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公司研究:民生、招商及其它上市银行(2007-03-21 转多彩)

09-01-22 18:09 4425次浏览
sosme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sosme于2007-03-21 22:42发表主帖:
--------------------------------------------------------------------------------------------------
特别声名: (1) 本帖只代表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2) 作者本人是“民生银行”的长期投资人,请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将作者的这种身份考虑进去以免形成误导; (3)特别强调:要尽量避免为好公司支付过高价格的风险。 一、历史记录:2000年上市以来总体表现不错 1:基本指标
600016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股东权益总股本(亿股)分红(送转股)
19990.17 1.11 15.31 13.80
20000.25 3.47 7.16 697.15 51.27 17.30 10转增3股派2元(含税)
20010.29 2.41 11.91 1388.98 54.25 22.49 10送1.5股派0.7元(含税)
20020.32 2.90 11.02 2462.81 60.04 25.87 10送2转增1股派0.60元(含税)
20030.38 2.66 14.42 3610.64 96.50 36.25 10送2转增1.5股派1.2元(含税)
20040.39 2.49 15.79 4453.99 129.07 51.84 10送2股派0.70元(含税)
20050.37 2.13 17.48 5571.36 154.59 72.59 第三季度:10转增1.55股(股改);本年度分配:10送1.5转增2.5股派0.5元(含税)
20060.38 1.90 19.85 7004.49 193.05 101.67 10转增1.9
2:业务指标
600016存款总额(亿)存款总额增长率(%)贷款总额(亿)贷款总额增长率(%)主营收入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亿)净利润增长率(%)
19992.35
2000527.15375.9427.10 4.2982.55%
20011045.9498.41%735.6495.68%51.20 88.93%6.4650.58%
20021847.0576.59%1283.4674.47%72.14 40.90%8.9238.08%
20032746.4449.67%2017.7357.21%120.37 66.86%13.9155.94%
20043800.4438.36%2883.6242.91%162.40 34.92%19.6841.48%
20054888.3328.63%3780.72 31.11%216.58 33.36%26.7335.82%
20065833.1519.33%4474.47 18.35%288.4233.17%38.3243.36%
3:其它指标
600016资本充足率(平均值)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比(%)
20038.62(7.87)6.43 1.29(1.60)65.20(64.09)
20048.59(7.56)5.04 1.31(1.25)69.20(69.55)
20058.26(8.24)4.80 1.28(1.36)65.56(69.91)
20068.12(7.95)4.35 1.23(1.23)69.72(69.37)
二、关于银行估值: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对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这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帖将就此进行持续的研究探讨,这里先谈两个给我深刻印象的案例: 1、民生银行的增发:由于民生银行的增发采用竞价的方式、“市场化”的色彩颇浓,所以这个增发价格(9.08元/股)具有参考意义:(以2006年的年报数据为基准)
PBPE
增发前4.7824.54
增发后(股本摊薄)2.9529.45
这个价格也是国内最大两家保险公司人寿、平安对民生银行的报价,一年以前民生银行的价格还在4元左右徘徊,而今天的3倍PB几乎已成上市银行的价值底线,人寿、平安与市场先生谁会更具有理性呢?银行的好日子还会持续多久呢? 2、汇丰银行对美国HI的收购(资料来源:林森池的《投资王道》):HI是美国一家个人信贷财务公司,业务包括地产按揭,信用卡业务、无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消费品(如汽车,家庭用品)分期付款及保险服务;在美国拥有相当大的网络(分行超过1,300家),在加拿大及英国亦有业务。2000年网络股爆破后、加上911事件令经济逆转、坏帐率上升导致HI身处困境,在2003年3月汇丰银行用148亿美元买入HI,收购价是HI账面值的3倍,以收购价148亿美元计算,即100亿美元的收购代价是无形资产,并没有资产来支持的。有客户资源、强大网络的银行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值3倍PB,那拥有同样客户资源、强大网络的优秀银行又该价值几何呢? 三、民生银行2006年年报印象: 1、赢利能力持续提升:净资产收益率逐年攀升,考虑期间还有可转债的发行,这种稳步提升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更难能可贵了,这是我最喜欢的财务特征,不只是民生银行大多数的上市银行都有这个特征,整个行业呈现繁荣之势。 2、资本充足率几乎已到极限,股本融资的压力很大,最近的A股增发已基本完成、如果H股的IPO今年能够完成将彻底解决资本充足率的压抑。另不良贷款率控制良好。 3、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初现: (1)基金管理公司 (2)金融租赁公司 (3)同业收购 可以预期未来进入信托、保险领域的计划也在酝酿之中,不过“金融控股”到底是美酒还是毒药呢? 银行业一直是我投资的重点之一,也一直想开个帖整理我收集的大量相关资料,今天草草开个头,相关的探讨将持续进行,本帖除了民生银行外还将研究其它上市银行,其实在银行业内进行比较分析更有效率。 欢迎大家提供相关资料、更欢迎大家提供精彩观点。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348)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sosme

