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人口红利与高房价

09-12-12 07:53 2744次浏览
零度空间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零度空间 发表于2009年12月11日 23:09 阅读(0)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权限: 公开

关于房价恐怕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任何人都可以借这个理由发泄自己潜在的不满情绪 对于社会的不和谐 人民自然有权利发表自我的看法 但看法归看法 有些时候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厢情愿 市场结果是各种因素撮合而成的 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而人的愿望并不能全面概括到市场各种因素 更不用说 人还有着主观的私心存在呢

有兴趣查了一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如下:

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由上可以看到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在2020年之后才会进入一个增幅放缓甚至下降的结构 而很有趣的是 在各级政府对城市的远景规划中也不约而同地把时间定在了2020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 也就是说这一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围绕一条主线 这是一个以人口为内需消费基础 城市化发展为表现形式 以房地产为依托的发展和转换结构的经济模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一条主线上的两个支点:人口—房产 目前的中国经济其实就是城市化下的房产经济 人口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房产经济 那么人口增长趋势也足以影响到房产走势 那么2020年左右的房产 就是我们该引起警惕的 回忆一下 这一轮的房产大牛市是否与当年40-50年代那个婴儿出生潮的时段有关呢 那个年代出生的大多都已成为现在社会中坚力量人群的父母 而那个年代正是我们“人多力量大”的基本国策开启了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口膨胀 导致在60年后当初那些婴儿的孩子在为房产承受着各种压力

在国家规划的城镇化(出于不想误导地方政府发展成超饱和的高密度的几近瘫痪的高成本城市 其实是城市化的变异)带动内需经济发展的模式下 房地产将作为带动经济的一项重要纲领 所以在人口红利没有消失前 政策对房地产会保持原则扶持态度 而人口萎缩预期的到来 才会促使这种扶持被迫转变 而到那时 也就是世界著名学者所预测的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时候 所以在这样一条经济纲领面前 个人觉得2020年附近也许才是中国房地产发展至极的时刻 而那时的房地产价格 也许经历了几轮通胀之后 虽然单价未必低于现在 但那时的人们也许反而更能接受

房地产价格的高企的确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然而幻想房地产价格出现暴跌来迎合购房族的需求 无异于杀鸡取卵 甚至有人将美国房价收入比来和中国作比较 这完全就是盲人摸象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国民财富分配的国情导致经济机器一旦开动 不可能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模式 国家承受不起 人民承受不起 政党承担不起 房地产下游的各个产业链更无法承受 只能采取软着陆模式 那么货币贬值或者通胀就是一种合适的手段 其次 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发展中国家地位决定了 我们还处于需求大于供应的发展中模式 地区发展不平衡 物流输送环节的效率不足 导致生活必需品物价相对发达国家偏高是一种常态 以美国的房价收入比来比较 根本没有可比性 发达国家的物质需求基本达到饱和 经济增长所以才会低迷不前 房价收入比低于中国很正常 再者 美国才3亿人口 比中国整整少了10亿人口 他们的房屋稀缺性更没有中国来的严重 所以世界上的惯例到了中国这个特殊环境都要大打折扣甚至被改变 世界上人口最多将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发动机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现象 怎么能用他国的不同一时期发展阶段的现象来解释 是否有古人刻舟求剑之殇呢 所有所说的 并非在为房地产商的暴利辩护 而是在这个特殊的国家 某些现象在还没开始就已经被安排了结局 我们所做的只能是顺应大趋势 衡量自己的能力 量力而行。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零度空间

09-12-12 11:03

0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招架不住

09-12-12 08:33

0
  新华社昨日刊发的调查文章称,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并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讲座教授王丰 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
的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负担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

  专家认为,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将成为应对之策。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据记者了解,随着“民工荒”的出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日子越发难过,或倒闭或迁至安徽、江西等内陆省份。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上海市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其间,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各行业发展影响很大,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

  王丰分析说,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届时,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也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转移出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剩下2481万人,而且基本为难以转出的老弱病残。

  “从人口学角度讲,工作压力大、不婚比例有所增加、生育子女费用和抚养教育费用大幅提高、人们乐于新生活方式等因素,导致当前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持续下降,使我国在低生育率的背景下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惯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说,这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在向老年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人口补充而造成人口红利的消失。

  无论从经济理论还是人口理论上分析,人口红利并非某些人认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蔡昉表示,“坐享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逝去,尽快着手应对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如何规避人口红利枯竭的负效应?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日前纷纷公开表态,就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当前的人口红利、规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时产生的负效应等问题,从人口生育政策调整、教育改革、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蔡昉说。

  日前结束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这为积极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撰文指出,当前,造成我国资源环境主要压力的已经不再是人口增长,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蔡昉也认为,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催促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