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顶一下明天开始学。。。
0
十分感谢!!!!!
0
cdrhbl 只看该作者(-1) 2009-01-19 22:32】 楼主,请问练功时需要环境的配合吗,以及每日练功的时间是早晚各一次还是怎样,谢谢!!
对环境要求不高,有一米见方就行,5-10分钟内没人打扰就很好了,一天两次,根据自己时间来定,弹性越大越容易坚持.
1
你俩相互消耗一下,就平衡了;)
[引用原文已无法访问]
0
楼主,请问练功时需要环境的配合吗,以及每日练功的时间是早晚各一次还是怎样,谢谢!!
0
【 · 原创: 空山寂寂 只看该作者(-1) 2009-01-19 22:11】 能推荐个适合女性的功法不。
女子练养生桩就很好,我老婆练了两年,还有一年易筋经,现在她的身体素质全面超过我了,我得赶快追她,不然太没面子了.
0
抛转引来了玉!
多谢本命大哥把俺偶像的论述发表!养生桩贵在坚持!但许多电脑工作者长时伏案,没有时间坚持,真是可惜了.
0
能推荐个适合女性的功法不。
2
论桩功与四形
王芗斋先生晚年著作
前 言
站桩是大成拳的基本功。持桩之法有行站坐卧之分,持桩之目的是为了培育内劲。内劲培育至何种程度始为有得,须有其检验依据。本文即拟将持桩之效果。以扼要论述,供同好参考。
内劲能爆发为外力始能收到练拳之真实益处,善拳者力之奋也。四形为内劲爆发为外力之最适当的形式,故在论述持桩效果同时,文中亦将四形加以简单说明。
大成拳为一种特殊拳学。既谓之学,自应有其理论根据。关于力学理论根据,我曾在别处有所论述,此处兹不赘述。欲使学者明了大成拳之学术渊源,对其哲理之依据似有加以论述之必要。
此文原系《大成拳论》之一部分。当时欲试从我拳诸生是否确有真实体识,故在出示《大成拳论》时将这一部分抽出,非我自私,实不愿嚼饭混人,知我者谓我心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王芗斋 一九五九年冬于天津寓所
论桩功之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盖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也。
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尝谓:凡成事者皆须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莉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拳亦应如是。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桩功之第二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望尽天涯路,此际须信天下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机械之力也。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明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异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以上所谈之年限,皆系我自身体识所得。在于学者或可略长,或可略短,均在于个人天赋与功力然耳。曾文正公曾谓成就事业天资仅作三分,而勤奋则占七分,此非虚语也,学者勉之。
持桩虽日久,但见效不著,须求之于己身,若不是姿势不正确,或既是心理起副作用于生理,或既生理起作用于心理,总之必有问题,当求证于高明,莫自以为是,切要!切要!
又持桩切忌死持一式,各式须交替轮流,每日如此。同时又须有站卧之分,站式与卧式尤须坚持。如是始有调配生理机能之作用。各式桩法虽皆可培育内劲,但各式之效应不同(故以桩功治病,才因人设式)若死持一式,从技击角度看则为偏颇,学者慎之!每日之中持桩时间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宜。每日持桩之时间应占练功总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三分之一做试力,就我之经验而论,如此为宜。盖桩功为大成拳基本功之故也。
论四形
持桩而达于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境界,始可言拳。拳者何?拳者力之奋也,非局部方法之谓。昔日我曾有一首题为“舞相”的诗: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迂徊似蛇惊
肌肉含劲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长虹
诗中所说挥浪、游龙、白鹤、惊蛇皆拳式也。此拳式的舞蹈,亦即所谓健舞或武舞。在隋唐时氏健舞甚成为盛,为当时之养生术与技击之法。不仅武夫操之,即使文人学士亦多之,后多失传。近世拳学家黄慕樵先生本多年参拳之体会,并揣敦煌唐人壁画之中人物与陶俑之舞姿,始将健舞之几个姿态式仿出,此代之际,我南游至淮南,得遇黄慕樵先生,遂得其传,乃约略得其健舞之真意,我不敢自秘,曾再传于从我拳者,然其中能得健舞之妙者仅十余人耳。