09-01-22 18:09

0
ww54aww于2008-03-05 12:06发表跟帖:
  --------------------------------------------------------------------------------------------------
  最近银行业股票跌幅较大, 投资价值隐约浮现,现转发一些银行股票的动态供大家参考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民生银行( 600016 行情,股吧)以9500万美元收购联合银行控股公司4.9%的股权获批,这是继中国工商银行( 601398 行情,股吧)以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等之后,中国银行( 601988 行情,股吧)业海外扩张的又一案例,但其成效也许只有在一个长波段的坐标下才能看出。
按照国外大型银行的发展规律,银行往往随着其客户的流动而兴建分支机构,在满足客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经营地域。相比招行直接在美国建立分支机构,民生银行的入股策略更容易直接吸收新客户并利用已有的营业网络,此为入股并购重要目的所在。联合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在美华裔社群和与中国有商业往来的美国公司,其业务涵盖贸易融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等领域,而民生银行服务对象大多是民营企业,其中出口厂家为数不少。两者相互交叉,可谓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不过,就目前而言,收购的瑕疵似乎已经“抵过”协同效应。中美贸易额今年增速不断下滑,幅度越来越大。如果中美贸易放缓,对于支撑这一并购的“宏观经济环境”要素无疑是一个打击。在并购成本方面,按照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的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民生银行所支付的4.9%的价格是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于2007年9月28日签订策略联盟协议日之前90天平均股票收市价格17.79美元作准(最终价格与此略有出入,但大体如此),该价格远远大于近期美国联合银行每股11美元左右的价格,几乎高出60%。从财务上看,民生银行出价在时点上是过高,并购代价过大。而造成这一成本损失的关键原因是民生银行对国际金融波动风险估计不足,民生银行并购时机明显过早,已形成浮亏。
除去入股成本的短期考量,民生银行的管理水准和业务创新能力也将面临考验。本质上,本轮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其基础并不是国内银行已经在管理水准与业务创新上与欧美同行有一较高下的实力,而恰恰是国内企业得益于本国内货币过剩,而国外同行深陷次贷风波估值偏低。在这样的状况下,缺乏成熟体系内激烈金融竞争的国内银行,如何吸收对方的管理经验与业务创新,就成了很直接的问题。 例如,国内银行的业务弊病是盈利模式的单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利息收入仍然占到了银行业净收入的近九成。而民生银行历史财务数据显示,其利差收入占比甚至有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本国金融人才极度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银行业的扩张。数据显示国内金融人才缺口近八成。
曾经的日本国内银行,在泡沫经济高奏凯歌的时候争相收购美国同行,结果却因为自身管理创新和监督机制的缺乏,终于造成客户流失,最后退回日本。这一前车之鉴不能不令民生银行等反思。 对比而言,美国银行业的扩张则屡现佳绩,如花旗银行海外机构的资产与员工分别占到该行的56.1%和45.6%,海外机构所产生的利润达50%以上。综合日本银行业扩张的失败和美国银行业扩张的成功,我们发现,除去政策壁垒外,银行业扩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准和业务能力。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银行业的产业政策和自由程度。而一个银行主导型的体制是无法产生出合适的、开放式的银行产业政策,自然也很难产生有效率的跨国并购。
sosme

