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学...
0
1.关于超跌度的把握,大盘的角度,连续下跌一段后,再出现大阴线,指数远离5日线;板块的角度,超跌的板块在连续下跌一段后,再次出现集体性的大幅杀跌,当两者结合的时候,便是超跌的出击时刻。
2.有赚钱效应的情况下,做热点为主;有恐慌效应的情况下,做超跌为主。
3.根据市场的赚钱效应和恐慌效应来判断大势。
4.外围通常只影响开盘,因此部分情况下可以利用外围股市做反向操作。
5.关于什么时候能成为职业股民,资金方面,如果股市的收入能够超过开销即可;收益率方面,至少跑赢最优秀的公募基金和大多数私募基金;志向一定要远大,操作务必要稳健。
0
1.根据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如是强势阶段,就学钙片兄的做最nb个股的主升浪,可以多拿几天,如是弱势阶段,可以学炒手的超跌反弹方法,做反弹为主,大盘超跌的时候买超跌的股票,大部分第二天冲高就走,不要有太多想法,如果情况出现不利,亏钱也走,如是这两天的平衡格局,就部分持有热点板块观察变盘方向,学先手兄的试错,加仓,向上买,争取顺势而为。
2.成功率有多大,我也没有统计过,总之根据不同的市场阶段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所以我的方法就是集百家之所长,坛中诸多高手的手法都为我所用。
不动明王的乖离率理论似乎可以如下表述:
下降趋势中,个股下跌幅度如果达到18%-22%,个股的K线图出现二次远离五日线的情况.五日线乖离率第二次达到-10%左右.
可以大胆的抄底.
0
批判张悟本手法如下:
1、发布大量丑化张的漫画、
2、查张悟本祖宗三代的来历、
3、批张悟本曾经下过岗、
4、批张悟本下岗后自谋过生路、
5.、批张悟本自称神医、
6、批张悟本自称绿豆能治百病、
7、批张悟本抬高绿豆价格、
8、批判张悟本认为生吃茄子可以降低体内油脂、
9、批判张悟本在提供养生咨询时向顾客收取高达两千元的咨询费。
-------------------------------------------------------------------------------------------------------------------
唯一没批的,是食疗养生的效果到底如何。
0
325点开始的行情,真正绩优股主导的行情只维持到97年的1510点,此后所有的上涨都和绩优股无关。我们统计1510点之后所有的个股表现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1510点之后所有的大牛股全部来自于1510点之前不属于绩优股的范畴,而当时市场炙手可热的绩优股在此后的行情中长期走弱。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在1510点绩优股行情中没有表现的个股后来全部都出现了比较大的上涨,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个股被遗漏。至于这种上涨是打着资产重组的旗号,还是包裹着高科技的外衣我认为没有丝毫差别。在99年5.19行情启动之前所有个股的资产重组都走包装绩优股的道路,而5.19之后几乎都包装成了高科技股。其实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内容,关键的核心在于市场还处在强劲向上的牛市之中,新进场的资金总是会寻找没有被大幅炒作过的品种进行挖掘,至于向哪个方向挖掘那要看当时市场的喜好,市场喜欢什么就会给什么。我们可以回想当年上证指数突破1510点97高点时候所有领涨大盘的股票都是没有任何业绩,当年市场中风起云涌的大牛股600770、600073、000503、000008等等哪个有业绩支撑?这些个股不都是将股价打上了当时难以相信的价位。牛市的前半段上涨品种确实需要在一定业绩的支持,因为那时市场还刚刚从熊市中苏醒。到了后半段以后不再需要业绩,需要的是有人可以告诉它未来会有业绩,只要这句话就够了。
更为重要的是牛市前半段作出了股价大幅上涨的榜样似的牛市后半段以后人们对股价上涨的预期已经非常高,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业绩增长的预期也大幅度提高,一般的上市公司每年增长30%早已经不满足于那时人们的胃口。而对于原先那些绩优股来说都是一些打规模的公司,业绩增长本来就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什么。而那时的人们需要的就是一夜之间的暴富,所以,只能选择那些资产重组或者高科技。资产重组股向你宣扬的是通过一个重组业绩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改变,乌鸦立刻就能变成凤凰。高科技告诉你的也是同样道理,高科技的企业业绩增长可以不按常规。是人们的这种心理迫使主力必然作出这种选择。再结合上面这个原因就可以得出牛市后半段以后必然是那些原先垃圾股的天下。这个道理就像一加一这么简单。
