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09-02-17 13:52 5696次浏览
阿闲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文章来源 中国心理服务)

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的来到我的治疗室。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可是等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又给他打电话。他给我的答复竟是:‘我想好了,咱们分手吧。’我一下子就崩溃了。”陈露痛苦的用手捂着脸,眼泪从她的指缝中涌出,她不断的重复着一句话:“他不在了,今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我怎么活呀?”

  童年经历

  在我的安慰下,她终于平静下来。我开始询问她小时候的情况,在她的讲述中,我渐渐的得到了一些线索:她的父母都很爱她,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经常吵架,多次提出离婚。小陈露每天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会不会离婚,她不愿失去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有时候父母与她开玩笑说:“如果爸爸妈妈离了婚,你跟谁过呀?”她就会坚决地说:“你们要是离婚,我谁也不跟,我就去死。”她告诉我说:“这不是吓唬他们,我那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父母终于没有离婚,而是在吵吵闹闹中一直生活到今。陈露也就是在这种时刻害怕失去父母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安中长大。她还告诉我说:“那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总是很晚才回家,我总是担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会不会出事。如果真出事了,我就也去死,马上自杀。”

  接下来,我开始通过陈露了解文岳的童年情况。根据陈露提供的情况,我得到了如下线索:文岳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父母十分严厉,时常打骂他,并要求他除了照顾弟弟妹妹外,还要承担很多本不应是他的家庭责任,因而使他过早地失去了童年。

  现在,问题的症结已经明显了,造成陈露与文岳的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于双方的童年经历,以及由此造成双方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首先,陈露从小在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这决定了她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必然会不断寻找小时候从未得到的安全感。她会不断地要求对方做出对爱的许诺和保证,以满足她对安全感要求。如果对方稍有疏忽或冷淡,便可能重新唤起她在童年时不安的体验。于是她就会变本加利地要求对方的许诺和安抚。一旦对方不能满足她的这种要求,她便会有面临灭顶之灾的恐惧。事实上,她小时候就常常要求, 甚至不惜以死来强迫父母对她做出不离婚的许诺。这与她不断地要求文岳做出结婚和永远爱她的许诺如出一辙。对方提出分手后,她即感到死亡一般的恐惧。不知道自己一个人怎么生活下去,如同小时候对失去父母的恐惧是一样的。

  而文岳则因为小时候过早地承担了本不该是他当时年龄所应该承担的生活重担和家庭责任, 从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他在长大后必然厌恶或害怕过早、过多地承担婚姻家庭的责任。还在学校读书时,因为感觉结婚成家还是遥远的未来,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与陈露一起憧憬未来,谈婚论嫁。但是毕业工作后,结婚的可能性已经来临,他便犹豫甚至退缩了。他不想过早地成家过日子,因为这意味着回到他童年的生活中去。因此在陈露的不断压力下终于胆却了,决定逃避成家,逃避承担做丈夫和爸爸的责任。这一切对他来说来的太早太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不想过早地失去自由”。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经历会对人们成年后的婚姻恋爱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的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下面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打开淘股吧APP
21
评论(3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happyhjb

12-08-31 17:04

0
好文章,非常感谢~
简杨

12-08-31 16:42

0
略谈婚姻危机呈现的共性问题
 
  作者:舒仙
 
托翁在《战争与和平》的首句便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这些日子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却渐渐有了不同于此的体验——纵观诸多婚姻危机,它们所呈现的本质问题似乎却有着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共性”。今天,我想就此写几句,以和大家分飨我有限的个人经验,不足之处,尚祈大方斧正。
  
“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依恋”之谓,是指由于早年亲子关系存在问题,或者受“微小文化创伤”的影响,导致成人后形成了这样的人格特点:要么回避亲密关系,要么害怕丧失,把自己紧紧粘附于某些他们所依恋的对象,以至于最终总是把他们吓跑。

我们看到论坛上有很多的朋友,属于这种类型的,他们没有内在的安全感,要求他人为自己生活承担责任;独处时感到很难受,感到孤独、无助、无能;喜欢近可能地与对方亲近,依赖别人;常常感到对方不够爱他/她,沉湎于被遗忘的恐惧之中,不断要求别人对此提出保证;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时,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
 
