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南方汇通:走出苦难?(2007-08-14 转多彩)

09-01-22 15:19 2144次浏览
扬韬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投资家1968于2007-08-14 11:26发表主帖:
  --------------------------------------------------------------------------------------------------
  南方汇通(000920),其实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南车集团的大名如雷贯耳,市场一度盛传南车集团会通过南方汇通借壳上市。但上市公司一再否认,明确南车不会借壳上市,让人平添几分失望。其实,如果考察一下南方汇通走过的路,我们就能大致判断出,最起码,短期内,南车不会借壳汇通,因为,南方汇通似乎有更多的选择。

南方汇通前几年让大家眼球睁大的,是那个微硬盘项目。一度传出微硬盘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亿美元的消息。微硬盘项目,曾经让南方汇通在股市十分低迷的2003年年底-2004年年初,股价从8元涨到最高27元。但是,微硬盘项目随后泡沫崩裂,到2005年中期,股价居然跌回2.65元,跌幅高达90%!此一震荡,让南方汇通大伤元气,2006年年底,股价居然始终徘徊在3.5元附近。

微硬盘项目崩溃后,市场在整体上市背景下,开始憧憬南车集团借壳上市。几乎与此同时,南方汇通投入5年之久的复合渗透膜项目进入产出期,2007年1月,股价从3.5元起步开始上涨,5月中旬,股价居然达到12.4元,4个月的涨幅高达250%。但是,随着南方汇通明确否定南车集团借壳上市,再加上其2006年年报亏损,股票被实施特别风险处理提示,南方汇通变成了ST汇通,在第一季度进入的各路基金纷纷出货,7月中旬,股价跌回6元以下,原来曾经大规模持仓的基金几乎全线退出。2007年中报显示,除了上投摩根中国优势有所增仓,持股达到近300万股之外,华夏基金系统的1500万全面卖出,上投基金系列也减仓1200万股。南方汇通再次经历了一次磨难。

那么,这一次,南方汇通是不是就没戏了呢?

不是的。中报显示,公司每股收益达到0.02元,尽管微不足道,但毕竟摆脱了微硬盘的阴霾,实现了主业的持续盈利。中报显示,修理货车的收入2.54亿,利润率8.6%;新造货车的收入2.05亿,利润率21.6%,货车配件收入0.8亿,利润率2.8%。复合反渗透膜收入2556万,利润率高达43.96%。这就是企业的亮点:复合反渗透膜的销售收入不过占企业总收入的3.5%,但利润却占到11%。显然,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在形成。而货车修理和制造的低利润率由来已久,属于政策性的,在钢材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利润率低也可以理解。但想一下,南方汇通为铁道系统每年提供10亿元以上的货车制造、修理和配件提供,却几乎没有利润,就觉得南车集团这样做,实在有点过份?

少抱怨,看膜科技的项目吧。膜科技项目是公司2006年7月决定设立的,是在原来汇通源泉膜科技公司的基础上改造的。改造的目的,是让公司负责人蔡志奇等人持股20%。南方汇通持股42%,南车持股38%。2006年9月开始投入生产,到10月份,两个月时间,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净利润139万。公司很快意识到该项目开始进入产出期,所以,为了扩大市场,在2006年11月决定移师北京,成立时代沃顿膜科技公司。为了便于管理,原来的时代膜科技股权的95%转让给时代沃顿,使得时代膜科技变成时代沃顿的控股子公司,并从2007年6月开始合并报表。

2006年全年,膜材料销售收入1039万,主营利润552万, 净利润232万。2007年第一季度,该公司销售收入903万,净利润数据没有公布。但2007年中期显示,销售收入2556万,主营利润1123万,净利润580万。膜科技项目为公司贡献的净利润240万,占到中期净利润的35.5%。也就是说,公司净利润的三分之一已经来自于膜科技。