虽然在这种行情开始之初人们会对资产重组有所恐惧,担心并非所有的乌鸦都会变凤凰,这种担心本质上是对的,因为确实不可能所有的乌鸦都变凤凰。但股市并非这么简单,资金的推动最终会让人们的担心逐步变成放心,否则牛市也就没有必要出现。所以,最终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垃圾股都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无论这种上涨背后有没有实实在在的重组作为基础,但是上涨的本身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上涨获得收益,而不必过多理会真实的内容是什么。
这个市场中的人们都会犯一个惯性的错误,那就是他对上涨背后的原因去过度的追求,而忽视正在形成的真实上涨本身。正是他对上涨背后原因的怀疑导致了他无法获利。然而可悲的是他忘记了当他确定持有分绩优股要下跌的时候难道就不打算抛出吗?他进场买进绩优股的时候就打算持有一生吗?本质上说每个人买进股票都是想在更高位置抛出股票,无论你买进什么股票目的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你面对不同的品种心理会不同呢?这其实是股市投资或者说投机一个重要的瓶颈,你只有突破了这个瓶颈才有大的空间给你。我们无论对待一个怎样的投资品种都应该以同样的心态来对待它。
0
躲开京、沪、深三个金融机构聚集地,刘睿偏居成都,做着他的股票投资。
刘睿是深圳中睿合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睿合银”)董事长、投资总监,这位“民间派”上位的私募基金经理在A股市场进行着高频率的股票交易。据说,行情好的时候,他曾经一年里做了超过手中资金180倍的交易额,操作频率极高。
在价值投资被热捧的时候,刘睿并不讳言:我是A股高频率交易的趋势投资者。这在阳光私募基金中显得有些另类。
在国外“高频交易”也被称为“闪电交易”,需由专业的程序化交易软件完成,交易时间以毫秒计算,刘睿的“高频率交易”实际指A股市场T+1交易制度下相对而言频率极高的股票快速进出。
少时的刘睿是一名国家围棋队的专业选手,他的梦想和前途是做一名专业围棋手。但是梦想分叉了,因为机缘巧合最终走上了投资的道路。刘睿到现在都还记得,他最早接触股票是在当年成都的一级半市场,那时候还是带着现金的实物交易,交易场所就在成都红庙子大街上。
今年34岁的刘睿实在是显得年轻,但是他却又是一个投资的老手,17年的证券市场投资经验在中国证券市场也数得上元老级。
1993年,17岁的少年刘睿第一次进入二级市场,他竟然能说服父亲给了他3万块钱做炒股的本金。不过这笔钱后来彻底成了“学费”。1995年,这3万块钱的本金已经所剩无几。刘睿感到相当的挫败,但就从这次输掉父亲给的本金开始,他今后的投资中十分厌恶风险,“本金安全”的要求始终围绕着他。
但是这3万块钱的“学费”后来证明没有白花,这为他换来了未来的机会。1997年,刘睿通过朋友的介绍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负责其闲置资金5000万元的投资,半年下来,他的投资收益是750万元。
1998年下半年,刘睿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客户,这是一笔17.5万元的委托。在当时,这种委托纯粹出于朋友的信任关系,刘睿可以在获得收益时提取20%的提成。在这笔钱的运作上,他选择的都是最热门的股票,随时满仓,换仓频繁,挑最强的品种参与。
此时已经渐显其投资风格。刘睿坦言,“我后来高换手率、趋势投资的风格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现在这位客户还是刘睿的客户,而他的这一账户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3000多万元。
这些年,刘睿慢慢实现了白手起家。2008年,他决定从民间代客理财的灰色地带走向阳光的资产管理行业。
现在的中睿合银的设立采用了合伙人模式,实收注册资本4000万元,除了刘睿还有三名合伙人分别分管风控、研发及运营,其前身即2008年刘睿独立创办的成都鑫兰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目前中睿合银管理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共有9只,资产规模近10亿元。
