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巴菲特二季度股票最新投资组合变化分析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 02:54 第一财经日报
刘建位
2009年8月14日,巴菲特公布其伯克希尔公司二季度末最新股票投资组合。与一季度末对比分析,我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巴菲特二季度明显跑赢市场。
二季度末,巴菲特股票组合总市值为490亿美元,与一季度末的409亿美元相比,增长19.78%。而二季度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5.22%,不考虑巴菲特增减股票影响,巴菲特以4.56%的优势明显跑赢市场。
第二,巴菲特并未大幅增持或减持,而是继续长期投资。
巴菲特二季度买入2只股票:BD公司和强生,累计增持股份市值总额为3.36亿美元,占组合总市值的0.69%。
巴菲特二季度减持7只股票,累计减持市值总额4.64亿美元。巴菲特增持减持的股份市值均不足1%,二者相抵相当于减持1.08亿美元,仅相当于组合总市值的0.22%。可见巴菲特二季度并未大幅增持或减持,股票组合基本上不变,绝大部分股票继续长期持有。
我想可能是巴菲特在经济如此衰退很多企业在低迷中挣扎求生时,把更多资金用于寻找他更擅长更有优势的企业并购上。另一个原因是巴菲特对美国经济表示担忧。
第三,巴菲特继续集中投资。
巴菲特二季度末共持有股票41只,较一季度减少了1只。巴菲特前十大重仓股约占86%,前五大重仓股约占63%,可见巴菲特继续高度集中投资。
巴菲特继续重仓消费、金融和工业制造行业。这三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83.7%,消费和金融两个行业市值占组合的67%。
第四,巴菲特增持医药股,减持石油和零售股。
巴菲特股票组合的行业比重二季度相对于一季度变化及主要原因如下:
消费品从41.1%降至37.7%。主要原因是消费股普遍跑输市场。金融业从23%增至29.3%。金融股大幅反弹,其中,富国银行上涨70%、美国银行上涨94%,远远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15.22%的涨幅。工业从16.6%增至16.7%。公用事业从1.4%降至0.7%。
石油天然气从6.8%降至5.5%,巴菲特在一季度减持股份比例10.85%后又减持9.47%,可见巴菲特改正错误非常坚决。该股二季度仅上涨7.4%,只有市场涨幅的一半。
医疗保健行业从5.2%增至5.3%。2008年为了投资3只优先股,巴菲特减持强生持股58%,但2009年一、二季度连续增持后与2007年持股相差仅10%左右,这家公司过去10年收入和盈利分别复合增长9.6%和12.6%,目前市盈率只有13.2倍。强生二季度上涨8%。同时巴菲特新买入BD公司。BD是全球最大的注射器及医用一次性产品的供应商。巴菲特增持两只医药股的同时却减持两只保健服务股。减持联合保健110万股,减持WellPoint公司1277300股,减持股份比例27%。
消费者服务业从5.9%降至4.7%。减持CarMax和家得宝说明巴菲特对美国二手车市场和房屋装修继续看淡。减持两只消费服务股与巴菲特美国消费难以迅速走出衰退的观点一致。
第五,巴菲特对股票组合继续进行微调。
尽管除康菲石油外,巴菲特减持的其余5只股票在巴菲特组合中所占比例均远远低于1%,但巴菲特持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并不小,巴菲特减持这些公司的举动值得关注。
巴菲特对股票组合的微调再次表明,巴菲特股票投资决不全部只是简单地买入股票后就长期持有,而是会根据多种因素变化适当调整,尽管总体调整比例不大,但有些个股调整比例相当大,而且两个季度持续大幅调整,决不是很多人误读的那样巴菲特只会买入并长期持有。
(作者为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
0
王老吉牌矿泉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 04:5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龙丽
王老吉开卖矿泉水了,还是高端矿泉水,5块钱一瓶的那种。
在王老吉凭借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其母公司加多宝尚鲜为人知。去年地震的一场大手笔捐赠,迅速让这个低调的幕后推手名声大震。
而今,加多宝已不再满足于凉茶业务,将触角延伸至矿泉水领域。就在不久前,加多宝布局在青海的矿泉水工厂已经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天然雪山矿泉水工厂占地面积250亩,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高达2000万箱矿泉水。
加多宝称,该公司历时10年,踏遍中国各地,最后终于在被称为“亚洲脊柱”的昆仑山玉珠峰找到了天然水源。
虽然高端矿泉水属于小众市场,与面向大众的传统饮料渠道并不能完全重合。但是,王老吉成熟而庞大的渠道系统似乎正是加多宝此番作为的信心所在。
在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等国内外巨头的中国饮料市场,王老吉近60倍的高速增长堪称神话。
2002年销售额尚不及2亿元的王老吉,在2003年销售额迅速飙升至6亿元,2007年,销售额已达到50多亿元,到了2008年,王老吉更以140亿元的销售额位居全国罐装饮料市场年度销量第一。
在凉茶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端矿泉水业务成为加多宝的下一个目标。有数据显示,近68%的人对饮用水的要求,不仅是解渴,还有关注品质和健康的成分。这造就了中国包装水行业的巨大市场空间。
目前,绝大部分参与中国矿泉水游戏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低端市场。经过多年价格战,低端矿泉水市场的利润已日渐稀薄。相形之下,利润丰厚的高端矿泉水市场更为诱人。最简单的例子,一瓶依云矿泉水的市场价格近8.5元,是一瓶普通矿泉水市场价格的近7倍。
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国内高档水的消费群体已经形成,其中广东瓶装水行业在2008年以接近20%的速度增长。未来5年内,中国高端水市场容量将不少于100亿元。
