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从网上传闻来看,从08年5月起,就有宝钢兼并南钢的说法。而这种说法也是有政策依据的。
转:
第四节宝钢们的扩张路径
在周围人眼里,卢师傅的废旧钢铁收购生意做得很大,几乎每天都要向江苏淮钢集团或南钢集团发货。“谁的价格高,我的废铁就卖给谁。”他说,“原来也曾经卖给宝钢,但宝钢根本不在乎我的这点废铁。”
在千万吨级的宝钢面前,卢师傅太弱小了,甚至几十万吨级的淮钢也不足为道。2003年1月,淮钢改制为南钢集团江苏淮钢公司后,卢师傅的废铁卖给淮钢,就等同于卖给南钢了。如果有一天,宝钢兼并了南钢,卢师傅岂不又回到宝钢废铁供应商队伍?
这是有可能的,理由是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颁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十易其稿的钢铁新政。如果用几个字来囊括这项政策的主旨,就是“提高集中度”。该政策第三章对“产业布局调整”的阐述,“华东地区钢材市场潜力大,但钢铁企业布局过于密集,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可结合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几乎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以下信号:在华东地区,以宝钢为主导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项备受全球业界关注的产业政策,对宝钢、鞍钢、武钢等中央企业,对投资钢铁业的民资与外资,对拥有钢铁公司的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导向。对宝钢们而言,它们多年的寡头梦,终以新政名义,名正言顺地上升为国家意图。
至此,近年来如火如荼的钢铁业重组,以及铁本事件、宁波建龙国有化事件,都可从新政中得到解读。尽管经济学意义上的寡头尚未形成,但中国造的钢铁寡头正在炼就中。
重组、高集中度是钢铁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钢铁巨头已持续多年并仍在进行的一项“机械性”动作。但中国这项钢铁政策应有的原则性,其中的强烈暗示,让重组这一市场应有的内生动力,让位于行政之手的捏合。如此造就的钢铁寡头,其国际竞争能力让人疑虑。
以新政的名义
集中度低是中国钢铁业的致命伤。至2005年8月,中国约有800多家钢铁企业,2004年中国钢产量达272亿吨,其中落后产能有8000多万吨,15家500万吨以上规模的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5%。而美、德等国家前五名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90%,韩国前两家企业几乎就代表了整个国家的钢铁业。所以《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开宗明义,“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根据新政,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新政提出,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
不过,钢铁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说,重组后仍然会有一些专、精、小的企业和大集团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