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湖南农业展新姿
崔国强 曹友良 陈剑宏 (湖南日报 09年2月13日)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也是湖南农业对外开放的历史。30年来,湖南
农产品对外贸易日益增长,农业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新的突破,农业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
农业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突破7亿美元
近年来,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加速,出口创汇突破7亿美元,出口产品有粮、油、畜禽、蛋品、水产、加工食品、土产、山货、麻纺、羽绒等10大类1000多个品种,其中活猪、茶叶、烤烟等9类农产品出口均超过1000万美元。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贸易额翻了三番。全省各地从实际出发,立足港澳,面向世界,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农产品贸易市场已扩大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泰国、伊拉克、印度尼西亚、南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过千万亩
随着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农产品出口份额的扩大,我省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制订、修订农产品分等分级、种养技术规程、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700多项。初步形成了以省级中心为龙头、市级中心为骨干、县级检测站为基础、市场和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到2007年底,全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6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108个。根据我省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区域分布,制定了《湖南省出口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建立了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出口基地。
与世界融合农业成为一张王牌
目前,我省已与欧盟、美国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有机食品联盟等几十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农业科技合作关系,在科技交流、人才培养、技术贸易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杂交水稻已被认为是我国的一张“经济外交王牌”,在进一步加强与广大亚非拉国家互利合作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杂交水稻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多次赴越南、缅甸、印度、美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地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利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开展国际人才合作和培训工作,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上千名技术人才;省茶叶研究所、省茶业总公司积极开展国际技术服务与合作,为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我省茶叶出口创汇不断加速。
在过去几年中,我省特别注重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近100万元资金用于外向型农业人才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500人次。派出农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等400多人,遍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赖雄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我省农业援外项目得到受援方的高度称赞,同时带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中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对湖南省农作物良种、农资、农机具采购总量近3年连续递增10%以上;国际经济组织对湖南省“三高”农业的投资总量递增,世行贷款种子商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湖南。
11个跨国公司在湘涉农18个湘字号企业留洋
我省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向境外转移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能力。
隆平高科、益鑫泰等上市公司先后走出国门,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网络,进行研发型投资。隆平高科利用杂交水稻的品牌影响力,远赴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设立杂交水稻开发基地,已在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杂交水稻的技术培训与交流、示范推广和国际贸易工作,杂交水稻种子年出口量近2000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也在逐步增长,有18家农业企业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投资兴业,年产值可达11,140万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1家在长沙落户投资涉农项目。
农产品优质率近七成
农业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湖南农业的大变化: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优势产业链特色形成;农产品日趋丰富,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5%,其中粮、棉、油优质率都在70%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30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2.6元增加到3904.3元,增长了27倍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提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5家。
30年,弹指一挥间,湖南农业正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实现从单一形态向立体空间的拓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崔国强 曹友良 陈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