然而,一直以来,国内高档饮用水市场都是由外资品牌主导。虽然5100西藏冰川、椰树火山岩、雅加泉等本土品牌陆续涌入,但仍难以撼动依云、斯柏克林、巴黎水等外资品牌的市场地位。
销售额曾超过可口可乐的王老吉的进入,是否能改变这种局面,目前尚难以定论。只是,不能忽视的是,越来越多拥有渠道优势的企业食品饮料巨头开始涌入这个领域。今年7月,一门心思做粮油的益海嘉里突然收购了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25%股权。看来,高端矿泉水市场势必将越来越热闹了。
0
资本充足率:未来信贷的“紧箍咒”
□兴业银行 鲁政委
□兴业银行 鲁政委
近期诸方面的情况显示,未来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过去似乎无足重轻的资本充足率,未来很可能成为信贷扩张的“紧箍咒”,甚至其潜在威力要大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的市场风险资本)。具体来说,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和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扣除项包括商誉、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在监管法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某一特定比例(比如8%以上)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能够选择的策略有两种: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
分子策略,意味着银行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由于无论是增发新股、配股还是减少分红,一般都需要很高的协调成本,且难以在短期内立即付诸实施,因此,通过发债补充附属资本,就成为了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补充资本途径,特别是在周期性的低利率时期。这种逻辑直接导致了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扎堆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年初至今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
不过,当前发债方式却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第一,盛传未来银监会可能将商业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自附属资本中全部扣除。有分析人士估计目前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大约有80%为银行同业间互持,如果传闻成真,则势必削弱发债渠道补充资本的能力。第二,监管规则要求,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这意味着,在核心资本不足的情况下,补充更多的附属资本不具有实质意义。
因此,一旦核心资本压力显现,商业银行最终仍不得不努力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的方式来补充核心资本。图表显示,核心资本充足率处于相对低位的几家商业银行,都在今年进行了或即将进行配股或增发新股。
分母策略,就是压缩风险资产。一方面,在给定收益率的前提下,从风险权重大的项目开始压缩成为通常的选择;另一方面,在风险权重相同的情况下,银行则倾向于压缩其他风险资产而保住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
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大致为:对个人和企业的一般性贷款和各类企业债券、商业票据、持有的其他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风险权重最高,为100%;而公用企业贷款和其发行的债券、居民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次之,为50%;4个月以上的商业银行债权、银票为20%;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当初为收购坏账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
笔者预期,对企业和居民的普通信贷资产和信用类债券,都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压缩的风险资产,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则会成为增持对象,而这在季末和年末这些需要达标的时点将表现得尤其明显。考虑到收益相差无几,但风险却降低了1/2,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预计会成为下半年各家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同时,为尽可能提高收益,借助信贷资产理财的方式,合规压缩表内风险资产,预计也将成为银行的选择。
或诱发明年信贷显著下滑
观察今年第一季度,整个银行业新增信贷4.58万亿元,在第一季度补充了约500亿资本的情况下,整个银行业的加权资本充足率依然由2008年末的12%下降到了第一季度末的9.9%。照此进行粗略估算,大概1个百分点的资本充足率可支持约2.3万亿的新增信贷投放。而到7月份,新增贷款又增加了3.15万亿,这意味着,银行资本充足率可能因此再度下降了约1.4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第一季度后补充的约2000亿资本,整个银行业加权资本充足率可能仍然下降到了9.0%左右,已逼近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触发比率。