现在,如果我们单纯从销售收入来看,大致可以推算出来:2006年9月10月,月均收入160万。2006年10-12月,月均收入240万。2007年1-3月,月均收入301万。2007年4-6月,月均551万。相当于按照季度来算,每个季度的平均增长率是36%。如果未来一年的每季度增长率达到30%,则明年中期,每月销售收入将达到1500万以上,年度销售收入1.8亿以上,净利润4000万左右。对于这样的企业,给予100倍市盈率的估值是可能的,这企业价值将超过40亿。南方汇通持股42%,内在价值16亿,每股4元左右。当然,这是一个乐观的推测。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先看南方汇通的硬价值。

南方汇通持股海通证券1200万股,按照40元的价格计算,市值5亿元,每股1.2元。南方汇通的火车类资产每股2元左右,按照2倍市净率计算,合理定价为4元。因此,其硬通货的价值大约5元左右。实际上,2006年6月-2007年1月,完成股改之后的长达28个星期的时间里,南方汇通的平均价格就是3.5元。这个3.5元,是市场忽略海通证券投资、忽略微硬盘和没有考虑膜科技项目下的合理定位。也就是说,市场普遍认为,南方汇通的火车类资产的合理定价就是3.5元。当时的指数平稳位置是1600点。如今,股市达到4800点,上涨200%,物价指数也涨了5.6%,我们就算其火车类资产价值4元,是肯定合理的。加上海通证券的价格1.2元(注意,海通证券当前价格47.3元,本文分析将其定位为40元),则5.2元的价格就是铁价格。

今天,南方汇通收盘7.27元,相比铁价格高出2元。这个高出的2元溢价,包含这样两重因素:
第一,南车集团借壳上市或者净壳出让的价值。对这样一个大型国企控制下的企业,在央企整体上市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市场给予2元溢价,似乎太低了吧。为了保守,我们假设,市场只给1元的溢价,另外1元溢价来自于膜科技。
第二,膜科技已经进入回报期,市场如果将膜科技定位1元,则相当于膜科技总价值10亿元。按照膜科技当前业绩情况,预计全年实现净利润1200万元,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80倍,看起来有点高。但是,如果2008年净利润达到3000万,市盈率就降低为33倍。这个水平立即就显得低了。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假设,南方汇通整体上市预期隐含的价值是1元,膜科技隐含的价值是1元。则7.2元的价格就是相对合理的。即使股市跌,它也未必能跌到哪里去了。

它的爆炸性的题材还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卖出海通证券的股权,回收4亿多现金,每股收益将达到1元。这些回收的资金,将用于企业扩大膜科技项目或者其它项目。比如,企业曾经花1000万的代价买过一个一次性降解塑料的专利项目,但后来看看没什么希望,已经计提损失500万。这说明,企业一直有进军高科技领域的冲动。南车会不会最终以南方汇通为平台,专门运作高科技项目呢?如果这样,当前的总市值30亿,是不是就显得很低了呢?

当然,还有一个题材,就是取消ST的帽子。两大基金体系卖出3000万以上的流通盘,才导致股价下跌50%。现在,没有人再卖了,取消帽子后,基金反而会进来买,那对它的影响有多大呢?这就是对未来潜在冲击的东西。

有些人对南方汇通的膜科技不感冒,担心变成第二个微硬盘。应该不会的。微硬盘的项目和人才都是引进的,而膜科技的人才是自己培养的。引进的东西,本来就不牢靠。而膜科技的蔡志奇在南方汇通工作已经超过8年了,曾经评为企业十大杰出青年。这一次,经营团队20%的股份,估计主要是他和他的伙伴的。而且,蔡志奇在这个领域算得上是半个专家了。天津的国际博览会,他是执行委员会委员第一名。现在到北京去,过去三个季度来看,成长性十分显著。此外,微硬盘项目刚开始,就搞很大动静,要去国外上市,而膜科技,回头仔细查查,很少有报道,相当的低调。这正是潜龙在渊啊。至于膜科技是做什么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是环保产品,以后再说吧。

