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me兄的“内在价值”研究:
价值投资就是在一家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
虽然内在价值的理论定义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但要精确或甚至大概的计算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都是很困难的:
(1)“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琢磨的概念,这完全依赖于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其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以这个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现金流为基础而形成的判断有多大的可性度呢?
(2)影响折现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折现率,在不同的时点、征对不同的投资人会有相差悬殊的选择---这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股票价格总是变化莫测的,而股票的内在价值似乎也是变化莫测的?
如果不能解决对所谓内在价值的评估问题,那么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又何在呢?
我曾追随着前辈大师们的足迹企图对此问题的困惑寻求突破但收获寥寥无几.翻尽所有关于芭菲特的书籍及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大量的年报资料,虽然关于“内在价值”的字眼随处可见,但他却从未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计算它. 芭菲特最主要的合伙人查利·芒格还曾耐人寻味的说过这样的话:芭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但我却从未看到他做过什么计算;对此芭菲特解释说:一切的数字与资料都存在于他的脑子里,若某些投资需要经过复杂的运算那它就不值得投资.看来要指望芭老来帮助我们解决内在价值的评估问题是没希望了.虽然也曾有人建立过计算公司内在价值或实质价值的完美公式,但却无法为公式里的变量提供准确的数据,它除了能满足理论家的个人偏好外毫无实际意义.
关于内在价值的评估始终是一个模糊的问题,但以芭老为代表的前辈大师们还是提供了一些“定性”的评估指标:
(1)没有公式能计算公司的真正价值,唯一的方法是彻底的了解这家公司;
(2)应该去偏爱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不需一再投入大量现金却能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
(3)目标公司就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容易了解且其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获利都很稳定的公司; (4)…………………………………………….
即便如此,面对“内在价值”我们依然一筹莫展
也许“内在价值”是个个性性的东西,对它的评估一半取决于其本身另一半则取决于评估它的投资者.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芭老从不明确他自己的计算方式以免形成误导,况且芭老本人也不能保证他的计算方式是正确的更不能保证是唯一正确的.在芭老的意识里“内在价值”也始终是个模糊的大概值.比如他曾在其年报中透露:如果两个对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都能熟悉的投资者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估那么差异应该不会到10%.
显然所谓的模糊性就是不确定性就是风险,对此芭老们有他们的应对之道----“安全空间”:它的内涵就是投资的目标不仅仅是价值而是被低估的价值. 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一个模糊值)大打折扣的公司才有吸引力,简而言之这个被加大的折扣就是安全空间,它让我们在对内在价值的评估中如果犯错误也不会有重大的损失.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如果无法对“内在价值”的内涵做更深入的分析那么价值投资的合理性将遭受质疑,因为在“内在价值”无法量化的情况下所谓的高估或低估怎么会有说服力呢,虽然“安全空间”的概念对此缺陷做出了弥补。
提供一个我自己计算内在价值的案例:
贵州茅台的价值(或价值区域)是多少?
资产的价值(内在价值)是由该资产为所有者带来的可分配现金流的现值决定的,这一结论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我也将以此为基础来计算茅台的价值区间。计算现值或内在价值的标准方法是从估计现在及未来合理年度(5年或10年或更长)的相关现金流开始的,然后选择与资产风险相匹配的资本成本率,有了这两个数据就可以计算每年现金流的现值,把这些现值汇总就可得到合理年度之前所有现金流的现值。
远期现金流的传统处理方法提出了终端价值的概念:假设5年或10年后现金流永远按固定比例增长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在这一假设下5年或10年后现金流现值等于随后一个年度预测的现金流乘以一个乘数,这个乘数等于1除以资本成本率与固定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例如我们预计的资本成本率为8%,固定增长率为3%,那么乘数为1/(8%-3%)=20。把终端价值折算到现在再加上之前年度的现金流现值就得到了内在价值。
我们假设2003年的收益是4.2亿(为了简化处理过程,再根据茅台的现金流状态,假设可分配现金流与净收益相同),2004年由于有产量与价格的双重提升增长假设为25%,随后2005年-2008年每年增长15%,2009年以后假设将以3%固定收益率增长,贴现因子=1/(1+R)T其中R=8%(资本成本率)、T是年份数,现在我们就可以计算内在价值了:
年度 收益 贴现因子 现值
2004 5.25亿 0.93 4.88亿
2005 6.04亿 0.86 5.19亿
2006 6.95亿 0.79 5.49亿
2007 7.99亿 0.74 5.91亿
2008 9.19亿 0.68 6.25亿
2009将以3%固定收益率增长,2009年的收益为9.19*1.03=9.47亿,终端价值为9.47*1/(8%-3%)=189.40亿,再对其进行贴现189.40*0.63=119.32亿.