这意味着,当前整个银行的静态放贷潜力已接近极限;在不补充资本的情况下,未来已无法继续支持像上半年那样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为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配股、增发新股、红利转增资本可能会成为下半年银行业的普遍行为选择,借助债务筹资补充附属资本也会继续成批推进。
而如果银行同业互持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果真自附属资本扣除,那么,根据保守的估计,还将令银行资本充足率在现有水平上下降1个百分点。这样,严厉压缩信贷和企业信用债等高风险权重的资产,增持无风险债,就会成为银行未来无可奈何的行为选择,若果真如此,明年则可能因此而诱发信贷显著下滑。
潜在威力大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说,二者都是监管部门强制设置的标准,客观上都具有控制银行杠杆过度放大、抑制包括信贷在内的资产扩张的作用。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只有等到银行手中差不多没钱了”,才能够对信贷起到遏制作用;而资本充足率却与银行本身所掌握的资金无关,可能手握大量流动性却依然无力放贷。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充足率遏制信贷的潜在威力,其实远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而从前不久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指引(第3次征求意见稿)》等7个文件来看,银监会将根据单家银行监管资本要求设定其资本充足率的触发比率。这意味着,未来无法排除银监会会根据某家银行的信贷状况、相机提高或降低资本充足率触发比率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资本充足率作为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真正从幕后走向前台了。
发行日期 机构 金额(亿元)
2009.5 浦发银行 ≤150
2009.7 深圳发展银行 5.85(定向增发)
2009.8 招商银行 150(A+H配股)
2009.8 平安银行 50(配股)
2009.11* 民生银行 ≤30亿美元(H股)
合计 ≤426
部分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情况
*为媒体报道的预计时间。
2009Q1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
注:华夏银行为2009Q2数据。
资料来源:公开媒体,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研究处。
0
电业二季度业绩拐点显现 格力美的半年报或超预期
2009年08月21日07:18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截至8月19日,已经有16家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披露2009年半年度报告,二季度业绩环比有明显改善,同比跌幅也在收窄。分析人士称,家电行业业绩在二季度出现拐点,意味着全行业正逐步从金融危机中复苏,而下半年销售旺季的到来,将为行业全年增长奠定基础。
二季度出现拐点
Wind统计显示,已披露半年报的16家公司二季度营业总收入达到355亿元,与一季度的260.9亿元相比,增幅达到36%;合计净利润达到14.58亿元,与一季度的3.76亿元相比,增幅更是高达287%。
其中,TCL集团(000100)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891万元,同比增长27%,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8396万元,环比增长461%。
TCL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在政府扩大内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刺激下,公司二季度经营形势出现明显好转;随着海外经济的企稳,下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二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的有14家,仅合肥三洋(600983,股吧)(600983)、四川湖山(000801,股吧)(000801)两家公司营收环比下降。而就二季度净利润而言,环比实现增长的达到了15家,仅海信电器(600060,股吧)(600060)下滑6%;与2008年第二季度同期相比,实现增长的达到了13家,仅盾安环境(002011,股吧)(002011)、广州冷机(000893,股吧)(000893)、四川湖山三家公司同比下降。
志高控股(0449.HK)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二季度以来,公司生产车间已经是全天24时开工,来自海内外的订单非常充足。
而目前主攻海外市场的厦华电子,中国证券报记者8月上旬在其工厂也看到,直到深夜,车间仍在满负荷生产。“三月份以来,工厂就满负荷生产,国外市场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格力美的半年报或超预期
白电行业两大巨头格力电器(000651,股吧)、美的电器(000527,股吧)的半年报均未披露,但两公司半年报可能超出此前预期。
美的电器(000527)2008年上半年净利润为9.9亿元,每股收益0.52元,而2009年一季度净利润仅为2.8亿元,每股收益0.1元。
根据Wind统计,18家证券公司预测美的电器2009年每股收益的平均值为0.79元,以增发前总股本计算,对应全年净利润将达到15亿元。
联合证券陈伟彦指出,格力电器中期业绩或将再次大幅超出市场预期,5月空调行业内销首次同比增长,且格力电器在内销市场份额进一步得到提升。联合证券的预测模型表明,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将同比增长42%—55%,每股收益在0.76元—0.83元。
