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没什么奇怪的,我岳父癌症晚期,什么医院什么医生都看过了,说啥的都有,不奇怪,关键在于自己的判断。
0
我老婆去同仁堂的中医那里看病,老中医说是皮肤过敏,结果去医院检查是水痘。中医也许是博大精深,但是发扬光大很难。
0
今天同仁堂涨停,心情不错,多说了两句!
0
攻邪派代表人物张从正(1156-1228年)
金代名医张从正
张从正(1156--1228)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人。金代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开封、归德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氛《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找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张从正
金代医学家(约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睢县》。精于医理,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
《金史》称: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难》、《素》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法”。妄庸浅术其方剂,不察脉原病,往往杀人,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其所著有“六门、二法”之目,存于世云。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是继刘完素之后以自己独创理论轰动金元医学界的人物之一,力主汗、吐、下三法, 为攻邪派”的代表。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卒子哀宗正大五年 (1228年),享年七十二岁。
张从正幼喜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又酷爱作诗饮酒,性情豪放,作风平易近人。因家世业医,对医学造诣尤深,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他青年时期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中一度被召到京都太医院工作。由于处子朝戈暮戟,疫病流行的乱世,看不惯迎送长吏、马前唱喏的丑态,不久便辞归乡里,与徒弟麻知几、常仲明等人游于隐(注:加三点水)水之上,一面博览古今医著,研讨医学理论,“讲明奥义,辨析玄理”;一面悬壶应诊,为人治病。数年间名震中原,“以医闻于世”。晚年,由于不满金朝统治,乃隐居民间,过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雪,五株柳”、“纸窗土炕醉复醉, 日夕间醒吞五斗”的生活。
张从正治学态度谨严务在求实,立论必以古代医学文献为依掘,学术观点则私淑刘完素,用药多偏寒凉,并有所发展。例如在病因分类方面,他在刘完素的基础上,将临床各种疾病按病因分为风、暑、湿、火、燥、寒六大门类,较河间五运六气归类法,执简驭繁,更加切合实用。
在治疗方法上,张从正则从疾病发生的实际出发,认为邪气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主张治病必先祛邪,邪去则正安。他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指出风暑火湿燥寒为天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上(外);雾露雨雹冰泥为地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下,酸苦甘辛咸淡为人之六邪,发病多在乎中。于是,他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论述,以及《伤寒论》关于麻黄汤、桂枝汤、瓜蒂散、三承气汤等的具体运用,提出治疗疾病必先祛邪,而祛邪则应以汗、吐、下致病三法为主。具体地说,凡风寒之邪在皮肤经络之间所致的疾病,可用汗法;凡风痰宿食在胸膈或上脘所致的疾病,可用吐法;凡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所致的疾病,可用下法。正由于张从正倡言汗,|吐、下攻病三法,所以后世称他“攻邪派”。
在医学争鸣的金元时代,反对他的人也为数不少。有的说:临床疾病如此复杂,只用三法何以尽愈其病?若遇虚损之疾,岂不伤人性命? 其实,张从正强调汗、吐、下三法,是为了纠正当时一般医生妄用温补的流弊,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迷信人参之类的补药。他说:“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然余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就三法而言,也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应用范围甚广,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蝶(注:将虫字旁改为三点水旁)、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由此可以看出,张从正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不仅丰富了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扩大了三法的治疗范围,而且在运用中达到了十分精确熟练的程度。他说:“识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元代医家吕复也说:“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对其学术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张从正为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介绍几十年来的临床经验,曾写了十余种医学著作。后来其门人将这些著作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意思是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而“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该书共十五卷,详细论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主张,记载了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不少精辟的论断和创见,并附有较多的医案,对研究以“攻邪派”为主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
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
