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顶帖!
0
顶一下,留名
0
好贴!
0
得慢慢看,留帖
0
西方老年人最后悔的八件事(转)
高远
2010-01-19 上海老年报
中国有句老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一生历尽风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是青年人人生道路的航标。比利时的老人报就曾对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做过一次调查:“你最后悔的是什么?”调查结果尽管每人回答不同,感受却出奇地相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跨越民族文化的鸿沟,代表了全球老人的心声。那么,他们认为一生最后悔的是什么呢?
调查结果第一名:72%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一事无成。这条调查结果使人想起中国耳熟能详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在年轻的时候只有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辛苦,才有可能取得一定成就。但很多年轻人总以为青春永驻,以致空掷时光,错失良机,老来空余一声叹息。看来这是人生第一大悲伤。
第二名,67%的人后悔年轻时选错了职业。这条调查结果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应该说,一些人年轻时之所以选错职业,与得过且过的安逸心态息息相关。事实上,任何职业只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都能有所作为。再好的职业假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会落得一事无成、抱憾终身。
第三,63%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这一条结果的后面,隐喻的是子女的生活和事业不尽人意。西方社会强调孩子自由独立,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子女性格过于自由发展,缺少规范。
第四,58%的人后悔没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侣。西方国家文化传统思维惯崇尚独立自由,伴侣中间莫不如此。说到底是自私成分居多,个人顾个人。到老来才懂得“少时夫妻老来伴”的真正含义。
第五,55%的人后悔锻炼身体不足。西方人有个比喻,身体是一,名誉、地位、金钱都是零,只有身体健康,一切才有实际意义。就像中国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中西,人们无不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
第六,55%的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看到这一条我稍感意外,为什么呢?西方社会中,子女对父母的尽孝观念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这一切义务都应该交与社会,以致很多人宁可常年养宠物,也不会把住在养老院的父母接回家住上一天。西方老人后悔对双亲尽孝不够,大概是人生暮年以己之老感人之老的心情写照。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他们的终身遗憾之一。
第七,32%的人后悔一生过于平淡,缺乏激情。在西方人看来,平淡并非生活本真,而是人生败笔。缺少情趣和激情的人生当然是后悔不迭的。
第八,11%的人后悔挣钱太少。我想,这条结果至少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老来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二是挣钱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它至少表明,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和意义。
以上八条不知能否给现代年轻人一些启示:人生只有一次,年轻时切勿虚度时光,才能无怨无悔。记住这八条吧,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眼前、身后。
0
hao tie~
0
改变一生的五句话
第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惯性地对别人友好,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要会“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惯。:)
第二句话是: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
人的生命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世界上很少有永恒。大学生谈恋爱,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的100对里有90对最后会分手,最后结婚了的还有一半会离婚。你说爱情能永恒吗?所以最真实的说法是:“我今天,此时此刻正在真心地爱着你。”明天也许你会失恋,失恋后我们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这种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注解:生命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你自己赋予你的生命一种你希望实现的意义,因此享受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所在。
第三句话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技巧。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大家想一想,我们和别人说话还得想想哪句话更好听呢。尤其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大家要学会想办法谅解别人,要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成熟,很不错,你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解:如果你在考数学试题,一定要答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如果你在走路,从A到B,明明可以直接过去,但所以人都不走,你最好别走,因为有陷阱。在中国办事情,直线性思维在很多地方要碰壁,这是中国特色的中国处事智慧。
第四句话是: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我在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我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我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我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我发现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最后我反复练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练了一个星期,我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
注解:用汽车来比喻,宝马可以上200公里,奇瑞却只能上120公里,为什么?发动机估计不相上下,差距在刹车系统,上了200公里刹不了车,呵呵,我的天!
第五句话是: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以后你还能得到更多,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六个人的友谊。人一定要学会用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注解:我的个人原则是:每一次放弃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放弃;每一次选择都必须是一次升华,否则不要选择。
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之处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美国有一部电视片,讲的是一位富翁给后代留下了用不尽的遗产,结果他的后代全都变成了吸毒的、自杀的、进监狱的,或者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富翁给自己后代留下的钱太多了,以致他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继承一大笔财富,就几乎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0
聚与散
作者:功强 《思维与智慧》11月上
人与人之间的聚与散,有时像天上的浮云,有时候像水中的浮萍,世事如幻,聚离随缘.
散衍生了想像 思念 等待 ,让聚充满想象中的魅力;聚是散的升华,是散遥望的彼岸,是散想要表达的主题.
更进一步看,聚是人生的过程,散是人生的结局.
投身世间,血脉让我们找到了家人,真情帮我们觅到了爱人,友爱之心引导我们寻到了朋友.聚,让生命远离孤单,让人生有声有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总有谢幕的一刻,与亲人辞别,与恋人分手,离散在所难免.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树,聚便是春夏时节,新叶繁花佳果齐备的兴盛;散就是叶落果坠的凄凉.
只是人心求全逐好,所以喜欢聚,厌弃散.
散是对于聚的照应,也是必然的归宿.明乎此理,何不做到:聚时,尽享聚带来的甘美;散时,不妨洒脱放手泰然处之.