中投证券研究员袁浩然认为,随着下半年家电消费旺季的到来,全行业将快速进入复苏,全年维持增长的态势较为明显。
0
董登新:股市市场化改革取向是大势所趋
中国证券报第五版(财经要闻) □作者:董登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
IPO市场化,主要包含两大基本任务:一是IPO定价市场化——彻底消除官方对新股发行定价的行政性干预,或是所谓的“窗口指导”;二是IPO节奏市场化——彻底消除官方“暂停IPO”或“重启IPO”的特权与越权行为。
股市原本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投资市场。然而,当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尝试步入“市场化”轨道时,却有不少人不愿放弃我国“政策市”,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市场化”改革方向。
实际上,“反市场化”人士的观点很简单,但却存在着明显的本质谬误,在此,我们有必要逐一加以反驳。
谬误之一:以光大证券IPO为例,其发行市盈率高达58.56倍,高于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42倍),因此断定,光大证券发行价严重偏高。
反驳之一:在股市泡沫化的条件下,证券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光大证券的发行价格是否偏高,很显然不能直接与大盘平均市盈率相提并论,而应该执行下述两个评断标准:一是与同业股价及市盈率比较。目前已上市证券公司共计9家,除海通证券的股价稍低以外,其他8家的股价均在20元附近。此外,多只券商股的静态或动态市盈率在60倍以上。二是与大多数A股市盈率比较。目前,已有过半的A股动态市盈率突破100倍。因此,在目前股市泡沫化的前提下,光大证券20元左右的发行定价以及58倍的静态市盈率并不过分,相反,它符合“市场化定价”的内在要求。
谬误之二:新股发行价过高,就是上市公司“圈钱”,创始股东大捞“油水”、大股东占便宜。因此,坚决反对新股高价发行。
反驳之二:众所周知,新股溢价发行所得资金,必须记入“资本公积金”账户,一般不得随意动用,它属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所有,并不是创始股东所能独吞或私占的。相反,股东愿意自己出高价购买自己的公司股权,这也是两情相悦、你情我愿的事情,更何况,创始股东所持股份至少在3年内不得上市流通,即便将来减持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新股高价发行并非装入创始股东“口袋”,而是归于全体股东的“所有者权益”项下,对未来股价走势并无直接影响。
不过,如果新股发行价偏低,则“差价”为新股申购者(大多为机构)获得,它会演化成为一种新的投机动力源;相反,如果新股发行价偏高,则“差价”为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占有,并会注入实体经济中。如此看来,我们更赞同高价发行,让实体受益、鼓励实业发展,从而抑制“泡沫市”的过度投机。
谬误之三:新股高价发行必将进一步抬高二级市场股价,加大股市泡沫。
反驳之三:这显然是因果倒置、功过误判。其实,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定价”标准,正是根据二级市场的行情及同业市盈率来议定的,也就是说,新股发行价是随二级市场“水涨船高”、“随行就市”而变化的。因此,“新股高价发行进一步抬高二级市场股价”的说法不成立。
相反,在股市严重泡沫化的情况下,新股高价发行,有利于吸纳市场泛滥的流动性,将部分游资导入实体;同时,新股高价发行,能够极大地缩小一、二级市场差价,并同时加大新股炒作成本和投机风险,从而抑制新股过度投机,并对老股炒作起到警示作用。
谬误之四:解决爆炒新股的唯一途径是改变新股发行方式,采用“一人一手”或是根据“账户市值”配售。
反驳之四:“一人一手”在世界股市中很少采用,只是罕见的个案。然而,它总被有些人拿来当成“普遍真理”,或是灵丹妙药,希望在我国广而推之。这显然是自说自话。
其实,“一人一手”的实施有两个必备前提:一是发行股本超级大;二是市场化定价发行。两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因为“市场化”定价发行,“一人一手”的申购权利才可能被投资者主动放弃,*并能同时解决“中签率超低”的难题,更为精妙的是,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定价”,还能自动消除“炒新狂潮”现象。因此,“一人一手”如果排斥“市场化”定价规则,则会变得毫无意义。
同样,“账户市值”配售新股的做法,则更糟糕。因为它既不能解决“中签率超低”的难题,更不能解决“炒新狂潮”的弊端。因此,“账户市”配售新股的主张,更不可取。
谬误之五:“市场化”发行定价,并没有让新股上市首日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形,而且还有不小的涨幅,因此断定,我国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尝试失败了。
反驳之五:在我国,“新股不败”的神话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在股市泡沫日益严重的今天,“市场化”定价发行已使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从过去的200%—500%降至100%附近或以下,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更何况,市场还有一个慢慢纠错和逐渐适应的过程:先是上市首日涨幅从200%—500%降至100%以内,然后,再进一步降至50%附近或以下,最后,才是与发达市场接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才可能成为一种“随机”出现的正常现象。
事实上,在A股发行市场,总是存在一种现象:有人一方面指责新股发行价过高——简直就是“圈钱”行为,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争先恐后地抢购新股、爆炒新股。