09-01-22 18:09

0
老馒头于2008-01-23 21:22发表跟帖:
  --------------------------------------------------------------------------------------------------
  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面对零收益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浦发银行上下倍感压力。
在浦发行内部,个人客户对理财产品零收益的质疑已被视为敏感事件。该行将于近日出台善后处理措施。
上海投资者毛先生一年前购买了浦发银行发行的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2计划-12个月人民币产品(下称07F2计划),产品将于今年2月1日到期。而上周与理财经理通电话时,他被告知产品的预期收益可能为零(不考虑利息税调整因素)。
之前数日,浦发行另一款名为“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下称06F2计划),也即07F2计划的前一期产品,已被媒体报道其出现零收益。
关于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诉此前已不绝于耳。银监会2008年1月发出提示:“公众理财应避免走入误区”。
各商业银行在2007年发行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其中很大部分将于2008年陆续到期,包括不保本的产品。市场人士担心,如果投资者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银行理财产品一旦因零收益事件而被“妖魔化”,则商业银行苦心经营数年的理财市场,将遭受一次重创。
“零收益”缘起
推出挂钩港股的理财产品,让内地客户分享港股市场投资机会,一度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卖点。浦发行是较早涉足其中的一家。
2007年1月27日,毛先生与浦发陆家嘴支行签署合约,购买了该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07F2计划”,申购金额6万元。
07F2计划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金100%全额保证,可能最高收益率封顶为18%,可能最低收益率为0%。
购买后,因产品无法赎回,毛先生一度后悔,“一年以来,基金大涨啊!”
一年后,当他致电上述支行的理财经理,对方表示,07F2计划的预期收益可能为零。
毛先生出示的产品合约显示,这款产品计息期理财收益率(税后)计算方式为:最大值MAX[18%-(股票表现值最好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股票表现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0%]。该产品挂钩的8只H股全部为金融股,分别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
基准日和观察日分别为2007年1月31日和2008年1月29日,均以当日收盘价为考察值。记者查看了2007年1月22日8只H股的收盘价,测算后发现,股票表现值最好 的3只股票(招行、平安、人保)的平均回报为55.7%,股票表现最差(中行、交行、工行)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为-9.6,两者差距为65.3%。代入计算公式,收益率为0。
由于尚未到观察日,目前只是预计收益率为零(未考虑利息税调整因素)。而市场总是存在不确定性。浦发行曾有一款同类产品,观察日最后一分钟因中国网通上涨0.14元,改变了客户只能获得最低收益的局面。
惹出麻烦的06F2计划合约显示,该产品与4只H股挂钩,分别为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
2007年12月24日,浦发银行发布了“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1和F2计划期末收益情况公告”,其中,依据“06F2计划”产品合约约定的收益计算方法(该计划的理财收益率=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其中,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98.87%,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到期收益率为0;但由于利息税调整发生了有利于客户的变化,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的客户获得的到期收益率最终为税后0.0396%。
而与07F2同时到期的“汇理财2007年第一期F1计划”美金产品,收益率计算公式:MAX[23%-(股票表现值最好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股票表现最差的3只股票的平均回报),0.92%]。出现最低收益率的概率也很大。
根据浦发银行公告,与06F2计划同时到期的其余6款产品均未出现零收益情形。其中,06年第九期F1计划还达到了产品预期的最高收益率7%,考虑利息税调整因素,实际收益率为7.0438%。
不过,06F1计划与F2计划在产品设计上有所不同。F1的挂钩股票为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寿、人保财险4只H股,而F2计划挂钩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而且,与F2要求4只股票必须同涨同跌,且相关性很高不同,F1计划达到预期最高收益,“只需4只股票同涨达到一定幅度”。浦发陆家嘴支行个人银行部一位人士向客户解释称。
资金流向解密
目前,包括毛先生在内的一些客户正在与浦发方面交涉,有人甚至称这款产品为“伪劣产品”,并要求浦发行拿出06F2、07F2等计划的投资明细和收益情况。
本报记者从客户端收集的信息显示,07F2计划募集资金的去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浦发行自身从银行间市场买入国债和央票,该项资金占比在97%以上,主要目的是到期提供客户保本资金的来源。
