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结义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农超对接:一条食物链的变迁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伟勋
11月12日,北京雪花纷飞,寒气袭人。早晨8点半,家乐福北京健翔桥店刚刚开门,数百名排队等候的顾客涌入店内,抢购0.68元/斤的大葱和0.99元/斤的叶菜。
一天前,这些新鲜蔬菜还生长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大棚里,得益于家乐福的“农超对接”项目,它们在采收后的十几个小时内便进入首都居民的菜篮子,而且其价格明显低于周边的集贸市场。
无论是外资的家乐福、沃尔玛,还是内资的物美、京客隆,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它们分布各地的门店内上演。最近两年,这些主流零售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入“农超对接”的急行军,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
已经惯于将“进场费”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零售商,在“农超对接”项目上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取消通道费用并缩短付款周期。它们曾经担心企业效益会受到拖累,但实践中却意外地发现,政府色彩浓郁的这一工程不仅能够成为零售商名利双收的新引擎,而且还担当了它们回归传统盈利模式的试验田。
---无论是取消“进场费”、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获利,还是取消中间环节、直接向农民合作社采购,零售商在“农超对接”上的尝试,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零售业的新潮流——优化供应链,放弃“食利型”的盈利模式,重新回归到零售业固有的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的盈利模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