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牛涕荡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电子书将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方式
每一种真正革命性的技术都会在你的记忆中铭刻下某种令人激动的时刻——在那一时刻,你拨一下开关就会发生奇妙事情,让你立刻明白规则已经被永远改变。.
我对许多这样的时刻仍然记忆犹新:如1994年我第一次点击网络超链接,立刻被带到了位于澳大利亚的服务器上的一个网页;又如我利用谷歌地图从空间逐渐拉近放大直至看到我家房子的卫星图片;再如我看着我14个月大的孩子掌握在苹果手机触摸屏上翻页的手势。
最近一个这样的时刻源自亚马逊公司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购买这个玩意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的一家餐馆里,认真地阅读一本关于商业与技术的电子书,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要读小说的欲望。在Kindle上用手指轻点几下以后,我就已经在浏览亚马逊商店,一两分钟后我就购买下载了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美丽之上》,支票送达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第一章。
我知道书籍进入数字世界不仅仅是用像素代替油墨这么简单,而是会极大的改变我们阅读、写作和销售书籍的方式。买书将变得更加容易,但与此同时,停止阅读书籍也将变得更加容易。它将使得书籍的海洋触手可及,把阅读这一原本独自一人进行的活动变得更加社会化,让作者和出版商有机会卖出更多原本无人知晓的书籍。但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它也将削弱500多年来一直与读书紧密相连的一些核心特征。
数字图书革命有着远大的前景和巨大机遇。问题是,当这场革命完成以后,我们是否还能认得出书来?
暗物质
在我们这个时时刻刻、万事万物都相连的世界里,我们有时会忘记书籍其实就是信息领域的暗物质。现在我们的指尖就拥有数以兆兆字节(TB)的数据,然而我们却漂移得离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宝库越来越远,即自从古腾堡时代以来人类所出版的千百万册图书。
这是因为现代的信息领域是通过超链接的数字文本页面来组织和浏览的。链接越多的页面就越高居谷歌强大无比的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面顶端。这把我们引向传统形式的信息,如报纸杂志,也把我们引向新形式的信息,如博客和维基百科全书。但是由于书籍基本上被排除在了谷歌的索引之外——这些书籍就成了互不相连的模拟文本的遥远星球——因此这巨大知识宝藏就无法跟其超链接的对手抗衡。.
但是有理由相信,这种奇怪的失衡将只是暂时的偏差,这种偏差的时刻即将过去。这有赖于两项关键技术开发,一是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一是谷歌的图书搜索服务的成熟。谷歌图书现在提供差不多一千万册图书,其中包括谷歌扫描的大量无人知晓或者已经绝版的书籍。这样一来,2009年将是自古腾堡锤出他的第一本《圣经》以来图书演变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如果是这样,未来就将被重写。然而一个大问题是如何重写?
观念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想一下印刷术发明之后发生了什么:人们能够复制并永久保存书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这种能力使得创新以这个世界前所未见的方式激增。现在,这种能够瞬间对于数以百万计的图书进行数字化搜索的能力使得寻找信息变得更为容易。思想观念将由此扩散,创新将由此激增,就像古腾堡之后的那几百年一样。
想一想吧。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包括自己所有藏书在内的虚拟图书馆,其中将有你阅读过的每一本书——孩提时代读过的,少年时代读过的,大学时代读过的,以及成年以后读过的所有书籍。这个图书馆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方便地被搜索到,这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全新的发现形式将成为可能。设想一下吧,一个软件对你所读过的某一个领域的20本书的参考文献进行扫描,从那些参考文献里给你找出一本引用得最多的而你又还没有见到过的书。
冲动的购买
在奥斯丁的那神奇一刻(我想读一本小说,哦,立刻就有一本小说到了我的手中)也告诉我,电子书阅读器会销售出很多书籍,这正是由于这些装置具有冲动购买的特性,这是出版界所从未经历过的。
在另一个场合,我在纽约市的地铁里成功购买下载了一本书,那是在仅仅短暂停靠两站的升降平台上完成的。
