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双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李祥林-----用他发明的公式毁灭了华尔街的中国人
林行止
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尔街大崩溃后,投资理论并无重大进展,它之出现突破,为1952年的事;是年3月号(第七卷第一期)的《财务学学报》(JournalofFinance),发表哈利·马可维茨(HarryM.Markowitz,1922-)的论文《投资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ction),引起投资理论的***;马可维茨的文章,被投资学界称为“十四页最重要的论文”——这篇论文只有十四页,四页文字其余皆为程序和图表。
包括马可维茨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篇短文会造成“***性影响”。因为这篇被称为不朽的文章(monumentalarticle),当年只有二十五岁的作者不会想到三十八年后的1990年,他因此和其他两位学者米勒(MertonMiller,1923-2000)与夏普(W.Sharpe,1934-)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可维茨知道投资者对回报和风险同样关注,这是何以投资者通常“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篮里”的原因。风险和报酬率(Risk&RewardRatio)便是这样发展出来的。马可维茨的真知灼见是,风险为整个投资过程的重心,一项投资计划若没有风险(riskless),困难将不存在,但利润亦相应低微。风险意味着可能发生的事较预期发生的更多!我们并不期待居住的楼宇火灾,但火灾可能发生,为了避免这种可能损失,只有买保险;同理,我们不希望所持的股票跌价,然而它们可能下跌,因此我们不把所有资金购进一种股票,即使它看起来前景那么美好。
分散投资(把鸡蛋放在多个篮里)和看中后重锤出击(鸡蛋少篮子亦少)孰优孰劣,是马可维茨试图解答的问题。《投资组合选择》告诉投资者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作正确的取舍(trade-off),即如何建立一个风险与报酬平衡的投资组合。
非常明显,“提供最高回报的有效率投资组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风起云涌,投资基金的成立如雨后春笋,带旺了华尔街进而全球的金融业,令基金市场成为以万亿美元计的大生意,它便是建立在马可维茨组合投资理论基础上。一篇短文带起一个行业,马可维茨因此得以分享诺奖。
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统计学博士李祥林(XiangLinLi,江苏连云港人;以DavidXLi之名行世),在2000年3月号的《固定收入学报》(TheJournalofFixedIncome)发表《联结函数的违约相关分析》(OnDefaultCorrelation:ACopulanApproach)。“联结”和“相关”均为统计学名词,用大众化语言,可作这样的解释——夫妻日夕相处,生活惯渐渐相近,其中一人过世,另一半在短期内的平均死亡率较夫妻健在者高;这种关系换为统计术语便是“联结”和“相关”的关系。李祥林把之引入金融分析,指出一间发行债券的公司倒闭,对另外一间甚至多间相关企业必然带来冲击。李祥林的计量模型提出一项创新的观点“time-until-default”(直至违约〔?〕),描述在一定经济环境下,公司倒闭的相关联结性。
李祥林的研究,刺激了信贷衍生债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其势有人称为“爆炸性”,带动一种新兴衍生金融工具“信贷违约掉期”(CDS,CreditDefaultSwaps)。从此角度,李祥林对金融业的贡献不下于马可维茨。
在传统市场,投资者购进债券,获得固定孳息,同时承受债券发行企业或政府可能破产无力付息及届时无力赎回即违效的风险,CDS等于把债券持有者的风险卖掉;由于债市数额以万亿美元计,担保债券不会违约的CDS几乎是无限制地发行。李祥林适时地提出一个模型,帮助CDS的投资者在特定情况下能准确计算回报、定价、计算风险及应采取什么策略以降低风险,等于为结构化的信贷衍生产品的估价和风险控制提供定量化的有效工具,有了这套准则,CDS发行及成交大增;而把不同种类的CDS汇集而成的“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s)应运而生,金融机构把CDO以债券形式卖给散户(下游投资者),那等于把风险以传统最稳健的债券形式卖给小投资者。在风调雨顺的日子,CDO持有者可获比债券孳息高的利息,是不错的投资,一旦形势逆转,CDO的“现金回报”骤降,市场风云变色,投资者全军覆没,金融海啸由是而起!
2月25日Wired月刊发表名记者沙尔蒙(F.Salmon)题为《灾难的处方——摧毁华尔街的公式》(RecipeforDisaster-TheFormulaThatKilledWallStree),欧美传媒纷纷转载,网上且有令人愈读愈糊涂的中译本。文章指出在不久前,因为带起一个新行业令金融市场狂旺的李祥林,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人选;可是,自从2008年3月次按问题浮现以至七八月间的危机骤起,李祥林公式成为令华尔街步入绝境的祸首!这种说法当然非常偏颇,那便如武器杀人但杀人者非其发明者。财迷心窍、贪婪无厌和不负责任的华尔街炒家利用所雇用的“火箭专家”读通李氏公式后(李氏2005年曾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了解其公式的人不多),滥发CDO,才是造成金融海啸的罪魁。
历任欧美金融机构要职的李祥林,2008年做了海归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的风险管理部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