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huixu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信贷激增泡沫背后:一个支行高层的"保位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3-18 09:01:54 作者:陈昆才 李伊琳
“现在不做虚高了,风声很紧。”3月11日,杜风(化名)在电话里告诉朋友,自己的存款业绩指标现已基本完成,当地人行和银监局又查得紧,暂时不敢做手脚了。
杜风是华东地区一家商业银行支行的行长助理,妹妹则是该支行的临柜人员。一家两人肩负的存贷款任务特别繁重,尤其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的时候。
于是,杜风和他的企业客户联手玩起了信贷“虚高”游戏——把支行发放的贷款重新存回支行,然后用存单质押再次贷款。
这一下,可以成倍地放大贷款业务量,同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也多出了存款。
杜风坦言,这类“数字游戏”的玩法还有很多。如果基层支行纷纷热衷于此类“业务”,则意味着近期的信贷天量井喷中被注入了水分。
央行3月13日公布的统计表明,在1月份增加1.6万亿元基础上,2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
“存贷款(增量)结构背后反映的是利益导向,银行内部的考核管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16日,东部某省一位银监局人士说。
300万变570万
基层银行面临的考核指标,除了存款、贷款,还有利润和中间收入等。杜风所在银行给他下达的存款指标是平均每天3000万,他妹妹则是200万。身为支行行长助理,杜风还得承担贷款指标的考核。
这些指标压着银行员工的业绩指标考核线,杜风两兄妹每天为达标而奔波,尤其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时,“能动用的关系全都动用了。”这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职位能否保住,还关系到年终收入。
一种应付指标考核的的“高招”在员工中间偷偷流行。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妹妹的饭碗,杜风也参与了这种操作。
杜风的朋友薛先生在上海开有一家装修公司,也是他的贷款客户。出于自己刚接下的一个项目的需要,也是帮朋友的忙,薛先生向杜风提出贷款要求,以一套别墅作抵押物,以7折的抵押率从杜风所在银行获得贷款300万元。
杜风要求薛先生将这笔钱以薛太太的名义存到他所在的银行。然后,薛太太以自己的名义用这张300万的存单作抵押,以90%的抵押率贷款270万元,作为自己项目的备用金。
如此一操作,银行因此增长了570万元(300万+270万)贷款和300万元的存款,放大了近两倍的业务量。靠着这笔“业绩”,妹妹搞定了一个多月的存款指标,杜风自己也完成了一部分贷款任务。
从操作上看,这种方式得益的是银行,企业则增加了融资成本。比如薛先生需要为实际上只有300万元的贷款支付570万元贷款所产生的利息,而从300万存款中得到的利息收入得不偿失。因此,这种操作需要一定的政策和环境背景,比如银行为组织存款出台优惠政策的时候,或者像去年年底资金需求大的时候,一些企业会配合杜风们。
“有的支行用这种方式,100万的现金可以玩出将近1000万的业务量。”杜风说,而接下来的链条则根据各人的胆量和需求会产生系列变异。
质押开票再贴现是其中之一——企业将信贷资金变成一张定期存单后,以此作为抵押,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经过贴现,企业又可以拿到钱。
为完成存款任务,有的支行降低直贴利率,以低于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比如月息1.2‰,吸引企业开票,并完成贴现,企业实现套利;此后,支行再以更低的贴现利率,如0.9‰将银票转贴给总行或票据业务部门。在此过程中,支行拿到了存款,做大了贷款规模,也实现了利润。
由于一些支行存在自签、自贴的现象,一家企业可以完成多轮套利。“反复操作,个别(企业)的放大倍数甚至达到十几倍。”一家城商行的中层人士说。
但山东潍坊农信社的票据业务人士王刚认为,虽然理论上,企业可以利用贴现利率与定期存款利率倒挂去实现套利,但这一部分利差远不及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高,“那为什么企业会愿意去作全额承兑业务?这主要还是商业银行对于负债需求进而推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