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股市这样走,还会有通胀?股市与通胀,“中国式”的联系

09-09-13 10:25 1408次浏览
yhjnet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浙江大学赵伟

股市与通胀,“中国式”的联系

近大半年以来关于中国即将遭遇通货膨胀的预期一直不绝于耳。财经界的几片“大嘴”轮番上阵,一会儿预言“我们的钱将不再值钱”,一会儿预言“新一轮通货膨胀即将来临”,还有断言,当通货膨胀来临之后,中国经济将迎来真正的滞涨麻烦!为了防止老百姓的储蓄缩水,专家们还给大家支了一些“招数”,但看来看去大同小异。无非是,在通货膨胀来临之前,赶快进入股市,先在股市上“捞一把”;而后转向房市,购买不动产,以求保值增值……。如此等等。

然而现实给了那些轻信预言的投资者们一个无情的打击。一方面,预期的通货膨胀迄今未见踪迹,见到的依然是通货紧缩,直到目前,两个价格指数依然呈负值,且未有转机的迹象。另一方面,股市在经历了几个月持续上涨之后,突然掉头急转直下,一个多礼拜跌去了近千点,两个礼拜内将近5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化为乌有。将那些轻信财经“大嘴”们预言,期望借助股市“保值增值”抵消财富缩水效应的股民们套了个正中!这禁不住让人想起前年与去年的情形,2007年末08年初,当世界性通货膨胀袭来之时,也有人支招赶快投资股市以求保值增值,结果轻信了这些招数的投资者全给套牢了!而当国内亦步亦趋抽紧的宏观政策遇上未曾预料的“金融风暴”之后,我们看到的情形是:先是股市急转直下,持续大跌。接着是通货膨胀戛然而止,通胀变为通缩。

经过这两次折腾之后,对于中国股市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了。两者之间确有联系,但并非股市大涨之后通胀即来!而是股市大跌在前,通胀消去在后。这可称为股市与通胀的“中国式联系”了!

股市涨跌,中国式的“货币回笼”

在我看来,股市不定期地上涨与出其不意地猛跌,是近年中国治理与防止通货膨胀的最有力武器之一。这个武器多半是计划经济时期治理及预防通胀的另一个武器的翻版。那个武器的名称叫作“回笼货币”。何为回笼货币?“政治经济学家”们解释说,这是“投放货币的对称”,其主要渠道有二,包括出售商品和吸收存款。计划经济时期,借助这种手段治理通胀很管用,原因概在于一个短缺经济背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无论什么商品都会有人要的,不怕拿商品换不回货币。因此增加工业品销售是回笼货币的最有效手段。即使不增加任何商品销售,也可借助储蓄收回多余的现金。因为如果买不到商品,现钱在大众手里就没有用。还不如放在国家银行生点利息的好。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体制市场化了,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传统“回笼货币”治理通胀的法子不灵了。然而近两三年以来,决策层通过learning by doing(边干边学)似乎越来越意识到,股市是最好的“回笼货币”、防止通胀的渠道,且操作简单,民怨及风险都很少。

事实上,直到目前,中国的股市依然极不成熟,距西方股市那种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差的很远,行情多半是靠政府政策引导的,政府调控市场能力超强。由此成了政府政策的一个“试验场”,因而也是“回笼货币”的最有效渠道。近两年的经历显现的“回笼货币”程式,大体可描述如下:第一步,全力鼓动股市上涨,吸引乃至催促机构投资者进入;第二步,促其发狂,吸引大众投入;第三步,突然出台政策乃至官员喊话,引导股市大跌,套牢投资者,通过市值缩水,将多余的财富化为乌有。

股市这样反复,还会有通胀吗?

现在看看股市涨跌与中国通货膨胀之间的现实联系了。理论上来说,任何通货膨胀的原因,都可归结为货币供应量超出实际交易需要量的增长,因此治理与防止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抽紧货币供应量。就中国现实来看,狭义的货币供应M1包括流通中现金加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还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现实情形是,每一次股市大涨,都会刺激“存款搬家”现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由银行向股市搬家。储蓄搬家直接减少了M1和M2供应量无疑。而股市的每一次大跌,都会将部分“搬家储蓄”化为乌有。2008年那一次大跌,曾将20多万亿“市值”化为乌有。粗略算一下,在这20多万亿元“市值”中,除了一半以上属于“溢价”市值而外,“搬家储蓄”少说也占到三分之一。最近一次的涨跌反复,市值在两个礼拜收缩了近5万亿元,其中近一半当属“搬家储蓄”。可以这样说,国家刺激内需投资的4万亿尚未完全到位,股市已将2万多亿“搬家储蓄”化为乌有或者“套牢”。这些“搬家储蓄”中,多半是原本拟议消费的,少半是拟议投资的。

粗略地算来,政府刺激投资打入经济系统的货币,与居民和企业扔进股市被化为乌有及“套牢”的货币大体相当,这样一来,货币供应量尤其是M2当不会有多大增长,如此一来,还会有通货膨胀吗?

就货币供应量本身来看,如果股市如此大起大落,不定期地将“搬家储蓄”化为乌有,则通胀无忧。然而中国的情形再次不同,市场化改革迄今未能突破政府主宰经济活动的计划体制根基,因此无法管住政府花钱——创造货币供应这个口子。加上“一产”资源采掘供给行业和“三产”主体行业的改革滞后,国企垄断严重,有着左右价格的能力。政府与垄断行业两股力量在货币供应及价格引导方面的任何“巧遇”,也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乃至失控。这就是说,股市大起大落多半可“回笼”居民原本用于消费的货币,减少M1及M2供应量,但却无法管住另外两个潜在通胀因子:一个是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货币投放,另一个是垄断行业的人为涨价,尤其是主体服务业的人为涨价倾向。我以为,未来如果有通胀的话,多半将由这两个非市场因素催生!

(2009-9-10于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赵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aoweizhejiangdaxue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