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原帖由 南天星 于 2010-10-24 10:53 发表
新光对天威而言不会是鸡肋,但对川投,应该是挺象鸡肋的,市场不好时倒不象鸡肋,弃之不足惜,目前行情好时倒更象,当年讨论扩建二期时也如鸡肋,我觉得同样是新光,同样的投资多晶硅,天威和川投是不一样的产业布局,天威是把光伏这些新能源当做变压器之外的新产业来做的,而川投更象是从中淘点金,看不到在多晶硅、在光伏有一个长远规划,还是走走看看。
回复:
星星好不容易承认新光是有价值的了,呵呵。
我还是很佩服星星的脑子的,转的比较快,能把一枚硬币瓣开来分析,从中找到自己要求的东西。
川投能源和天威宝变在新能源发展的策略上是因为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别的。但是新能源同样是川投能源的主业之一,这在最近的重组时间表公告中已经明确的。
我的原贴也是针对川投能源召开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报告会的新闻照片而发的。
你怎么就又冒冒失失说川投能源对于多晶硅和光伏产业没有长远规划呢?
也许你确实是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就是不存在吗?
0
shine2008 于 2010-10-24 17:10 发表
新光,天威硅业,乐电天威,这三个不是三位一体,天生的无奈,单体规模就不如江苏那个了,规模效益上天生吃些亏。
回复:
shine2008兄是股市中很早就专注研究和投资新能源行业的成功者,以前在闽发的论坛上,我就拜读过很多佳作,得益匪浅,不胜感谢。
现在看来,新光系的规模确实做不过中能,成本自然会高一些。
不过,不同厂家的成本也不是完全具有可比性的,中能的电价是0.3元/度电,还有所谓的技术租借费用。
以前江游在评论国外大厂的成本时有这么一段论述,用在现在的中能身上也是蛮有意思的。
“据我们从行业内得到的信息,就生产成本而言,国外多晶硅产业的巨头(例如Hemlock、Wacker)在经过十几年生产运营、已经没有折旧费用的情况下,目前的生产成本大概是25-30美元/千克;而到今年6月,江苏中能的生产成本为36美元/千克,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与国际巨头生产成本的比较上我们还有两个不利因素:其一,我们所计算的生产成本中是包含设备折旧费用的;其二,我们的电价远远高于国外,目前我们的电价是每千瓦时0.5-0.6元,而美国的电价每千瓦时只有3-4美分。我们还应该看到,江苏中能毕竟只有3年多的历史,多晶硅的生产运营也只有两年的实战经验,在降低成本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
就四川省的多晶硅发展战略而言,似乎是更加侧重基础材料上水平,在四川光伏产业发展建设规划中,是这样要求的:
“保持合理的多晶硅产能,积极提升产品结构,生产综合电耗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5年,多晶硅产能达到3.5万吨左右,2020年达到5万吨左右,电子级多晶硅占比由目前10%分别提升到30%和50%。”
新光是四川省多晶硅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现在无疑是在走高端电子级产品开发的道路。
长期而言,其战略意义更加重大,利润率更高,前景也是更值得期待的。
0
等待种子发芽 于 2010-10-21 12:07 发表
多晶硅到明年就紧缺了,水电收益也会跟上来,目前价格低于重置成本何乐而不为,买长电跟大众,我们要小众。喜欢被折磨的感觉,呵呵。
回复:
是啊,900只是超跌,但是成长性不足,674才是真正的“等待种子发芽”,呵呵。
到明年,多晶硅不会再回到50美元以下了吧,加上研发中心的切片和单晶硅也会有所贡献,以及电子级多晶硅,技术输出收益等等,新光要出效益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水电方面,田湾河只要正常发电,就能贡献约3亿净利润。大渡河也有增长。
再者,天威新津也会贡献利润,后面还有重组题材。
谁知道金沙江下游什么时候注入呢?
再后面,雅砻江逐步投产了,674还不起飞吗?