刘睿过往的投资有记录可考,他的同事希望能通过量化模型分析出他的投资规律,据他们计算,刘睿管理的资产规模在8000万元的体量时,这笔钱每年还能换手100倍。
随着管理资产规模的扩大,加之今年来市场风险加大,现在每年的换手仍有50-60倍,这意味着其交易频率依然很高,这包括持仓品种的调换,更多的是仓位的灵活调整。
目前刘睿投资的组合中有个股持仓时间已有一个月,这在刘睿以往投资经历中已经算很长的时间,目前他管理的9亿多元资产的核心持股数量在10只左右,投资较为集中。
一位长期关注刘睿的私募基金研究员称,中睿合银几乎每天都在换股票,这种风格在国内阳光私募中也是很少见的,外界以为他们是激进的风格。
但刘睿并不认为频繁交易就是激进,相反,他认为自己的风格偏保守,频繁换股是为了做到更稳健。他的目标是:“大盘上涨时,不乏进取,大盘下跌时,依然稳健”;策略则是:趋势判断前提下的灵活运用波段操作和仓位控制。
刘睿在股票操作时,会快速提高仓位、也会快速减仓,时间多在一天内完成。生活中,刘睿不喜欢坐飞机,可以选择的话他更喜欢坐火车出行,但是另一面,他又酷爱赛车,专门接受过F1赛车训练。就像他的投资,厌恶风险,又偏爱主动出击带来的挑战。
牛市中,刘睿会适当放宽止损线,放大仓位参与强势板块及个股的交易,强调“要忘记买入价”,前提是趋势向上;而熊市中,“泥沙俱下焉有完卵”,刘睿转而强调严控仓位和交易频率,抱着做反弹的心态,如果趋势不好一定斩仓。
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趋势判断。刘睿认为他的长项在于不断积累的盘面感觉,他会关注资金流向,却也不是绝对的技术派。他曾有过2007年5·30暴跌前一天清仓、第五个跌停全仓买入券商股的战绩,也曾犯过一只个股第10个跌停买入第11个跌停止损卖出的错误。刘睿的同事统计,他过往操作的成功率在60%左右。
近两年来,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加剧,刘睿也开始重视信贷等因素。刘睿希望他能在中短期内把管理资产的规模做到30亿元,但随着管理资产规模的扩大,他的快进快出高频率交易也部分面临瓶颈。
中睿合银开始引进“价值派”的分析方法,建立投研团队,希望把自己趋势投资的强项和基本面分析相结合,这一结合目前还在一个磨合过程中。
今年以来,刘睿的仓位一直不高,他认为在宏观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向上的趋势不是特别明显,与过去几次底部相比,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还称不上便宜,目前刘睿的仓位已由7月份的5成降到了3成多。
截至今年7月底,其2008年8月成立的第一只产品鑫兰瑞一期净值增长率102.66%,年化复合增长率是46.36%,净值波动率为5.90%。有3只今年初成立的产品净值在面值以下,亏损均约为3%,这3分钱的亏损令刘睿倍感压力。
“中国的资本市场时间太短了,哪一种投资策略风格其实并不重要。”刘睿说。
0
罗伟广留言
抄底的时候以价值投资的标准选股,持股的时候以趋势投资的手法运作,逃顶的时候以技术分析来判断时点,这是罗伟广的独家秘诀。在技术分析上,罗伟广也给投资者留了两条原则,一是长线抄底指标,每次底部成交量是上一次顶部的20%至30%时。二是做短线的指标,30分钟的MACD最准,看到两至三次底背离,可以做一次波段,一般一至两个月会有一次机会。未来可以投资什么?罗伟广认为,第一波应当是超跌个股和蓝筹股的机会,包括煤炭、钢铁和地产,第二波则是新兴行业、小盘股。大盘未来涨幅空间?罗伟广认为,会突破2700点,到2800点回抽,但再上来就是。
0
首先说一下医药相关对象
制药企业:药品研发,药品临床,药品审批,生产,销售
药品分销企业:其实就是药品代理商,负责药品流通
医院:药品终端消耗
药品的销售:一,是制药企业负责药品终端销售,也就是说,制药企业招聘大量医药代表,在医院对医生进行销售宣传,进而让医生开处方;
二,大包:有些制药企业没有终端销售能力,只负责生产,药品生产出来后,承包给一些私营小企业或者个人,不负责后续问题,改由大包进行招标、定价、入院、销售等。
药品流通:药品分销企业,也就是药品商业公司,知名的有国药控股,上医股份,九州通等。这类企业职责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负责物流配送。因为终端销售是制药厂或者大包负责的,举个例子:上海中山医院,一个月需要辉瑞制药的万艾可1000盒,这个销售是辉瑞公司的医药代表完成的,医院会像辉瑞该品种的代理商(医药分销公司)下订单,而该代理商将1000盒万艾可配送上门即可。
这样就非常明显,药品的销量是由制药公司决定的,与药品分销公司无关。
