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骆驼公司:与VC倡导理念截然相反的成功方式

09-11-07 10:27 1193次浏览
崔云熙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2009-10-22 16:47:22 作者:程苓峰 来源:《创业家》杂志

它们置身于“被VC绑架的商业世界”之外,奉行强大而自成一统的生存逻辑。它们是反周期生存的样板,犹如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持久、缓慢、稳健。昔日狂飙的悍马被远远甩在身后。
  骆驼企业依靠自己的积累,滚动发展,它们在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并且稳健盈利之前拒绝VC投资。

“不要以为董明珠是神,格力营销做得好,制造不比我好,天天广告嘛!”李兴浩说 。
  在引出骆驼公司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个被某些主流VC奉为圭臬的商业观念。不认清VC之毒,很难看清骆驼的价值。
  VC言:“小规模基础上的盈利没有意义,速度比盈利重要。先以大资金猛投入,在‘烧钱’中快速做大规模占领市场,所用手段包括低价格、铺广告、圈地抢资源。依靠大规模把单位成本降到最低,同时抬高对手的进入门槛,掌握定价权,最终胜出⋯⋯”
  仔细想下你会发现,VC鼓吹的是一个“资本在商业竞争中成为主宰力量”的“阳谋”:规模与速度重于盈利,你需要很多钱。这是玩这场游戏的门槛。大多数拿到VC的企业会拿到一份随之而来的时间表:什么时候烧掉多少钱,拿到多少用户,打下多少市场份额,挤死多少家对手。
  这套资本逻辑很强大很有效,但它会产生两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结果:
  第一,低价倾销和对规模的崇拜直接导致“免费”成为游戏规则。这在与VC几乎同步发展的互联网尤为明显。一旦“免费”成为主流,这个市场就有了一道只有大把钞票才可能填平的巨大门槛。不拿VC就不可能立足,VC成为所有玩家的衣食父母。
  第二,根基不牢,高速扩张。委婉点说,叫先做大再做强。直接点说就是,不求利润,打造资本支撑下的虚假繁荣。更有甚者,创始人与VC联手,商业道德底线沦丧,铸成大祸。
  创投界,被VC催肥的悍马是一份很长的名单,《创业家》曾多次追踪报道过的PPG、ITAT在此范畴,博客中国、炎黄传媒、所有一夜暴富又一夜堕落的SP、橡果等等也属此例。
  不要VC会死吗?在当今世界,一个创业者能凭一己之力,独活下来而且活到伟大吗?我们要感谢一群企业,它们用自己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霸王、九阳、志高、网盛、维也纳酒店、爱国者、美特斯邦威⋯⋯这些企业自出生之日起,就与VC无缘。它们拒绝资本逻辑,甚至在与VC支持的对手的较量中胜出。过去十几年中,它们犹如沙漠中行走的骆驼,持久、缓慢、稳健。这群“骆驼”公司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被VC绑架”之外的世界。
  骆驼企业依靠自己的积累,滚动发展,它们在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并且稳健盈利之前拒绝投资。资本没有能力改变它们的生存逻辑:
  ● 利润比规模更重要,尤其在企业成长初期;
  ● 要靠高品质和口碑而不是广告拉动销量,以此在对手强营销和强品牌的打压下生存;
  ● 要有极强的成本控制力,以自有利润作为下一步发展资金;
  ● 量入为出,不急于抢地盘,抢天下;
  ● 创始人家长式作风极强,一股独大以保证控制力;
  ● 不单纯追求数字指标,不对外界压力妥协。
  当全球经济进入萧条期,被VC热捧的企业上市脚步基本停滞。而一批骆驼公司成为上市主力和中国经济的热点。《创业家》在五个不同行业选出五家“骆驼”企业进行研究和实地采访,它们分别是:
  快速消费品业的霸王,2005年成长为中药洗发市场老大,2009年7月香港上市。
  家电业的志高,2008年成为空调市场第四名,2009年7月香港上市。
  互联网的网盛科技,2003年起一直保持为化工B2B行业老大,2006年12月A股上市。
  酒店连锁业的维也纳,2005年起一直是深圳连锁酒店业龙头,2007年获得赛富投资。
  IT数码业的爱国者,2005年起一直是国产存储和MP3的第一品牌,正筹备分拆子公司于国内创业板上市。
  我们从这些企业中总结出一套骆驼公司共有的特质,与君共享。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可能有悟