实际上,其中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正是由于新股发行价被人为强制压低(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高价”),从而形成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巨大差价。为了获取这一巨大差价,任何资金都愿意无风险地参与新股申购,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超低中签率,甚至可以低至万分之一;同样,为了博取一、二级市场巨大差价,即便新股中签无望,投资者仍可在新股上市首日一搏,参与新股狂炒,以赌估值差价,于是,也才有了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高达200%—500%的世界纪录。这就是我国IPO的畸形与非市场化现象:一级市场零风险,二级市场高风险。
最后提示: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以及“国际板”的推出,如果没有“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基础作为前提,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0
年薪7亿的百仕通“精神教父”
□本报记者 杨博
列数当今全球范围内的顶级私募,百仕通集团绝不会排出前三。而放眼金融危机风雨洗礼后的华尔街,在仍可挥斥方遒的金融大鳄中,百仕通首席执行官(CEO)史蒂芬·施瓦茨曼亦是个中翘楚。
施瓦茨曼最近一次登上头条是因为其不菲的薪酬。借助百仕通的成功上市,施瓦茨曼在2008年赚得了高达7亿多美元的薪金(包括工资和股权收益在内),一举摘得全美最高薪CEO的桂冠。由于其持有的47亿美元百仕通股权收益权中,尚有75%的部分需在未来四年内分批解禁,机构预测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排在高薪CEO榜单的前列。
当然,若仅是以薪酬来衡量这位顶级私募掌门人对企业和行业的贡献度未免有些片面。从百仕通24年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位驾驶着投资航母大举开进的领军人物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其精准独到的眼光和坚守原则的执着。
从40万到1250亿
1985年,刚刚辞别雷曼兄弟并购委员会主席一职的施瓦茨曼拿着20万美元向被迫提前退休的雷曼兄弟前董事会主席彼得森提议,双方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此举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认同及2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就这样,40万美元资产、两个合伙人、两个助理——百仕通公司没有举办任何开业庆典便匆匆成立了。
不过梦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巨大落差,在当时的华尔街,尚属无名之辈的百仕通根本无法获得上千万美元的大单。“所有我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中,我几乎把他们的办公室大门都敲遍了,但没人相信我。”施瓦茨曼回忆说。
在吃了无数闭门羹之后,坚持的力量终于为百仕通带来转机。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金融公司(Prudential)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在此带动下也选择入伙。百仕通的第一只8.5亿美元的基金就这样建立起来,吸引了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等在内的32个投资人。
百仕通启航的首年战绩为投资者注入了信心:1987年,在美国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股灾之年,百仕通的平均收益竟然高达24%,超出同期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平均回报率两倍。这使其名声大振,一举甩掉了募资的烦恼。在不俗的业绩支撑下,百仕通逐步跨出美国市场,相继打入欧洲和亚洲,其管理资产规模也几乎实现了几何级增长,年均回报率从未低于20%。
2007年,在施瓦茨曼的一手推动下,百仕通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今年8月初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百仕通目前管理资产总额为935亿美元,而在此前的顶峰时期,该数据更曾一度高达1250亿美元,公司初建时40万的启动资本远不可同日而语。百仕通已然成为覆盖私募基金、房地产、资产管理和财务咨询的综合性金融旗舰。
从无名小卒到无冕之王
从华尔街的无名之辈到当今全球顶级私募,百仕通的发迹史与施瓦茨曼的个人奋斗步步相连,而施瓦茨曼在成就百仕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当然,衡量他成功的标志远不止金钱,在数十亿美元身家的背后,成为全球最热门公司的“灵魂”才是这位62岁的投资大佬立足华尔街的资本。
施瓦茨曼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一便是精准的投资眼光。2004年,百仕通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随即将其推上市,不到半年便转手获益30亿美元。2007年,百仕通更以389亿美元购得美国最大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成就了全球有史以来最大一宗杠杆收购交易。日前,百仕通率先宣布在中国上海成立50亿元的人民币私募基金,高调抢滩中国市场。凡此种种,无不与施瓦茨曼老辣的投资谋略有关。
不仅如此,施瓦茨曼恪守的“绝不恶意收购”的经营原则也为业内称道。在百仕通成立的早期,主流投资领域崇尚的恶意并购浪潮正汹涌蔓延,但正是从那时起,施瓦茨曼为百仕通立下一条规矩:不做恶意收购。这在当时的华尔街显得很“另类”,但也正是这一标志性策略使得百仕通成为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施瓦茨曼因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被誉为“非主流世界大师”。