亚马逊网站的先前数据显示,在使用了电子阅读器“Kindle”后,人们购买的书籍比以前多得多。其原因不难理解:现在,不管你去哪儿,书店都跟在你身边。一个朋友随便提到某本书,你无需在便条上匆匆记下书名以便下次去Barnes & Noble书店购买,你掏出“Kindle”,瞧,这本书就归你啦。
然而我一时冲动地买下《美丽之上》还有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也许不那么受作者欢迎。具体来说,我当时正在读另外那本书,几秒钟之后,我就放下它去看别的。在那种情况之下,这种跳跃是被一种突然想读小说的强力欲望所激发,但是这种欲望本应该由我当时就在读的那本书里的某些东西来触发,如对另一本书的直接引证,或者文本中的不那么直接的提示。
换句话说,容量无限的随身书店对图书销售而言是个好消息,对知识的传播而言,也许也是个好消息。但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最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
因为被基本排除在超文本世界之外,印刷书籍就已成为线性的深度关注阅读这一濒危物种的禁猎区。在网上,你可以快乐的点击博客、电子邮件以及《纽约客》的在线文章,进行抽样、评论和转发。但是当你手拿一本印刷本书籍坐下来阅读,就很自然地不受那些干扰,它促使你跟随书中思路,关注某一个叙述或者论断。
现在的Kindle阅读器将其重点放在了线性关注阅读之上,没有专门的电子邮件或者短信客户端,其网络浏览器也深藏在实验项目的次级文件夹里。但是亚马逊已经发布了一款Kindle软件,让人可以在苹果手机iPhone上面阅读亚马逊的电子书,这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毫无疑问,今后Kindle和其他电子书阅读器的新版本也会使得上网查看你的401(k)退休计划的收益情况跟现在购买《美丽之上》电子书一样方便。
这样一来,我担心阅读书籍的一个最大快乐——那种完全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或者作者思想的世界的快乐——将会大打折扣。我们读书也可能会跟看报纸杂志一样,东看看西瞧瞧。
你不是独自在阅读
将书籍放在网上还会改变我们寻找书籍和讨论书籍的方式。现在书籍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文本的世界,因此,它们也将经历网页15年来所经历的同样转变。请别忘记,博客曾经被称为“网络日志”,是由一些早期的数字化先锋们开发出来记录他们在网上所找到的信息的,他们便上网浏览边做出摘录和注解。
在书籍成为浩瀚的互联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后,书籍日志将会大发展,读者会将书中给自己启迪或让自己生气的段落摘录下来,予以公开评论。谷歌将会依据网上对书籍的探讨来对书中的某些页码和段落做出索引和评级。(正像作家和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说的那样,“在这个书籍的新世界里,每一点信息都提示出另外的信息,每一页书籍都能读出其他所有页面。”)你读到让人困惑的段落时,你马上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数十条评论,它们对这一段落的真正含义进行了注解、阐释或者辩论。
你可以将其设想为一个永久性的全球读书会。你知道,在你读书时,随时都可以就你所阅读的某一段落甚至句子与他人进行对话。谁都不再是在独自阅读。阅读将从一种完全私人的活动—— 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变成一种社区活动,每一个孤立的段落都会引发你跟世界各地陌生人的交谈讨论。
注解和索引的大繁荣也会改变我们发现书籍的方式。网络出版商早就认识到在谷歌时代“门脸儿”其实无关紧要,因为读者都是通过搜索直接找到某篇文章。越来越多的情形是,读者是通过比如157页上面一条广为链接的引语偶然找到某本书籍,而不是被书店里展出的书籍的有趣封面或者当地报纸上的书评所吸引。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形,每一本书的每一个页面都在单独地跟业已出版的其他每一本书中的每一个页面进行竞争,每一个页面都被评论,被索引,被评级。书籍的整体性将消散,变成大量的单独的段落和页面,来努力吸引谷歌的注意。
在这样的世界里,引用率将成为一个强大的销售引擎,其作用就像今天的促销活动一样。比如一个作者撰写了一篇颇为引人注目的文章,来介绍托马斯爱迪生那颇具争议的电灯发明,由于有数以百计的书籍日志引用并链接这篇文章,文章的那些页面就会飙升到谷歌有关“电灯发明”的搜索页面结果的顶端。每天谷歌都会在那个页面存储100位潜在买家,他们急迫地想得到爱迪生那项技术突破的信息。跟作者在全国公共电台上露面所能带来的成千上网的可能购买者相比,这一百位读者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谷歌的评级不会一夜之间就消退,而是会成为作者的一种永久年金,每年都带来稳定的收益。
为谷歌写作
搜索能吸引新读者这一事实无疑也将改变作者写书的方式。这有点像狄更斯时代的系列出版计划,它迫使每一本书都必须以悬念结尾。作者和出版商将开始考虑单独某一页或某一章节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排名情况,来精心制作某些章节,以期能够吸引稳定的搜索用户流。