09-11-07 10:42

0
用再扩张来解决扩张中的成本提高问题,和用投资来拉动GDP的效果是想同的。
当扩张接近极限时,崩溃的力量也积累到极限。
在恐龙灭绝前,它们怎么也不相信鳄鱼会活得更久。
崔云熙

09-11-07 10:30

0
创始人非主流,穷出身

  刚开始资本看不上它们,它们不得不做骆驼。做了几年骆驼,惯了,深知骆驼的好处和优势,它们自始至终保持一种骆驼心态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一个人的出身,他所处的行业环境,决定了他的境遇和前途。想想看吧,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负担的聪明的年轻人,你会主动选择去做一个傻大笨重、丑陋无比、跑得又慢、还老喝不到水的骆驼吗?!你当然会去做一个灵巧潇洒、活力无限、老被伯乐们追着捧着、有水喝有草吃的悍马啊!
  所以,非主流,穷出身,刚开始没人看得上,就不得不做骆驼。等做了几年骆驼,惯了,也深知骆驼的好处和优势了,就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骆驼心态,不羡慕悍马了。
  黄德满1961年出身,属牛。1993年之前一直在老家农村,32年头顶烈日脚踏黄土,成就了一番牛性格:吃苦耐劳、精打细算、诚恳正直。但老黄不是一般的牛,而是有开拓精神的牛。所以1993年他离乡背井闯深圳,五年如一日,开着拖斗车在特区码头的工地上运输泥砖,开一趟挣一趟的钱。1997年,老黄攒够了500万,于是想起来要做一番事业,不辜负下半生,于是有了维也纳。
  这一年老黄已经36岁。你认为他这样的人血管里还有彪悍、张扬、虚浮的基因吗?半点都找不到。那时真要有VC拍给他几万美元,让他三年赶超如家,五年后美国上市,老黄有那个胆量要吗?绝对没有。
  就算有,VC也看不上他。回忆一下,那个年代的VC眼里,只有李彦宏、张朝阳这样的金贵海归以及陈天桥、丁磊这样的名校名士,或者孙坚(如家CEO)、卫哲(阿里巴巴副总裁)这样的外企高管。黄德满是谁?有大专文凭吗?会说ABC不?不光是VC,老黄连银行和政府也靠不上。一个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那时只能靠自己。谁都靠不上,老黄只有靠这36年历练出来的真秉性,也就八个字:精打细算,诚信耐劳。
  老黄就是只没人疼没人爱的笨骆驼。老黄如是,靠卖编织袋起家的佛山农民李兴浩如是,在国营研究所里研究草药药效的小青年万玉华也如是。
  上面这三位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本质相同,但表现不同。
  网盛创始人孙德良好歹是个大学生,并且眼光敏锐,早在1997年就做了互联网,当年盈利,2000年就有N家VC找上门来。可是瘦小羞怯的孙德良一直没有要。不外乎两个原因。
  首先是行业。网盛所处的是垂直的B2B行业,这产生两个结果:
  第一,做2B业务的好处是一开始就可以取得收入,只要你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企业掏钱不难。只要有一家企业签单子,一个十几人的小公司大半年的工资就有了。而大多数互联网业务都是面对消费者(2C),消费者即使肯掏钱也是小钱,要养活自己必须有大的规模,而要有大规模前期得有“烧钱”的阶段。所以,孙德良避开了VC掐住命脉的B2C业务。
  第二,网盛的2B业务只瞄准化工行业,而且只瞄准这个行业的销售以及高管人群。再有,这个行业大多数企业都在浙江周边。所以网盛不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去漫天盖地打广告。又一次,孙德良避开了需要VC支持快速规模化的业务。
  其次是性格。孙德良相对于同样做B2B的大佬马云,性格差异太大,一个在天上,是“飞在云中的悍马”;一个在地下,是“在沙漠苦寻绿洲的骆驼”。
  马云做阿里巴巴,“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孙德良做网盛,刚开始就知道糊口保命。马云要投资,单枪匹马去会亚洲首富孙正义,占了便宜还卖乖。孙德良躲投资,送上门来都不敢要,太有自知之明:花钱比挣钱难,我那时没有花大钱的能力。
  孙德良没撒谎,当时如果拿了VC可能网盛就死了。2000年正是泡沫,不少B2B企业拿了钱,一无反顾走高调营销的路线,但不挣钱,没有造血功能。
  孙德良笑着总结历史:“VC的激进害了自己,我们的保守救了自己。”2000年泡沫,VC砸钱帮助网盛教育了市场;2001年泡沫破灭,VC退走害死一帮企业,又帮网盛消灭了对手。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所以孙德良反复强调一句话:激情澎湃走楼梯。走楼梯很慢,但脚踏实地。乘电梯很快,但脚不着地。走楼梯到10层摔了跤,最多跌到第9层,损失不大,再接着走。乘电梯到10层停了电,一下就到1层,还可能是负1层,前功尽弃。走楼梯很慢,所以需要真正的激情,真正的激情才能持续。骆驼心中有一团火。
  乘电梯很快,常常是三分钟的热情,就赌这一回,不行就撤。悍马需要精心伺候,青春期比较短暂;骆驼就是自己走路,能走多快走多快,很少承受外界的压力。悍马喜欢刺激,竞争的压力很大,易被环境影响。
  孙德良是只真骆驼,VC再疯狂马云再凶猛,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自给自足走楼梯。
崔云熙