0
加息对于川投能源的影响分析 [原创 2010-10-20 19:13:31]
字号:大 中 小
这次央行加息,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于通胀的预期,我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
川投能源是一家投资公司,以水电和新能源为主要投资对象,业绩贡献比重较大的主要包括田湾河,二滩及大渡河,还有新光硅业等公司。现在川投能源母公司的负债率是10%左右。
田湾河是已建成水电,虽然贷款比例较高,但是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折旧可以用来还贷,加息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很大。
在《田湾河研究》一文中,本人罗列了分析水电企业财务情况的各种基本数据:
田湾河总投资假设46亿,其中80%银行贷款,约37亿。
30年折旧,每年3.5%,每年约1.6亿。
银行利息,约5.5%,现在假设提高到6.0%。
如果田湾河每年有1.6亿折旧用于还贷,按银行利息6.0%计算,将减少利息支出960万。
而37亿贷款由于升息50个基点而增加的支出是1850万。
也就是说,只要最近两年贷款升息不超过50个基点,加息对于田湾河的业绩影响基本可以忽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湾河的贷款数额逐年降低,利息支出逐年减少,业绩水平还会稍有提高。
二滩和大渡河既有已建成水电,更有大量在建水电项目。
原则上讲,通胀对于在建项目的影响会体现在投资成本中。但是二滩由于新旧电站的财务数据是合并的,因此短期看加息对于业绩会有一定影响,不过二滩还有大量美元贷款,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可以获益。
在《鉴宝·2016年川投能源估值分析》一文中,本人曾经就通胀因素对于在建水电项目的业绩影响略有分析,按影响大小排序,依次是电价因素,建设成本,银行利息。
通胀肯定会提高投资成本,其中包括建设成本和银行利息,但是只要恰当提高电价水平,完全可以消除这种不利的形势。国内水电价格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特别是雅砻江水电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电源质量最好,如果按质论价,其电价水平应该超过火电。所以,现在断定通胀和加息对于在建的优质水电项目是利空还为时过早。
新光硅业原先的投资成本已经在2008年的多晶硅暴涨中消化了,现在新投产的多晶硅研发中心约4亿成本,总体看负债率也不算高。
新光硅业的主要看点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新光硅业自身在电子级多晶硅方面的成就,是提高公司利润的关键。
二、光伏产业市场潜力无限,新光硅业拥有完整的多晶硅生产知识产权,无论技术输出,还是自我扩张,堪称先机在手。
最后做一段广告。
通胀来了,普通投资者再也不能把全部的积蓄都存在银行里吃利息了,现在炒房子的风险也很大,还是买些好公司的股票吧。
川投能源在未来5年内将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长,也是很好的抗通胀投资标的。
由于多种因素共同配合,川投能源正在打造历时近二年的超级大底。在里面坐轿子的人,心明眼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个个好比革命党;在外面看热闹的人,说三道四,其实无非是想趁低拣一些便宜货,一个个都是余则成。
市场主力也很有耐性,整天磨洋工,搞不清这究竟算是庄家在折磨散户呢,还是散户在折磨庄家。
就这样耗着吧,伟大也都是熬出来的。
以前有一位台湾的炒家曾经说过,一个大牛股必须是长线资金看好,短线资金也看好;大资金看好,小资金也看好。正是由于无数资金的蜂拥而入,才会造成股票走势的波澜壮阔。
0
lyh710301兄过奖了。
我只是普通投资者中的一员,因为比较长时间跟踪674,所以可以偶尔说上几句。
有时候,我也疑问,为什么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发表出来呢?
读到lyh710301兄的回复,让我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值得的。
我们的观点既是讲给上市公司听的,也是讲给专业机构听的,更是讲给广大默默无闻的投资同仁听的。
虽然我们难免会有错误和偏差,但是我们尊重事实真相,相信客观真理。
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0
原帖由kinglover在2010-10-15 14:50发表
同意装死!!!
