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报道《南瑞:有一项成果就有一个产业》
新闻类型:南瑞动态 新闻发布日期:2008-7-30
--------------------------------------------------------------------------------
【2008年7月30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本报记者陆峰、邵生余、宋晓华采写的长篇报道《南瑞:有一项成果就有一个产业》,全文转载如下】
5月4日,由南京南瑞集团承建的泰国曼谷地区15座115千伏变电站监控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首批设备从国内启运。这是中国电力自动化产品打破西方国家长期垄断,首次以自主品牌进入泰国市场。
10年前,不仅在泰国,即便是中国自己的这一市场,也几乎都由西门子、ABB、GE等跨国公司一统天下。
南瑞集团靠自己的创新成果改变了这一切。
虎口夺食: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
以薛禹胜等四名院士为代表的南瑞科技团队,开发出10多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尤其在电力控制技术领域,南瑞集团(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其高端产品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
在与竞争对手的一次次博弈中,南瑞看到了自己的弱小,想要“虎口夺食”,先得证明自己的实力。三峡工程电站励磁系统,浓缩了南瑞和跨国公司的比拼历程。励磁系统,简言之,就是要让巨大的水轮发电机转子“听话”,该停时停,该启动时启动。这是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和电网输送能力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最先开发的三峡左岸,所用设备全部由西门子等欧洲公司提供,实践证明运行并不理想。接下来的右岸电站,12台700MW水轮发电机组首次面向国内招标,南瑞一举中标全部励磁系统设备,而西门子公司则变成了零部件供应商。在难得的市场机遇面前,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空间。南瑞人面对转子比一间房屋还大的70万机组水轮机,在摸索中一步步朝前走,结果首台机组一次成功。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当最后6台机组地下电站控制工程招标时,南瑞成了唯一的赢家。
创新赢得话语权,创新也赢得制胜权。“现在中国电力控制技术领域,基本上没有外国人的市场了。”说这话时,南瑞集团总经理、院长卜凡强底气十足,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直流控制、稳定控制系统等领域,南瑞都站在了世界最前沿。
南瑞的横空出世,让跨国公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它们主动寻求合资合作,创新品牌殊为不易,南瑞始终坚守不变更自主品牌,结果和这些国际竞争对手的关系出现了戏剧性改变。在国际招投标工程中,只要有南瑞参加,西门子、ABB等的报价就一定大幅跳水。
三个面向:为自主创新找准“指南”
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举国关注。四川水文局发来传真,向南瑞紧急求助。南瑞提供的测报系统及设备,为排除险情、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被誉为身手过硬不畏艰难的“侦察兵”,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近年来,南瑞开始释放自主创新的“集聚效应”,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全部实现了产业化,个个产业超亿元,全集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了50亿元。
近100%的高转化率如何得以实现?关键之处,在于科研课题的大方向要看得准。看清方向,南瑞有“
指南针”。在集团研发大厅,墙上的三句话引人注目:所选科研项目要面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世界电力科技前沿。
去年6月,“江苏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投入试运行,这使江苏电网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自适应闭环紧急协调控制,从发现电网故障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处置仅需0.1秒。尤其在年初50年未遇的雪灾中,该系统有效地保证了电网安全运行。它的缔造者就是南瑞的薛禹胜院士。
经济发展了,电网规模越来越大,而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往往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及整个电网。薛禹胜研究的正是这一世界性难题。他提出扩展等面积法(EEAC)的解法时,曾引来国际权威专家一片反对声。后来在国内申请专利,也是经过8年反复申述才成功。然而,EEAC为构建现代大电网的防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扭转了灾变防御工作的被动局面。目前,这种商品软件包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电力系统在线暂态安全分析和电力系统在线稳定控制,并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地。
有了这样的“指南针”,南瑞的产品出现在许多国家重大项目中。去年9月,南瑞成功投标上海地铁10号线工程综合监控系统供货及服务项目,合同金额2亿多元。目前,南瑞正在研发太湖水污染监测、高速铁路、风电控制、世界上最大同步电网控制等课题。这些课题一旦研发成功,都会给企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双牌现象”:自主创新的推动机制
自主创新,从大胆新颖的创意到产品到产业,除了目标创新,还需要行之有效的创新推动激励机制。
南瑞既是研究院又是集团公司,12个研究所同时也是12个产业公司,每个实体都是科研和产业两块牌子。这种有趣的“双牌现象”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两块牌子的简单捏合,而是科研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叠加。”卜凡强说。南瑞借此走出了一条“科研立项-中间试验-试验验证-首台首套产品现场运行-再完善-批量生产”的创新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容易成为“两张皮”,南瑞却使这两者实现了完美统一。在电力自动控制领域,南瑞手里握有10多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群。
善弈者谋势。南瑞为此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革命。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国务院科研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南瑞名下已有十几家产业公司,因为缺乏统筹管理,大多在搞同质化竞争。“同一种产品,七八家企业做,用户从十楼跑到五楼,价格可以砍掉一半。”大刀阔斧整合资源成为公司头等大事。
理顺体制机制,前后开了72场座谈会。此后,所有人、所有产品像积木一样放到一起,合并重组,分开的手指握成拳头。三年过去,这两个拳头产品不仅做大了,而且形成了完整的层级,靠产品的差异化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市场。
多年来,南瑞集团每年的研发费用保持在销售额的5%以上,多的时候达到8%,一年净投入超过3亿元。
目前上市的只是南瑞集团一部分资产,上文中提到的南瑞的精华稳定控制。电气控制等等都还没有注入,按照股改时候的意愿会陆续注入。当然南瑞继保就不敢奢望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