健舞之先决条件则须达于四如境界,即能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如一、毛发如戟,否则难出舞相,舞起来岂不是摇摆四肢而已。我过去尝谓劲营自体内,力奋形骸外。持桩而达于四如境界则内劲具矣,然如何将此种内劲爆发出来而成外力,以收技击效应,四形则为最适当之形式也。
四形舞法依形曲力直之法则。时须永设一假想之敌,对之蓄势搏斗。手指腕拧,指变爪摄,不论手起舞或单或双,指端永远指向对方口鼻,须用最大能力控制对方之中线,给敌造成威胁。控制对方中线亦即保持已方之中线不受侵犯矣。不仅掌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指敌,既拇指亦须弯曲蓄势与其它四指同指一方向。此种掌法与所谓内功拳如太极拳,外功拳如少林之掌法根本不相同,此即手指爪摄之意也。欲手指爪摄则腕不许上拱,不许下塌,不拱不塌故运行时必拧腕始能圆活制敌,具有钩错敛抗之妙。十指不许僵直,皆须曲蓄,指要分,掌要凹,运行时指端可有透电之感,此即指弯腕拧之妙也。两臂运行时永不许失去裹卷撑抱之力,桩内蚊蝇不落。双足进退永不许失去刀叉分刺之能,步法寸步不让。肩要撑、肘要横,两臂始有裹卷撑抱之力。裆要坐,膝要纵,坐裆纵膝始有力,方有刀叉分刺之能。与对方交接我无执令彼亦无执,其决窍要在肩胯之扭错。而肩胯之灵活扭错又须以腰脊为动力,故时腰脊须摇旋如轴,如是始能以无执而破有执也。双足运行如在泥雪中求动,两足重量三七互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或以后步变前步,或以前步变后步,前后交替,虚实互演以步法夺敌之位。运行起来随意走,手底留痕,觉全身如与物遇,三尖相对,四心相印。若快,快不许飘浮,若慢,慢不许呆像。
力之爆发皆在一瞬间,此时如襟人,心毒为上策,力由意发之故也。手狠方克敌,随意从之故也。故时每一动作皆需假借,无假借之动作身体力不笃。时周身永不许失去体整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毛发如戟之感。所谓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噩一致、不忘不失也。如是舞起来始有妙趣横生之境界。生理作用于心理,此即健舞养生意义也。由此看来,大成拳之真功夫非自动中得来,须于不动中求之。故曰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也。
练四形是对内劲的一种定向训练,使之能随时随地爆发为外力以及技击应付效用,故进只求舒适与否,不求姿式好坏美观与否。但姿式确是形之代表,故需求姿态正确,即不违反生理运动力学之规律也。若动则能循力学之规律且不失四如之境界,其大动正确小动亦正确,否则均不正确。
时还须善于运用人体外力与内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须运用的人体外力有四种,分别为人体重力,即重力位能向重力动能之转化,此即所谓之与地心争力;地面支撑反作用力,此我所说拔地欲飞;空气应力,此我所谓之与大气呼应;技击时对方之作用力,此我所谓假借之力。这些力我总名之曰宇宙争力。人体内力即是处于四如状态之整体肌肉拉力,此即我谓之浑元争力。膈膜动力,此我所谓之呼吸弹力,亦为人体内劲之一种。欲收技击之真实效用,须使浑元争力与宇宙力须合拍,作用之妙皆在于呼吸弹力也,故曰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因为只要横膈膜一发紧即错误,故学者宜慎之。现再将四形分项说明:
挥 浪
此式乃依形曲力直之法则,须不失四如之境界,具体则为运用伸缩抑扬、沉托提纵之力。盖人体站立时两足不动,而躯体与两臂同时作上下方向相反之波状运动,即双臂同时向上扬提而躯体却往下沉坐,双臂向下抑探而躯体却向上伸长,亦即上下对拔拉长,此时人体重位能即转化为重力动能,全身即有一种波浪力,谓之重力波。此种重力波正是技击之所需也。同时上下对拔拉长荡起纵波力,借双臂左右圆撑之势,使纵波之中夹带横波,如是始有挥浪之舞姿。运行时,以臂一前一后。若左手在前,则出左足,若右手在前则出右足。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伸缩抑扬对拔拉长,双手走一椭圆形轨道。左右进退互换无穷。此式之形象犹如龟之游出水面,欲浮而又沉,时沉时浮而挟浪扬波于水面,故此形又名神龟出水。
游 龙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此式这运行与挥浪同,仍需利用重力波以发提按抚横、分闭开合之力。双臂与躯体配合上下对拔拉长。所不同者在于双臂在躯体之两前以提按开合之势走椭圆形轨道。须以纵波出提按之力,以横波出开合之势。纵波高低进退互用。其形象若一龙游苍海,龙即是浪,浪好是龙,龙行浪动,浪动龙行。
挥浪、游龙二式皆系利用重力波以收技击之效应。故用时需掌握力波之松紧。松以蓄劲,紧以发力,松紧紧松无波不浪。波浪主要需有弹力,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此即大成拳之蓄弹惊炸也。
挥浪、游龙二式,又须有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之身,对方高来我则高以行之,使有凌空失重,高不可攀之感。对方低来我则低以行之,使有如临深渊摇摇欲坠愈陷愈深之感受,此即高则扬其身,低则缩其身之法也。
