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新的经济循环周期

09-09-01 11:00 2601次浏览
二饼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世界经济正悄悄步入资本退潮期 随着各国经济稳定 金融体系的重点转向漏洞弥补 一个在货币短缺状态的经济循环周期开始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特征就是价格下跌周期的经济正常增长。这一周期内 大宗商品市场会逐步走出长期下跌趋势 股市趋势也如此 但最小经济单元的活力却没有下降 失业率降低 中小企业发展旺盛。世界经济徘徊在休养生息阶段。新兴市场会获得较快的发展 发达市场逐步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 虽然因中国因素一次次反弹的商品投机还会出现 但实力在逐步削弱 最终也会认同这一趋势。后期金融类 资源类 地产 商业股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而电力 汽车 公用事业 保险 农业等维持基础消费性质的板块会成为基金扎堆的地方。行业利润趋薄是长期趋势 高附加值产业挥手告别前台。改革受惠面扩大 农村改革加快。中国政府假定的这一周期时间大约为5年,基于这个思路 国内政策的发展及资本市场的未来变化情况 应该比较清晰和易于掌握。如果挤占海外市场的步伐加快 伴随RMB国际化 在下一次世界经济膨胀时 中国自然会走到前台。
打开淘股吧APP
12
评论(2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二饼

09-10-05 11:45

0
啰嗦一句,通缩结束是资本市场底部,通胀开始是市场头部。
二饼

09-10-05 11:42

0
做好趋势投资者
  价值投资者 根据估值水平测量市场,市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状态:低估状态、公允状态,或泡沫状态。价值投资者希望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段投资 缺点是忽视可能的趋势变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价值投资者都将无所事事。价值投资者的困惑在于:首先,如果非要寻找足够安全边际的标的,那么可供投资的时间窗口将会很短暂。其次,价值投资者即使在安全边际内买入股票,仍然需要承受股价可能继续下跌的风险。价值投资者买入股票的核心理由一般是:该股票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存在安全边际。因此,价值投资通常面临的问题就是:买股票可能太早或者略早,即使股票价格跌到安全边际,也可能仍然会有一段表现很差的时间。这会严重伤害价值投资者的自信。很多情况下,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熬不过这段日子而亏损出局。还有,价值投资者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卖得太早。虽然这不妨碍价值投资者长期获利,但是他们将错失相当多的盈利增长时光。从啤酒泡沫到肥皂泡沫阶段,存在着相当巨大的盈利空间。
  趋势投资者敬畏趋势,顺势而为,在升势确立的时候进入,哪怕是与泡沫共舞。价值投资者的焦点在于买,趋势投资者的焦点在于卖。趋势投资者并不担心找不到好股票,他们一般会在公司业绩出现一段高增长后买入,或者股价创新高后买入。这意味着动量开始或者趋势形成。关键问题是,当一个趋势形成后(比如创新高后。实际上趋势已经走了一半了),敢不敢买。对于趋势投资者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趋势何时完结。趋势投资者可能会深深爱上这类股票,而忽视了可能的趋势变化导致的巨大损失。可能的趋势变化是趋势投资者最应该重视的功课。
价值投资者从来不担心卖的问题,因为他们对安全边际和泡沫估值有很深入的理解。不能“逃顶”一定是名为“价值投资”实为“趋势投资”,并且已经爱上原趋势的投资者。同样,如果股票存在安全边际,却对价值投资理念出现怀疑,也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趋势投资者,主要工作应该关注趋势变化的各类因素,根据经济规律准确判断出最重要的因素决定的趋势方向,不然我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随之而来的就是亏损与失败。

附:趋势投资者与短线投机者

目前国内市场投资最主要分二大派别,趋势投资与短线投机。对于趋势投资者,讲究的是大的方向,把握的是大的趋势,这种操作最关键的是,把握住中级趋势拐点,把握住了拐点,在此出击,然后一直持有至整个趋势终结。短线投机,则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及技巧。投机有其局限性,多数时期资金量小,大资金量可介入的投机行为往往伴随着资本市场灾难性的转折出现。趋势投资的视野广阔,潜力大;短线投机者的着眼点小,禁不起过多的判断错误损失。
未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摆脱仅仅具有整合价值的本质,随之产生一轮完善产业链条为主的企业发展进程,这之后成长性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价值投资企业呈现在资本市场上,那时价值投资才正式登上舞台,看到这一切变化,让我们欢欣鼓舞,期待!
二饼