亲密关系中,一方是不安全依恋,需要依赖别人,另一方若是需要被依赖的,而且能长期维持,那么亲密关系能一直顺利发展;若另一方在人生某个阶段觉醒,不再想被依赖,关系就会出现危机;倘若有不安全依恋的一方不反省自我,继续保持原有的人际特点,最终会使婚姻出现危机,甚至导向瓦解。
  
爱的(能力)匮乏
 
童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都会对一个人的“爱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不和的家庭、子女过多的家庭等都容易使孩子缺乏爱的能力,以致长大后,只是一个爱的索取者,爱的容器,却很难成为一个爱的付出者,爱的创造者;在亲密关系里,会使持续付出的那一方产生疲劳、厌倦,但他又需要能量的补充,因此,不是逃离就是寻求外遇的补偿。
 
不良沟通
  
很多的求助者,他们所描述的婚姻问题,基本上属于沟通不良导致的。而不良的沟通主要有以下表现:
  
1、  争吵时,不能适可而止,把问题扩大化。夫妻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争吵是不可或缺的,但很多朋友缺乏处理争吵的技巧,吵前没有设立合约,吵中把问题激化,如翻旧帐、人格攻击、随口提“离婚”、牵扯范围扩大(把父母等都牵扯进来),吵后不及时化解情绪、采取分居、冷战等不合理策略。如此,每次的争吵都使两人的感情受损,有的人开始回避争吵,形成彼此冷漠局面;有的人越吵越激烈,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2、  缺乏求同存异的心态。婚姻系统是平衡的,一般规律是一方爱干净,另一方就比较邋遢;一方强势,另一方就比较弱势;一方爱唠叨,另一方会比较沉默;一方教育孩子方面管的多,另一方就会管的少;但很多朋友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总会抱怨对方和自己不和谐,要求对方改变,但是对方却又很难改变,抱怨的一方充满了愤恨,认为对方太顽固,不可教化;被抱怨的一方充满委屈,觉得没有必要一定按对方的要求来做事。若两人都坚持己见、针锋相对,必定有一方甚至双方都会对婚姻不满,但又舍不得放弃的话,只有寻求外界的援助来疏导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外遇就成了可能。
  
3、  不甘示弱。有了矛盾后,就算是自己的不对,也很难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歉意,觉得那样有伤自尊;需要对方为自己做事情,常常是直接命令,觉得这是对方必须做的,令对方不自觉间产生了抵触情绪,日积月累,对彼此的好感日渐减少。这种情况下,恳谈李老师称之为关系中出现了“我可以-你应该”现象,是一种重视自身权利轻视义务同时强调对手的义务责任忽视其相当权利的倾向。显然,如此定位关系,将从根本上破坏关系中的平等,危害深远。
  
4、  情绪表达失当。很多亲密关系中的朋友,若是有了情绪,一般是直接指责对方或者以非语言形式来无意识地表达情绪,结果往往因为表达方式的扭曲、费解、充满歧义而使对方非但不能理解他/她情绪的来源,反而容易致使两人的关系恶化。
 
5、  缺乏耐心倾听、共情理解的基本沟通技能。导致无效沟通,使对方对婚内交流失去了兴趣,但与人交流又是他/她不可缺少的,只能把注意力转向了婚外。
 ……
 
不良的沟通要说起来,还很多,暂且提这五种,如不能察觉和反省自己的沟通方式,并适时加以修正,婚姻就非常容易在慢性的感受破坏过程中滑向积重难返的危机了。
 
观念偏差
 
受文化影响,我们的情爱观念会有些一偏差,这就影响了我们婚姻的状态。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爱没有,性先行。有不少的朋友的婚姻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促成的。有的朋友比较保守,婚前没谈过恋爱,尤其是女性朋友,一旦与对方有了性关系,就想托付终生;有的朋友奉子成婚,急急忙忙;此种情况下,对对方的了解就会不全面,存在很多盲点。婚后才发现,对方是如此的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放弃,有损面子、有违道德;不放弃,自己不堪忍受;这些,特别容易造成婚姻情感关系的所谓“先天不足”,使得后边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前提保证。
 