药品的销售:同一种成分的药品或者具有统一疗效的药品,往往有非常多种。医生有很大的选择权,假设有1公司的A,2公司的b,3公司的c,那么医生可以选择a,也可以选择b,也可以选择c。而如何用药基本是由医生决定的,所以这样1,2,3公司的销售人员即医药代表就要想尽办法与医生沟通,国内制药公司基本上是通过返点的方式,每用一盒便给医生多少钱,比如某医生5月份用了1公司的a300盒,假设每盒返点是10块,那么6月初,1公司的销售员便要给该医生3000元的红包。除了返点,制药公司平时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比如赞助医生外出游玩,请医生吃饭等,再加上医药代表的收入支出,可以想象,这里的成本有多高。
药品流通:一般来说,从一级商业分销公司往下一级分销公司,会有个适当的加价,这里和其他产品的流通是一样的,而且加价幅度往往不高,除掉17%的增_值税,一般加价是5-10%,不排除更高的,但据我所知,很多时候只加3%,并且加价幅度往往是制药公司定下的,药品分销公司执行,所以药品流通这块,是很受冤的。
入院价是出厂价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情况:一般是大包销售。因为大包要负责药品在医院销售的成本,而大包人员又有定价的权利,所以进行大幅提价。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药品降价害死药品。
即一个药品强制降价了,那么这个药品就不生产了。
曾经听一个业内朋友说:某药品在某地区中标价是2块,而同类竞争产品投标价是25块。
大家一定以为这个药品销售会大增了吧?
大错特错!
因为就生产成本,该药不到1块,但是2元销售的话,根本无法维持医药销售费用,这样的话,没有医生会在开处方时开这个药品,也就是说,这个药品就死了!
0
巴菲特投资秘诀:怎么买银行股
在美国历史上,每隔一段时期如二十、三十年、或四十年,十大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的排位都会与前期不同,一些大银行后来大幅度缩小规模、分裂、合并或倒闭,有经营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华盛顿与华尔街斗争的结果,如现在的高盛。1929年崩盘后,很多商业银行被迫放弃了非常盈利的投资银行业务。这正应了《三国演义》中的那句开篇词:“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多数人对于银行、保险行业的认识,如同对于股票的认识,股票通常给人的感觉是风险很大,似乎黑天鹅始终盘旋在头上,但是股票又是三大投资中长期收益率最高的一种,如果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聪明想法的话。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有一小段话点到了保险公司,他是用保险的原则来理解股票投资,但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金融行业,可谓点睛之句。“上述讨论引导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普通股投资的原则很可能与保险公司的业务操作存在着密切的相似之处。保险商根据实际经验对所承担的每一宗风险进行衡量,并据此收取保险费。有时,分析的重点集中于所谓的“道德风险”方面,此时必须衡量一些实际统计数据以外的因素。任何一种风险都可能造成远远超过保费收入的损失,但是平均结果却能够可靠地形成商业利润。”银行也具有相同的特征,任何一种不良贷款都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平均结果却能够可靠的形成商业利润。
现在对房地产新政导致价格下跌的担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担忧又不免令人联想到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出现并导致破产。
巴菲特在1991年年报中,对1990年10月增持富国银行(在富国银行下跌前已经买入部分)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而观察1991-1997年这段时间美国银行股的股价表现,富国银行并不是涨得最好的银行。
“趁着大家出脱银行股之际,我们却逆势以2.9亿美元,五倍不到的本益比(若是以税前获利计算,则本益比甚至不到三倍),买进Wells Fargo 10%的股份。Wells Fargo实在是相当的大,帐面资产高达560亿美元,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资产报酬率则为1.25%,买下他10%的股权相当于以买下一家50亿美元资产100%股权,但是真要有这样条件的银行,其价码可能会是2.9亿美元的一倍以上…… ”