09-11-07 10:29

0
理想大于数字

  如果VC也用这个标准去投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VC早绝种了,要么南北极的冰川早就停止融化了
  理想这个词,很重,往往不被常人当真。说说可以,一遇到利益,理想都为现实让路。但是,当李兴浩就坐在不到半米的桌子前面,红着脸、瞪着眼、扯着脖子、拍着桌子、用带着80%粤语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字叫喊出“志高创立第一天定下的使命,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确实心情起伏。也许是我们不经世事,也许是李兴浩的气场太强,我们自觉很光荣地承认:我们确实相信他说的每一个字。
  一个满怀理想的人意味着什么?古人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使命的人,眼光广远,就不会为一个季度或者一个财年的暂时业绩而弄虚作假,更不会往自己的牛奶里添加不良佐料,或者去威胁客户不买我的广告就封杀你。一句话,这些人一定不会容忍只追逐短期利益、只看数字只关心投资回报率的人“拖自己的后腿”。
  如果让投资者来评估志高和格力这两家公司的价值,一点悬念也没有,收入和利润都是志高数倍的格力当然更有价值。但李兴浩却坚决认为,志高比格力更有价值,因为他的标准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且听李兴浩怎么说:“第一,志高一直实行低价,把格力和美的的价格都拉下来一大截。这些价格降低都是还利于民。老百姓因此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可以用去看病、供孩子上学、养老。这是对社会的贡献。第二,志高空调的耗电量要比对手节省20%。一个家庭用志高空调一个夏天可以平均节省上百度电。一年为国家省下的资源,据说可以造一个三峡水电站。”
  所以你知道了,这跟VC的世界完全背道而驰。如果VC也用这个标准去投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VC早绝种了,要么南北极的冰川早就停止融化了。
  如果你觉得李兴浩的话还是太玄,那么请听听黄德满更实际一点的话。他的梦想不是上市和进富豪榜,而是要“让中国出一个全世界最好的酒店连锁品牌”。此前一个季度,黄德满想在深圳机场路上竖一块维也纳酒店的巨幅广告,要200万元,但如果树了这个招牌,当季度的费用就多出200万,利润指标就完不成,投资方就会启动一些不利于黄的措施,比如降薪等等。结果是:广告当然要树,降薪算个啥。黄德满说:“一个人如果有5000万元的财富就足够了,更多的都是数字。也不应该把钱留给孩子,反而是害了他们。”
  比黄德满更绝的是爱国者创始人冯军。同样是要“让中国出一个最好的全球品牌”,黄德满起的是外国名“维也纳”;而冯军起的是中国名:“爱国者”和“华旗”。是的,就是“中华的旗帜”,没有比这两个更中国的名字了。即使所有人都说,在数码电器这个行当,谁起中国名谁就是二流货,谁就会被索尼、三星“格杀勿论”,但这拦不住冯军,他觉得用个外国名做成全球品牌不是本事,而且全球品牌首先是民族的,才可能是全球的。这样的愤青、牛脾气,不是“理想化”是什么。
  冯军总结了不引入VC的几个原因:
  第一, 我不看重数字,赚钱和上市不是我的目标。这个VC肯定不干。
  第二,不要投资换来的迅猛增长,而是一点点辛苦的滚动发展。地基要打好,开始的十来年都是打地基、做准备,这才能决定后来长多大。那些一开始就要盖高楼、赚快钱的后来都死得很快,这是中国的国情。不求速胜,这不是VC的风格。
  第三,我的目的是创造国产品牌,其它的统统让道,更不要说卖给外国人了。如果有VC在,就很危险,蒙牛不就差点被外国人买走了吗。
  第四,我们那些一心赚钱的、“用数字说话”的对手全死了。还有,很多企业一上市就完了,被逼着讲数字。华尔街为什么出事了,全是数字闹的,都为数字造假。
  第五,单纯讲数字留不住员工,索尼、三星比我有钱多了,一给高薪就背叛。所以得讲使命,不要讲数字。VC好像都不怎么讲使命。
最后,冯军说,曾经的偶像索尼肯定会完蛋,因为来了个美国人做老板。索尼成功源自二战失败的日本人,一心想通过一个品牌重建在世界上的地位。冯军问:“现在来了个美国人管索尼,他会有这样的理想吗?”
崔云熙