每一单独的段落将会伴有描述标签,来引导潜在图书搜索者;章节的标题将会进行测试来看它们在谷歌中的排名评级中会是什么情况。这就像网站会调整其内容以便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尽可能靠前,作者和出版商也会调整他们的书籍以便提升排名。
这些对于书籍本身又意味着什么?也许仅仅是精心排列几个词或者段落的位置,也许整本书都是以搜索引擎为依归在写作。我们拭目以待。
(这里插一条计算机专家的边注:要在这个新世界里走得更远,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组织整理电子书的技术标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网络,是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如何以标准化的机读方式描述一个网页的位置达成了一致,即统一资源定址器(URL)。
对于书籍来说与此相对应的是什么?数百年来,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系统,按照页码和书目信息来安排整理我们的印刷本书籍。而在这个数字化新世界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Kindle甚至没有页码,它有的是一套全新的系统,叫做“地址”。因为页码的设定会根据你阅读时设定的文字大小而不断变化。如果你想就《美丽之上》这本书的32页写一个评论,你应该链接到哪里呢?Kindle上的地址,还是谷歌图书搜索页面?这听起来似乎是只有图书管理员才关心在乎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如果我们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方式来链接到各个单独的页面—— 只有这样跟《美丽之上》这本书中某一特定段落相联系的所有数据才能指向同一地址——那么书籍就仍将是这个数字化新世界里的孤儿。)
按章节付费?
电子书经济学上的考量也可能改变阅读和写作的惯例。数字化销售使得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免费样章”以吸引他们购买整本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Kindle阅读器上的很多书就允许读者免费下载第一章内容。这种“免费样章”将作为电子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传统印刷书籍的书衣摺边和内容简介一样平常。作者将会采用大量文体以及商业技巧来精心打造这样的免费章节,就像两个世纪前狄更斯掌握那种悬念技巧一样。
不难想象,在这种数字化新世界里,书籍的引言部分将发生何种变化。目前,作者们写作引言的时候是假定人们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将来,当引言部分是“免费赠送”时,情况就会不同了。引言毫无疑问将主要是写来吸引读者购买整本书。
很明显,我们准备让那种悬念式写作回归。
至于非小说类书籍和短篇小说集,将出现“点菜”式的定价,就像如今市场上数字音乐的定价方式。读者可以花99美分购买某一章节,就像现在人们在苹果iTune商店购买一首单曲一样。市场将会给那些可以拆分成独立章节的模块式书籍丰厚回报。
这种书籍的拆分听起来让人气馁,对于传统印刷书籍的深度关注线性阅读传统更是又一个沉重打击。将书籍拆分成几个部分也许将卖出更多的书,但是有些经历和论证只能通过持续直接的浸淫于你所拿到的一本400页的书才能传达。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这些书里最好章节的播放列表的效果跟从不同专辑中挑选出来的歌曲的播放列表绝不会一样。
但是,这种模块定价系统也有一个让人称道的有趣副作用。在线市场将能够建立一个购买少量文本的简便机制。
显而易见的是,Kindle已经包含了博客和报纸订阅,仅需几秒就可以完成购买。
怀疑论者也许会问,这些东西别的地方可以免费获取,为什么还会有人在这里花钱购买?这正是史蒂夫·乔布斯开辟苹果iTune网上音乐商店时人们所问的问题,当时苹果是在跟提供免费音乐下载的Napster网站进行竞争。结果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如果Kindle支付架构快速发展,将最终催生标准化的微支付系统。这种微支付系统的缺失已经在新闻产业中引起了不小混乱。人们希望这种微支付系统连同标准化的页面地址能够嵌入网络的原有架构之中。
我们都知道信息必须免费的网络风气是如何威胁到报纸的生存的故事。如果最终书籍成为它们的拯救者,那难道不是颇具讽刺意味吗?
亚马逊由于Kindle股价已经上涨好几倍了,谷歌更是成为全世界股价最牛的公司,如果我告诉你在中国有一家高科技公司同时具备亚马逊数字图书馆和谷歌信息搜索的电子书技术时,而且它还是数字中文信息的垄断者,你会怎样?
请让我们一起深呼吸,迎接伟大的变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