回复:
没办法,散户太多,大概只能继续装死了。
674的基本面太好,不达目的,里面坐轿的人是不会交出筹码的。
再看看外边那些在说三道四看热闹的,骨子里哪个不是想趁低拣一些便宜货。一个个都是余则成。
现在哪里是庄家在折磨散户啊,简直就是散户在折磨庄家嘛。
就这样耗着吧,伟大也都是熬出来的。
原帖由 solarfan 于 2010-10-16 20:43 发表
散户折磨庄家?想得倒挺美的呵呵。
为什么少发电,为什么效益低于预期?庄家比你散户更早明白,只可怜了散户,季报后失望走掉的一脸狐疑,留下来的靠一大堆幻想撑着呵呵。
回复:
在这个讨论投资价值的论坛里,居然也有人神化庄家,呵呵。
水电有一个特征,就是企业建成后,正常赢利十分明确。这次田湾河少发电,无论什么原因,不会影响基本面的,也不会影响其估值的。
搞不懂水电的,倒是会上当受骗。
中国的股市并不很规范,如果投资者愿意乖乖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真是悲哀。
0
多晶硅躁动背后的问号_深度报道_新浪财经 [引用 2010-09-26 12:12:02]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09月25日 22: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建
当市场遭遇突变,反转将成为可能。以其来形容命运多舛的多晶硅显然并不为过。2008年下半年,产能猛增与金融危机的双重夹击让疯狂的多晶硅遭遇了第一次市场洗礼,而两年后的今天,来自下游需求的陡增则使得沉寂许久的市场二度起波澜。
最新数据显示,自7月22日起,国内多晶硅市场报价周周创高。从长期徘徊的60美元/公斤的市场低谷启动,一度以每周10%的涨幅强势上行,截至9月22日已轻松跃过95美元,两月累计涨幅达50%,与100美元关口近在咫尺。
A股神经同期也被搅动。九月中旬,太阳能光伏板块更突然成为其少数能突围锂电等新能源炒作热点的靓丽板块,并受各大券商研报一致看好。截至目前,其相关个股在摇摆的大盘下更呈良好涨势。
近期多晶硅市场的首度强劲反弹也正是此轮太阳能光伏板块异军突起的内在原因。但由此而及,摆在市场面前的另一个问题却旋即出现。演绎过山车行情的多晶硅概念此轮到底又能走多远?而由下游需求决定的多晶硅市场此轮真的不是反弹的昙花一现,而是现有市况的真实反映?
就此,记者多方调查,意图探究此轮多晶硅行情背后的内在逻辑。
“被需求”的下游光伏市场面貌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扩张的持续性。”
无可厚非,受下游终端市场需求超预期的带动,多晶硅供需状况的改善已被公认为近两月多晶硅报价走高的直接原因。不过,对于终端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预计却仍是市场后期判断上游供需状况的争议焦点。
据记者了解,多晶硅行业处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中游行业为太阳能电池,下游终端便是光伏发电集成系统(光伏发电站)。
而长久以来,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消费地则是欧洲、日本和美国。金融危机以后,金融机构对光伏发电项目的金融贷款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光伏发电市场的需求。直至2009年三季度,全球金融环境逐步好转,太阳能电池组件需求才强劲反弹起来。
相关研究报告认为,此轮终端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根本原因是多晶硅价格暴跌带来的电池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且降幅大于政府同时补贴电价的稳定降幅,使得电站投资收益率迅速提高,以致间接刺激了大量光伏电站的建设。
由此,国内研究机构对于今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预计纷纷普遍上调,较为一致看法是“将由年初的9GW上调到14GW”,超预期增幅近六成。
尽管如此,这也不免带来对于逾期虚高与可持续性的质疑。谈及近期多晶硅的市场变化时,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多晶硅产业人士认为,2010年下游终端需求超预期实际是受益经济好转形势下的正常增量回归,对其持续性不宜看高。“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光伏发电增量在2009年的确走入了低谷,增幅只有10%左右,低于既往年均约25%的增幅,但并不能以此放大容量扩张的持续性。”
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则显示出些许谨慎。按其预测,至2020年全球年装机容量为56GW,约是2009年的8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0.50%。由此,2010市场容量将为10.1GW,与14GW则相差甚远。
但即便如此,九成依赖于海外出口的国内光伏下游市场需求却还将受到海外终端市场政策变动以及同类厂商扩产竞争两大因素的影响。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全球光伏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量造成负面效应。
事实上,今年开始火爆的下游市场则主要缘于包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光伏大国在内的欧洲市场(占全球市场的80%)对于未来政府削减光伏发电财政补贴的预期。“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不得不选择在补贴削减前大肆抢购电池组件。”
“随着预期的兑现,市场必然将转向低成本竞争模式,终端市场价下跌将成为趋势,这也必然会影响未来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前述人士如此说。