凭借出众的组织才能,施瓦茨曼将百仕通推上行业顶峰,其行事风格也烙在了百仕通运转的每一个细节上。百仕通的员工们尊称他为“精神教父”,《财富》杂志更将其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0
星期六登陆A股 女鞋市场硝烟再起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发布时间: 2009年08月20日 07:10 作者: 王成盛;马庆圆
本月18日,国内女鞋行业三甲之一的星期六鞋业正式对外招股,成为首家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女鞋类公司。这也令本来一家独大的国内女鞋市场硝烟再起。
低门槛与高壁垒
两年前百丽在港招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1.3倍,冻结资金超过4337亿港元,突破工商银行创下的4156亿港元记录。即使按百丽昨日收盘价计算市盈率也高达31倍。
一个卖鞋的,为何会如此受追捧?这首先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2007年全球平均每人年消费约2.5双鞋,中国人均不到1.7双。“显然在消费数量上,国内市场拥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鞋类消费结构也产生重大变化,中档鞋将呈现一个爆发式增长期。”广东鞋业协会人士介绍说。
中国是世界鞋业大国,制鞋也不是什么高门槛的行业,但国内女鞋业却有自己独特的高壁垒。女鞋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品牌认可度与销售渠道。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国内中高档女鞋市场已完成了初步整合。2008年前十大女鞋品牌按销售量计算的市场占有率接近40%。“目前百货商场与企业采用按销售额分成的营销模式。新兴品牌要想进入卖场,商家首先要衡量一下是否合算,并会设定较高的进入门槛。没有渠道优势的新兴品牌连进入卖场和知名品牌一较高低的机会都没有。”星期六营销总监兼董秘于洪涛介绍说。
竞争机遇
按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女鞋前十大品牌中按销售额计算的市场份额为38.44%,但有六席是百丽旗下的。2008年百丽净利润达到近20亿元,星期六只有1.03亿元。在上市急剧扩张之后,截至2007年底百丽拥有6050家女鞋零售店,星期六到目前只有1311家。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非遥不可及,相反在众多内外部因素推动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很有可能迅速缩小。
百丽旗下拥有众多强势女鞋品牌,百货商场女鞋区在招商时,如果允许百丽旗下所有品牌都进场设店,这样很容易形成商场女鞋区由百丽一统天下的局面。商场彻底处于被动局面,极大地损害了自身利益。
“目前很多百货商场,对百丽已有所戒备。特别是今年4月百丽在郑州丹尼斯商场的罢柜事件,令许多百货商场彻底转变了对百丽的态度。迫切希望改变女鞋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局面,渴望能扶持一些能与之抗衡的对手,这对星期六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性机会。”一位熟悉内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国内女鞋市场上,星期六是为数不多可以与百丽抗衡的企业之一。国内女鞋三大品牌中,星期六与百丽都是在百货商场开店中店的销售方式,而达芙妮则侧重于路边店。在定价上,百丽与星期六都处于同一档次,定价在300元到600元区间,达芙妮则稍低。而在品牌风格上,两者都面向的是中青年时尚人群。
在品牌分布上星期六也同百丽有所对应:“星期六”对应“百丽”和“他她”,吸引白领消费者眼球;“索菲亚”应对“天美意”,以时尚休闲为主攻方向;“FONDBERYL(菲伯丽尔)”、“MOOFFY”、“RIZZO”等品牌对应“思加图”、“百思图”等品牌,辅助占领细分市场。
星期六成功上市募集资金后,无疑会增强与百丽的市场竞争力,加速国内女鞋市场的势力范围的重新分配。招股书显示,星期六在募集资金到位后2年内将利用募集资金新建自营店900个,到2011年公司自营店将达到2050家。如果再加上公司的分销店,与百丽在店铺数量上的差距将会明显缩小。
扩张风险与跟进战略
两年内新建900家自营店,平均每天要开1.2家。如此迅速的扩张速度,星期六自身能否承受?对此,于洪涛表示,经过多年积累,星期六已形成了稳定的设计体系、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遍布全国各个省市1311家店面,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营销与配送主干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张,并无太大困难。在专营店选址方面,于洪涛认为每个城市的商圈已相对固定,选址并不难。
“说得再直白一点,只要去看看这家商场有没有百丽的店,有百丽的店我们就可以设。类似于麦当劳与肯德基之间的位置关系,采用跟进战略。”于洪涛笑着对记者说。他还透露说,实际上公司已做好详细的前期调研,制定了具体的扩张规划,只要资金到位,即可实施。
星期六招股书显示,在国内女鞋三大品牌中星期六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4.87%,明显低于百丽和达芙妮国际的64.9%、52.7%。这是否表明星期六的管理水平较低?
对此星期六财务总监李刚介绍说,差异的原因在于香港与内地的会计制度。由于星期六与百丽销售都采用店中店模式,销售款由百货商场代收,百货商场在扣除佣金点数之后,再将剩下的货款返回公司。香港上市的百丽与达芙妮按总的销售额确认收入,将百货商场收取的代理费列入销售费用。但星期六是按照扣除代理费之后的返款额作为销售收入。目前,商场的代理点数一般要超过25%,这就造成了星期六与百丽在财务报表上显示的毛利率相差20%。实际上,按销售净利润率来看,星期六08年销售净利润率为13.39%,高于百丽的11.2%,远高于达芙妮的9.4%。