现在可以计算出内在价值=4.88+5.19+5.49+5.91+6.25+119.32=147.04亿
如果假设前提变化,计算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出入,特别是终端价值是一个最大的变量(因为其在总现值中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比如:
(1)如果假设2009年以后以2%固定收益率增长,那么终端价值现值是99.43亿、内在价值是127.15亿;
(2)如果假设2009年以后固定收益率增长为0,那么终端价值现值是74.58亿、内在价值是102.30亿;
如果2004--2008的增长率不能达到15%,或2009年以后固定收益率增长是负数变化就更多了;
如果达到wjmonk君的乐观预期,那么内在价值将在200--300亿以上;
如果资本成本率增大将降低内在价值,具体算法同上。
目前茅台的市值=28.00元/股*3.025亿股=84.70亿
做为保守起见以上面计算的较低数102.30亿为内在价值点,那么折扣率在17%左右,安全边际其实很一般.
结论:28.00元/股的贵州茅台不仅有投资价值,而且其价值还存在一点的低估,如有更低价值得介入.
再对上面关于用“现值法”计算“内在价值”的问题进行几点说明:
(1)“现值法”虽然是计算“内在价值”最具逻辑性的方法,但理论上的正确未必能够在实践中提供准确的内在价值模型,代数计算的准确性与影响模型变量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矛盾。计算中那些对未来估计的增长率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公司是否会在某一年面临更剧烈的竞争、技术挑战、原料成本高涨或其它可能导致现金流变化的问题,利润率和必需的投资水平是估计现金流的基础,它们的远期数值同样难以预测。
(2)不可靠性问题是在确定内在价值过程中进行现值分析所固有的问题,对今后几年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准确性还会降低,而且现值定价法所依赖的信息--操作变量的参考值--通常也是不可知的。 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A)安全边际:对各类参数及估计值尽量做保守的处理;
(B)选择那些易于了解或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的公司做为分析对象,芭老说他不投资看不懂的公司或结构复杂的公司可能就是基于此吧;
(C)选择那些收入稳定、可预期程度较高、经过经济周期的考验、特别是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对象做为分析与投资的对象。就我来说只有如同茅台这类公司才适合用“现值法”来计算“内在价值”,否则用于其它公司准确性将大为降低。
【 · 发布:sosme 2005-03-01 11:20 】
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数学理性思考
如果投资者对一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股票的投资不带有股权控制和关联发展等外部因素,那么在理论上股票的价值应该是由其内在价值来决定。按照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这个内在价值就是该只股票的持有者在未来时期中所得到的分红派息、优惠配股、转增等等收益的现值。为简便起见,在不会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理论含义的前提下,人们通常把上述各种收益简而归之为股利。下面就是股票内在价值的普通计算模型:
V = ∑Dt∕(1+k)t (1)
式中:V——股票的内在价值
Dt——第t年的股利
k——基准贴现率
这是计算股票内在价值的最基本公式,但要注意,这也是唯一的真实公式,后面说的各种简化模型都是建立在各种特定假设的基础之上。我们在现实分析中运用简化模型的时候,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这个真实的公式。
下面介绍两个简化模型,并从中推导我们想要说的结论。
(一)零增长模型
零增长即假定未来的股利每年都是一个固定的数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根据这个假设,式(1)可变换为
V = ∑D0∕(1+k)t
= D0∑1∕(1+k)t
= D0∕k (2)
式中,D0——在未来无限时期内支付的固定股利
在现实中,符合零增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它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对优先股,它的理论意义则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扩展思路的第一步。
(二)固定增长模型
固定增长即假定股利永远按一个固定的增长率逐年增加。
设:D0——第0年(即假设的第1年之上一年)的股利
g——股利每年的固定增长率(在无结存、无提取情况下,股利增长率即净资产收益率,也即资本增长率)
n——年数
由此,式(1)可变换如下
V = ∑Dt∕(1+k)t
= ∑D0(1+g)t∕(1+k)t
= D0∑(1+g)t∕(1+k)t
若g = k,则
V = n * D0
在n无限大时,V→∞ (3)
若g≠k,则
V = D0*(1+g)∕(k-g)*(1-(1+g)∕(1+k))n
其中,若g<k,在n无限大时,则
V = D0*(1+g)∕(k-g) (4)
若g>k,在n无限大时,则
V→∞ (5)
上面的算式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当净资产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时,股票内在价值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值;但当净资产收益率大于或等于基准折现率时,股票内在价值是无穷大!认真思考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它会让我们对股票价值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知是何原因,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各种有关书籍和文章中,极少有人提到这一点。