以此来看,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的顾虑不无道理。据照他的预计,目前全球光伏发电终端市场的价格仍将持续下跌。“7月份德国上网电价下降15%左右,明年还要降低10%,要想维护这个市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必须要持续下跌,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也要下跌,目前多晶硅价格上涨是不可持续的。”
同时,随之启动的下游电池市场的扩产则让占据全球近四成份额国内电池组件市场陷入另一种被动的局面。
日前,凯基证券投资报告认为,目前下游厂商扩产积极。其中台湾一线厂2010年产能扩充幅度逾60%,而大陆平均也达40%以上。除此之外,包括日本、欧美等传统市场的电池厂商也通过产能外移降低成本,以期获得市场话语权。
“目前,国内电池行业产能其实并未完全消化,厂商为保持金融危机以来从上游多晶硅行业获得的较高毛利,其降价动力可能并不明显,或很难带动持续的多晶硅需求,更可能反作用于终端市场,导致需求萎缩。”乐山发改委某主管多晶硅的官员对此则表现出些许担忧。
“过剩论”遭遇误判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前7月累计进口多晶硅高达2.3万吨,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仅6月份进口量就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到。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多厂商多以长期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过,下游光伏市场的迅速繁荣却让上游多晶硅“一单难求”局面在今年上半年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国内多晶硅2008年的产能过剩论也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据记者调查了解,始自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场反弹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行业自身目前表现出来的供给低预期密切相关。相关研究报告分析认为,2008年多晶硅市场的暴跌使得早于此前疯狂扩张的项目规划产能几近难产,投产期延期,加之国家基于其产能过剩的政策限制,2009年基本没有新的多晶硅项目上马,而目前陆陆续续投产的项目也大都始自市场火爆的2008年。
但这并不能代表国内多晶硅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所缓解。
而就在2009年,产能还未完全兑现的多晶硅行业却被官方提前认定为产能过剩行业。当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多晶硅“产能已经过剩”。
彼时的认定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多晶硅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作为光伏产业的主原料,其所带动光伏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战略规划,且产业政策不明晰、准入门槛较低,从而导致当时地区间、行业内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多晶硅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承载能力。“从当时全球市场的供需情况看,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将达10万吨,而预期全球有效需求却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产能出现明显过剩。”
“与2009年相比,今年产能将集中兑现,而在目前市场需求仍不明确的情况下,是否能实现供需之间有效衔接还很难说。”前述多晶硅产业人士如此说道。
除此之外,国外多晶硅厂商产能释放市场也或对国内多晶硅产能兑现后的产量过剩造成一定压力。前述官员指出,“产量在下半年的集中爆发或使得未来多晶硅的价格战不可避免,而短时间内国内的多晶硅厂商却没有竞争优势。”
据他称,目前国内的多晶硅企业成本大多处于40-50美元的水平,即便是业内堪称成本最低的江苏中能也只有35美元,而国际大厂一般是30美元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饶有意味的是,海关数据也显示,我国前7月的累计进口多晶硅达2.3万吨,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进口量高达3784吨,同比增幅高达208.1%。而7月的3682吨进口量也显示其目前仍维持高位。
“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的重心也转向海外市场。”前述官员进而说道。他指出,目前国内下游的电池生产厂商与上游多晶硅厂商多以长期合同锁定,时间在2-3年以上,目前上涨的价格对大厂其实影响不大。即便没有锁定,下游大厂掌握的较强的议价能力也使其对多晶硅厂商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而海外多晶硅市场则会对国内光伏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不言而喻,国内多晶硅厂商在遭遇太阳能光伏行业原材料与下游需求双头在外的窘况下将陷入被动。一旦国际大厂联合降价,国内的多晶硅市场将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而更为现实的是,即便不遭遇降价因素,因为国内市场过多的进口量,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也将产生过剩挤出。
据江苏省光伏协会副秘书长熊源泉称,2010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预计为8GWp,由此估算的国内多晶硅料需求在6 万吨左右。而倘若如此,按全年约4万吨的进口量计算,其来自国内的需求则只余2万吨,将远低于目前国内预计的全年5万吨的实际产量。