09-09-30 12:22

0
经济次高速增长期 (国内)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新型的全球分工格局已经出现、人口结构逐渐向老年社会过渡、城市化进程已经度过其加速期、重化工化阶段已经完成,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撑点已经开始步入其边际递减或总量衰退的变异阶段。5大变异现象:体制转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开始衰退。全球化红利开始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的加速增长将被贸易平稳增长所替代。工业化虽然进一步发展,但第二产业对整体经济的主体效应和带动效应已远不如从前那么高速增长。人口红利已渡过拐点,人口负担的反向效应开始出现。城市化虽然依旧会稳步提高,但其产生的增长冲击力量在加速回落。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次高速增长期。“次高速增长时期”的表现:我国经济增长的未来源泉可能转向“消费率提升”、“城市化加速”、“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深化”以及“社会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五个方面。新增长源泉对传统增长源泉的替代使中国经济增长一方面依然具有高速经济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将出现总体缓慢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2008-2012年的平均增速将达到9.0%左右,2013-2022年将达到8.2-8.8%,2023-2032将达到7.3-7.6%。未来各种要素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发生巨大变化,资本因素将下降,而技术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大幅度提升,劳动因素将在15年左右的平稳期后出现上扬的态势,但从绝对额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依然具有的“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的特色。

2008-2012年支撑经济增长达到9.65%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资本和TFP,其贡献率分别达到68.5%和26.25%;2013-2022年支撑经济增长达到8.54%的核心因素也是资本和TFP,不同的是,资本的贡献率平均降低了7.8个百分点,而TFP的贡献率提高了7.12个百分点;2013-2032年支撑经济增长达到7.48%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资本和TFP,不过三种投入的贡献率有进一步较大的调整,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劳动的贡献率分别提高了2.46和1.41个百分点,资本的贡献率分别下降了18和10.2个百分点;而TFP则与前两期分别提高了15.85和8.73个百分点。
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来看,良性调整的过程,但调整的速度较慢,人们所期望的快速的结构性调整与快速的增长方式转变并没有出现。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

人们原来所想像的“内需驱动模式替代外需驱动增长模式”、“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替代投资主导增长模式”、“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增长模式替代资源密集增长模式”、“服务化驱动增长模式替代工业化特别是重化工化驱动模式”的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像得那么迅猛。具体表现为: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2008年以前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性的变化,全面扭转了消费贡献下滑的趋势,并且在15年之后消费贡献率得到了明显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回升的势头总体来说要比很多学者所想像的速度要慢得多,消费占GDP的比重出现回升基本要到2015年后才会出现,并且到2022年左右该比值才会回到2001年的水平;第二、净出口的贡献率在这轮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将出现一个明显的回调,到2022年后才会出现明显的回落,因此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变过程也比很多专家相像得要慢长;第三、投资计量结果与要素测算结果基本一致,即资本依然是未来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投资贡献率虽然处于下滑的状态,但是它在GDP的占比将在未来8年内出现持续提升的现象,到2020年左右才会出现明显回调。

政策取向 在注重转型调整的同时,防止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运作,漫长的增长模式转变中需要坚持动态平衡术。

1、注重总需求三驾马车的动态平衡术,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等于简单降低净出口的规模,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也不是等于单纯地压制投资的规模。中国出口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不仅有其深厚的国际分工体系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内部储蓄基础,调整出口-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不仅依赖于传统粗放的开放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调整,更要依赖于国际分工环境和内在分配-储蓄体系的变化,简单进行压低出口和投资的转型方法只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在需求快速下滑与结构冲突激化的双重压力下出现崩溃的局面。

2、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必须重视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平衡,城市化带来的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是以全社会的社会改革为前提的,城市化的速度快于社会改革的速度不仅会带来城市化成本急剧增加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崩溃的导火索,使高速经济增长失去稳定的社会环境。
3、工业化驱动模式向服务业驱动模式转型中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与消费之间的互动,而不能简单通过打压工业投资和工业发展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能通过简单提高服务业的投资来增加服务业在GDP的份额。进一步工业化、消费水平的提升与服务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依然是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的三大要点,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层次化分类处理。

4、在向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进程中,必须重视需求型技术变迁与供给型技术变迁之间的匹配,重视产业的技术基础与经营基础的匹配、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匹配,避免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盲动症驱使下,陷入“新能源陷阱”与“动态比较优势狂躁症”之中。
5、应当重视后工业社会目标与工业化社会目标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度利用后工业社会的目标来评判工业化发展的各种措施,防止出现盲目跟随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使我国政策目标出现“内在冲突”、“目标无解”的困境。
6、中国社会与政治结构往往需要中国经济应当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未来中国经济在增长模式转变和新轨道运行的进程中依然有保证高速增长的基础,增长目标不宜进行大幅度的压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变轨并非与高速增长存在必然的冲突,“在高速增长中调结构”不仅过去是今后依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摘自国内报道)
中国韭菜

09-09-01 12:39

0
看这文章要练功。
ke88

09-09-01 12:31

0
方牛,哪位的手笔啊? ??????
somewind

09-09-01 12:15

0
牛,哪位的手笔啊?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