上市之后的星期六显然已具备挑战百丽的实力。但有业内人士表示,星期六上市融资估计不会超过10亿元,和百丽上市时一举融资83亿元相比,差距明显。百丽现在的市场地位,短期仍难以撼动。但国内女鞋市场百丽一家独大的场面,显然不会长久。
0
阳光私募:高端理财的草根式成长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03:50 第一财经日报
匡志勇
2004年2月20日,第一只开放式信托私募基金在深圳诞生;现在这种阳光私募基金已经超过300只,资产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五年期间,阳光私募在民间与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已经成为A股市场一个重要的参与方。
2004年当A股市场还在漫漫熊市中挣扎时,赵丹阳率先与深国投合作发起第一只开放式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这种通过信托模式将私募与资金捆绑在一起的方式逐渐被私募投资界效仿,2007年阳光私募基金在数量上获得了大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级股票高手如私募基金经理、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券商投研人员等相继涌入阳光私募市场。
与之相随的是,阳光私募投资风格日趋丰富,阳光私募群落逐渐获得社会普遍关注,通过自己的“草根式”成长,成为了A股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已经有数十家信托公司进入了这个热门市场,最典型的是深国投发行的阳光私募基金数量超过了110只,中融信托也超过了60只。据初步估算,阳光私募基金数量已经突破了300只,而且正以每月20多只的数量在扩军,阳光私募管理的资金规模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购买阳光私募的资金门槛定格为100万元以上,每份阳光私募最多卖给50个自然人。随着阳光私募群落的壮大,对于标准和统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于阳光私募来说,已经从此前的信托平台、私募机构的双重推动,发展到券商、银行、信托、私募四轮驱动的营销力量,甚至还有后来居上之势。阳光私募托管银行以及托管经纪商日益成为营销的主渠道。对于客户来说,阳光私募让投资人能够分享专家理财的成果,但必须支付20%的浮动业绩报酬以及2%左右的固定管理费,这也是国际通行的“2-20”模式。
渐渐地国内数量庞大的阳光私募获得国际资本圈的认可,江晖旗下的星石投资、田荣华旗下的武当投资、吕俊的从容投资都相继有信托基金入选为MSCI对冲基金指数。根据彭博资讯的统计,在253只包含在MSCI对冲基金指数中,从容投资管理的从容优势1期和从容优势2期以过去一年期总回报率(扣除20%业绩报酬后)69.21%和66.56%分别位列彭博亚洲对冲基金排名的“状元”和“榜眼”位置。另外,还有数只国内产品进入亚洲对冲基金的一年期前列。
一些由阳光私募基金而衍生出的理财产品也正式诞生了。光大银行日前开发出了一款“阳光私募基金宝”理财产品,专门用于投资五大著名阳光私募机构旗下的信托基金——北京星石投资、上海从容投资、上海尚雅投资、上海涌金投资、深圳民森投资等。
0
新加坡私宅火爆http://finance.QQ.com 2009年08月20日00:49 南方网
特约记者 叶海蓉 新加坡报道
在股市热潮的煽动下,新加坡二季度楼市趋火。7月份,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最新数据,发展商7月份推出了2878个新私宅,环比暴增76%。而销售量则达到2767个,环比激增52%,创下了1996年以来新私宅销售的最高单月纪录。
今年前7个月,新加坡私宅销售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销售量的2.3倍。“排队买楼”潮开始出现,似乎预示着新加坡楼市热度已达到沸点。
触底反弹还是外资进场?
“7月份现象是积压需求带动,此前一直按兵不动的买家在经济自谷底回升之际,开始陆续进场,这在私宅市场尤其明显。”星展集团研究房地产分析师AdrianChua19日对本报称。
新加坡房地产价格及销售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面下滑。今年第一季度,私宅价格大幅下滑了13.8%,远远超过去年第四季度6.1%的跌幅,也超过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3.2%的跌幅。
星展报告指出,非有地私宅(多指公寓,分永久性和99年两种)售价第一季下滑15.1%,跌幅环比翻倍。位于中央区的非有地私宅价格跌幅更高达17%,有地私人住宅(主要为排屋、独立洋楼等,分永久性和99年两种)价格一季度也下滑9.2%。第一季度末,共有6.4万个未完工私宅推向市场,65%未售出。
Adrian Chua表示,因前段时间经济不景气,买家都在观望;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回弹,股市回暖,不少买家开始赶着进场。
今年2、3月份发展商还在削价卖楼,到了6月,即纷纷坐地起价。特别是位于市中央区的高档私宅项目。
世邦魏理仕执行董事李晓和透露,第二季度,新售99年地契公寓价格的中位成交价为78.8万新元,环比上升13.2%;永久地契共管公寓的中位成交价更上升了26.6%,由73.3万新元上涨至92.8万新元。
房地产顾问公司OrangeTee执行董事陈道俊也透露,位于市中央区的某小区楼价已经从年初的每平方英尺1600多新元,快速上涨到2200新元(约合人民币超过11万/平方米),涨幅超过35%。
数据显示,高档私宅的需求正在升温,价格继续攀升。7月,每平方英尺超过1500新元的私宅单位需求最旺,占认购额的23%,比上半年的6%高出许多。
联昌国际地产分析师DonaldChua对本报记者表示,外国投资者进场是导致近期私宅火爆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注意到,以中国人和印尼人为主的外国买家近期频频在私宅展销会上出现。
数据显示,外国买家购买量总共占7月份总销售量的11%,比今年首季的3%高出不少。DonaldChua说,近期来看房的人龙越来越长,显示出对私宅的投资甚至投机兴趣越来越浓。
另一个泡泡?
