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重要的经济信息

08-12-10 22:39 6660次浏览
万股同道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经济学家估计美国第四季度经济将下滑约4-5%。经济不景气信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卖盘寻求廉价股,使得道指下跌242点。

关于各公司不景气的新闻频繁出现,从索尼到三星,从德州仪器到论坛报业集团(Tribune Co.)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能源信息部(EIA)预计明年石油平均价为51美元,汽油价格每加仑平均2.03美元。即使如此便宜的价格对美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也不够,它们必须采取行动以免回到旧式马车的时候。
黄金市场参与者继续关注股票,因为最近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紧密了。随着年关将至,大家也继续关注过去两周美元和原油的“真正”交易。而金本位者会对……
听说,艾略特波形分析师已经得出结论,金价下跌还没结束,Merv Burak的技术指标就长期预测来说上周也没有变化。以上都不确定黄金将会跌至630美元或最近谈论的达到450-480美元。这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还是要取决于美元。目前,大家可以忽视超卖这个,超买那个——目的只有一个:保存资产。
美国现在是无情的相互依赖状态,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元崩溃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当选总统奥巴马对中国可能采取温和手段,因为期待对方近2万亿美元来帮助世界脱离这个信贷危机。而中国本身也期待美国帮助度过这个金融风暴。
中国11月铜及半成品进口量为217,214吨,10月为231,212吨。
此时黄金又大涨至807美元.
打开淘股吧APP
8
评论(5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万股同道

08-12-18 23:53

0
路透北京12月17日电---中国政府周三再度出台更优惠的购房政策,力图刺激疲弱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很多政策措施已在预期之中,效果有限.由于处于经济下行周期,房地产行业近期很难有起色.

中国国务院周三召开会议,决定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
海通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帅虎认为,因为二套房主要满足投资和改善型需求,在行业下行趋势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买房者这两方面的需求意愿不会太强.因此,政策效果会很一般,二手房成交量即使有反弹也不会太多.

会议并称,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融资和相关金融服务.按照法定程序取消城市房地产税.
联合证券分析师鱼晋华表示,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是个比较新的提法,但是能否在银行层面兑现是个问题,因为银行惜贷的心理十分浓郁.但国务院有这样的说法是很正面的事情."可以看出,国务院想把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龙头,但是政策仍然在一步步实施,目前还没有到对这个行业做大力度动作的时候."她称.

帅虎还表示,这次的房地产调整和2005年那次调整完全不一样.那时经济还在向上,收入增速预期也不错.但是明年的情况并不乐观.
他认为,明年新增供应量还会增加.从竣工面积或销售面积与施工面积的比例看,一般应在40-50%左右,这两年特别是2008年大幅下降到20%多,证明很多开发商推迟了开盘.不像万科选择降价促销,多数开发商选择推迟开盘,他们等了一年多,不会再等了.
"明年新增供应量还会大幅增加,收入预期增速又下降,存量房还在逐步累积.很难相信,做投资的人会现在冲进去."他称."我估计明天的地产板块又是高开低走吧!"

国泰君安地产业分析师孙建平亦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房地产行业的困境有一定帮助,但还是不足以让房地产业走出困境,因为地产困境不仅仅是政策造成的.
中国房地产行业近期一直呈下行态势,数据显示,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10月低1.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而11月国房景气指数为98.46,比10月份回落1.22点,比去年同期回落8.13点,已为连续第12个月回落.

近日有媒体报导称,中国房地产协会已将救市提案上交有关部门,内容将涉及请求放宽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徵收、鼓励地方政府收购房地产企业项目作为政策性租赁房、鼓励金融部门支持优质房地产项目等.提案亦包括取消"二套房贷"限制的方案.
Fatrix

08-12-18 23:40

0
不错,这个帖子俺喜欢,推荐+收藏了
万股同道

08-12-18 23:38

0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  

外国资金继续逃离亚洲。
EFPR Global的数据显示,在截止12月3日的一年,亚洲(除日本外)基金净流出资金达130亿美元,而上年同期净流入100亿美元。台湾和韩国受冲击最大。今年以来,外国人净卖出约220亿美元的韩国蓝筹股。同期内,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不包括日本的亚太指数(MSCI Asia Pacific ex-Japan index)按美元计下跌了54%,重返2004年8月时的水平——当时,风险厌恶还很少见,亚洲经济增长被认为是明摆着的。 

世界早就变了。以汇丰银行(HSBC)的CLOG指数来衡量,风险厌恶较10月末的峰值水平有所减轻,但幅度甚微。衰退已攫住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一些经济体,还有更多经济体将会跟随。外国基金仍在平仓,逃向安全港。孟买的恐怖袭击,泰国主要机场遭围攻,均提醒着世人:亚洲绝非祥和之地。各国政府和央行无力扭转局面。至少半打的财政刺激方案和大刀阔斧地的息,都几乎未能打动投资者。