记者发现,如果这部分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央票,估计占比为97.28%左右。因为2007年1月30日,央行曾发行了第九期一年期央票,采取贴现发行,价格是97.28元,到期央行按照面值支付100元。而07F2计划预售截止日为2007年1月30日,浦发行如果此日以97.28元购入央票,在到期日恰能取回100元本金,交给客户。
至于第二部分资金去处,是浦发行向国际投行购入一项挂钩港股的期权,资金占比不足3%。浦发行解释说,商业银行不能直接进行股票投资,所以借助期权产品参与港股市场。
由于期权部分是外购的,因此有客户质疑,“是不是浦发被国际投行骗了?”
浦发银行对客户的解释是,该行内部有专门的产品制定流程,在选择交易对手、购买期权产品之前,会进行测算和评估,“只是这些依据不会向客户提供”。
“国际投行即便在产品设计上存在问题,商业银行从投行手中买入产品,同样是一个‘愿赌服输’的概念。”一位国有大行的理财产品研发人员说。
“而且国际投行并非总能料事如神。以06F1为例,客户实现了预期最高收益,由此表明投行的期权也看反了方向,他们也要亏钱,或者终止产品。”一位熟悉个人理财产品设计的银行人士说。
一些投资者还要求了解浦发行解释从该款产品当中获取了哪些收益,这些收益如何在银行和客户之间进行划分。
“这些收益体现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至少要覆盖成本。”浦发银行的销售人员解释说,但具体收益的明细情况银行也不方便向客户提供。
“浦发主要是向花旗等国际投行购买期权的,浦发只收取中间费用,不是与客户直接对赌的,不是说客户零收益,浦发就能高收益的概念。”1月22日,一位接近浦发行的知情人士对此表示。
买卖责任答辩
“若发生客户对产品表现有异议的情况,请支行尽量安排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供理财人员与客户一对一解释,并酌情准备一些小礼品,控制影响面。”
近日,有网友发贴称看到了浦发银行的内部文件,便摘录上述部分内容置于网上,该文件名为《(重要)关于做好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1和F2计划到期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
据毛先生说,虽然未能证实这份通知的真伪,但1月21日上午,他去陆家嘴支行咨询07F2计划的情况时,确实被理财人员请到该支行的行政办公区域汤臣金融大厦9楼,由该支行个人业务负责人回答了有关问题。
假如上述通知属实,则以下的通知内容显示了浦发银行对自身是否有责的认定。
“因我行的产品、合同和销售过程完全合法合规,故客户需要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在向客户推荐过程中不能使用‘补偿、回馈、赔偿’的表述,而使用‘产品重组’,尽量避免用词可能引起后续的投诉。”
“理财经理打电话告诉我,产品到期后,如果1月29日的观察结果证明07F2计划为零收益,原来的认购款将续存两个月,银行按照8%的年化收益率,给客户计算收益。”1月20日,毛先生告诉记者。
“这就是浦发行准备启动的V计划,8%的年化收益率,是预期最高收益率,”1月22日,前述接近浦发行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这不是补偿,是产品重组。”
显然,浦发行认为客户应该承担投资风险。事情最终落到了“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上。
毛先生承认自己认购该项产品时,并未认真研究收益率公式,“以为只是涨幅最高与最低之差的平均水平。”只是在看到有关报道后,才开始认真研究合约。
而银监会在年初提示投资者,需要认识到“银行理财≠储蓄存款”。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称,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股票、基金更为稳健,但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理财产品购买者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即使是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能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在强调买者自负的同时,银监会还提示需兼顾“卖者有责”。
“卖者的责,核心之一就是风险提示,把风险说清楚,不能误导客户预期收益就是保证收益”。1月21日,一位银行业监管人士告诉记者,提高销售人员素质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在银行内部,销售端的客户经理有时也认为中台的产品研发有问题;“客户找销售员吵,销售员就跟产品部门的人吵。”前述在国有大行从事理财产品研发的人士说,一方面是客户经理本身不太理解产品设计,同时“他们也有指标”,维护客户资源的压力较大。
此前,上海银监局在监管中也发现,个人理财业务高速发展和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理财人员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销售人员对产品结构、潜在风险等缺乏了解。
“不过浦发行作出产品重组的安排,并非承认它自身有责,而是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分析说。
前述银行业内人士认为,浦发行的这几款理财产品设计本身无错。客户承担的风险是损失一年期定存的利息,税后约为2%左右,但可能博取16%的收益,8倍左右。“客户在质疑股票同涨同跌的概率较小时,是否也需要考虑,实现8倍投资收益的概率也较小呢?”
这位业内人士还透露,浦发行有一款于4月份到期的1年期理财产品,目前可以锁定的收益率已达到22%。可见高收益并非无法博取。
过去一年,各商业银行发行了大量理财产品。仅在上海,2007年前三季度实际发售个人理财产品777.88亿元,同比增长61.95%。其中很大部分将于2008年陆续到期。
“同时推出类似挂钩港股理财产品的大约有5家中资行,其他银行的产品基本为两年期,浦发是一年期,所以提前给客户做了投资者教育。”前述接近浦发行的知情人士说。
sosme