对于当前新加坡楼市的火爆,卓登新达研究部主管陈瑞谨认为,这根本没有实质的基础支持,很可能只是一个“熊市陷阱”。“一来是新加坡的经济基础仍然很弱,另一波的裁员潮可能就要杀到;二来是现在进场的人大多想投资,但根本没有意识到租金正急速下跌。”他警告称。
野村房地产分析员TonyDarwell也发表报告表示,新加坡楼价可能出现“W”形走势。“新加坡楼市仍严重供应过剩,再加上租金正快速下跌和未来两三年的私宅单位完工高峰期,将继续对延迟付款计划(DPS)的买家带来逼售和悔约压力。”此外,他还对这一轮楼市热卖及接下来的银行曝险问题表示担忧。
“无可否认的是,目前的楼房似乎还相当旺,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对经济前景的忧虑减缓,以及房贷利率接近历史最低的刺激所致。尽管经济目前还没有完全复苏过来,新加坡的私宅销售和价格应该还能维持在目前的高稳水平一段时间。”联昌国际研究房地产分析师DonaldChua表示,一个地产周期见顶往往是政府进场干预后才产生,而目前还看不出新加坡政府有这么做的迹象。
由于房市火热,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日前表示,正在评估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资产泡沫。但金管局副局长王宗智认为,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曝险依然属于非常谨慎的范围内,目前没有问题。但会继续观察评估。
对于楼价过高引发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的问题,分析师普遍认为在可见的将来,可能性较低。
0
李一戈:让捂盘的地产商付出代价
搜狐焦点网青岛站 qd.focus.cn 2009年08月20日09:19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承认,自今年3月底以来,有一个建议,我一直是在重复:地产商不要捂盘惜售。
但是,上半年火爆的销售市场,让部分地产商失去了判断力,不假思索地涨价之后还觉得不过瘾,纷纷放慢了销售节奏,并打起了捂盘惜售的主意。有些地产商是因为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销售计划,有些是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七八十,认为剩下的半年时间可以从容地涨价销售。
有心者想必还记得,我屡次提到了两种不可持续。
如果说3月至5月的楼市成交量大幅增长,是去年压抑后的住宅消费需求的释放,是正常的,那么,5月以后,随着投资者的涌入,则基本演变为资金货币堆积后的托举,是非常态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我想,地产商私下里也会认可这一点,但人们的心态有时会奇怪地扭曲,看到售楼处排起的黑压压的长队,理性的人也会变得不理性:挂起免战牌,不卖了。
从行业外围的货币政策来说,包括地产商在内,很多人都是清醒的,即这种大规模的货币投放也是不可持续的。即便是我这样对货币政策研究纯属外行的人也猜得出,下半年的信贷投放应该是外松内紧。作为中国的央行,在当前中央定调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即使调整也是温和的,而非急速转向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政策“微调”不应有任何的意外。如果央行公开声称要将宽松的货币政策急转为从紧,那才是咄咄怪事。
我在上期的专栏里表达的观点之一,是楼市不会重回2008年。不少未购房的朋友看到这里,满腹辛酸立即转为愤怒漫骂。直面残酷的现实是需要勇气的。影响楼市的重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确实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并未也不可能陷入危机,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去年下半年只是增速放缓,但从来不曾进入真正的衰退和萧条。与此相关,楼市里的首次置业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一直是存在的,只是被暂时压抑了,一旦条件合适就会释放出来,正如今年一季度所呈现的。这种趋势对以后的房地产市场也同样适用。这是人们无须对整体楼市悲观的背景。
但是,无须悲观并不意味着可以转入过度乐观甚至是狂欢。房价涨得太疯狂,人们只好被迫转向观望。成交量下滑,地产商的销售收入就会下降。而货币政策微调之后,首当其冲要收紧的就是房地产信贷。严格二套房信贷本是题中之义,而下一步就是开发贷款。上半年很多地产商能够开颜大笑,除了销售火爆之外,就是银行贷款可以较为轻松地取得。但银行是善变的。三季度以后,银行对地产商的笑容会变得吝啬起来。
让我们猜测一下。假如三季度观望继续,成交量惯性下滑,地产商的销售收入当然继续减少;地产商总是要贷款的,资金宽裕如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闻,潘石屹说吧)也开始贷款了,但如果银行此时惜贷,情况将会怎样?嗯,此时,就是那些捂盘惜售的地产商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去年楼市调整时,我造成地产商们果断降价出货,因为现金流的重要性远大于利润。去年底今年初,我向少数地产商建议,可以买地了,但没几个人敢于动手。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劝地产商别捂盘,眼光要看得远一些,至少要看到今年底、明年初,估计还是没几个人愿意相信。所以,让那些失去理性的地产商、目光短浅的地产商,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应该的。不过,10多年来,收获丰厚的地产商们总能找到侥幸逃脱的理由,这是因为市场对他们的惩罚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