综合上述分析,7元附近是“相对安全”的。向上的空间则不好说。向下预计的极限跌幅1元。再极限,2元,跌到5元,是绝对价值超级低估的区域。换言之,如果股市崩盘,极限跌幅预计30%左右。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4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扬韬

09-01-22 15:19

0
恐惧与贪婪于2007-08-19 22:08发表跟帖:
  --------------------------------------------------------------------------------------------------
  极其幼稚的分析.
扬韬

09-01-22 15:19

0
招招得手于2007-08-17 11:53发表跟帖:
  --------------------------------------------------------------------------------------------------
  买入支持
扬韬

09-01-22 15:19

0
中国发展于2007-08-17 11:48发表跟帖:
  --------------------------------------------------------------------------------------------------
  汇通应该往铁路股上靠才是正道。

按以往做微硬盘的思路把汇通的膜科技捧起来,楼主思路要转换一下。

扬韬

09-01-22 15:19

0
中国发展于2007-08-17 09:06发表跟帖:
  --------------------------------------------------------------------------------------------------
  现在又是反渗透膜,和当年微硬盘一样地吹吧~~~
扬韬

09-01-22 15:19

0
老股民新人于2007-08-17 08:46发表跟帖: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扬韬

09-01-22 15:19

0
老股民新人于2007-08-17 08:40发表跟帖:  --------------------------------------------------------------------------------------------------  污水处理200亿膜市场国内企业仅占2% 

