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多谢版主加精
0
mark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还是要强调一下,引用的帖子说的有道理,但是也有点偏激了,不过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的看到一些事实,不是也很好吗
0
请教荣信股份的产品的应用领域。与新能源的关系。多谢! 加油!
0
给楼主推荐!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找到了关于cigsse的一些资料,如下:
1974 年,Wagner 利用单晶CuInSe2 研制出高效太阳能电池,标志着CIS 光伏材料的崛起。CIGS薄膜太阳电池具有成本低、转换效率高、不衰退的特性,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光伏器件。1976 年,第一个CIS 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诞生,激励了各国研究者。但制备困难,材料昂贵,限制了CIS 光伏材料的发展。日本和欧美在CIGS 太阳电池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取得相当快的进展。日本NEDO 从1994 年启动CIGS 产业化开发项目,由昭和壳牌石油和松下电器分别以溅射硒化工艺和共蒸发工艺为中心进行研发,研究开发总投资达200 亿日元(相当14 亿人民币) 以上;美国在NREL 实验室进行研究,在GSE 及Shell Solar 公司进行产业开发;德国以风险投资型企业Wurt h Solar 为主,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开发,开发总经费都达到了数亿美元,在多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2000 年西门子公司正式生产了CIS 薄膜太阳能电池。
与国际上研究开发的力度和规模相比较,无论研发的时间和历史、研究力量、研究公司的数量还是从国外所达到的光电转化效率以及成品率的数据,我国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国内相关基础研究水平较低,目前所达到的实验室最高光电转化率仅约为10 %。以产业化为目的的研究项目有南开大学光电子所的“2001 年能源技术领域后续能源技术主题太阳能薄膜电池”863 项目CIGS 课题,科技部资金支持强度约2000 万人民币,目标是建成013 MW 中试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IGS 太阳电池将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产品之一。
由于CIGS 光伏材料的优异性能,吸引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介入该领域。但是由于CIGS 薄膜是多元化合物半导体,原子配比以及晶
格匹配性依赖于制作过程中对主要半导体工艺参数的精密控制,工艺的重复性差,高效电池的成品率低,直到2000 年才初步产业化。目前,CIS 薄膜的基本特性及晶化状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无法准确预测CIGS 材料性能和器件性能的关系。CIGS 膜与Mo 衬底间较差的附着性也是成品率低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如何降低成本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以上这些都是世界各国研究CIS 光伏材料的重要课题。
关于CIGS的报道在网上很多,您可以检索一下看看。
从公开资料来看,CIGS相比于多晶硅材料有一定的优势,从最近的报道来看CIGS厂的建造在这两年才比较多。相比而言多晶硅的制备工艺比较成熟,容易复制。CIGS的制备不易。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ALEO SOLAR AG公司的网站上我没有看到该公司有CIGS产品。当然这并不能说该公司没有此类技术,因为德国的CIGS技术在世界上是最好的。
再贴一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德国首家投入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的Wurth Solar 8日在台湾国际太阳光电论坛中,面对宇通董事长蔡进耀询问,在15年前仍是学生时代就听说CIGS的18%高转换效模块要从实验室走到量产,为什么至今未见?Wurth Solar总经理Bernhard Dimmler坦言,CIGS量产难度确实高,再给Wurth Solar 2年时间,转换效率可由目前的11~12%提升到14~15%量产。集成电路社区-欲知半导体动态,
(eES4}o7\0u$\]Wurth Solar也是全球CIGS投入量产的代表厂,Dimmler表示,Wurth 2007年CIGS年产能为15百万瓦(MWp)、2008年7月至今年产能为30MWp。目前模块的尺寸为1.2×0.6平方公尺、转换效率为11~12%。
Dimmler 分析整个CIGS产业,并针对太阳光电各产品的转换效率指出,目前结晶矽太阳能电池单晶的高转换效率记录为24%、多晶为20%、单晶模块为 12~18%、多晶模块为10~15%;薄膜方面,矽晶薄膜电池为13%、模块为5~7%、碲化镉(CdTe)电池为16.5%、模块为6~11%,而 CIGS电池则为20%、模块为8~14%,足见CIGS薄膜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但CIGS目前增加1%的转换效率,设备成本约需增加2倍。集成电路社区-
Bernhard Dimmler坦言,CIGS的量产确实不易,包括材料、量产复制等都有很多困难待克服,不过,给Wurth Solar再2年的时间,14~15%转换效率的CIGS模块即可步入量产。太阳能业者表示,2009年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对CIGS关注度高,但目前仍均未步入量产,十分值得关注老经验厂的动态。
另外,非晶矽薄膜太阳能方面,Oerlikon演讲者号称2010年生产成本可达到每瓦0.7美元、应用材料则号称2012年达到每瓦0.6美元,身为薄膜厂的蔡进耀直言,当初购入设备时设备业保证2010年每瓦为1欧元,现在薄膜因成本被质疑,导致设备厂纷纷在生产成本上「竞赛」,导致薄膜厂被客户不断杀价,但成本实际是否如此?设备厂得扪心自问。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电解液的制备技术不算很难,国内电解液的生产企业就有不少,比如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汕头金光高科有限公司、北京化学试剂厂、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我感觉中试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至于到工业化生产要看其设计规模是多大,这个我真不敢乱说。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没关系,有心了,再次感谢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这个了解的真不多,请给些资料。
0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资料还未找到,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