。广大投资者在同政府博弈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府的决策意图和规律。他们视政策为市场好坏的风向标,当股市低迷时政府一定会出台利好政策,同时放松对市场的监管,于是市场中的投资者便心领神会,又重新开始进入市场,股市重新活跃起来。1994年至2002年,政府六次出台利好政策干预股市下跌,形成六个“政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