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信手乱弹(2004-08-11 转多彩)

09-01-22 14:20 1272次浏览
firstz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firstz于2004-08-11 10:51发表主帖:
  --------------------------------------------------------------------------------------------------
  信手乱弹

1. 市场的症结
2. 慧剑

一.市场的症结
目前的市场反复低迷无庸置疑,然而并非是由于外围资金的缺乏而形成的结果。最主要的市场做多力量,基金手持的现金即有500亿元以上,平均仓位也仅在65%左右,虽然不是55%的历史最低点,但是基金组合中的战略性筹码的调整余地倒也并不多;市场在这个区域反复上演上涨放量、下跌缩量,本身的信号是抖落了高位的历史套牢筹码,使之重新形成低位筹码堆集,而强有力的中线品种重心基本稳定或者抬高,其中应该有新设基金的贡献良多。毕竟相对于目前的市场规模,估值偏低的核心资产仅占到20至30%的市场份额,而基金的整体规模已经与之相当,基金经理作为博奕个体,局部调整仓位或者还有可能,大规模的出局未免太过后知后觉,在反复地量水平也无法顺利回补抛空的筹码。
市场主要的隐忧是券商困境的加剧,随着媒体扒粪运动的深入,券商的信用度急剧下降,由于资金链问题恶化,其资产质量的下降应该要远远超过指数下跌的幅度。目前的券商在2003年或多或少已经完成了资产配置上的调整布局,在一些核心资产上往往形成券商与基金的交互持股,一些新晋券商的选股理念与基金基本一致,如世纪证券甚至以十大核心资产股作为其自营的招牌所在。不过当行情下跌的博奕或自己的资金链遇到问题时,券商可能优先会选择这些流动性良好的筹码套现,是核心资产的极不稳定因素。然而,券商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已经是生存权问题,管理层在不同场合已经发出了适当放宽的信号,例如对国债回购欠库回补的期限由3天放宽到180天;券商集合受托理财业务的重新启动和对保底条款的政策放松;企业年金和社保资金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向券商打开了大门。可以预期,最坏的状况已经过去。一些券商仍然会有旧庄股时代的遗产形成反复抛压,但是对市场的冲击力不断减少。
此外,市场对超大盘海归股回归如中粮、中石油之类的扩容预期相当敏感,但是目前的市场在实践上似乎并不太担心超大盘股的扩容问题,例如联通的配股和宝钢的整体上市,是作为个股利好来处理的。此外,管理层在8月份暂停扩容,证监会的搬迁或者不是主要原因,有观点认为可能是为超级大盘股发行扫清道路,但缺乏有力的证据。除了相关公司已经澄清上市事宜,实际上在七月之后的过会率就已经明显下降了33个百分点,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相当充分的个股如首创置业的海归,北京巴士的增发方案均被否决,多多少少让当事人有些意外。期间市场的融资功能出现明显的退化,类似济南钢铁、桂柳工、帝贤之类的低市盈率融资个股迅速跌破了发行价格,大量的品种跌破或已接近净资产,将迫使发行人和承销人重新考虑融资方案和发行时机,7月15日有五家已过会公司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也是市场首开先河之举。
不过,市场价值投资体系的混乱仍然制约了新资金的选择,可以说,市场从未以如此严格的要求来筛选上市公司,新设基金在第二季度的建仓相当谨慎和迟疑,市场资金在诚信危机下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安全边际来实践长期价值投资。据说,巴菲特对于循环高点的周期性行业个股只愿意出到6倍的市盈率,而目前的主流蓝筹则大约分布于8倍至12倍的动态市盈率附近,但是在基金相互博奕和战略性筹码相对有限的局面下,显然已不具备整体的向下引力。不过,并不排斥其他定位较高的板块向下靠拢,例如短线游资充斥的中小板次新、前期暴炒的高科技股。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上证180指数和深证100指数在6月29日之后均要强过对应的综合指数,且未创出新低,期间主要的指数性蓝筹占据了市场成交的大量份额,说明以基金为主的主流资金博奕中,稳定的力量占据了上风,或者说补仓要高于出逃。但是,下跌空间的有限也并不意味着上涨空间的打开,例如此次科技股的下跌,我们注意到600460、000050、000725、600584之类的品种领跌,其实是在上半年建仓的以基金或价值投资型券商为主的资金力量,这种相对稳定的力量杀跌到建仓成本区域,我个人认为是对科技股板块现有价值定位的颠覆,说明现有基金在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对一个可能摆脱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成长性板块进行估值,其潜台词是动态成长性更加不及的次新股品种可能仍须面对严酷的重新定位。不过,我们认为,这恰恰是市场投资理念加速向国际化接轨的一种标志,包括市场曾经盛行的ST资产重组概念,轻骑在A、B股市场的复牌走势大异其趣,记得数年前偶与一位资深投资家对话时,他认为,QFII进入中国,一定不会选择高科技,而是选择中国的成长性基础产业与资源性个股,因为,科技从来不是中国企业的长项,其市场估值水平与成长性相比是严重高估的。三年过去了,这番话基本得到了市场验证。
那么,对新进入的市场资金而言,必须寻找市盈率低于市场平均估值、成长性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品种,或者树立另外一种可以摆脱现有价值框架的定位体系并且得到市场认可,例如哈尔滨啤酒的并购战,AB公司的“门票”价格就高达50倍市盈率,不能排除目前市场资金对002024的炒做,除了成长性因素,可能还包括对营销网络的估值溢价;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市场对酒类、医药品种的估值似乎采用了另外的基准,带有龙头品牌效应的品种能够定位于20倍左右的动态市盈率,并且成为消费升级概念的首选。不过,经历了屡屡创伤的市场,对于新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探索能否认可,还不得而知。毕竟,曾经辉煌一时的汽车、手机的消费概念在行业增长未达到拐点时,就已经被市场抛弃了。
(今天遇到眼兄,醒觉太久没上来了,刚好抽空随便想想,写些东西充数,最近时间都不太固定,只能边写边想,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不妨指正。)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2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firstz

