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约翰•J.墨菲
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市场多种多样,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中的价格究竟反映了什么?是上市公司的业绩?是股票本身的供求关系?或者还是哪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制造的假象?我认为,这些都不是。
我更愿意相信,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人的行为。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张五常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时,他的导师曾问过他一个问题:需求曲线为何必定向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张五常说:因为人的行为如此。
对金融市场的分析与预测理应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但也许在正统的经济学家的眼中,金融市场中充斥的是说话不着边际的炼金术士。这些人研究的对象、使用的研究手段根本登不上经济学的大雅之堂。但在另一方面,正统的经济学家却张口闭口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消费者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他们力图用这些指标来分析和预测更大范围的市场,但也总是出错。所幸的是,经济学发展了这么多年,总算是走上了正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学不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而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因而在研究的观念上也逐渐向此靠拢。
说来你也许不信,作为这本名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的译者,我反对使用基本的(fundamental)和技术的(technical)来划分对金融市场的分析方法。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划分方法。
无论用什么标准去划分认识市场(更确切地说是认识通过市场反映出的人的行为)的手段,认识市场必定有某种前提,否则这种认识的源头就是一潭浑水。我不赞成在本书中出现的传统的市场分析前提,在此我得提出我的三个前提:
1.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认识的。如果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市场是不可知的,那几百年的经济学研究、甚至人们认识整个世界的过程,看来就都是在胡闹。
2.这种行为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加以认知的。显然,对于使用何种手段,人们莫衷一是。
3.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认知来分析并预测人的行为。我知道,虽然原苏联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曾说过:未来无法预测,我们不是神仙;但是法国哲学家兼作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预测无法预测的某些东西的能力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
0
某大师唯智商论的狂悖。
原创: james 只看楼主(-1) 2009-07-01 17:32
某大师,最近在其 《说说“大师”》一文中,将股市的成功归结为高智商, 称“股票真的不是人人能玩的,这是一场高智商的较量。”一个狂悖的论调。
把成功归结为智商根本不对,我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凡是读过陈江挺在《炒股的智慧》的人,都知道陈在《炒股的智慧》中说,他的一些朋友,一些成功的专业人士,有着几乎学什么会什么的天赋,却在股市上铩羽而归,陈的话已经对唯智商论作了否定。
陈的水平应该比某大师不差,毕竟在华尔街混过,国外股市上激烈搏杀并成功了。还是那句话:大师,不需要高智商,但是确实要有悟性,更重要的是要坚韧不拔的个性,在我看来,中等智商足够,凡是能深刻理解市场内在逻辑的都能成大师,但是这些人不都是高智商。
梁启超在总结曾国藩的成功时说:“一般人或以为天独厚之,却不知其停辛伫苦,铢积寸累,设其为无毅力之人,则绝无成功可能。才不足恃、智不足恃,唯毅力足恃”!
只有我懂大师认为智力足恃,看来和国学大师梁启超对成功的理解颇有不同!
0
0
巴菲特之道:投资大师的缄言
转帖: 刻舟求剑
只看楼主(-1) 2009-07-01 15:49
1、球未投出之前,我绝对不挥棒“巴菲特是个棒球迷,他从超级打击手Ted Williams的著作《打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itting)中学到很多,并应用到他的投资策略中。Williams认为,千万不要去击打投得不好的球,应该等到好球时再挥棒,这样才能成为高超的打击手。巴菲特将这个道理运用在投资上。正确的时机可以成就一个杰出的投资者。巴菲特也知道,Ted在球场上只要三振就得出局,而他可以整天观察市场,等待完美的投资机会出现。
所以,如果无法预测某公司未来的效益,巴菲特是不会贸然进入的。他不是那种喜欢早早入股以取得优先地位的投资者。他偏好的投资标的是:公司前景可以预期,只不过因为管理层暂时存在问题(但还可以补救)、业界市场不景气或者熊市等因素,使得公司股价受挫。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会投资没有盈利记录的公司的原因。他认为,那种公司就像是投手还没有投出的球。”(P5-6)
2、投资某家公司时,不要想进行大的改变。投资和婚姻一样,意欲改变对方通常都不会成功。
“巴菲特发现,大多数企业不论由谁执掌大局,基本经济面其实都差不多。优秀的公司不论是由谁来领导,效益都会很好。而糟糕的公司即使有最优秀的领导者,效益通常还是平平。在过去这一百年来,可口可乐的领导者多达数十位,其中有些极为优秀,有些则很一般,但公司照样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华盛顿邮报在失去它的发行人与老板Katharine Graham之后,依旧是一家卓越的企业。然而,在企业制造业和航空业,即使有那么多杰出的经理人领导,数十年来仍然是麻烦不断。你投资时必须慎重选择优秀的公司而避开低劣的公司,即便它有一位天才领导者。”(P15)
3、过时的原则就不再是原则
“某天早上醒来,巴菲特发现格雷厄姆有条投资原则已不再有效。格雷厄姆曾主张,不用在意投资标的的基本经济情况,只需逢低买入即可。这套策略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确实有效,可是随着奉行这个原则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所谓的金鸡蛋变得越来越稀有。巴菲特一夜之间发现恩师教导的投资原则不再合乎时宜,于是调整做法,选择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要股价合理便买入——然后让股价随着时间和公司盈利增长而增长。这套做法让巴菲特的财富更上一层楼,从此晋升巨富的行列。
