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忌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目前处在股市临界点
文 金学伟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讲过一个例子:关于修草坪的。有A、B两人,A擅长修草坪,但做其他事都不擅长;B擅长做其他事,但修草坪不擅长。现在,每修整一块草坪的报酬是10美元。这一报酬不仅对A来讲很高,对B来说也有很强的诱惑力。因此,A、B两人都愿意加入修草坪的行列。但是,如果每修整一块草坪的报酬下降到6美元时,那么B就会退出修草坪的队伍,转而去干别的事。只有A会依然留着修草坪的行列中,因为B可以通过干别的事获得更高的报酬,而A除了修草坪,对别的事并不擅长,即便报酬低一点,也只能继续干这个行当。
2006年,笔者曾和一位非市场人士谈论过这个例子。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股价低的时候我们这些人都不进场,而非要等大涨后才会有那么多人进来。我当时举的就是这个例子。我说股票投资者基本上可分两类。一类是职业投资者,包括专业投资机构、人士和整天在市场中滚的非专业投资者。这些投资人犹如弗里德曼讲的A,除了做股票以外,可能做其他的事都已不擅长了。对这类投资者来说,即使盈利的空间再低一点,也会以买卖股票而乐此不疲。有20%、30%的上涨空间,那就是一个大机会了。还有一类是非职业投资者,他们寻常都在各干各的事,只有当股票市场出现大机会时,才会陆陆续续地蜂拥而入。对这类投资者来说,别说5%、10%的盈利,即使是30%、40%的盈利都不足以吸引他们进入股市。因此我们就可看到这一现象:对沪深股市来说,50%的涨幅是一个重要临界点,其意义好比弗里德曼所说的每修整一块草坪报酬10美元。凡是熊市中间的反弹,其幅度都不会超过50%。一旦超过这一幅度,行情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逆转。
以1993年以来的几次中期反弹来说:
1993年7月,上证指数下跌到777点,进入中期反弹,最高点为1045点,涨幅34.5%;
1997年9月,上证指数跌到1025点,进入中期反弹,最高点为1422点,涨幅38.7%;
2002年1月,上证指数跌到1339点,进入中期反弹,最低点为1783点,幅度36.4%。
从1993年以来,总共出现过4波大级别调整,其中3次调整中的中期反弹,幅度均为超过40%。只有1995年2月的524点,反弹到926点,幅度达到76.7%。但这一波反弹基本上可看作是特例。一是在此之前国债期货炒得很热,大量做期货的资金拥集于上海证交所的资金账户上;二是国债期货交易被紧急叫停,产生瞬间的资金流大爆发,使整个市场在短短3天内暴涨了70%。
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一波行情,总是在涨幅超过了50%以后,才真正进入火热状态。
1994年325点行情,第3天最高涨到495点时,还出现了一条阴线,大量获利盘蜂拥而出。但翌日又一条阳线涨到523点,突破了50%的临界点。接近着就是连续2天巨量高开高走,一气到达754点。
1996年512点,开始也走得很不顺畅,直到有效突破50%的临界点后,其中深综指在4月份还创下了收盘新低。但在突破了50%的临界点后便越走越强,市场气氛越来越高涨,走势也越来越顺畅。
1999年的1047点,从头开始人们就一直把它当作一波反弹,原因是GDP增幅和上市公司业绩均出现大幅下降。直到冲过1500点,超越50%的临界点后,反转才成为市场的主流观点,大多数机构才真正开始超规模增仓,虽然从1756点后发生了一波幅度达23%的回调,但各家机构不断增仓,各路庄家好汉也开始不断向股市聚集。
2005年的998点,从998到1223点走得非常艰难,形态也相当难看。从1079点到1330点,也显得相当吃力。直到冲过1500点后,才开始火爆起来,尤其是增量资金,就是在这以后才开始大规模涌入的,而且涌入规模和速度越来越快,和2000年一样,一直持续了一年左右。
有过的还会再有,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笔者以为,目前的股市实际上就处在这样临界点附近。
首先,从上涨幅度看,从1664点到2402点,已经达到44%,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波熊市中期反弹,这首先就预示着本次行情可能不同于以往熊市的中期反弹。
其次,从点位看,大盘已再度站上2200点的强弱分界线,向上格局已经形成。
本次行情开始后不久,市场中有一种比较普遍说法,基本上是把2500点看作本次行情的最高目标。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2500点其实是一个虚无的目标,因为一旦这个点位突破,行情的性质也就改变,新增资金源源不断地入场应该会成为一种现实。只是,作为一个重要临界点,这一点位的突破也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在此之前再进行一段时间的整理蓄势,甚至一定程度的反复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