来源:《中国建设报》 / 时间:2006-10-12 19:49:29 

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年10月12日讯 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对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中国来讲至关重要,据建设部统计,我国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52%,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膜材料市场需求已达100亿元。经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70%以上,膜市场需求将高达200亿元,而且还将以年20%的速度递增。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国内污水处理核心技术膜材料却几乎全是欧、美、日的“舶来品”,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不到2%。专家呼吁:国内企业加速膜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膜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推广。
2006年对于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来说,是令人欣慰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国内市政、电力、石化、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节水减排消息频频传来:
市政:浙江慈溪市杭州湾新区采用双膜法完成50000吨/日的海水淡化。 
钢铁:太原钢铁公司采用双膜法完成了72000吨/日的炼钢废水回用; 
石油:辽河油田采用双膜法实现了4800吨/日的炼油废水回用; 
电力:中国华能玉环电厂采用双膜法实现30000吨/日的海水淡化工程; 
膜、膜、膜,到底是“膜”还是“魔”?怎么就像变“魔术”般,既能让海水淡化,又能让工业污水再生利用,还能制作纯净水?
污水处理“膜”当其冲
膜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学材料,既有分离、浓缩、净化和脱盐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等特征,由于它是有机材料,即使废弃后也可以降解,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超纯净水等行业,尤其在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膜技术已被公认为21世纪一项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世界膜组件成套设备和膜工程的市场已达到数百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以20%的幅度递增,膜技术因此也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国内膜市场,主要缘自于膜的三大应用: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以及净化水。
海水淡化: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2005年10月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定,“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在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项目作为工业冷却水;已有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对现有的供水设备进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业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岛建设一批万吨、十万吨以上规模,专门用于城市居民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并且在规定里,对沿海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城市、规模、时间都做了明确的规划和部署。按此规划,到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总量将从现在的4万吨/日上升到80~100万吨/日,总投资将达136~180亿元,其中膜及膜组件就占到总投资的30%~40%。
污水再生利用:2005年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十一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明确指出要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实现“增产不增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工业废水资源利用,让处理后的废水再回用于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工业用纯净水的又是膜技术。因此,“十一五”期间,工业废水回用是构成膜市场增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净化水:由于我国的自来水厂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处理工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增长,供城市自来水厂的水系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传统处理工艺对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根本无能为力。而膜分离技术却能去除水中的这些有毒有害物质,这也是为什么净水器、纯水机会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楼堂馆所的原因。
然而,在国内炙手可热的巨大市场面前,一位膜材料业内权威却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膜市场几乎全是舶来品,2005年膜市场高达100亿元,但国内企业仅占到2%左右。”
国企低迷原因何在
水处理领域应用最广的反渗透膜,其原材料被国外化学巨头所垄断,目前全球被美、日、西欧等少数国家垄断,国内市场主要被美国陶氏化学、科氏、海得能、日东电工、日本旭化成以及日本东丽等几家公司瓜分,国内从事于反渗透膜的企业有一两家,但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形成产业化,性能和国外的膜无法相比。目前国内市场超滤膜已经逐渐替代进口,中国蓝星水处理、杭州水处理中心、汇通源泉以及天津膜天等企业能够生产,并且在许多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但这种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的市场以及应用领域相比,相差甚远。
我国从事膜材料、膜组件、膜与水处理工程的企业大约有600家左右,其中生产型企业只有1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公司不到20家,不管是生产型的还是工程型的,销售额过亿元的不到10家,大多以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居多,和国外膜工业相比,我国膜工业呈现技术水平低、膜品种少、产业规模小、应用领域窄、行业管理薄弱等特点。
这么薄弱的队伍又如何能应对国际大公司的竞争呢?其处境可想而知。
因此,今年春夏,有三家企业选择了走捷径,另找“奶妈”,把企业做价卖给了国际大公司,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这三个并购是:美国陶氏化学收购浙江欧美;德国西门子收购北京赛恩斯特;美国ITT收购上海恒通。被收购的这几家企业都是膜与水处理的龙头企业,产值基本都过亿,业绩也不凡,为什么还要卖掉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总沉重地对笔者说:“业界都认为我们做的很好,工程多的做不过来,但实际的情况是工程愈多,我们压力越大,包袱越重,从政府那又得不到资金支持,卖给老外实属无奈啊!”这位老总又说了一句伤感却又令人深思的话:“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养呢?” 
扶植国企势在必行
看来,资金是制约膜与水处理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道坎。
水处理工程不管是工业废水回用,还是海水淡化,投资额少则1000万~2000万,多则几个亿,目前,绝大多数水处理项目发包方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基本采用“1.8.1”、“2.8”或者“3.3.3.1”付款方式:即签合同先付总额的10%用于启动资金,工程完工再付80%,设备运营一年,运行平稳、出水正常再付剩余的10%。试想,一个一亿元的水处理项目,水处理工程企业只能拿到1000万启动资金,用于全部的购买膜材料和设备,其余的90%就只能等竣工后方可拿到。而不管是海水淡化还是污水处理工程,一般工程企业的利润在15%左右,那么一个亿的项目仅成本就需80%~90%,也就是需要动用8000万-9000万的流动资金,才能使整个工程顺利完工,这对于我国现有水平的一个中等规模的膜工程企业来说,如同过“鬼门关”,承接这么一个项目多少带点赌博性质,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另外,污水处理企业近几年才出现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即使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没有太多的资金积累。正因如此,在国内目前5000万元规模以上的大中型污水处理项目的招标中,最后竞标几乎全成了国际大公司即“洋人”之间的角逐和竞争。
政策倾斜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膜与水处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甲方掌控资金。政府不断加大污水处理的投资,但投资的方向永远都是需要水处理的发包方,即用于地方政府的市政水处理或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废水回用,不可能把资金投入到工程公司,即施工方。而在发包方和施工方的合同洽谈中,往往付款方式由甲方即发包方来敲定。
第二,重科研轻产业。长期以来国家在膜与水处理领域的科研经费只倾斜于高校和院所,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并没有很大的投入。
第三,重国有轻民营。不管是国家发改委还是国家科技部设立的膜与水处理课题,多年来,基本都投向国有院所或者国有企业,而我国的膜产业队伍却是以民营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力军。
第四,重眼前轻长远。相对于国家在电信、电力、石油等这些能够给国家创造巨大利润领域的投资,国家对膜与水处理领域的投资明显偏少,因为膜与水处理是一个短时间看不见效益的行业,虽然它能使我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它创造的利润相比上述产业却少的多。
令人欣喜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计划纲要》中,已经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综合节水、海水淡化列为优先发展主题,其中把膜技术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另外,代表着国家膜与水处理科研和应用最高水平的“国家环境保护膜技术工程中心”也成立了,并且以国内膜与水处理龙头企业中国蓝星为技术依托单位,相信这一系列行动,会加快我国膜产业的发展步伐,早日赶超世界水平。 
扬韬