09-01-22 14:20

0
firstz于2004-08-11 14:41发表跟帖:
  --------------------------------------------------------------------------------------------------
  不,偶不认为会有所谓10倍到30倍的大牛市的,其实际意义可能类似今年上半年的行情,走了一圈之后,蓝筹的绝对价格提高了,但动态市盈率在下降;而垃圾股或者高估的品种还是走的反复下降通道,市盈率也在下降。在蓝筹比较明显的博奕情况下,加上安全边际,可能也就是从8倍到12倍、10倍到15倍的过程。另一方面,偶不会存在先入为主的观点,偶认为低估并没有用,必须有大资金认为低估才有用。
firstz

09-01-22 14:20

0
周公解梦于2004-08-11 14:39发表跟帖:
  --------------------------------------------------------------------------------------------------
  学
firstz

09-01-22 14:20

0
信雅达于2004-08-11 14:31发表跟帖:
  --------------------------------------------------------------------------------------------------
  之所以会跟朋友谈到做空机制问题,也是因为看到内部资料讲到最近上面对证券法出台背景已经有所检讨,可能证券法的修改版本会涉及到这一问题。中国股市在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逐渐会真正向国际接轨。
个人以为如果做空机制得以建立,很可能会给股市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至少人们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目前基金的价值投资理念是一种泛价值投资的理念。对基金投资的组合发现,一方面基金会对个别品种进行反复、散户式的炒作,一方面又在个别品种上若干年持股不动。价值投资只不过是基金为自己的拙劣投资水平找到的一件遮羞布而已。而一旦做空机制得以建立,建立在个股实际投资价值基础上,以财务数据分析为手段的基本分析或定价分析会大行其道,而股价的波动大体会围绕股票自身的价值中枢上下波动:)
firstz

09-01-22 14:20

0
今夜踏月而来于2004-08-11 14:19发表跟帖:
  --------------------------------------------------------------------------------------------------
  迷你市场和大型市场对于资金的扩张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大型市场短期内市场流入或
流出从比例来说,都是有限的.从风险爱好者在社会中比例的角度,中国股市己不小了,再大规模扩张的余地并不大.沪深未来即便再有大牛市,估计也只会是从平均10倍涨到30倍,再出现60倍的天价恐怕是永远的梦了.
如果是绝对的优质资产,那当然是需求无限,问题是宝钢现价所谓的优质不过是相对优质,它的需求还是有限的.
至于个别股票的低估或高估,我想股市任何时点都有这种股票,即便在2200的泡沫区,问题的实质在于真正低估的未必就是你认为低估的,所以这才有选时一说,本质上选时就是选择安全空间----用系统性安全来弥补个股选择的风险.
firstz

09-01-22 14:20

0
firstz于2004-08-11 14:16发表跟帖:
  --------------------------------------------------------------------------------------------------
  谢谢小妹提供的信息。
个别板块如次新的杀跌动能看来还比较充裕,总体上偶认为与去年底的情况可能会比较类似,亦不排除创出综指新低,作为筑底过程的一部分。记得当时杀跌能量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老庄如 600090600757 之类,一部分是ST,另一部分是短资炒做失败的次新股。但是后来的几朵金花基本已经止跌回稳,部分品种开始独立性的走势,另一部分是短资快速拉高的 600073 之类,非常吸引眼球。
firstz

