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口强度于2003-12-26 19:56发表跟帖:
--------------------------------------------------------------------------------------------------
那俺就再说说俺实际知道的事情。
水泥的最大消耗是在城市基建项目上,而很多的城市出于环保考虑已经禁止在市区内现场拌制混凝土。那么所有市区的建筑采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福州已经这样做几年了) 商品混凝土是什么概念,就是由施工方提供混凝土的技术参数技术,由商品混凝土公司统一拌制,再由混凝土罐车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那一意味什么呢,也就是大宗的水泥其实不是送到工地而是商品混凝土的搅拌站。当地的水泥厂家也必须有短途运输的费用发生。而且外地水泥的运输过程中的装卸和临时周转仓库的费用都没有了。 为什么呢,因为搅拌站用的不是我们见到的普通包装的水泥,他们用的是罐车运输的散装水泥,是没有包装袋的水泥。
不少大的水泥厂家都有水泥专用线,或者采用船运的方式,所以远距离部分费用其实占整个水泥的运输和周转过程很小。水泥运输环节费用发生最大的是期间的装卸和周转的临时仓库的费用。
海螺水泥厂家的销售方式非常的灵活,对于靠近铁路的稍大用户可以直接向厂家订货,好像是(500吨)以上,这样一来,免去了所有中间商和转运及贮存的成本。所以以这样方式到现场的价格接近当地同类水泥的出厂价。我接触的一个私人老板有这样进过。对于一个项目来说,500吨,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很多企业由于面临竞争,他们的灵活应变措施远非外人能够想象。
对于高强水泥过去的确存在一定的暴利,但是这种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少的。所以生产高强水泥的厂商往往还经营着很多类似的建筑产品。而且从目前房地产商的角度来看,竞争的残酷,使他们对成本的压缩更达到了一个极至的阶段。对于特种要求,他们最先考虑的是使用外加剂(比如早强剂,缓凝剂,和微膨胀剂等等)设计院也是这样的态度,因为是最经济的。而且就业主来说,能不用尽量不用。俺使用过的快干高强混凝土,每吨的造价高达2800元。今年又有一家开始投产,目前福州市场的价格已经在2200左右。
所以商家所能采取的方式是业外人士无法想象的,要是运输费用能够成为主要的瓶颈,那么国际贸易就是一潭死水。其实不是这样,越高效流动和具有活力的市场就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运输不能成为主要瓶颈。
当然水泥由于保质期这样的特定因素,国际运距离的贸易有一定障隘。
对于当地收购贴标的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大的误解,大厂有成熟的大窑,所以生产出来的水泥在安定性等等的重要技术指标方面是小窑无法望及的。所以他们如果认为当地的粉末设备过关的话,会收购当地的水泥厂进行熟料的粉磨。而大牌的厂家根本不用当地小厂的粉磨设备。我知道的,福建的龙头品牌炼石水泥就在福州近郊自己建了一个粉磨站。因为炼石的矿也在外地(省内)
据我目前接触的情况,海螺没有在福建收购计划,目前全是原产地的。因为很好辨识,海螺水泥拌制的混凝土要比一般的混凝土颜色更深一些。 至少福州地区是这样。
由于近年环保意识的上升,目前小厂已经停止以往的小窑作业,它们做的只是加工熟料。
^_^ 写的很累,还有很多没写。其实处于企业的人看问题和分析师看问题差距意外的非常之大。
就盈利这个问题来说,一般的企业是非常不愿意体现利润的。因为这意味着非常重的税。而在股权严重割裂的中国市场,上市公司更有不体现利润的一百个理由。但是为什么依然体现出利润呢,我想,最后的目标绝对不是回报股东,那么是什么呢,炒作,在融资~~~~~~~~~。反正给谁,也不能给股东(特别是二级市场的股东)这也是我们没有连续10年成长的公司,一家都没有。有的只是最笨蛋的在最后接棒的,广大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善良投资者的一次又一次的无奈和唏嘘。
呵呵,俺的观点一向偏激,但是希望兄台基本面研究的时候能听到一些另外的“声音”。呵呵
从不同角度看,结果往往,但是兄台的预测在实战方面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所以,俺会学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