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人均GDP相同阶段期间,中国第二产业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高出80%,而第三产业低了34%。第一产业低了24%。中国第一产业低是必然的,因为中国农业资源就不支持中国有一个很大的第一产业。但中国第三产业确实比重太低了。
可是,中国在此后第二产业持续高速增长,而且成为带动中国
新世纪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这就掩盖了第三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的潜在力量。为什么制造业会继续增长呢?因为西方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的趋势,世界贸易额徒增,给中国选择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加工厂的机会。同时,房地产业在这个时期高速发展。中国土地价格从90年代中期的几十万元一亩到2007年数百万元一亩,基本翻了10倍左右。这些凭空出来的“资产”都在GDP中的“资本形成”中得以体现。成为第二产业另一个支柱。
贫道不评价这种发展模式究竟合适不合适,但起码知道现在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的模式。大规模出口已经不可能,房地产已经走入低谷。因此,1998年的“机遇”现在根本不存在。不仅不存在,甚至比普通年份的麻烦还大。
这样看,如果中国没遇见西方经济在90年代开始加速进入虚拟经济环境,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面临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而这个经济增长点,就是第三产业。
贫道在2001年就分析过第三产业为什么没有能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原因。当时归结为户籍制度没改革,限制农民进城。现在看来还是有些不完整。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第三产业发展的条件是城市化率。在不同产业主导阶段中,人类居住方式对经济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农业为主社会中,农民肯定要和耕地“住”在一起,分散的生产和生活是经济的。到了工业主导阶段,过于分散的居住肯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不仅有最小经济规模问题,还有产业配套问题。居住相对集中会使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率提高。因此,人们开始集中住在城市以满足工业需要的规模经济。但是,毕竟工业产品还是能够通过运输实现其价值。而到了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时,人类是否选择集中居住成为新经济能否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服务业是个几乎要求“运输”零距离的行业,无论是教育还是商业(指现代商业),无论是金融还是一般的饮食和其他服务,都有明确的服务社区范围,都不能像工业品那样可以靠运输实现。因此,第三产业要求高度发展的城市化,越高的城市化水平产生越高的第三产业需求(要求更多样化、更舒适的服务)。
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过慢,使我国第三产业无论从增长率、就业比例还是在GDP的比重都严重滞后。到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170美元。在2000年,3200左右人均GDP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这些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为62%。但中国是38%。也就是中国三产业比重比国际平均水平低38.7%。这个数字比1999年的33.7%差距还大。
任何需要达到某个比例时的产业短项都构成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假如中国由于西方经济危机,需求急速减低,迫使中国走上正常国家以内需为主发展道路的时候,中国反而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就是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的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似乎第三产业并不缺,到处是饭馆,到处是银行,到处是商场和小贩,似乎生意也都很难做。但这是假象,是中国没有真正实现城市化的假象。
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城市化率成正比。高度城市化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是互为因果,几乎是个函数关系,城市越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比重越高。
1996中国666个建制城市第三产业比重(%)
666市平均 29.5
北京 58.7
超大城市 44.7
特大城市 41.2
大城市 33.9
中等城市 27.7
小城市 23.0
资料来源:199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