不过,乐山某多晶硅企业负责人认为,短时间内前述过剩效应还很难显现。多晶硅下游中间环节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上游部分产量,而过剩问题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国内产能兑现后出现,但仍要依下游市场需求而定。
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预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10.2万吨,需求为11.7万吨,供需总体平衡,稍有缺口;而2011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将达14.4万吨,而产量为15.2万吨,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多晶硅价格可能在2011年出现转折。
产业链毛利面临回归
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多晶硅行业显然也面临着市场与技术的两大成本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曾享受高毛利的多晶硅行业已逐步转向价值回归。
据记者采访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业毛利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从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却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其中,硅片环节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电池环节则由20%下降到15%,组件系统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场的暴跌则成为各环节毛利分配的转折点。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润逐步向中下游转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归至五年前约35%的水平。
显然,市场的超预期仍难以阻挡光伏成本下降成为多晶硅上涨的制约因素。
就在日前,我国第二批280 兆瓦光伏电站招标特许权报价正式出炉。与第一批相较,二轮平均报价整体下行,普遍在0.8~1.0元每瓦,如果专家组认定价格不低于成本,其中标价格也将最终落此最低价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国内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预期。“目前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远未打开,政府用招标方式意在发现合理并网电价。而只有相对‘合理’的最低报价方能在最後的竞标中胜出,一些被认为不能保证正常盈利和工程质量的过低报价,未必能被接受。”
除此之外,海外并网价格一再下调以及削减终端市场财政补贴则对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成本的理性回归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通过市场需求的传导效应,其产业链的稳定价格形成机制无疑将使其向成本最低处靠近。
作为产业链的上游,多晶硅行业显然也面临着市场与技术的两大成本方面的挑战。特别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曾享受高毛利的多晶硅行业已逐步转向价值回归。
据记者采访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业毛利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从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却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其中,硅片环节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电池环节则由20%下降到15%,组件系统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场的暴跌则成为各环节毛利分配的转折点。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润逐步向中下游转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归至五年前约35%的水平。
“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率一般是呈自下而上的提高,这跟技术工艺难度及设备投资的大小有关,多晶硅作为产业上端,技术与资本投入要求都较高,利润水平自然要高于下游电池行业的利润水平。”前述多晶硅行业人士如此说到,但他也不否认受下游市场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其合理利润水平与其他环节也不应相差过大。
“各环节的毛利一般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呈水平波动,但随着市场的成熟会逐步趋于稳定。而由资本及技术等属性决定的多晶硅行业也理应处于毛利水平的上游。”四川永祥多晶硅总经理冯德志也对记者如此表示。
显而易见,此轮市场反弹则将使得多晶硅企业实现盈利回补。记者采访的前述业内人士大都看好的长期合理水平为30%-40%,与目前市场缓和上涨后的盈利水平大致相当。由此,大多人士认为多晶硅市场报价在突破100美元之后将维持震荡格局。
国金证券研究所也对此做了充分预计。其报告认为,这轮价格上涨的周期是现有企业扩产的周期,大约一年左右,而上涨之后,行业稳定的盈利水平在15-20万元/吨。“如果盈利低于这一水平,原有企业不会有扩产欲望,这样,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增长,供需会产生缺口,从而拉动价格上涨;若大幅高于这一水平,则会引发企业扩产增加供给,从而抑制价格。”记者以此折算,其毛利率也大致为30%左右。
