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跟着学
0
明朝值得研究哈,LZ加加油,俺跟着学。
0
恩
因为下面的很精彩
我要先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才敢看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木有更新咩
0
第二节 农村组织和税收基础
本来想一周看一节,但是这节比较少,忍不住就一起看了。
这一节分以下部分:
1)黄册
2)里甲制度与役法
3)民户的其他差役
4)田赋评估的主要特点
黄册是一个人口普查的统计记录,最后的册子封面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册。这是里甲制度的基础。
每十年大造黄册一次。
黄册有四套,分别存于县、府及布政使(就是省),第四套上呈中央。
户口分成四类:民户、军户、匠户和灶户。这里面没有商人的位置,他们和很多未归类的通称为杂户。
职业分籍代表了这个家庭对国家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但是代役是广泛存在的,除了军户。
在明朝初期,人户不能随意离开原籍,甚至个人旅行也需要审批,长期滞留在本籍之外的人必须向政府报告。因此人口流动是被限制的。15世纪中期后,这些规定虽然存在,但在实际中不再严格执行。
这里有提到城市与农村,但没有介绍是如何划分,以及人口的比例。
里甲制度只存在于农村,110户为1里,其中丁粮最多的10户为长,剩下的100户为10甲。每一年由1长10里完成该年的劳役,10年轮完后,正好重编一次黄册。
劳役主要内容就是收税和劳务,物品的计算、分类、打包、存放、以及最后的运输。此外还承担地方修路、水利维护。
这里政府的开支、劳务都是通过里甲征用,而不是用政府的资金通过市场购买。征用的额度主要是以人头为基准,但是各个地区闲散的劳动力是不一样的。可以猜测这样是不利于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农余时的闲散劳动力的。
里长之上还有一个粮长,监管10到30个不等的里,主要负责税粮的运输,但这个职务没有任何报酬,由地方官员挑选,会获得某些不特定的特权,是个半官方的职务。
平均每年全国的田赋大约有2700万石粮食,这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第二位的是盐课收入,折算为货币价值后,他相当于田赋的1/10。
关于田赋的比例《大明会典》中提到是,民田每亩0.0335石,官田每亩0.0535石。洪武时代也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土地丈量,编制鱼鳞图册。
但各地的土地质量、形状都差异极大。当时的记载,在长三角亩产可以达到3到4石,而西北部亩产只有半石。
因此地理概念上的标准亩还要折算成考虑产出因素的税亩。但折算的权力在地方。
计算出应纳的田赋后,实际又可以用白银按照折纳比率代替。折纳非常普遍,甚至一个县的田赋税收中以银折纳的达到90%。
这个折纳比率的权力在中央。
0
争取与兄同步
0
加油
一起读
0
搭兄便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