09-01-22 15:19

0
老股民新人于2007-08-17 08:38发表跟帖:
  --------------------------------------------------------------------------------------------------
  贵州汇通源泉复合反渗透膜热销海外市场
慧聪网 2005年9月12日8时10分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我国目前唯一生产卷式反渗透膜企业———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海外订单直线上升,仅台湾的销售量就超过600万元人民币,近期不断有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到企业考察洽谈。截至上半年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1100多万元。

据公司总经理蔡志奇介绍,被称为“21世纪水处理技术”的膜技术,是当前水工业最有发展前途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反渗透漠进行海水脱盐淡化、生活污水净化、工业废水回收利用等,在防止二次污染、降低能耗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贵阳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反渗透膜研发生产项目得到国家计委专项国债资金支持,2001年全套引进了美国复合膜大规模生产线和工业化工艺技术。随后在美国资深膜技术专家的深度参与下,公司科技人员通过承担并完成科技部及贵州省科技厅的“火炬计划”和“863”项目,对膜生产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对功能膜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改性、膜配方的设计和优化、成膜机理、膜制备工艺开发及优化等核心技术,进行深入的自主创新性研究与开发,成功地实现了超低压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和低污染复合反渗透膜的批量生产,打破了我国反渗透膜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汇通源泉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复合反渗透膜生产基地,具备较强的膜研发能力,有一个装备完善的膜实验室及一批膜技术专家,在产品不断拓展延伸的同时保证了向客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汇通源泉开发生产的膜产品及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行业、医疗制药、市政供水处理、工业用高纯水、锅炉补水、海水淡化、电子行业超纯水、废水的处理与回用、物料浓缩提纯及农业灌溉等多种行业。

日前,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及公司系列反渗透膜产品顺利通过了美国食品类产品权威认证,即“NSF”认证。这是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继2003年通过ISO9001(2000)认证之后,通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国际权威认证,它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志强
扬韬

09-01-22 15:19

0
罂粟花开于2007-08-17 08:24发表跟帖:
  --------------------------------------------------------------------------------------------------
  关注
扬韬

09-01-22 15:19

0
白居易007于2007-08-15 22:05发表跟帖:
  --------------------------------------------------------------------------------------------------
  金黔在线讯高盐水、污水等经拦截、病毒细菌化处理后,竟能成为人们日常饮用的纯净水和工业用高纯水。这是南方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反渗透膜的神奇功效。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国惟一的国产化、工业化生产复合反渗透膜的厂商。

本月中旬在筑召开的高性能复合反渗透膜国产化技术研讨会上,汇通源泉生产的复合膜引起国内专家广泛关注。他们认为,我国工业膜技术长期依赖进口,成本非常高,南方源泉的膜技术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升了我国民族膜工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

皆指出,汇通源泉作为中国最大的反渗透膜元件和技术制造商,目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何尽快将制膜、装备技术、用膜打造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实现复合反渗透膜产业链的国产化,是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这对于提升贵州高新技术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国民族工业品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膜产品及技术已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医疗制药、市政供水处理、工业用高纯水、锅炉补水、海水淡化、电子行业超纯水、物料浓缩提纯等多种行业。2003年实现了批量生产,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作者:宋黔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扬韬

09-01-22 15:19

0
伊人i于2007-08-15 21:13发表跟帖:
  --------------------------------------------------------------------------------------------------
  可以重点关注一下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