上市公司业绩待考
据冯德志透露,受益今年多晶硅下游的强劲需求,多晶硅企业多与下游电池厂商就订单已有较大调整,不管是产量还是价格都要好于前两年。而目前大多数多晶硅厂的产量已被完全锁定。
值得注意的,目前被市场公认受益此次多晶硅行情最大的三家上市公司的多晶硅项目也皆分布于此。其中,乐山电力被认为业绩弹性最大。据称,在未来各多晶硅厂达产成本趋同后,其控股的乐电天威可变成本为业内最低。而基于公司股本较小,多晶硅价格波动对其利润影响将大于其它公司。
不过,作为多晶硅此轮躁动的真正感受者,如今的多晶硅厂商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为此,记者就全国主要多晶硅产业基地—乐山做了一番调查。
乐山,距离成都147.7公里,因为有着交通、水、电等诸多资源,这里成为我国最早的多晶硅产业基地。目前该地拥有四家千吨级多晶硅重点企业。分别为四川永祥、乐电天威、新光硅业、东汽峨半,总产能为7460吨。
据乐山市委宣传部人士介绍,受市场好转影响,今年上半年,乐山多晶硅总产量为2137吨,同比增长182%,而目前前7月的总产量也已达到2444吨,同比增长190%。据称,目前全国能稳定生产多晶硅的企业约8家,乐山则几乎占到一半。
但因自身发展状况不同,企业投产则有所差别。
四川永祥,为通威集团控股企业,目前多晶硅产能为1000吨/年。日前,永祥二期3000吨也已启动,预计总投资20亿元,并在明年8月投产。这是其自今年3月剥离上市公司通威股份后首次扩产。据公司总经理冯德志称,公司目前达成率约80%,每月产量约85吨,已被锁定长单,几乎没有现货提供。而一期多晶硅综合成本在35美元左右,二期最低可能减至25美元左右。
乐电天威,由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投资组建,分别持股51%、49%,公司目前产能3000吨/年,总投资21.76亿元,于今年4月正式转产,半年报显示两个月实现销售收入15983.74万元,利润总额为-856.77万元,毛利率为17.63%。据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今年达成率约50%,目前每月产量在160-170吨之间,综合成本在约35美元,受市场行情利好,今年在扭亏为盈的基础上或贡献可观利润。
与乐电天威对门而居的新光硅业,由川投能源、天威保变及四川启明星投资公司等分别持股38.9%、35.66%、23.34%。该公司是国内第一条千吨级的多晶硅生产线,总投资约12.9 亿元,产能设计为1260吨/年,今年已基本完全达产。公司人士也证实,目前每月产量约在100吨。经技术改良,此前的高成本劣势也有所改善,基本控制在40美元左右。
东汽峨半,由东方电气集团最新投建,规模为1500吨,加上原峨眉山半导体厂的700吨,总产能约2200吨/年。尽管该公司早已投产,但知情人士称,近期公司状况不太理想,每月产量约120吨,综合成本也在40美元左右。
显而易见,近期多晶硅市场走好让身处乐山的前述多晶硅厂深感暖意,据冯德志透露,受益今年多晶硅下游的强劲需求,多晶硅企业多与下游电池厂商就订单已有较大调整,不管是产量还是价格都要好于前两年。而目前大多数多晶硅厂的产量已被完全锁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市场公认受益此次多晶硅行情最大的三家上市公司的多晶硅项目也皆分布于此。其中,乐山电力被认为业绩弹性最大。据称,在未来各多晶硅厂达产成本趋同后,其控股的乐电天威可变成本为业内最低。而基于公司股本较小,多晶硅价格波动对其利润影响将大于其他公司。
大同证券分析师蔡文彬对此认为,在乐电天威投产后,多晶硅业务将成为乐山电力未来利润的主要增长点,公司业绩弹性将大幅度增强。按其预计,在公司电力、天然气销售目标符合年初计划,多晶硅2010、2011年产量分别达到1500吨和2500万吨,毛利率稳步上升的假设下,乐山电力2010、2011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35元和0.61元。目前股价对应的2010年、2011年市盈率分别为30.81倍和17.64倍。“尽管目前股价对应的市盈率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相当,但作为多晶硅企业未来龙头,其可以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
山西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梁玉梅也对乐电天威下半年的扭亏为盈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因投产初期需要1-1.5年的调试期,以及巨额的财务费用(1亿元左右的财务费用),以较高的单位折旧,其预计投产初期盈利有限,2010-2012年或贡献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03、0.28、0.40元,按3.3亿总股本计算,利润分别为900万元、9240万元、1.32亿元。
天威保变,因所控较高的权益产能,下半年同样受益不菲。其除参股前述乐电天威、新光硅业,目前还控股51%位于成都新津产能达3000吨/年的天威四川硅业,权益产能总计达3449吨。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天威四川硅业的投产、盈利状况与乐电天威大致相同。
梁玉梅预计,这两条新的多晶硅生产线2010-2012 年将分别贡献公司1170万元、1.76亿元、2.57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0.01、0.15、0.22元。而除此之外,公司集团还在成都双流拥有大量光伏项目,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等。据消息称,公司很可能将其注入上市公司,由此天威保变或可转变为一家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公司。而由于对于光伏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天威保变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其他上市公司,盈利也更趋于稳定,估值溢价不言而喻。