白 鹤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系运用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盖我之整体任一曲蓄部位,当其作用于敌体之某一部位而受阻,或当敌体之某一部位作用于此处,即将发生变形时,我之此一曲蓄部位即产生一种阻力,阻止变形之弹性力,爆发之即为炸力,此种爆发之炸力正是技击之所需,此即我所谓之蓄弹惊炸。必须知在我曲蓄部位伸缩自如之限度内,弹性力与我曲蓄部位之伸展量或回缩量成正比。故练此形时两臂运行之幅度应大些,以增强爆发力之直射强度。
运行时两臂交替自外向内画弧。若高,指端不过顶,若低,指端不过脐,设左臂先起则出左足,右臂先起则出右足。划弧时,两手臂须有搂劈钻刺、翻扬裹拧之力,时需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手臂曲蓄部位所产生之弹性力或翻扬、或裹拧、或搂劈、或拉、或钻刺,爆发为炸力。此式之妙还在于起脚制敌,若左臂先起的则左脚用劲横起横落。起须不高于自已实脚之膝,落时不超于敌胸,提膝、脚落、劲发于手、力出应为一声,此种落脚之势并非踢蹬踹踩,实为顿也。只运用爆发力两臂交替连用,双足一齐互用,其形象颇似白鹤突围拔地欲飞也。大成拳之三拳一脚即从此式化出。
惊 蛇
此式仍须依形曲力直之法则,仍须不失四如之境界,然具体则运用提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此式之运行与白鹤同,仍需利用曲蓄部位所出之弹性力而发提顿吞吐、撑抱悠扬之力。运行时若出左足则起左臂,自内向外划弧,同时右臂在左臂下自外向内划弧。进右足,右臂向外划弧,同时左臂在右臂下划弧。运行时根据不同之假想假借,我叫曲蓄之弹性力可以提顿吞吐之形式爆发为炸力,亦为撑抱悠扬之形式爆发为炸力。前后左右互换无穷,其形象宛似惊蛇乍走,左右迂徊刀光闪。所谓三拳(钻、裹、践)、三棍(肩头棍、胸前棍、脑后棍)皆从此式中化出,厉害无比也。
白鹤、惊蛇二式皆系利弹性以得技击之效应。故时需掌握回缩量与伸展量,回以蓄劲,伸以发力。将欲伸之,则必回之,将欲回之,则必伸之,回伸须致用,遍体似弹簧。此种弹力遇物即须爆发为炸力。故白鹤、惊蛇二式亦系蓄弹惊炸之运用也。
白鹤、惊蛇二式又须知白鹤能制横,惊蛇可夹纵。对方齐出,我则裹其力,使之旋转而拔根;对方独进,我则放其势,令彼力尽而前俯。此即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之法也。
论大成拳之哲理根据
关于大成拳之哲理根据,我不想多用笔墨,只以哲学命题之形式提出,彼此对照,自不难看出大成拳之真正面貌也。
一、庄子曰:“物物者非物”。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的,并非物质。大成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乃精神也、意念也,此即大成拳拳所以曾名为意拳之实质所在。
二、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大成拳则主张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已之动。所谓无为与不动,在大成拳则为桩功,所谓有为与动则为试力与发力。大成拳重视桩功,故亦系无为之义。昔日有人赠言大成拳拳是古道家之静功,此非贬词也。
三、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大成拳则主张力生有两,两者能一,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对立统一。所谓矛盾错综须统一也。
四、佛门禅宗有云:“万法皆空,即为实象”,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还我父母未生时之面目来”,父母未生时之面目即空也、无也。大成拳则主张各项力量都由浑元廓大空洞无我产生出来,因此教人虚无求切实,运用在虚空。
五、禅宗又云:“无法无执”。大成拳则又主张一法不立,无执破执。技击时我无执令对方亦无执。不仅抗劲用力为有执,使用招术方法亦有执。以无执破有执,破执而无执也。
六、明学者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大成拳则主张发挥良能之论。王守仁说:“实如水流湿,火就燥。”其势然也。
由此看来我关于《大成拳论》中所说大成拳似与老庄佛释一切学理名称谨似,实非欺世盗名之说也。在大成拳论里我所以用画龙点睛之法道破大成拳哲理,实欲告诉学者一个真理,成拳而不接受其哲理,则无异按石卵而盼司晨,终无所成。学者不可不明此道理。
2
大成拳的筋骨训练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大成拳炼的就是筋骨之力。
我们知道,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就是连通的,如果不连通的话,人就残废了。但是,由于人们生活中的用力惯,使自身的筋骨没有得到良好的锻炼,不能有效地用力。通过大成拳站桩,可以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惯,除却后天的拙力,从而出现本能活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筋骨之力。