2、并不了解真爱为何物。我们常常问求助者是如何理解爱的,很多朋友都把“被爱”当成了爱,当他/她的伴侣离开了他/她,他/她会说:我很爱很爱他/她,我离不开他/她,没有他/她我活不成了。表面上看,这是爱,爱得死去活来了,可深究起来,只是爱上“被爱”的感觉,而不是“主动爱”。他/她需要被爱,却不知道付出爱,对方自然难以长期忍受一个只知道接受被爱却不会付出爱的伴侣,不然,他/她会耗竭的。爱在爱者心中,只有做到心中有爱,才能吸引住伴侣,使关系长久。恳谈李老师说过一句话:爱一个人不是爱这个人的优秀;爱一个人更不是因为离不开他。爱,是一种全盘接受,是导向同命运共呼吸的内心承诺,以对方的福祉为自己行为的先导的意愿。可是,有很多的朋友还陷在“真爱”的误区里。
  
3、亲密的双生关系被误以为理想的爱情模式。所谓的“双生关系”,就是一种“我不能没有你,你不能没有我”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看似紧密,和谐,其实是很危险的。双方都不可能自由行动,做任何事,都得“首先为对方考虑”。如果对方对自己有所忽略,就会立即产生不满,失衡;快乐着对方的快乐,悲伤着对方的悲伤,长此以往,结果是假慈悲;丧失自主性:情绪由对方负责、人际界限不清。
  
双生关系中的人,缺乏独立的完整的人格。处于双生关系中,个体就不可能善处孤独了。
  
相互寄托,相互依赖,结果就是相互伤害,相互埋怨,相互记恨!
  
信任危机
  
所谓信任危机,是指一方对伴侣的不信任,使关系形成紧张的局面,两人都心力憔悴。而且,一方的不信任容易导致另一方的行为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发展,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预言的自我实现”。往往担心什么,什么就会发生,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行为,行为促使了事情往你所预想的方向发展。
 
对对方的不能信任,有可能的因素是:早年经历中,看到父母的婚姻有过外遇事件;自己曾受过伴侣的欺骗;本身极度缺乏内在安全感等等,使他们很难完全地去信任对方,常常是搜寻蛛丝马迹、捕风捉影。
 
若其不能意识到这是自身的内在问题导致的,总是对伴侣纠缠不清,必定使伴侣对婚姻心生厌倦,想逃离;不愿意回家面对伴侣的盘问,常常找借口加班、应酬;难以化解对关系不满的苦闷,寻求外界援助,“外遇”的种子有可能就慢慢发芽了。
  
意志松懈,错误归因
 
除了如上几点当事人比较难意识到的问题外,还有一种情况存在,那就是“我努力但没有用,所以我不再努力”的心态。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后,有两种情况:一是归因合理,但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却没有明显的成效,开始泄气,难以坚持;二是归因不合理,怎么努力都无效果,最终还怨天尤人。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努力,却没有精细地思考:到底是如何努力的?为何没有效果?——这类有关努力方式的问题,却轻易下个结论,放弃了。发生了足够的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但很多朋友都非常急切地希望马上达到质变,而不思考下量变是否已经足够了。
 
……如此种种,我以为构成了婚姻危机呈现出的最主要的共性问题。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是外遇、是分居、还是冷战,都常常不过暗示着婚姻系统内出现了危机,险情或故障。倘若当事人不能自醒并自省,努力修缮婚内关系模式,极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如,婚姻瓦解,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下一段婚姻甚至是下一代人的婚姻状态。
  
诚心希望小文能对正处于婚姻困境的朋友有所启发,祝愿危机中的朋友们早日走出困惑,走向和谐亲密关系,美满婚姻的佳境。
三月新绿

09-08-18 11:06

0
好文~~
转身回眸

09-08-18 10:24

0
收藏
中财杀手

09-08-18 10:16

1
人的可塑性很大,我30~33这一段就改变了很多(之前被一老人说是典型的聊斋青年..),童年只是人生一部分,过分强调过去的影响是未成长和逃避成长的表现,
阿闲

09-02-24 11:19

0
“我希望人们可以普遍建立起孩子的“责任感”,不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始终不需要承担责任的个体,
  当孩子能感觉到“伤害”时,就已经具备了“责任”能力,不管这个孩子是几岁。”

我来兄说的很中肯,受教!
芸朵儿

09-02-22 17:44

0
收藏了
aylib

09-02-22 17:29

0
知道这些,就可以理解周围的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了。
阡陌花魂

09-02-22 11:06

0
成长环境的确对孩子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
我来

09-02-21 17:04

0
在我的案例观察中,很少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满意的。
一个孩子长大后,他(她)也许可以吸取父母教育自己的“教训”,“纠正”他的父母犯下的教育“错误”,
建立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结果如何呢?他的子女也很有可能是不满意的。

做父母的,尽心尽力就好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