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鸡床龙头 000410

09-04-03 11:20 2427次浏览
嘻嘻哈哈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偶们群主一出的股基本就会大涨,今天群主不堪000410折腾,昨晚挂单今早已逃。
偶们群的众兄弟 立马挂单7.70 吃饱,大家来抬轿啊!!!

欢迎共同来研究 鸡床的未来!!!:)))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嘻嘻哈哈

09-04-04 14:44

0
机会1:龙头企业尽量和央企重组。
机会2:集中盘活“负担过大且无法注销的壳企业”。
嘻嘻哈哈

09-04-04 14:42

0
加速整合 
  
  实际上,近年来,沈阳加大了企业的重组工作,包括对本市的企业重组以及海外的跨国并购。沈阳机床集团是由沈阳原有三家机床厂合并而成,北方重工集团是由沈重、沈矿整合而来,沈鼓则是由将原来沈阳水泵、气压和老的沈鼓合并而成。
  
  对外,沈阳机床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与意大利菲迪亚公司的研发合作取得重大成果;而北方重工集团,则收购了德国维尔特在法国的NFM公司。
  
  沈阳市长李英杰在最近一份工作报告中称,盘活以及推进国企重组已是沈阳市工作之重。  
  有关人士透露说,沈阳市有计划在5年时间内,
  1\做强做大一些龙头性、效益好的企业。
  2\第二步则是准备培育一些中小企业。
  3\最后的任务将集中盘活“负担过大且无法注销的壳企业”。
  
  
“我们的想法是,龙头企业尽量和央企重组,而中型国企则更倾向于民营资本进入整合。”师雷如是说。
==========================================================================
机会1:龙头企业尽量和央企重组。
机会2:集中盘活“负担过大且无法注销的壳企业”。
估计航天系整合鸡床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师母已呆!
嘻嘻哈哈