众所周知,大成拳练的是整体,要想把身体炼整,首先必须在桩功中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大变硬,就是俗话说的“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灵”。大成拳可以运用桩功中的肌肉放松和间架结构的定型来达到改变筋骨的目的。
在谈骨肉放松和间架定型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于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大成拳中爆发出来的弹抖劲,除了气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黄帝内经·灵枢》中所言“筋为刚”,都讲了筋的作用,说明了人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说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转动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发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骨骼和关节在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说“骨为干”。这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骨架,在人体起着“支”和“撑”的作用。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大,劲力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就小,所发挥的劲力就弱。
由于人们后天生活和工作的用力惯,用力时肌肉容易紧张,阻碍了筋骨劲力的传递,更妨碍了筋骨的有效锻炼。肢体的放松是大成拳锻炼筋骨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意紧的情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我们知道,筋腱生存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它起着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体的筋腱上包裹着许多的肌肉纤维,这些肌肉纤维呈现无序状态,粘在人体的筋腱上面,当我们用力时,肌肉纤维开始无规则拉扯,分化了我们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传递,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大成拳桩功中的肢体放松,主要是让部分肌肉纤维有序化,帮助筋腱传递筋骨的力量,让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纤维剥离筋腱,防止其阻碍筋骨力量的传递,再通过紧梢节的锻炼,很快就能将周身大筋挑撑起来(在此指小臂以前,小腿以下部分)。俗话说:“指为筋梢”。指又称之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称指(趾)为筋梢。在肢体放松,手指足趾稍紧的情况下,通过长时间的桩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撑起来,就好像一张弓,弓的两头用弓弦一拉紧,弓身自然绷了起来。
身体放松是前提,桩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只有放松而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是不能伸筋拔骨的。挑筋是大成拳的基础,要想迅速快捷的将周身大筋挑起,必须要有标准的间架结构。可以说,没有正确的间架结构,就不可能练好大成拳。
在练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肢体处于一个正确角度时,我们身上的筋就能一下子绷起来。也就是说,筋腱的拉伸必须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在肢体放松的前提下进行长时间的定型,经过量的积累,从而产生筋腱的生理性变化(从量变到质变),将筋腱拉伸放长,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以技击桩为例,前手在眉和嘴之间,肘部微下坠,肩部放松。在这个角度下,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侧大筋容易拉起,臀部下坐,头往上领,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掖胯、敛臀、含胸、拔背、项竖等锻炼,能很快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形成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会迅速拉起。在掌握桩功要领的前提下,再经过长时间的间架定型,全身大筋连通以后,身体方能变整。