同样受益多晶硅和注资题材的还有川投能源。日前,公司已公告,为解决同业竞争,将于2011年6月底前将控股股东川投集团持有的天威四川硅业35%股权托管给川投能源;至此,其新能源业务也将整合完毕,权益产能提升至1541吨,约是目前产能的3.1倍。
长城证券认为,新光硅业不但下半年将扭亏为盈,还将再次成为公司业绩增长亮点。而若此次注入集团年产1050吨的权益产能在年内顺利完成,经初步测算,预计能够增厚公司约0.2元EPS。预计2010-2012年EPS分别为0.38、0.60、0.90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42、27、18倍,而考虑公司后期仍有资产注入且二滩梯级开发因素,其目前股价仍具上涨空间。
二级市场,无疑佐证着上述预期。自7月起,乐山电力强势上涨,截至9月20日,股价已近翻番。而紧随其后,天威保变、川投能源的累计涨幅也分别达40%、38%。
不过,据记者从相关公司采访了解,目前市场对公司的估值或略显保守。“市场报价反弹超过普遍预期,且高位维持的时间可能较长,业绩或将实现超增长。”
但尽管如此,多晶硅的预期行情仍是左右前述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也将是风险所在。“冲上100美元后到底会如何,目前真的还说不清楚,具体还得看明年下游的市场需求了。”前述多晶硅人士仍表现出一丝迷茫。
简评:
乐山综合成本35美元、新光40美元。这样的数据比我原来估计的更低,可能是计算口径不同,例如电价标准等等。
太阳能级产品的价格如果长期高于100美元,对于光伏产业的普及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不要奢望太阳能多晶硅能够持久暴利。
电子级多晶硅的平均价格大概在140美元左右,新光有60%的比例,还有电子一级产品,如果市场打开,所有产量的平均销售价格可以超过100美元,提升利润的空间更大。
新光的产品已经提供给有研硅股,万向硅峰等企业,所以现在的平均销售价格就应该高于市场太阳能产品价格。上半年新光的销售价格基本接近市场太阳能产品价格,按照常理,下半年应该会再有所提高吧。
新光,不知道养晦韬光会到什么时候,呵呵。
0
d
0
川投能源资产重组时间表公告点评 [原创 2010-09-19 13:23:24]
字号:大 中 小
2010年9月14日川投能源刊登控股股东关于解决与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有关事项公告,内容如下: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接到控股股东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川投集团)《关于进一步解决与公司同业竞争问题有关事项的函》,川投集团确定将公司作为其发电业务和新能源业务的整合平台,并将通过资产购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消除与公司的同业竞争。川投集团在过去就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已做出相关承诺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经川投集团与公司内部决策及主管部门批准后,拟于2011年6月底前与公司签署《股权委托管理合同》,将川投集团持有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35%股权托管给公司。
在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下称:可转债)发行后一年内,启动将目前具备盈利能力的川投集团全资子公司四川省电力开发公司注入公司的工作;在可转债发行后三年内,启动把其他符合资产注入条件的资产(包括多晶硅业务资产和发电业务资产)注入公司的工作,逐步解决与公司的同业竞争。
在川投集团出具的解决同业竞争函中提及的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省电力开发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
(1)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威保变”)、川投集团和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岷江水电”)于2007年出资组建,该公司负责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建设和生产。天威硅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4,500万元,其中:天威保变48,195 万元,比例为51%;川投集团33,075 万元,比例为35%;岷江水电13,230 万元,比例为14%。天威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规划总投资26.7 亿元人民币,2009年8月23日投料试产成功。因2009年未正式投入生产,销售收入为0元。
(2)四川省电力开发公司成立于1993年6月26日,系川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电力开发公司经营范围为:发电厂、站和相关配套工程的技术服务;电厂、站设计及工程承包,工程监理;信息服务和咨询。电力开发公司以投资开发电力生产企业为主业,技术咨询服务为辅业。电力开发公司参股的公司有:四川华能东西关水电股份公司、四川华能宝兴河电力股份公司、四川槽渔滩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渡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明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雅安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嘉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广安爱众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天彭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电力开发公司2009年年末总资产为3.49亿元,净资产为3.26亿元,2009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净利润为1,487.53万元。