09-01-22 14:20

0
firstz于2004-08-11 13:59发表跟帖:
  --------------------------------------------------------------------------------------------------
  信兄说的,可能是与ETF配套的做空问题罢,愚见以为目前作为新生事物,ETF的做空还提不到日程表,以尚主席的风格,应该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因此,有基金公司认为,没有做空机制的ETF,只是加多了一个市场工具,套利是无从说起。
另一方面,偶认为,有没有做空机制,其实只是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而已,不影响市场运动的实质。在实践中,无论是做多或是做空,都是存在典范效应的,真正的底其实就是砸出来的,砸到砸不下去、不得不回补的时候。
踏月兄好久不见,宝钢是否应该畏惧200个亿的扩容,正如市场是否应该畏惧其他超级大盘一样。偶想举一个例子, 200725 的增发扩容规模多达19。2个亿,当时深B的盘子才有多大,好象也就200个亿罢,但是没有出现雪崩。资本市场就是用来融资的,优质资产的扩容只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投资者,而不是原有的投资者用脚投票,跑路先。如果从市场封闭的角度来说,每一次融资就是抽血,但市场是开放和不断成长的。如果以国际性的角度来考虑,是否已经出现了低估的板块或品种,偶认为结果大致是肯定的,尤其是市场本身在处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记得有研究报告提出,下半年A股的先导指数应该是恒指,在上半年恒指对应宏观调控的反应提前了一个多月。
firstz

09-01-22 14:20

0
窈窕妹于2004-08-11 13:31发表跟帖:
  --------------------------------------------------------------------------------------------------
  F兄这里既然提到宝钢,偶就来评一下,刚好今天有人问过偶,偶顺手把说过的转过来

宝钢股份定向增发方案大致情况

1、整体上市,将宝钢集团在股份公司之外的资产全部装入股份公司中去,大致有280亿资产;

2、采用定向增发模式,50%定向增发给大股东即集团公司,另50%定向增发给流通股东(流通股持有人有优先认购权);增发价是关键,外界给宝钢集团很大的压力,中金和证监会都在压宝钢,而宝钢集团认为即使境外上市价格也不会低于6元。可能会是之前30个交易日的85%的均价(之前30个交易日的均价是6.475元,85%是5.5元)作为增发价;

3、另一个关键是此次280亿资产的质量。此次280亿资产中包括:上钢一厂的不锈钢项目(该项目每月毛利6亿至7亿元)、上钢三厂的薄板、上钢五厂的特钢,这些项目都是今年或去年投产,而前几年原材料的成本很低,所以这些项目的成本较低。据说,这280亿资产的质量不亚于甚至还高于宝钢股份( 600019 [行情-资料])(据说有50多亿利润),宝钢股份今年是实际税后利润是每股0.80元(实际报也应该在0.70元以上);

4、定向增发之后还有送股;

5、谢企华今年上调中央,所以有可能不会多隐瞒利润;

6、该增发方案中性偏好

----------------------------

以下为我的评论

而宝钢集团认为即使境外上市价格也不会低于6元——这句话是问题所在。那么现在要搞清楚这是什么媒体上什么人做的评论。

境外上市是在哪里上市呢?凭什么定这个6元呢?
咱们远的不比,仅仅跟同一市场的同类股票比,例如 000898 。如果仅凭市盈率对比,去年年底898的市盈率是5.53/0.48=11.52
19号的市盈率是7.07/0.56=12.62。可见市场从价值定位角度给他们的价格都是比较公平的。
而去年同期12月31日898的H股的收盘价是4.2元,即当时H股0347的市盈率为4.2/0.48=8.75。

目前0347的价格为(8月10日收盘价)2.75。今年中期898的每股收益为0.23。因此,估计今年年底每股收益大致与去年差不多,理论上讲今年年底的市盈率应与去年年底差不多,但股价下跌近35%。

假设19号也有H股,那么去年年底港股价格给予的定位也是以8.75为参照,那么当时宝钢股份H股的价格应在4.9。假设今年H股下跌因素刨除,还以8.75给19号的H股定位,那么其价格应为8.75*0.7=6.12元。

如此看来,19号所说的境外市场上市价格应在6元附近是指在香港主板上市,且其进行定位的时候是以去年年底香港市场给H股钢铁股的定位为参照的。
然而事实上目前市场价格下跌了35%,因此,如果按照当前市场情绪给定位的话应该是3.9元。

注:计算当中设计到的汇率未折合统一的问题就当是误差吧,因为误差很小,所以不必太在意。1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06——1.07元。
firstz

09-01-22 14:20

0
窈窕妹于2004-08-11 12:41发表跟帖:
  --------------------------------------------------------------------------------------------------
  遥闻琴声,来探详实。
原来是F兄新编的曲子

嘿嘿。。。。。。
firstz

09-01-22 14:20

0
miniholder于2004-08-11 12:13发表跟帖:
  --------------------------------------------------------------------------------------------------
  总体看,中小劵商走的是一条熊市不归路,现在只不过是下跌中继。
firstz

09-01-22 14:20

0
miniholder于2004-08-11 11:53发表跟帖:
  --------------------------------------------------------------------------------------------------
  空间有限则时间延长。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