周身大筋的挑起,并不只是凭身体的感觉,而是明显的呈现于体表,手能触摸得到,肉眼也能观察得到。以前,芗翁著名弟子张恩桐背侧大筋高高挑起,连走路时两手都是往外张开的,他的腿一绷劲,腿上筋立即腾了起来,跟钢筋似的。
身上大筋挑起之后,就跨进了桩功的又一个新台阶。即骨的锻炼。我们知道,骨骼之间的软组织里有着非常丰富的血液,只有通过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增强骨的密度,骨的密度变大以后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谓的“骨重筋灵”。再经过长时间的桩功锻炼,就能达到骨节争鸣的高级境界了。
大成拳伸筋拔骨的过程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坚强的毅力。笔者在练功的日子里,一直都是咬着牙一步一步挺过来的。要求极其严格,往往一个桩一站就是两小时,这其中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在筋骨变化的过程当中,肢体会出现诸如麻、痒、酸、胀、软、痛等等功效反应,根本没有舒适得力的时候,特别是筋骨、肌肉的疼痛,有时让人感觉好似火烧身,有时又如同刀割锥扎痛难忍。肌肉的酸痛刚过,又会出现肌肉纤维断裂剥离筋腱的裂痛,接着又是筋腱拉伸的疼痛和骨骼发生生理变化的胀痛。此部功结束后,就会明显感觉到功夫上了身,一旦与他人搭手,即会产生对手很软的那种感觉。此时此刻,喜悦之情定会让你忘掉一切苦痛。
桩功的功效会因修炼者身体素质的好坏,有无桩功基础,以及年龄和对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异。能否经常得到老师或明家指点,也是导致功效优劣的原因。再者,练功量的大小和练功时间的长短,也是造成功效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
大成拳修炼是“形、神、意、气、力”并重的系统训练,练的是筋、骨、气、血、肉、精、神诸类人体要素,周遍百骸。筋骨锻炼充分集中的体现在“形”的锻炼之中。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有论述。
拳学讲究“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筋骨锻炼主要是通过“伸筋拔骨”进行的。传统功夫中,站桩和走架要求身体及四肢拧裹、对争,这样在静态和缓动状态下更易把关节伸开、骨缝拉开、筋腱拉长。此类训练方法,真传形意拳谓之“处处龙折身”(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仅腰部才是龙折身),真传大成拳谓之“拧裹”。
相比之下,大成拳的训练之所以科学完善,其重要体现即是筋骨的锻炼,站桩要求肩撑肘横(这两点有别于传统功法)、膝顶、胯坐、项拔、足扒、裆圆、掌扣、指抓。动作要领真正合乎要求,做到位了,自然全身大筋撑起,身形稳固挺拔,骨节间节节相抵相扣,含蓄有力(有力撑、拧、争、抱等),使筋骨以及气血等自然得到充分锻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要点在入门的第一天就必须注意,把这个原则一直贯穿大成拳锻炼的始终,是把身体练整,获得整体力的唯一途径。否则就如芗翁等前辈所云:“胳膊是胳膊,腿是腿”,永难获得整体力,浑元劲。
经过长时间站桩、摸劲,全身筋膜腾起、筋腱坚韧、内气充盈、小腹充实、五脏坚实、肌肉如棉筋如铁(即所谓“棉里裹铁”),与别人搭手硌得对方痛彻骨髓,最后渐达“四如”之境。此时技击应敌,一触即胜。拳论有云:“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抓之所到,皆可奏功。”
然而,这一切必须是在舒适得力,不失松和,自然而然的状态中逐渐达到的。即通过锻炼使筋骨坚韧;肌肉富于弹性,骨骼中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质及结构得到优化;关节囊与韧带厚度增加;筋腱连接贯通。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筋肉不练而身练,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当然,明师在授徒时首先要注重“形”的传授。实践证明,初学者一般都有松紧不当的毛病。即该松的地方(部位)不能松,该紧的部位不能紧。而这一矛盾是锻炼筋骨所必须解决的,需要学者重视起来。一般情况下,如有明师或师兄调理,经过努力是可以度过这一难关的。初时,千万不能完全松懈,掌指要撑,可微加用力,手如扣碗,“五个脖子”(指两手腕、两脚脖和颈)要紧,肩、腹、胸要尽量放松,勿努勿弊,时间一长就会松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这一切都是在桩功姿势正确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身心松和,又锻炼筋骨;才是“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结合和统一,才能真正做到养练合一,养生和技击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