李东垣(1180~1251)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出身富豪之家,自幼沉稳安静,极少言笑,十分喜爱读书。李杲20多岁时,他的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前来,治疗无效,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极大,从此便立志学医。他听说易州的张元素的名声很大,便携重金前去拜师学医。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学得很快,几年以后,就已经学得很好了。
李杲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时有瘟疫流行,他见到许多人患了“大头天行”的病,头大得像西瓜一样,非常痛苦,便潜心钻研《内经》、《伤寒》等书,终于研究出了一张方子,治疗此病非常有效,后来,他将这张方子刻在木碑上,插在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病者抄了回去,几乎没有治不好的。有人还将这张方子刻在石碑上,以便流传更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李杲也就有了“神医”之名。
此后不久,李杲为躲避元军侵扰弃官迁居汴梁(今开封)。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金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 年)元兵南下,围困京都近半月,解围后,民众因劳倦、饮食不节、惊恐等致疫证流行,城内病者甚众,但很多医生未得明辨,使死者日以万计。李杲目睹此惨状,感触极深。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 “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他精通医术,但并不行医。而每次为人治病,疗效甚佳,常给亲朋看病开方,对于治疗十分有心得,尤其对中焦脾土在治疗中的意义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老师,易水学派的张元素就很重视脾胃。他的学说就充分地继承了这一点。李杲是富家子弟,平时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层社会的有钱有势的贵人,他们养尊处优,膏粱厚味,易伤脾胃,所患疾病多属此类。另外,当时适值元兵南下,战乱频繁,人民在饥饿、惊慌、忧愁中生活,大多起居饮食没有规律,也很易伤脾胃。鉴于此,他认为只读古方是不够的,必须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分析病人的特点来研究方药,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学说的社会条件。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东垣的独特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于《内经》等著作细致研读的成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
其主要著作包括:《脾胃论》3卷(1249)、《内外伤辨惑论》3卷(1231)、《兰宝秘藏》3卷(1251)、《伤寒会要》、《用药法象》、《东垣试效方》等。而题名为李东垣撰的《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活法机要》、《医学法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一般认为都是托名之作。
李杲颇为自己的医术后继无人而担忧。他与友人周德文说,我老人,想把医术传给后人,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怎么办呢?周德文说,罗天益性情纯朴宽厚,认为自己医术尚不精,很想拜师深造,你若收徒,此人为最佳人选。过些天,周经李杲同意把罗天益带来拜见李杲。一见面李便问罗,你学医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传医道?罗回答,为传医道。于是,李杲欣然收其为徒,学期间,其日用饮食皆由李杲负责。罗从李学医三年,从无倦意。为奖励其学刻苦,有一天李把罗叫到身边说,我知你家境不宽裕,担心你会因之动摇半途而废。但你三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实为可贵。今送你白银二十两,你把这些钱交给妻子作为日常生活费用吧。罗一再推辞,拒而不受。李说,再多的钱我都不在意,何况这么一点点呢?你不要再推辞了。由此不难看出李罗的师生之情及李对罗所寄的厚望。临终前李把罗叫到身边,把一生所写的书稿整理分类放在桌上,郑重地说,这些书稿交给你,并不是为了李杲,也不是为了罗天益,而是为后世天下之人,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要推广传播下去。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伟大医学家一生的追求和志向。公元1251年农历2月25日,李杲在自己的出生地真定与世长辞。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感谢兄之意见,欢迎讨论。稍微说两句,严格按照上面说的去养生,其实医学也罢,养生也罢,不是什么非常神秘的东西,简单讲就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自然也是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禁忌和讲究,因为很简单,不这么做很容易就受到自然的惩罚-生病,这种养生通过薄滋味,淡化口腹之欲,其实更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
至于吃花椒,如果你多了解一点中医,多了解一点千症千方,辩证施治的含义,就会明白,地域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药方,饮食惯也会有所不同,这很正常,刘家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北方。下面介绍一下几位历史上的名医,加深大家对此的认识。
0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中医的博大精深非一般人所能领悟,那些从幼儿就开始学ABC的,更无法认同,这是必然。
0
还有 神通不足为信
虽然书上说修行人会有这种副产品
但是人家都不追求也不执着这种
执着于这些东西的 反而多是外道偏门
0
大型关节 上下三公分 都是大穴
比如膝下是足三里 上是血海穴
脚踝外侧下前方 也有主妇科的大穴位
腰髋部位也有
所以手肘这里附近 必然也是大穴
虽然书上没讲 只说大肠经小肠经经过这里
有点全息论系统论认识的人肯定自己能做相应的处理~
0
胃脾紊乱
我的亲身体会 在手肘关节内面向上臂方向摸3个指头的地方
那里是个大穴位 主小肠经
对应的关节外侧点 主大肠经
排宿便 排毒排湿 非常有效
所以减肥应该也很有效
女人这里一般比较敏感 气血不好的人 你一捏此 她会痛得叫起来!
我有一次肠打结 肚子胀胀 象气球 感觉肚破随时能破 真恐怖
全身打颤 打摆子不能停 手脚发冷 脸青黑
不能排尿排便也不能排屁
蹲厕时无意踫到这个地方 奇痛 当下知道是病穴位置
于是揉了五分钟 居然开始排屁
而后排便 排山倒海一般 根本没上医院
事后才知肠打结的凶险 5分钟能出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