一些看涨人士并未被吓住,他们侦察到亚洲股市的底部。总体而言,亚洲企业负债轻于西方同行。企业盈利应会受益于贷款成本下降、减税(这是财政措施的一部分)以及石油和其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人们的普遍预期是:摩根士丹利不包括日本的亚太指数的成分股公司明年收益将增长近6%。按当前水平来看,股价确实显得便宜。预期市盈率为8.7倍,回到1991年的水平。唉,可是抛售还在继续,说明机会并不怎么诱人。道理很简单:在世界病怏怏的时候,投资于依赖全球需求扩张的企业无疑是大胆的。
万股同道

08-12-18 23:32

0
美联储降息无非是一场零和游戏
华尔街日报2008 年 12 月 17 日  David Reilly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Fed)周二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到近乎于零的水平,股市和长期国债随即上扬。看的出来,投资者们也想搭这班顺风车。

短期来看,这样做不无道理。如果Fed能够跟进买入长期美国国债的话就更是如此。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批投资者会受到打击。
如果Fed大规模减息加上买入更多抵押贷款证券和长期国债真的能够激活美国经济,那么投资者投注股市就是正确的。
但倘若Fed的举措没有奏效,且经济继续恶化,那么股市将进一步下挫。因为在一个通货紧缩的环境里,投资低收益率的国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呢?
尽管存在着通货紧缩的担忧,但在眼下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蜂拥买入长期国债是否明智?针对这一点的争论估计在很长时间里都不会止息。
要弄清这件事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未来几个月国债的表现还是会比较不错。毕竟,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来判断Fed的举措是否真的起作用。

从Fed周二的声明来看,虽然利率已经处于历史低点,但除了减息之外Fed还会采取什么行动依然不够明朗。因此,Fed虽然正式表态会采取更多行动,但究竟如何还不得而知。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经济学家Drew Matus在一份写给客户的报告中称,Fed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与此同时,股市在年底前的任何涨势都可能随着新年的到来而化为乌有,因为很多公司第四季度的业绩都可能惨不忍睹。不过Fed减息可能会推低抵押贷款利率,从而刺激住房销售和再融资活动。而这将有利于信贷市场的整体复苏。

另外,新一届美国政府可能采取果断的财政激励措施,与Fed的行动形成互补。举例来说,美国政府可以继续坚定地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 简称:房利美)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 简称:房地美)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从而向抵押贷款利率施加更大的下行压力。
一旦信贷市场趋稳,投资者便有足够的信心走出国债和银行帐户的局限,到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投资。这将给股市带来提振,使其不至于在11月中旬触及低点后进一步下挫。但这里又隐含着危险:如果上述情况出现,投资者会争相撤离国债市场。
到时候,很多在今天的价位买进国债的投资者就会输得很惨。
万股同道

08-12-18 23:24

0
华尔街日报2008 年 12 月 16 日
  刘罡

中国要求维持现有汽车零部件关税的上诉被WTO驳回,虽然还未见中国政府对此作出正式回应,但不满、喊冤甚至愤怒是免不了的。要问中国上诉被驳回到底冤不冤,这还真不好回答。首先,WTO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有一套十分严密的规则体系,而WTO的“裁判员”们又都是些富有学识的法学专家,且来自很多国家,他们作出的裁决必然有充分的法理和严密的逻辑,似乎不好轻言其偏私。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猫腻,WTO也远非圣土,其裁决过程中究竟有没有强势集团的幕后影响甚至操纵?恐怕还是赵本山的那句广告词──谁用谁知道。

然而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说中国既不冤枉也真冤枉。首先,中国当初一门心思往WTO里钻可谓动机不纯,最直接的动力就是要获得西方国家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至于WTO及其前身关贸总协所标榜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的大员们至今搞懂了没有也还难说,因此发生撞枪口的事恐怕亦在所难免。然而,主导WTO的西方国家左手给中国一百,右手又收回去五十,中国迄今仍然是“入世”而没“入市”,依旧不是国际公认的“市场经济国家”,这就使中国在WTO框架下处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时天然处于不平等地位,也就是说WTO依据其规则作出的涉华裁定很可能“合法”却未见得合理,遇到这种事,中国还真像高秀敏在小品里说的──这上哪说理去?

中国明知受到歧视还坚持加入WTO,西方国家明知中国不是个遵守市场规则的模范生还决定接纳中国入世,说白了双方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共同的贸易平台好让大家顺畅做生意,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把这对异梦伴侣推到了同一张床上。然而麻烦的是左右各国行为的还有一条博弈论中所谓“囚徒的困境”之说。在此类情境中,个体为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有可能产生使相关各方利益都受损的结果。比如中国有时明知自己的做法违反WTO规则却仍坚持暗度陈仓,而西方国家明知自己的某些做法有违公平却每每以“合乎规则”为借口坚持不改,其实这都不利于自由贸易的正常发展。

近期发生的两件事或许能对当事双方有所启迪。一是海峡两岸经过数十年的延宕终于实现了直航,明明对台海双方都有大利的事却拖了这么久才做成,双方的猜忌和互不信任或许是主因;另一件事是,虽然欧元区不少国家已被区内刻板的财政和汇率束缚搞得苦不堪言,但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退出欧元区将加重自己的财政负担,并有可能导致国内银行体系崩溃,在这里利字当头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了一贴强力粘合剂。
至于中国在WTO受挫究竟冤不冤,如果多件事、多方面总体看下来得大于失或得失相抵,那就不算冤。可到底冤不冤,恐怕只有领导们知道了。
万股同道