记得早在2007年,市场上多晶硅题材如日中天,川投能源先后进行过两次资产重组,田湾河在先,新光硅业居后,让很多聪明的市场人士措手不及。无论如何,这次推出重组时间表,使得大家都有明确的预期,值得称赞。
公告特别明确,川投能源是集团公司作为其发电业务和新能源业务的整合平台。川投能源拥有国内最好的传统能源项目和新型能源项目,稳健性和成长性兼备,两者相辅相成,资产结构堪称完美,发展潜力令人憧憬。
评价任何一个资产重组方案优劣的标准应当以是否提高股票的估值水平为依据。
作为川投能源的长期投资者,我们热忱欢迎川投集团以合理的价格注入旗下的各种优质资产,并且希望这些资产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
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公司隶属三峡总公司,规划建设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等四大巨型电站群,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亿千瓦时。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正式开工,计划分别于2013年、2012年投产发电。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的前期勘测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以川投集团在省内的重要地位,取得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公司参股权的可能性很高,将来这些股权注入川投能源更是顺理成章的。届时,川投能源每股拥有的优质水电资产权益稳居上市公司首位。
陈飞曾经断言:“火电已经病重”,既然是病重,可见要治好也并非易事。2010年我国能耗占全球能耗的15%,而碳排放却占全球碳排放的43%。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之下,火电的地位在逐渐弱化,火电的前景更黯然失色。形势比人强,川投集团如果现在打算重组旗下的火电资产,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四川省电力开发公司似乎是一家以参股小水电为主的电力投资公司,四川省的水电资源在国内最为丰富,相信这样的企业会具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前景。
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的多晶硅项目于今年6月底全面正式投产,全年力争实现产量1500吨。“据李忠介绍,在天威硅业,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达到99%,剩下的1%也通过碱液综合,作为配套渣厂的生产原料,几乎全部消化。同时还建设了国内多晶硅企业首套热能综合利用设备,将废热转化为生产用的蒸汽,可节约20%的天然气,综合电耗进一步降低至每千克180千瓦时左右。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若干意见》的要求。”公司还将实施新增年产3000吨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在目前市道下,东方证券预测每年净利润5亿元。
光伏行业市场壮阔,特别是新光硅业,拥有完整的核心技术,成长空间无可限量。当初电脑巨子IBM正是由于忽视了PC市场的巨大潜力,才一不小心让比尔盖茨坐上了世界首富之席。
当前的股票市场,资金热烈追捧新兴产业题材;与此同时,多晶硅市场价格瞬间飚升,在这样的时候发布这样一个公告,川投能源的股价肯定上一个台阶,可转债的转股价也必然提高。
由于大股东要参与融资,转股价低一些,融资这部分的股权比例就高一些;另一方面,大股东原来那部分的股权稀释程度却又多一些,其中如何权衡利弊,是大股东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可能是大股东愿意提高转股价格了,减少股本摊薄对于现有的所有股东都是好事。
国投电力这次提前确认二滩的汇兑收益,提高了中报业绩,在客观上也是支撑股价的。目前的股票市场,无论水电还是火电,都萎靡不振,国投电力的走势明显强于长江电力和国电电力。
鉴于锦屏的投产时间表和雅砻江水电开发的成长潜力,川投能源的国投电力的可转债都是会提前转股的,差别就是时间长短和利息多少问题。
以现在的形势看,在发行可转债融资以后,川投能源和国投电力的股价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0
lvjun2006qq 2010-9-13 21:36:52 发表
因为是上班回得晚了,谢谢百兄的回复!我觉得川投集团的持股已经上60接近70%了,够多了,所以这次转债应该是让市场买单占多数,如果价格定高点,转股的话对总股本摊薄就少点,对大股东有利。但是盘面狠压的大单实在让人看不明白,假以时日吧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些,我自己尽量把成本做到10块以下去。
最近CPI已经高上来了,3%的转债率如果没有较大的差价机构我觉得也不太会参与。
什么时候长电走势好了,或许水火电同价就有希望了。
回复:
在这个时候出这样一个公告,674的股价肯定上一个台阶,转股价也必然提高,减少股本摊薄对于现有的股东是好事。公告再一次明确了发电和新能源是674的主要发展方向,两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674的资产结构堪称完美。
大家看好可转债,主要还是看好转股差价,由于锦屏的投产预期,川投、国投两个转债都具有投资价值,只是涨太快了不好,会触发回购条款。详细的情况要等具体方案出来后再说。
水火同价的问题涉及面很广,不会一蹴而就的。不过,水电股票确实压低了,可能是受到火电股票的拖累,小盘的水电股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