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生国健的肿瘤疫苗资料
[淘股吧] 日期:2008-5-12
在国际新药研发领域,十年磨一剑已经算是幸运儿,而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只用了8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国产抗体药物——益赛普。益赛普的问世不仅实现了国产抗体类药物“零”的突破,它背后的抗体药物研发和中试平台,更成为治疗用抗体新药的“创新流水线”,中信国健因此占据我国获批抗体药物80%的份额。坚忍不拔,集成创新,是中信国健得以快速成长的不二法门。
“哑铃”模式的成功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郭亚军成为令人瞩目的科技明星。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人同年获得两项大奖的殊荣,使郭亚军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哑铃”理论也因此成为热点话题。郭亚军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首席科学顾问,而获奖药物就是益赛普。
1989年,博士后毕业的郭亚军被导师吴孟超送到美国哈佛大学。此后15年,郭亚军在美国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做抗体靶向治疗,研究肿瘤疫苗。益赛普的研发可以追溯到1996年,开始时是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
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发起在园区内设立了一个研究中心,此后又有上海交通大学及两个大型企业加入,构成产学研完整合作。郭亚军也因此得以与自己的导师、著名科学家吴孟超在中美之间搭建了一个“哑铃”:吴孟超在国内,郭亚军在美国。这是第一个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资助的“哑铃”模式。
植根中美两地的开放式创新结构,奠定了中信国健成功的基石。研发团队中的骨干有9人完全是郭亚军在美国培养并带回国内的。“人才是关键。”在谈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要素时,中信国健执行总裁王俊林强调,“早期我们自主培养人才,后来加快发展,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 依托“哑铃”式跨国平台,中信国健用各种办法培养国际化人才,“送人去国外公司培训,学别人的先进技术;也积极请国外专家过来交流,比如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理念等等”。
突破“封锁线”
然而,在国内做药物的高端研发与生产除了需要各类人才之外,还需要突破层层封锁。“中国做事情,中国企业做事情,需要比国外同行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我们做高精尖技术的创新企业碰到的问题更多。”王俊林坦言:“以前我们也想直接学国外的技术,但国外对这方面审查非常严格,对于高端的生物科技领域,限制级别非常高——不在中国设厂,不出口设备,只出售产品。”
例如抗体类药物生产需要利用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工艺,而此类工艺属于欧美严禁出口的技术,长期以来对我国实行封锁。研发、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同样如此。“美国是非常严格的,欧洲稍微好一些。我们从欧洲买了设备以后,在设备配套维护方面又跟不上,维护体系要自己做”。原料又是一重难关。中信国健制药过程中必需的一种抗体原料,“国际上就一家厂商在卖,1升2万美元,而且每年都涨价,被垄断了”。
“我们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把这一整套产业化体系运行起来,把这个事做起来。”王俊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企业突破封锁的惟一途径。“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去买,就要考虑怎么把它国产化,自己把它做出来。比如我们缺少的这种原料就是如此运作的。我们到处去找,发现哪家大学在这一材料领域已经做得非常专业,就与他们合作,把他们的材料与我们的核心蛋白结合起来,做出这种介质原料。现在我们已经做得非常成功,1升的成本降到3000美元。”
创新“集成机”
其实,每一个创新产品都凝结着难以计数的创新工作,新药研发和制造更是如此。“我们做这个产品,按一般人理解公司应该有药学的专家,有临床的研究者就够了,其实除了这些专业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 王俊林如数家珍,“原材料国产化,是与材料科学关联的;前期筛选的时候,要运用信息技术,要计算机去筛选,要有会用软件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帮助我们掌握这些工艺,运行这些设备。中信国健就是把相关领域的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
把各领域创新所需要的人才集结在一起,本身就需要创新——机制创新。“我们通过产学研模式来集成。例如买仪器设备很昂贵,每个大学买一台,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我们来买,提供给高校使用。这个模式可以把高校的研究成果引过来,也可以把他们的人才拉到创新的路径中来。比如我们产品有100道的工艺序列,我们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做成一个产品,这就需要机制创新。企业能做到事就是成为一个‘集成机’,把人才集成起来,把成果集成起来,把项目集成起来”。
这种集成创新同样是开放的。“中信国健现在已经上市的和即将上市的药物都是与跨国公司在竞争,不但在中国市场竞争,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王俊林介绍说:“中国制药领域最薄弱的环节是制剂和封装环节,没有通过欧美认证,因此美国、欧洲不认中国生产的药。所以在商业模式上,我们要寻求突破,与欧美公司合作在欧美建立一些封装厂。”在中国生产原料,在欧美封装,这样一个集成全球资源的“哑铃”结构,如同当年的研发一样,可以使中信国健用足两地优势。
“这是我们瞄准的目标之一,把中国的药卖到美国去。”王俊林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期待。(朱培 本报记者 李闯) 本文来源:高新科技导报 第C7版 相约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