09-04-03 15:02

0
看看,东北的垃圾股就这德性,被套了,解放军快来啊!
嘻嘻哈哈

09-04-03 13:28

0
有熟悉机床的进来侃几句
波段红牛

09-04-03 11:56

0
这都挖掘出来了。。。。。。。。。。
嘻嘻哈哈

09-04-03 11:55

0
都是一些公开的老资料,汇总学学研究研究!高手前辈们别笑话俺,俺是菜鸟!多指点,多评论!
嘻嘻哈哈

09-04-03 11:53

0
 [2008-11-11](000410)沈阳机床:12年托管经营终结,整体改制潜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因涉及外资并购审批, 一度停滞不前的沈阳机床(000410)改制终于迈出关键性
一步.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批复,沈阳市国资委将持有上市公司沈阳机床(00041
0.SZ)42.60%的股份无偿划转给沈阳机床集团.
  此次股权划拨之前,沈阳机床集团在下属上市公司沈阳机床中不持股,但是其管
理层是同一团队.基于这一"零股权"关系, 在当地国资委的协调与安排下,沈阳机床
自1996年7月上市以来被"托管经营"了12年.
  记者获悉,正是国务院国资委上述批文终结了沈阳机床长达12年的"托管经营",
将停滞了2年的沈阳机床集团改制推向纵深.
  "这次股权划拨理清了集团与上市公司的股权关系, 是改制的关键性一步,对于
上市公司意义重大."11月10日,沈阳机床证券部代表李晓刚告诉记者.
  "托管经营"溯源
  "这12年托管经营,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企改制中所经历的各种曲折与矛
盾,直到现在这一股权纠葛才得以解除."沈阳机床集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沈阳机床长达12年"托管经营"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在此前的股权结构中, 沈阳市国资委通过下属的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
司.
  持有沈阳机床集团100%股权,同时持有沈阳机床(上市公司)42.60%股权.这使得
上述"托管经营"表面上顺理成章,但是却隐藏着一种经营矛盾.
  沈阳机床集团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 该集团于1995年通过对沈阳市
原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而组建.目前集团总资产129亿元, 去年总收入101亿元,是国
内最大的机床制造企业.
  上述材料指出,沈阳机床集团于1996年结合世界银行项目进行大规模重组,由此
形成三部分构成的产业结构,即机床主业,机床配套服务和其它产业.其中,机床主业
资产于1996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
  上市12年以来, 沈阳机床获得较大发展,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为58.8亿元,约占
集团总收入的一半.
  据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介绍, 沈阳市国资委早在2006年启动沈阳机床集团改
制重组.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大型装备,成套生产线,核心功能部件等四大类产品,共3
00多个品种,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沈阳机床最大规模的一次重组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的搬迁改造,这
次搬迁重组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改造不同, 这是一次彻底的变革."沈阳机床集团董
事长关锡友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此次搬迁重组动作很大,对沈阳机床的业务经营产生了飞跃性的提升,2
007年集团销售收入迅速攀升到100亿元.但是,沈阳机床集团公司的产权改制却进展
缓慢.
  "由于集团公司在上市公司中不持股,这种托管经营的管理模式严重打击了经营
团队的积极性, 其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开始制约公司的业务发展."沈阳机床一位内
部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 上市公司沈阳机床的财务直接由国资委通过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
营有限公司进行管理,而沈阳机床集团并无直接管理权.
  根据沈阳市国资委的授权, 沈阳机床自上市以来便被纳入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
营有限公司进行"托管经营".在这种托管经营模式下,沈阳机床集团对于下属上市公
司并无实质性的经营权.
  其中的关键在于,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呢?据介
绍, 沈阳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3月.是经沈阳市国资委批准成立
并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注册资本为120亿元,主要职能是负责市国资委授
权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运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据公告,沈阳机床最早于2006年11月对外宣布,沈阳市国资委拟将沈阳工业国有
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沈阳机床的42%股权,通过行政划拨给沈阳机床集团
  正是由于涉及上述诸多矛盾, 尽管当地国资委早在2006年便计划将42.60%股权
划拨给沈阳机床集团, 但是一直未能执行.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上述"托管经营"的管
理模式更加不适应上市公司的发展.
  整体改制潜行
  上述42.60%股权划拨为何推迟了2年才最终实行?显然, 这成为影响沈阳机床集
团改制的"障碍".
  记者试图解开这一谜团,但是相关方面人士一致"讳莫如深".
  李晓刚表示, "公司一直在为股权划拨而努力,为什么推迟2年我们也说不清,不
过现在已经划拨成功,其原因没必要再追究."
  对于同一问题,10月26日,沈阳市国资委企业改革处有关人士在电话中表示,"最
近2年沈阳机床一直在改制, 就是为了实现股权多元化,至于股权划拨这需要时间协
调."
  业界人士指出,沈阳机床集团的股权结构矛盾集中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当地国
资委对于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直接掌控权何时下放?2, 大型国企集团公司与下属上
市公司之间的"零股权"与"托管"关系如何解决?3,股权划拨是否能顺利为上市公司"
松绑"?
  在上述诸多矛盾中, 沈阳市国资委将沈阳机床改制的核心问题放在"引进外资"
上,而把理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放在下一步.
  沈阳市国资委于2007年4月12日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拟转让其持有沈阳
机床集团49%的股权.由于是全资子公司, 假如49%股权转让成功,沈阳市国资委仍持
有沈阳机床集团剩余51%股权,继续保持控股地位.
  2007年6月9日,沈阳市国资委与美国JANA基金正式签署协议转让沈阳机床集团3
0%股权,并呈交给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审批.
  "引进外资是在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 转让部分股权,从而实现投资主体
多元化."沈阳机床集团发给本报记者的上述材料也明确指出.
  遗憾的是, 上述外资并购在审批方面遇到阻力,JANA基金参股30%至今没有通过
审批.
  至此业界清晰地看到, 沈阳市国资委对于沈阳机床集团整体改制的真实意图在
于——先通过转让股权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即美国JANA基金), 其次再理顺上市公
司与集团公司的股权结构关系.
  沈阳当地有关国资部门认为,引进外资不仅迅速解决了"国资一股独大"的问题,
而且直接获得了大量现金;另一方面,外资股东还将为国企注入新的管理方法以及相
关技术创新理念.
  但是, 有关主管部门认为,在解决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根本矛盾时,引进外资并
不是最关键的手段, 而首先理顺股权关系做强做大下属上市公司才是最根本的解决
办法.
  按照这一原则,多家涉及外资并购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审批环节受到严格审查.沈
阳机床改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事实上, 沈阳机床集团在向外资出售股权的过程中,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包括董
事长被撤换等.今年6月初,沈阳机床集团原董事长陈惠仁"闪电辞职".
  目前进展表明,一度停滞不前的沈阳机床集团整体改制开始"潜行".其具体表现
是,一方面JANA基金收购沈阳机床30%股权未能通过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另一方面,通
过股权划拨理顺了集团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为下一步资产重组奠定了基础.
  根据公告,此前于2007年8月16日,沈阳机床投资9亿元建设的数控机床基地正式
奠基, 这部分资金不得不通过增发A股予以募集.更早前在2007年6月30日,沈阳机床
股东大会通过关于增发约13.4亿元的议案.但是,上述增发至今未能实行.
  "极可能的是, 几度流产的沈阳机床定向增发或许将重新启动,至于具体启动时
间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一位券商分析人士指出.
嘻嘻哈哈