09-01-22 18:09

0
恐惧与贪婪于2007-12-12 22:43发表跟帖:
  --------------------------------------------------------------------------------------------------
  银行股和地产股已经严重的高估了.
sosme

09-01-22 18:09

0
逝水于2007-12-12 22:41发表跟帖:
  --------------------------------------------------------------------------------------------------
  感觉招商银行有走成头肩顶的嫌疑,准备撤了.
sosme

09-01-22 18:09

0
sosme于2007-11-30 21:17发表跟帖:
  --------------------------------------------------------------------------------------------------
  尹中立:银行股已到价值重估时
2007-11-22 尹中立 新京报

昨日的股市中,以银行股为代表的权重股成为空方主力,拖累指数下挫。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意味着对前一段时间银行股被片面高估的纠偏,中国股市中银行股的价值理应被重估。

有利条件渐趋消失

前一段导致银行股业绩飙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存贷利差增加。因为今年央行连续提高利率,但活期存款利率一直没有增加,同时,由于股市活跃,银行活期存款所占比例迅速增加,这点可以从M1的增涨速度超过M2的增涨速度中看出来(M1从2005年底的11%增加2007年10月的22%)。

第二个原因是非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卖基金的收入。从公开资料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今年前三季度卖基金所得都超过120亿元。因此,从银行公布的财务数据看,中间业务收入成倍增长。

上述两个原因其实都与股票市场直接相关。例如,为什么银行存款活期化?主要原因是老百姓将定期存款到期之后转为活期,以备炒股之用,如果股市不再有赚钱效应,活期存款的比例将迅速降低,M1将很快下降。从最近10年的历史数据看,M1持续在20%以上的时间都较短,因此,银行由于存款活期化所获得的收益将减少。当然,如果未来央行再提高贷款利率而不增加活期存款利率的话,银行利差还将增加。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今年第四季度,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银行贷款受到严格的约束,其增量将十分有限,不排除有下降的可能性,因此,第四季度的银行利差收入将环比大幅度减少已成为定局。

我们再看导致银行业绩增长的第二个原因———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它与股市行情的关系更加直接。但笔者断言,基金的销售将从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低潮期,2008年也难以再现2007年的辉煌,因此,2007年第四季度及2008年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同比及环比都将大幅度减少。