聚给予我们美好,散使我们经历苦痛而心智强大.
聚与散,恰如一片叶子的正反面,让我们认识到世事的两面性和不完美性.
懂了聚与散的真谛,也就能正确认识命运,把握人生.
0
幸福由你自己决定
文/郑渝萍
幸福如同爱情一样,是一个人人都希望拥有的东西。但幸福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小孩子因为得到一个新玩具而感到幸福无比,而一个物质非常富有的成年人内心却未必感到幸福。
暑假回到老家,自然免不了同学聚会,和同为人母的同学聊天,说起女儿现在最依恋外婆,有没有我都无所谓,身为母亲的我感到有些失落。她却一脸羡慕地说:“你真幸福!我女儿天天只缠着我,弄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的失落在同学眼中是一种幸福,我期望的幸福在同学眼中却是一种束缚。幸福不是一种客观标准,只是一种主观体验,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幸福你就是幸福的。这种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人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SWB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个人的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什么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谁是幸福的?这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学到哪些因素与幸福有关——即什么能预测幸福。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个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受教育水平、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由于SWB是一种主观体验,客观因素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是通过积极情感、自我体验等主观体验间接地对其加以影响。归根结底,幸福不幸福由你自己决定!
亲密的人际关系提升了幸福感。研究发现:大部分与朋友和家庭成员有亲密的、长期的依恋关系的人比起没有的人,能更好的应对失败,并报告了更大的幸福感。更有意思的是,对婚姻的满意度比起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能更好的预测整体幸福感。这可能是因为婚姻提供了配偶和伴侣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让我们的人生更为丰富,使我们从人生中其他部分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当我在工作中陷入困境时,我可以安慰自己,我仍然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而且归根到底,我的这些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我而言,看着亲手打扫干净的房间是一种幸福,女儿朝着我笑眯了眼是一种幸福,老公每天送我上班是一种幸福,能够参加奶奶的九十大寿也是一种幸福!现在我能呆在家中享受清凉的暑假,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是一种幸福!幸福如同快乐一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去享受,去珍惜,它真的就在你的左右。
节选自《心理月刊》
0
瑞典人的“苛刻”
王者归来 文
摘自《莫愁》2009第10期
在瑞典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国的小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一家咖啡店里找到了一份清洗饮用器具的工作。在瑞典,清洗饮用器具有着严格的规定,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法反复清洗三次。刚得到这份工作时,年轻人严格按照规定,一丝不苟地清洗。可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咖啡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等待清洗消毒的饮用器具堆得越来越多。由于是计件工作,完成的工作越多收入越高。所以,年轻人悄悄减少了一道清洗程序,工作速度一下子加快了。
然而,正当他为自己的小聪明暗自高兴时,他清洗的饮用器具在店里的突击检查中,被专业设备测出了卫生条件不合格。这个年轻人因此被炒了鱿鱼。不仅如此,老板还将这个年轻人偷工减料的行为告诉了其他同行,结果这个年轻人整整一年都没有找到新工作。在万般无奈之下,年轻人通过媒体声泪俱下地道歉,并且保证再也不会重蹈覆辙,才重新获得了一份工作。
这件事在我们眼中可能觉得是小题大做,在瑞典国内却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用这个年轻人的故事告诫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在瑞典人看来,只有你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对其他人尽到了责任;只有对别人尽责,别人也才会对你尽责。如果那个年轻人不得到惩罚的话,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尽责——卖肉的不保证肉的新鲜,卖菜的不保证菜上的农药不超标,卖家具的不保证家具可以使用到广告上所承诺的年限……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在瑞典租房子。那天,我刚刚把东西搬进房子,房东夫妇就带着几个人来了,一进门就连声道歉,弄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房东昨晚在清理这个房子时,偶然发现卧室里的橱柜坏了。而他的出租广告上,是说房子里的家具没有任何问题。所以,房东先生今天一早就请了木匠来修理橱柜。
不仅如此,当天,房东夫妇还特意邀请我共进晚餐以示歉意。我说,你们太客气。房东先生连忙摇手说:“我不是和你客气,只有我兑现了我的承诺,对你尽到了我应尽的责任,你也才会对我尽到责任——爱惜这个房子。这是我们双赢的最好办法。”
不久之后,我去拜访一个瑞典朋友。在他家,我发现他上中学的女儿正蹲在厨房里整理着什么。我好奇地问朋友他女儿在做什么?朋友告诉我,孩子正在把将要扔掉的垃圾分类,把一些容易伤到人的垃圾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以免伤到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员。
后来,我才知道,瑞典的每个家庭在扔垃圾前都要将垃圾进行分类。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尽心地为回收垃圾的工作人员尽到责任,对方才会把他们的环境清理得更加美丽。
瑞典人如此“苛刻”的责任心,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不由想到,我们在国内吃大排档时常常担心碗筷不干净;在买东西时常常担心商家以次充好;在看病时常常担心医生多开了用不着的药……我们很多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瑞典人那样的责任心,一种敬畏生命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