09-04-03 11:45

1
不过说实话,偶不太喜欢东北股,东北股很肉(对不住了东北的兄弟们),今是放胆一玩,要玩还是玩
新疆,云南,西藏,甘肃之地的股,都出大牛股。
进来的,跟个贴,捧个场!
嘻嘻哈哈

09-04-03 11:37

0
有传闻说:航天系要整合鸡床,不知是真是假?可看走势,真是肉,不符!市场里这些传闻有个准不,NND!
嘻嘻哈哈

09-04-03 11:28

0
  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悬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徐英  北京报道  2009-4-3 1:22:18
全国两会期间,沈阳市有关部门拟定了一份提案——《关于国家尽快批准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沈阳设立的建议》,原计划以单个提案的形式为上述产业基金造势,但最终予以取消。

此时,距离2009年1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基金已过了三个月。该基金是作为全国试点的十只产业投资基金之一,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第一期募集资金为100亿。
 
目前,除已确定国家开发银行为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行主体之外,该基金的加盟方、运作模式、落地点等等相关问题,仍无答案。一直致力于争取该产业基金落地权的沈阳市,也在焦急的等待之中。

4月2日,沈阳市政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还没有得到产业基金落地权的确切消息。”

但据记者调查,看似平静的背后,基金落地权之争已出现了两个可能的版本。

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与沈阳一起争取基金落地权的有四川的成都、西安等地。“争取到基金落地权的好处很多,沈阳目前的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关键就在技术创新上,而这只基金主要就是针对重大装备制造的技术创新而设立,谁拿到了落地权,谁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扑朔迷离的落地权

“所谓的落地无非是在长春、哈尔滨和沈阳三地,无论落到哪一地,都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国有经济研究院文宗瑜主任说。

文宗瑜参与了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先期课题研究,他指出,之所以说基金落地会在东北某地,是因为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最初是由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办主导。

落地东北的说法源于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由来。此前,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协调办与国家振兴东北办工业组实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当时振兴东北办设立这个基金,是打算三个省一块干的。包括吉林、黑龙江、辽宁。”3月11日,原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会长、中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仪舜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2006年8月,受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协调办之托,一群囊括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国开行以及重大装备领域的专家奔赴东北老工业,包括中国一重进行调研。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召集湖南、四川、陕西和湖北四省代表,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装备制造业座谈会,随后对四省包括中国二重集团在内的一批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实地调研。