金融改革逼空泡沫

将银行的经营放在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大背景下考察,则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未来的金融改革趋势有两点是十分肯定的,一是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二是直接融资的比例将大幅度增加。接近4%的利差是银行业表现良好的基础,但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银行利差可能会降到2%左右。

直接融资的扩大又称为“脱媒”。在美国,“脱媒”过程经过了30年,银行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十分艰难和痛苦的煎熬,中国的银行业显然对此还毫无心理准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欧美国家的股票市场,市场对银行类公司的估值水平一般低于制造业,比新兴行业的估值更是低得多,一家上市公司一旦被市场认定为是银行类公司,定价水平将难以摆脱这个“魔咒”。

为什么这些市场的投资者对银行业有如此之成见?笔者认为,这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试错的结果。从理论上说,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国民经济的波动风险最后有很多都要转嫁到银行业,我国依然处在经济转轨阶段,经济改革的成本实际上有很多都要由银行承担,因此,银行要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是有疑问的。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上市之前,国家给它们剥离了数万亿的不良债权,动用国家外汇储备才勉强凑足了注册资本。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之大。

总之,银行的业绩将出现明显的拐点,随着国际市场上银行股的不断下跌,投资者也应该理性对待银行业和银行类股票了。
sosme

09-01-22 18:09

0
dvda2k于2007-11-27 11:38发表跟帖:
  --------------------------------------------------------------------------------------------------
  我估计仅有不超过1%的股民知道这样的优惠。
sosme

09-01-22 18:09

0
dvda2k于2007-11-27 11:37发表跟帖:
  --------------------------------------------------------------------------------------------------
  采灵姐姐,
第一:不知道民生银行的优惠活动是总行的,还是分行的,甚至是支行的
第二:民生的网点实在太少,中小城市基本没有,股民一般选择自己熟悉且方便的银行做托管,比如自己的工资卡或者存款所在银行
第三:将优惠活动的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客户是需要很高的成本的
第四:现在这个时候真的有点晚了
综上,吸引10%的托管基本不可能。能有10%的股民知道这样的优惠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仅有不超过1%的股民知道这样的优惠。
sosme

09-01-22 18:09

0
老馒头于2007-11-26 10:59发表跟帖:
  --------------------------------------------------------------------------------------------------
  民生银行行长王浵世介绍:民生银行的事业部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当中,改革的目的是要把四个重要的业务进行垂直式管理,包括资金、中小企业、公司银行和贸易融资。
sosme

09-01-22 18:09

0
采灵于2007-11-20 15:23发表跟帖:
  --------------------------------------------------------------------------------------------------
  今天去营业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如果选择民生银行为第三方存管银行,客户将立即获得以下优惠:
1、一大桶(5L)红蜻蜓大豆油
2、高于原保证金活期利息1.5倍
3、每年年费全免

假如沪深股市保证金余额以10000亿元计,民生银行此举能揽到10%的份额,而这部分余额又将有30%的余额存留余公司,按照70%的贷款上限,以5%的毛利计算:

沪深保证金总余额10%:10000*10%=1000(亿元)
保证金余额30%:1000*30%=300(亿元)
可增加贷款(70%):300*70%=210(亿元)
5%毛利:210*5%=10.5亿元

10.5亿元,再以60%为纯利则是增加利润6.3亿元,较今年3季度43亿元的净利润增加14.6%。

用常识做推算,看来这保证金真是一块大蛋糕。不过确定吗?

营业厅里摆在桌上的两大桶黄灿灿的大豆油好诱人哦,工作人员也说转托管银行并不麻烦,但为什么股民们去办理的人很少?是民生错过了最佳托管的办理时间吗?

sosme

09-01-22 18:09

0
sosme于2007-10-24 21:50发表跟帖:
  --------------------------------------------------------------------------------------------------
  老馒头君好:民生银行与花旗银行至少目前还没有可比性,毕竟所处发展阶段不一样。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