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论A股牛股的起源

09-01-18 09:48 24589次浏览
hayek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论A股牛股的起源

当我们回顾A股短短的十多年历史,有一条线索比较清晰,那边是同海外市场紧密联系。尽管资本渠道封闭,但投资者思维却是相连的。中国以30年走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初级历程以及全球化亦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市场总体走势来说,A股牛市的诞生是跟随美股,甚至略微滞后的。这已经有朋友详细介绍过。我主要从行业和个股的角度来表述这一现象。

BBY与苏宁电器

下图是美股百思买BBY的历史走势图。
[不支持站外图片]


BBY历史最大涨幅超过300倍。国内的BBY版本便是苏宁电器。
我想,如果熟知BBY历史的投资者在苏宁上市之初便能嗅觉到牛股的味道。

第二个案例:可口可乐与茅台张裕等
[不支持站外图片]


国内茅台和张裕基本复制了可口可乐的走势。

上述两种情形在时间跨度上相差较大,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在容易走出大牛的行业进行重点跟踪和捕捉容易取得成功。

接下来的案例则更有实战性,一个基本的特征是,A股的相关公司滞后美股6-12个月开始表现,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切入时机。

POT与国内化肥股(600251为典型代表)

这是A股跟随美股的最近一次表现。

POT历史上一直走势较好。但在2007年初开始步入快速上升阶段。而国内A股则是在2007年11月底开始密切跟随这一趋势,以冠农为代表的一批化肥股出现100—300%的上涨行情。

TIE与宝钛股份

[不支持站外图片]


TIE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上涨,至2007年初,最大涨幅40倍;宝钛的启动时间在2005年的8月份左右。时间间隔大约在6个月。

同样,下跌阶段也是TIE领跌,较早出现高位滞涨的迹象,而宝钛股份在2007年底还有不错的出逃机会。

BTU、X与中国商品股

下图分别为BTU和X的历史走势图。
[不支持站外图片]


[不支持站外图片]

以BTU为代表的美股商品类股的起涨点大概是2003年中。也是贯穿于2003年初至2007年底美股反弹行情的最核心主线。涨幅为10倍左右。股票X,涨幅同样为10倍,起涨点也是2003年中。

A股,甚至包括H股,在2005年商品类个股普遍在底部蛰伏,以煤炭股为例,当时基本上下震荡,没有形成明显的上升趋势。以BTU和X作为投资指导,不仅有利于理解始于2003年的全球经济情形,更可以容易分享A股的商品股大牛行情。

再往前寻找,还有很多案例。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主题投资阶段---网络股行情-----也是完美复制纳指的走势。

在全球化深入和中美轴心逐步形成的今天,研究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于未来的把握,历史会继续重复的。
打开淘股吧APP
111
评论(12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ke88

09-07-27 20:23

0
好贴!
千咪酥

09-03-13 16:00

0
中国有什么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呢?
中药行业会不会是一个?
0423 0538这些
但是,可能无法做到大规模的生产和需求,这会是制约扩张的重要因素
鲨鱼辣椒

09-02-23 23:49

0
很牛的帖子!
参照美国,中国目前可能牛股产生的行业为:

卖面条的(日常消费类)

卖假药的(医疗保健类 生物医药和健康管理)

骗小孩的(网上教育类,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有类似公司,国内还有谁有潜力?)

挖地球的(资源类 特别是稀有金属、贵金属以及与新能源相关的)

都有什么公司,大家一起挖掘喽!
黑森林

09-02-19 21:06

0
见过师傅
寂寞沙洲

09-02-16 22:23

0
见过师傅
njgw

09-02-16 21:49

0
海进兄一窥全貌。
敬顶!
精神堡垒

09-02-16 21:39

0
好贴!
波浪之美

09-02-16 21:27

0
hayek兄:鲁信高新与富兰克林资产有无可比性? 当然 偶说的是MODE
btjb

09-02-15 17:09

0
09年到底什么股票会涨20倍呢?
hayek

09-02-15 14:31

0
烈火真金兄:日本鬼子的报告实在是太简单。

我无意争论。

事情是不断变化的。09年碳酸锂是过剩的,现阶段肯定不会大规模扩产。SQM的扩产印象不超过18个月吧,其扩产未来受制的可能因素仅仅只是“水”。这估计很久远以后考虑的问题了。及其强壮的资产负债表,POT作为其最大股东,这一切都可以预期SQM未来扩产非常便捷,如果需要的话。

玻利维亚的左派总统仅是国有化资源,本意在于赚钱。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定会动心的,这不用怀疑。

的确,关于锂的争论有很多。随便贴几句话:

Honda has big concerns about the supply of lithium. Thomas Brachmann, Senior Manager with Honda R&D Europe says, "We have very big concerns about the supply of lithium. We are in competition with computers, cell phones and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There are only some areas of the world that can supply lithium and so, if you want to have a certain freedom from oil, why are we focusing on lithium batteries? The biggest issue is that there is no production capacity to fulfill our demand."

Francois Bancon, General Manager, Exploratory and Advanced Product Department of Nissan speculates about form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nd even becoming a lithium provider. He says he is going to have 200,000 to 300,000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road soon and, "Yes that could be a nightmare."

Some are more laid back though, with Andrew Farah of General Motors saying extraction is difficult high in the mountains but it is not an issue he is concerned about. As quoted by Electric & Hybrid Vehicle Technology, he claims that part of the reason that his company currently uses lithium is "because nickel prices are high". However, nickel cadmium batteries are banned in much of the world because cadmium is highly toxic and one wonders how generally nickel can be substituted for lithium in batteries. Jon Lauckner of GM also says lithium supply is not a problem in the near to medium term, "You're going to be able to sell millions of these vehicles before you even need to think about lithium supply."

On the other hand, Dr Charles Wu, Managing Director of Ford Research and Advanced Engineering Europe warns that the whole industry needs to know where the lithium supply is going to come from. He says it will be South America and there needs to be planning. On the other hand, Serge Yoccoz of Renault is happy about supplies for the next decade and speculates that zinc batteries might be an escape route for vehicles thereafter. Even those at the supply end disagree about whether there is a potential problem.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