事实上,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想始于2007年3月,当时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办和国家开发银行起草完成的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振兴的产业基金,基金计划规模为500亿元。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的张国宝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共同组织了这份报告。

恰逢此时,来自东北的辽宁省也酝酿着一份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同年6月,辽宁省发改委应沈阳市政府的请求,正式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关于设立辽沈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请示》。

最终,国家发改委将两个基金合二为一。2008年7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并批准设立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试点。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该基金进入筹备阶段。

“上述调研的前期是在东北展开的。基金本身的运作不可能是针对某一处的。它可能会设立在东北三省,也可能不在这里。设立在东北,也是因为它的产业地位,比较符合运作基金。”吉林省发改委财金处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表示。
但他否认吉林省有申请基金落地的意向。“并不等于说这只产业基金就是为东北装备制造业服务的。一只基金,如果是政策性,那它肯定有目标;如果是商业性的,哪里赚钱就往哪里去了。”

而沈阳,一直是这只产业基金的积极争取者。记者了解到,在产业基金试点开始,沈阳市长李英杰和常务副市长顾春明曾两次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工作,沟通情况,表明市政府对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在沈阳设立的态度。

辽宁省发改委财金处副处长贾东芳对媒体说,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无论对辽宁省还是全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讲,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拓宽装备制造业所需大量流动资金的渠道,激活存量资产方面。

持有相同想法的还有山西与四川。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王雨顺告诉记者,申请基金落地权的城市是德阳而非成都,具体事宜由省发改委的财政金融处负责。但财金处处长郭林华否定了以上说法,她表示,虽然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很重要,但省发改委没有向国家发改委提出此申请。

此外,西安发改委财金处的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为止,并未听说市发改委有意向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准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落户在当地的说法。

对于“沈阳、德阳、西安”三地争夺落地权的说法,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司司长李冶仅表示,“只听说过沈阳在争取。”

症结归因

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仍在筹备阶段,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国家发改委原工业司装备处处长陈竹生将会调至该基金担任管理工作。李冶说,发改委要等由国开行的成文设计方案,包括以什么形式募集资金,如何管理。

据国开行内部的人士介绍,自基金批复之后,国开行已经组成二人小组筹备此事。按照国开行的最初的设想,该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将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其余部分以社会融资补充,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但自批复后,“有关的原则,大体的要求都没有。我们也没被要求做一些内部配合,包括寻找对基金表现出兴趣的企业谈有关合作的事宜。”

刘仪舜向本报透露,为了避免产业基金陷入投机和投产业之间的尴尬,国开行曾希望寻求外力解决国内缺乏既懂产业又懂基金投资的综合性人才的困境。

刘仪舜说:“国开行希望我们能担任该基金的顾问,我说这不是当不当顾问的问题,如果我手里头有一两个亿,让我加盟作为管理公司来操作,我自然就知道这只基金怎么做了。”

作为产业基金的支持者,刘仪舜认为,“现在的装备制造业需要一只基金来撬动”,但不要对基金寄予太大的希望,还是要靠各个企业进行并购。

“产业基金运作不下去在于,它在中国是创新产品,在国外找不到模式可以照搬。”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则对本报分析,目前国内产业基金无法运作的死穴在于,产业基金无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就不该出生。”崔新生直言,“这个行业利润最薄,人家凭什么投入?你的回报模式是什么?在经济危机中,我们为什么会倒霉?就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最没有定价权的环节。” 

在崔新生看来,“产业基金实际上就是一个市场孵化机制。中国只是没有找到产业基金的财务模式。”

“产业基金的现状就是拿着批文募资,而对象只有国家大型金融机构。”深圳创投同业工会会长王守仁也表示担忧,“基金就是金融工具,就是通过股权投资,持有股权进行溢价转让,或者变现退出。由货币资本投到企业变成产业资本,然后变成有价证券资本,最后又转变为货币资本,不是直接把钱投到企业里,由企业来管理,用我们的话来说,他们不是白头到老。”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