“他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就是个绝佳的例子。当时他支付的股价约为该公司盈利的20倍,过去的巴菲特绝不可能进行这项投资,因为以格雷厄姆的价值理论来看,这个价格实在过高。但对后来的巴菲特而言,这样的价格却再合理不过了,这笔投资更为他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有时候,豹子身上的花纹最好能随着环境而变化。”(P30-31)
4、股价最初是由公司基本经济情况所主宰,但在某个时间点之后,便会被投机者所左右。这种情况总是一再上演:智者起头之后,便由傻瓜结尾。“聪明的投资者会在企业基本经济情况有利的时候买入,以便掌握股价下挫的安全边际。时间也是站在基本经济情况这一边,因为股价终究会以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为准,围绕长期经济价值进行修正。可是投机风气一旦兴起,投资者便将基本经济情况抛到九霄云外,股价的飚升吸引更多投资者疯狂买入。明智的投资者知道,惟有符合基本经济情况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当投机一结束——这是一定会发生的——股价也会随之滑落,而且有时会远低于投机时所达到的高点。如果你的投资是属于投机性的,而且你在股价下挫时还没有行动,那么请去照照镜子,你肯定会看到一个傻瓜。”(P46)
5、我们不会预测未来一年股市、利率或企业的发展,现在不会,过去不曾,未来也不可能做这样的事。
“能从股市赚到数十亿美元,但对于股市或利率的走势却完全不去关注,巴菲特是怎么办到的?那是因为其他人都在关注股市、利率未来一年的走向,结果反而会做出蠢事,就好比因为美联储可能会调高25%的利率,就抛售长期经济价值十分良好的企业股票。当这些易受影响的投资者因某个愚蠢的理由抛售绩优企业的股票时,巴菲特就等着逢低买入,而且一旦买入就会紧紧抓住。所以,如果你也想成为超级富翁,就别在乎所有对股市走势的胡言乱语,也被在意美联储和利率,只要专注于拥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的长期经济价值,然后根据这个价值判断合理的价位。”(P72)
6、我们只有一个脑袋和身体,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只要好好照顾它们,为未来做好准备,不断自我提升。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所以要好好爱护自己、精益求精。“巴菲特认为,人的心灵与身体就是一种商业资产——你自己的资产。你可能是直接为大众提供服务,或承揽企业业务,但不论如何,你都能赚取大笔金钱。如果你拥有一家盈利潜力可观的公司,你当然会好好经营、培养它,将它打造成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身体和心灵也一样,它们就是你的事业、资产。你要好好珍惜它们、照顾它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它们变得更强壮,并充分发挥赚钱的潜力;当然,你也可以浪费这样的资产,虚掷自己赚钱的潜力。如何选择,决定权在你。”(P161)
7、对我而言,所谓的集思广益,就是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
“巴菲特不会随波逐流,他向来独立思考,所以也不会想去争取别人的认同。想在投资界赚大钱,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能够独立思考,就必须适应孤独.“巴菲特在他投资生涯的早期,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住在奥马哈而不是纽约,就是不愿受到华尔街的影响。他入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根本没有人看好这家公司;投资美国运通时也是同样的情形;买入华盛顿邮报公司和通用食品时,这些公司也是大冷门;他投资RJR烟草公司、盖可汽车保险公司、华盛顿电力公司、垃圾债券时也都是如此。这些投资标的,有些他一直持有至今,有些则在几年之后出手。但不论是哪种情形,每一笔投资都让他赚到可观的财富。当初要是他听从任何华尔街人士的意见,肯定会和这些投资标的失之交臂。”(P169)
《巴菲特之道》:投资大师的缄言
The Tao of Warren Buffett:
沃论.巴菲特的智慧缄言
Warren Buffett's Words of Wisdom:
帮助你成为亿万富翁和开明商人的语录和诠释
Quo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to Help Guide You to Billionaire Wealth and Enlightened Business Management
[美]玛丽.巴菲特Mary Buffett
大卫.克拉克David Clark (Author)
2006年初版于美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1版
0
0
原创: hendry
只看该作者(-1) 2009-07-01 12:36
2001年记得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你有一套房再加500万的流动资产,你的生活质量和几个亿身价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兰会所“的一把椅子开价要28万,游艇展人头攒动,夜总会、桑拿一夜消费个万把块算个啥(有用吗?),回头看看自己都觉的好笑(你不进步不等于别人不进步)。你说的现象我和周围的朋友也感觉到了(相信他们也不是傻子),也许我们正处在这个骚动和”危机“的年代把,这和财富的多寡无关(相反我觉的财富越多的越有危机感,因为钱本身越来越不值钱)。泡沫的问题我是这么看的,假设”郁金香事件“持续一年你不参与,OK!没问题,要是5年甚至10年呢?不参与不等于不买单,未来越往后不确定越大(全球气候变暖、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的瓶颈、体制本身的问题,包括上面说的货币阶段性扩张与收缩的不确定问题等),”目前我们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很难说得清。需要反复想。“是啊,(乐观的人说是70年代的日本,悲观的说是90年的日本,29年的美国)我想现在说不清,未来也很难说清楚。但有些是说的清的,就是一:不做经济学家,二:不做算命先生,三:务实!务实!再务实!提高自己,以全球的视野提高自己,寻找那些在都过不下去情况下比别人略好一些的生意。(假设我是身处90年代的日本又从事这个行业怎么办?有本事的一样生存)。
0
0
翻空or翻多重大“个人事件”及“大盘”!!!
原创: 人海泛舟 只看楼主(-1) 2009-05-22 17:45
作为一个股市老手及大主力大机构,看大盘作个股永远是大资金的必须!
怎么样看大盘?
怎么样去选个股?
0
0
看着争执,想起三句老话,哈哈!
原创: MistQ
只看楼主(-1) 2009-07-01 09:15
啥么老话?
“分歧越是激烈,原来趋势就越是容易保存”
“分歧就是成交量”
“多翻空、空翻多是容易的。最激烈的多头,往往刹那之间就变成最激烈的空头。”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