很多人常常觉得A股很“贵”的原因是,经常能听到、看到美国股票几倍的市盈率,巴菲特说过,利率对于股市相当于地球引力,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中提出的16倍上限,正是基于美国1933年前后6%左右的利率。1990年10月29日前,美国基准利率是8%,对应中国2.25%的基准利率,当时5倍的市盈率相当于现在中国的15倍市盈率,这样的价位,就是巴菲特说可以贪婪的大口吃进优秀银行的时候,这也就是去年巴菲特为什么说未来10年中国股市将是世界表现最好的市场。
接着再看他是如何评估大众恐慌的那部分:
“当然拥有一家银行的股权,或是其它企业也一样,绝非没有风险,像加州的银行就因为位于地震带而必须承担客户受到大地震影响而还不出借款的风险,第二个风险是属于系统性的,也就是严重的企业萧条或是财务风暴导致这些高财务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不管经营的再好都有相当的危机,最后市场当时主要的考虑点是美国西岸的房地产因为供给过多而崩盘的风险,连带使得融资给这些扩张建案的银行承担巨额的损失,而也因为Wells Fargo就是市场上最大的不动产借款银行,一般都认它最容易受到伤害。”
“以上所提到的风险都很难加以排除,当然第一点与第二点的可能性相当低,而且即使是房地产大幅的下跌,对于经营绩效良好的银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下Wells Fargo现在一年在提列3亿美元的损失准备之后,税前还可以赚10亿美元以上,今天假若该银行所有的480亿借款中有10%在1991年发生问题,且估计其中有30%的本金将收不回来,必须全部转为损失(包含收不回来的利息),则在这种情况下,这家银行还是可以损益两平。若是真有一年如此,虽然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我们应该还可以忍受,事实上在Berkshire选择购并或是投资一家公司,头一年不赚钱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每年能够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 ——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永久性亏损概率极小。
0
方法在股票投资中,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心理状态(情绪控制)、资金管理和系统开发(交易方法)。范 K.撒普博士认为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约10%)。
我认为,欧奈尔的CANSLIM系统是最好的投资方法之一,但如果想在股票交易中长期稳定赢利,仅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看清市场很容易,但看清自己就难一万倍
市场一直以未变的涨跌的规律重复,所谓的价值投资,趋势投资都是站着说话的人的优势, 靠这些在市场说话的人必须要有资金,信息,甚至政治背景的优势,93年就在观察这个市场,虚拟就是什么都不可说,你说就是你错,一般是先选择自己的判断,然后再为自己找理由,总结以下以上结论,所有的股票市场超过10天的判断只是个构想,如果靠这构想投资,那就是王二狗.
要清楚我们的市场是政府用手捏成的,西方市场经过了几百年的洗礼价值还没恒定,更别说我们,数理学派的公式,演算,在这市场幼稚的比王云皓幼稚一千倍,我服了,为什么一个自欺的公式可以推导出价值,经济学家里柳易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是唯一我觉得还清楚表达问题的学问,但也仅仅是表达,所罗思是聪明人,巴非特是时代的畸形,哲学或许是解释市场唯一也最后的途径,但还是什么都不可说。
我们是一般人,人人都是趋利的,都符合刺激公式的原则,这也是每个人修佛的原因.所谓刺激公式就是第一杯糖水永远比第二杯甜,得到苦,得不到更苦, 超越这个公式的途径只有悟/ 靠欲望在这世界打拼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经过数年就会很悲哀,在股票市场几个月就悟到了,虽然修行的路很苦,很难,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在股票市场残寸,
股票市场是反映我们心的镜子,你的欲望加上市场的情绪,你无处可逃,远离吧
其实到最后想说的是:你要在股海生寸,看清自己并加以修炼比看清市场重要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