最后,我们讨论一个不得不说清楚的重要问题,就是基准折现率的意义与取法。笔者认为,基准折现率是整个投资学(不仅是证券投资)的核心的核心。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基准折现率=(1+资金费用率)*(1+风险贴水率)*(1+通货膨胀率)-1,其中资金费用率是指自有资金的最低期望收益率和借贷资金利息的加权之和,请注意,这里的第一项实质上主要是一个投资主体的期望值,第二、三项都是预测值。期望与预测正是这个基准折现率之所以让人感到复杂与困难的决定因素。从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经济的角度,部分国家的政府定出了一个社会折现率,往往成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我国的原国家计委曾在1987年定过一次为15%,后来大约1992年又定为12%,这个社会折现率反映的是社会所有行业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具体到证券投资领域中,如果站在二级市场的角度,12%可能很难被接受,事实上,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中,很多大资金的收益均超过这个水平,少部分高水平的小资金甚至可以达到一年几倍、十几倍。但如果回头看一下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12%的净资产收益率几乎应该算是优秀,而不是“基准”了。总之,在确定基准折现率时,主观因素不可避免,有时人们把它又称为目标收益率也是原因于此。个人的投资偏好、分析看待问题所站的广度和高度,甚至个人性格与人生观,都是影响投资者确定基准折现率的主观因素。
笔者本人倾向于在证券投资领域用10~15%这个范围作为基准折现率的选取标准,用风险系数来修正具体值。回到实战中来,按照前面计算公式分析结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稳定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5%,那么这家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趋于无穷大,它的市盈率在理论上也可以是无限高的,这个结论可能会使我们对市盈率的含义有新的理解。
【 · 原创:sosme 2006-10-09 22:36 】
反复看了几遍呆君的发言深为呆君的执着感动,呆君对内在价值的阐述非常全面而且易于理解,特别是通过对内在价值计算公式的演变多层次、多角度的阐述了内在价值的内涵,对我深有启发,呆君希望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数据”为基础的选股尝试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但我对这部分深有疑惑。
呆君对绝对估值与相对估值之间差异的分析非常到位,但我认为有低估相对估值作用的趋向,我认为相对估值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因为其基础是不可预测的市场价格,所以其可信度有限还需经绝对估值的检验,我趋向于将相对估值作为选股的工具,而用绝对估值做个案分析,毕竟我们要将有限的精力用于那些值得分析的公司上。结合长期历史记录的相对估值可以回避市场上大部分的风险,正因为相对估值涉及到价格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回避掉为好公司支付过高价格的风险,比如那些长期在20-30倍以上PE的公司,不管业绩如何增长、历史指标多么优秀都不会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这个问题涉及到选股的第二个问题下面再详谈,只是先指出我与呆君在这方面的差别:我的方法是相对更简单的相对估值及其他几个也很简单的历史指标;而呆君试图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的选股思路我认为太复杂而且有很多缺陷。
1:股票的本质是什么?我与呆君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股票的本质不因“其拆分和进入二级市场后”就发生了什么改变,就此我比呆君更偏执,既然是本质那就是最根本的东西:股票的本质就是其代表的公司的价值。流通性并不影响更不能改变这一本质,我还是坚持对价值投资来说流通性没有价值。
2:巴菲特是否还有自己的秘密?我认为巴菲特赖以成功的全部秘密早已天下皆知,我也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巴菲特难以复制?不是因为他有秘密而是因为他有对价值投资的深刻理解并有以此为基础的信心与耐力,价值投资=理念+时间,理念暂且不说先说时间:没有10年以上的投资计划就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就“此”在比赛开始之前95%以上的参与者就已经输给巴菲特了。
3:“净资产代表的过去,未来现金折现代表的是未来,过去+未来=完整”我很同意这种说法,我甚至认为过去决定未来,至少用确定的过去来预测未来会更接近事实。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就是“历史分析是对投资目标最起码的检验”。净资产会告诉我们它是怎样形成、在之前的岁月里它是怎样创造价值的、它是否被它的管理层有效管理,这一切都是我们期待未来的基础,价值投资是基于事实的投资,而净资产的内涵是它代表确定的某些事实。
4:价值投资与“漫漫熊市”无关,不管是熊市还是牛市都只是市场概念,与价值的本质无关,价值投资不只是告诉我们应该投资谁、也告诉我们应该避免投资谁,有时离开市场恰好是价值投资理性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