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线调整结束~~
0
牛
0
主升浪走完了呀?!调整去了!!
0
牛黄市场混乱局面,天然牛黄稀缺,假冒伪劣、非法进口等现象严重。公司较早介入体外培育牛黄项目,近年来进行并购以化解竞争,寻求政策支持,以及通过合作进行市场推广。
0
好帖
0
政策冲突中的市场尴尬:标准打架欠统一
业内人士反映,困扰含牛黄品种中成药质量的除标准欠缺外,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仅仅规定了品种名称,对剂型却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同一产品在剂型不一样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牛黄的局面。例如:大活络丸、安宫牛黄丸、万氏牛黄清心丸、梅花点舌丸、回春丹等必须使用天然牛黄、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但大活络胶囊(部颁新药转正52册)、安宫牛黄片(部颁中药14册)、安宫牛黄栓(部颁新药转正51册)、万氏牛黄清心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片(地标升国标)、梅花点舌胶囊(部颁新药转正41册)、回春散(地标升国标)等产品标准“处方”项下为“人工牛黄”,降低了含牛黄名方名药的治疗功效。
为规范药品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07年在《关于对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中,明确指出,“对于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改剂型或改变用药途径的新药,可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投料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也就是说上述大活络胶囊、安宫牛黄片、安宫牛黄栓、万氏牛黄清心片等品种必须依规定使用牛黄、培植牛黄、体外培养牛黄。
但是,市场上含牛黄成分的中成药依然“鱼龙混杂”:不同厂家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价格差别极大,有的2.5元/粒,有的8.8元/粒,高的甚至230元/粒。那些低价格的安宫牛黄丸绝对使用的是人工牛黄。湖北某企业的质量负责人说,自2002年我国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以来,使用天然牛黄或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投料,按目前生产企业的工厂成本、销售成本、销售利润等计算,安宫牛黄丸成本不低于60元。
“企业敢于造假主要在于中成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位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为完善中成药尤其是含名贵中药材品种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在会议期间提出建议、提案,要求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完善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同时,加强对含贵重药材的中成药品种的监管,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期间,肖红等六名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完善含牛黄类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提出建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含牛黄中成药中相关成分的测定,杜绝药品生产中的造假行为。
0
在市场竞争激烈和利益驱使的双重挤压下,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时,铤而走险,将牛黄以人工牛黄进行代替。
企业之所以敢于这样胆大妄为,关键在于牛黄缺乏相应的检测标准。
据了解,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含牛黄中成药品种共45个。在45个品种中:有1个品种对胆酸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有29个品种对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对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1个品种同时对鹅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4个品种同时对猪去氧胆酸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有1个品种采用糠醛法对牛黄进行检测;有14个品种无任何牛黄检测方法。《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97年)收载的250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新药转正标准》收载的22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2002年)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收载的56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合计328个含牛黄(人工牛黄)品种。其中,有胆酸或胆红素含量测定的有11个(其中同时有薄层鉴别的品种有7个)品种;有胆酸类薄层鉴别的有94个品种;糠醛等理化鉴别反应的有35个品种;无任何牛黄鉴别检测项目的有188个品种。
2004年,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关于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问题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4]21 号)明确规定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42个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和国家批准的含牛黄的新药,可以将处方中的牛黄以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替代牛黄等量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2005年,根据实际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进行调整,将原名单中的42个品种调整为38个。
“但是,相关的标准却没有进行明确,《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用药品种名单》所列品种的法定质量标准中,对牛黄功效性成分胆红素的含量测定却一个也没有;对天然牛黄及三个代用品中均有的胆酸成分要求含量测定的,只有一个品种(灵宝护心丹);对胆酸(或去氧胆酸)要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有16 个品种。另外,有3个品种要求采用糠醛法等理化方法检测处方中的牛黄成分,有24个品种没有任何牛黄检测项目。”河北省某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这样解释道。
这无疑为不法企业的制假售劣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研究机构曾对7个厂家的安宫牛黄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这些产品中胆红素含量最高为37.9mg/丸,最低为0.72mg/丸,两者相差52倍。对3个厂家的牛黄清心丸进行胆红素含量测定,发现最高为0.1634mg/丸,最低为0.0273mg/丸,两者相差近6倍。
0
长期困扰中药界的“一药两方”,甚至“一药多方”的含牛黄品种问题,将随着含牛黄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对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816号(医药卫体238号)提案的答复》中明确表示,正在编撰的2010版《中国药典》,对禁止使用人工牛黄的品种,将增加猪去氧胆酸和游离胆红素的检查。加上之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答复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关于对含牛黄及其代用品使用品种剂型界定的复函》的意见,届时,含牛黄品种的中成药生产中“李代桃僵”的使用人工牛黄的行为将得到彻底杜绝。
0
两会期间,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打击走私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应该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议案。
目前国内天然牛黄资源越来越少,已经很难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并导致天然牛黄走私严重,国内市场假冒牛黄时时出现,品质参差不齐,已经直接威胁到百姓用药安全,参加“两会”的医药界代表、委员非常关注,他们呼吁,尽快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整治天然牛黄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中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物以稀为贵,近年来国内市场天然牛黄价格不断攀升,甚至比黄金还贵。在利益驱使下,制售假冒伪劣天然牛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国外出现疯牛病后,国家决定禁止进口天然牛黄,走私活动猖獗起来。天然牛黄来源更为复杂,销售渠道更为混乱,质量进一步下滑。天然牛黄资源匮乏、来源混乱、质量下降,不仅给中药产业带来信誉危机,也直接威胁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陈勇代表建议,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强对天然牛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走私天然牛黄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整治天然牛黄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首席研究员李连达指出,天然牛黄市场混乱,根源在于资源稀缺,供应不足,制售假劣行为有利可图。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天然牛黄市场,一方面要坚持打击制售假劣行为,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和积极推广药效优良、质量可控、价格低廉的天然牛黄代用品,同时引导有关药品生产企业除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外,尽量使用代用品,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普通患者的用药需求。
“近年来,国家陆续批准了三个牛黄代用品,但目前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天然牛黄资源紧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介绍,“人工牛黄”价格低、产量大,但药效较差;体内“培植牛黄”内在药效较好,价格较高,但产量几乎为零;“体外培育牛黄”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药效和品质已得到证实,价格居中,但产业化走得很艰难。湖北团代表在议案中指出,一定要解决国家文件执行不力、有令不行的现象。
陈勇代表认为,目前三种天然牛黄代用品中,“体外培育牛黄”发展前景较好,国家应大力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研究论证其内在功效,使其尽快产业化,补市场之不足,从根本上扼制走私和制售假冒伪劣天然牛黄,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转载自《中国医药报》 江 峰
0
我国现有4500种中成药,其中约有650种含有牛黄,每年牛黄的需要量约500吨左右,但是,由于牛黄一直靠农户宰杀取得,我国每年自产的天然牛黄还不足1吨。牛黄的需求一直依赖进口,2002年,为防止疯牛病通过用药途径传入,国家决定禁止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使得天然牛黄资源更为匮乏,导致天然牛黄价格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