09-11-07 10:28

0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有多少钱,做多大事,这就是骆驼公司生存的首要逻辑
  量入为出,这与VC劝服公司接受资本所说的逻辑完全相反:你想清楚要做多大的事,然后告诉我需要多少钱。所以骆驼公司的惯是精打细算,要用仅有的钱做出尽可能多的事。这常常构成了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2003年如家融资开始,连锁酒店业进入了圈大钱、快增长轨道。后来的汉庭和七天等连锁品牌都融进了至少几千万美元。这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一间2星级客房的造价大约2万元,建一个300间客房的店就需要600万元。而一间4星级客房的造价会达到7万元,建一个300间客房的店就需要2100万元。
  黄德满创办的维也纳酒店连锁在没有任何外来投资的情况下,靠自我积累维持每年至少新开2间新店的速度。2间新店需要4200万元,钱从哪里来?黄德满的方式是:把诚信变成钱。维也纳只需要投入一间酒店总投资额的30%,也就是630万,就可以开始新建一间酒店。剩下的70%都由供应商来垫资。供应商为什么肯垫资?第一,它们与维也纳有数年的合作,黄德满说话算数,有信誉。第二,圈子里都知道维也纳的开房率高于100%(小时房一天可以开房两次),生意好,能还债。一间新酒店开工半年后,维也纳就可以用这半年内其它酒店产生的利润把钱还清。
  黄德满说,对于新品牌,只能花大钱来办事;但对于有积累的公司,就可以把诚信变成钱,花小钱也能办大事。
  这也是李兴浩的意思。他创办的志高随时可以向“四大银行”“提现”。哪四大银行?第一,信用;第二,员工;第三,经销商和供应商; 第四,企业形象和纪律。“不是只有现钱才是钱,无钱都可以做事。我跟你很熟,你相信我,赊账也可以,拿很低的奖金也可以。”
  在志高,99%的零部件全部自产。其所处的佛山里水镇,街道上随处可见“志高某某零配件厂”的招牌,志高甚至还有自己的招待所、医院、餐厅。实在是“拖儿带女一箩筐”,也很像国企。这样做李兴浩为了两个目的:第一,质量问题控制得住;第二,大量压缩成本。这也就直接成就了志高空调的口碑:低价格,高质量(尤其是节电节能的指标)。
  再以霸王为例,其上市后融资中的一大部分,就是要用来扩建一个大型的中草药种植园。在那些把霸王定义为“高效营销公司”的人看来,这似乎与霸王核心竞争力相去太远。但霸王创始人兼CEO万玉华给出的解释却跟李兴浩一模一样:第一,自己种,草药质量更高,这是洗发水品质的基础;第二,可以节约成本!
  志高、霸王不断切入上游产业链,像一只“笨重”的骆驼,这与VC喜欢的轻公司概念很不相符。但骆驼们很执着。万玉华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做企业不是盯住一个核心环节就行了,那是一个系统,环环你都要盯住。”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著名的“轻公司”PPG的失败。产品质量、物流以及营销成本的问题,一环接一环,PPG没能扛住。而靠模仿PPG后来居上的VANCl却在无形中不断“重”起来,比如自建了物流体系,还与上游制造商紧密捆绑。原因很简单:这才能够保证质量和体验。
  你很容易看清“轻”的代价:很难“盯”住其它的环节,出问题的几率很高。相比之下,“重”公司的好处也就有了:笨一点没关系,老大爷我稳健,不出问题;慢一点也可以,安全第一。

“很多人都以为霸王的成功就是靠成龙大哥的广告,当然错了,我们在产品品质和内部管理上的多年积累,外面人看不见。”万玉华说。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