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人家于2004-01-09 20:08发表跟帖:
--------------------------------------------------------------------------------------------------
在日前召开的
江淮汽车商务大会上,记者获悉,今年江淮集团年产销汽车总量将突破10万辆。今年前11个月,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累计达53.96亿元,销售收入连续14年保持50%以上的发展速度。
目前,江淮产品已经涵盖客车、客车专用底盘、轻卡及重卡全系列商用车型谱。2003年,江淮客车专用底盘销量实现“八连冠”,江淮JAC轻卡销量将突破5.5万辆,名列中国轻卡前三甲,并创下53.3%的再购率。江淮瑞风商务车今年销量也突破1.5万辆。江淮集团今年累积向海外市场出口汽车2616辆,其中轻卡2363辆,继续蝉联“中国轻卡出口第一企业”桂冠。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大型企业排名中,江淮集团名列第155位,在2003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269位。
已经超额完成了今年的任务!!
先做全 再做大
□本报记者 刘小勇
9月18日,深市发布公告,江淮受让安凯28.12%的股份,安徽这两大汽车集团的资产整合进入实质性阶段;10月18日,江淮瑞风商务车今年第1万辆下线,同日,江淮和安凯两大集团联合举办职工运动会,以一种文化味很浓的方式向社会宣告整合的成果;到10月底,江淮汽车销量突破7.6万辆,超过去年全年水平;9月和10月,江淮汽车月销连续突破1万辆;10月28日,江淮重卡格尔发批量下线,并与
招商银行签订重卡信贷购车协议书。江淮这一系列令人兴奋的事,并没有冲淡当家人内心深处的危机意识。当记者祝贺董事长左延安喜事不断时,他却说:“与其说我们喜事不断,不如说我们是在冲刺。”
联想到格尔发下线时破墙而出的别致创意和格尔发(gallop)“疾弛、奔腾”的英文含义,我们不难感觉到江淮确实在朝着一个宏伟而神圣的目标加速冲刺。
纵向比加速度令人惊喜
江淮与自己相比,发展势头是十分迅猛的。1990年,江淮只有953辆的产量。在此后长达13年的时间里,江淮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产销均突破7万辆,在全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中排名第11位。1993年一年产销过万辆,1998年半年产销过1万辆,2003年一个月产销过万辆———这就是江淮的加速度。
从产品结构来看,江淮也由原来的客车底盘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客车底盘和整车、轻卡和重卡、商务车、零部件并举的格局,而且整车已超过传统产品底盘的销售量。如果加上安凯,产品型谱上则又增加了轻客、中客、大客和豪华客车的强大阵容。
横向看比较优势很难得
江淮最难得的,也许不是自身50%的增长速度,而是其在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当的竞争力,比如客车专用底盘在全国做得最好,轻卡今年已做到行业第三,安凯的高档客车技术国内一流,刚刚下线的格尔发又占据了国内重卡的高端市场。2002年以来,已有4200辆JAC轻卡出口国外。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江淮响亮地提出了打造一流商用车基地的口号,而江淮与安凯的整合加上格尔发的面市,正是朝着这一宏伟目标迈出的两大步。这两步的跨出,使江淮的产品一下子扩大到1-50吨载货车、6-12米客车专用底盘、6-280万元的客车、7-12座商务车、车桥和变速箱等零部件的范围。这样全系列的商用车产品结构在全国各大汽车企业集团中也算独此一份了。
对于一流商用车基地的含义,总经理安进的解释是,在国内,每一个产品门类都在行业里有比较靠前的位置;在国际,江淮虽不指望在各个方面都做到国际一流,但肯定在国际市场上能找到江淮发挥优势的地方。
中国生产重卡的企业现在已有18家,重卡可以说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车种之一。江淮义无返顾地杀入这一领地,表明了其打造一流商用车基地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表露出江淮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即做大之前先做全。
离开第10名左右的敏感排名,江淮必须尽快做大
凭心而论,在汽车行业里,江淮发展的政策环境、可利用的工业和人文资源以及自身的基础都不算好,有些方面甚至比别人差得很多,就像三国中的蜀国。但江淮在市场谋略上并不能输给别人,董事长左延安就有小诸葛之美称。正是后天的努力弥补了先天的不足,使江淮得以在中国汽车工业大家庭中占居第11的位置(与安凯整合后,进前10名应该没问题)。
但是,中国的汽车工业最终能容得下几大集团呢?根据美国和日本的先例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分析,可能也就在10家左右。所以,江淮正好处在这种生存考验的边缘。这也许就是江淮的领导人在这么好的发展形势面前仍然如履薄冰的根本原因。江淮急需做大,而打造一流的商用车基地便是其第一目标。
其实江淮进军重卡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左延安对记者说的那样:“现在企业每走一步风险都很大,但不抓住最后的机会一搏,可能连冒风险的机会都没有了。”总经理安进也清醒地说:“现在推出任何一个新的产品,想不受到市场的挤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其实你受挤压的同时也在挤压别人。”他还直言不讳地在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们宣布,瑞风在商务车领域所发起的价格冲击一定会在格尔发重卡上重演。他认为到今年底,格尔发重卡国产化能达到40%以上,明年会进一步提高。记者发现,在格尔发下线的现场,展出了该产品的主要国产化零部件,其比例已达60%。可以预见,格尔发国产化的车型会很快投放市场,其价格也会大幅下降,去参与斯太尔平台的竞争,争抢更大的重卡市场份额。安总自信地说,格尔发1万辆的能力在2~3年内应该能够达产。看来江淮在占据新产品领地的同时,已经在谋求量的突破了。毕竟江淮要做大,首先要做大商用车。
客观地讲,如果没有轿车,江淮加上安凯要在全行业的排名有大的提升,是很难的。北京现代凭一个索那塔便在一夜之间将销售额轻松做到了100亿以上,而江淮同样与现代合作,先做客车,后做商务车,现在又做重卡,每个项目合作得都相当成功。但江淮却难有北京现代这样的福分,江淮所有产品加起来也不过50亿元,加上安凯,销售额约在70多亿元。
在格尔发下线仪式上,省委书记王太华携安徽省和合肥市党政领导十几人到场,省委常委就有好几个。这也许是对江淮集团经济贡献度在安徽省排第四、在合肥市排第一的现状的一种重视,也许是对江淮成功整合安徽省汽车工业的一种无声的肯定,也许是在表达对江淮进一步做大做强更高的希望。细心的人们发现,江淮瑞风的生产线水平和规模与一个轿车厂也差不了多少。
江淮总经理安进表示,江淮要争取成为安徽第一个过100亿的企业。我们真心希望新江淮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心想事成。
《中国汽车报》(2003年11月4日第17版)
惜乎上市太晚,如果在五六年前上市,以此成长性,早就炒上天了。另外此股目前的规模作为汽车股这一资本密集行业,仍属太小,有强烈股本扩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