08-12-18 23:20

0
有了上文,也就有了下文的可能
2008年12月15日 经济观察报 
特约撰稿人 徐敏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吗?也许吧,不过,现在就想清扫战场,可能还为时过早,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或许正在重新酝酿。 
人民币会否成为明年全球金融市场新的“黑天鹅”?如果美元继续中期走升,中国人民币的“游戏规则”不改,中国很有可能会在明年被动出售美国国债,从而刺破正越吹越大的美国债市泡沫,而随之走高的美国利率,或将再次将美国推入正在挣扎的泥坑。 

  外汇市场预演抛售风暴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这场风暴已经在中国外汇市场预演,12月初人民币的连续4个跌停,已经使金融风暴卷进了全球的人民币这个最后的“安全港湾”。一种可能的结果是,如果美元的中期强势走升和人民币走贬预期确立,2009年中国抛售美国国债将在所难免。 
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虽然下滑趋势已经确立,但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或是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中国仍是这边风景独好;从国际收支来看,虽然中国的出口增速大幅下滑,但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进口增速下滑更快,中国的贸易顺差仍将继续维持。 
如果在去年,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大幅顺差,人民币肯定会继续维持升值压力。 
但是,今年以来,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将之前的强制结汇已经改为意愿结汇,也就是说企业和银行可以大量地持有美元而不需抛出,换句话说,即使中国出现大幅的国际收支顺差,但由于银行和企业都愿意持有美元,中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仍然供给不足,可能导致美元升值,或人民币贬值。 
是的,即使明年中国国际收支大幅顺差,但是,由于美元中期走强,银行和企业“窖藏”美元的意愿走强,很有可能导致外汇市场抛出的美元减少,而美元需求由于海外抄底、跨国并购,以及热钱外逃和企业进口继续增加,从而很有可能使人民币成为一只名副其实的“黑天鹅”。 

  央行可能出售美元资产 

  从目前看,中国的银行业或企业持有美元的动机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目前美元短期走强趋势基本确立,虽然美国货币供应继续泛滥,而财政赤字也像气球一样膨胀,但是由于经济下滑,导致居民消费减少,从而引致经常账户收窄,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的泡沫风险已经基本消除,而欧洲和新兴市场的调整才刚刚拉开序幕,风险厌恶的资金很有可能会继续流向美元。 

  如果出现这种结果,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要么让人民币自由落体,不去干涉;要么抛出美元,支持人民币汇率。 
  从目前看,第一种可能性较小,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很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大幅外逃,虽然中国手握2万亿的外汇储备,不致出现国际收支危机可能,但是很有可能出现银行的存款大幅流失,从而酿至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很显然,中国央行不可能坐视这种情况发生,一旦中国人民币大幅贬值,央行肯定会入场干涉,也就是后一种现象。
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中国都将出售外币资产以获得美元干涉人民币市场。 
  从中国外汇市场的形成机制看,人民币连续4日惊现跌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央行在涨停板买进美元,即人民币跌停,另一种可能是市场美元供应不足,或银行惜售,导致人民币跌停,而中国央行袖手旁观,但无论是哪一种,从央行首先将中间价下调可以看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央行引导的结果。 

  错估形势导致集中贬值 

  当然,根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地浮动汇率,目前人民币确实应该贬值。 
从今年8月以来,美元确实一直走在上升通道,至目前为止,美元指数反弹幅度已近20%,而人民币几乎波澜不惊,虽然离岸市场的NDF早就预期人民币在贬值。而且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3.65,当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33%,今年以来升值15.1%。 
但奇怪的是,美元7月开始升值时,中国央行却没有根据一篮子货币的形成机制,将人民币及时贬值,而到12月才手忙脚乱。一种可能的猜测是,中国央行在7月错估形势,以为人民币还处于升值通道中,从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而这也是人民币汇率盯住一篮子货币形成机制的重大缺陷,如果美元在贬值途中,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确实存在升值压力,而如果美元在升值通道,中国继续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是升还是贬?这就取决于中国央行对未来趋势判断的正确与否了。从现在看,他很有可能在7、8月时错估了形势:以为人民币继续存在升值压力,而没有将人民币及时贬值,导致压力在最后集中释放。 
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大幅缩减,而出口增速也在放缓,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外汇市场美元的供给,加上银行和企业的“窖藏”,人民币升值的拐点,甚至贬值压力显然已经出现。 

  这将对中国的美元资产将形成巨大压力,一旦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尤其是在目前美国三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下,目前已经弱不禁风的全球金融市场能否堪负其重?这将是明年全球经济最大的悬念!中国明年或被动抛售美国国债。
万股同道

08-12-18 23:12

0
转贴,作者不详,非常值得深思

总有人嘲笑阴谋论者,但是阴谋论者真的可笑吗?世界上的巧合真的就那么多吗?难道每次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出现的巧合就真的仅仅只是巧合吗?那么结合历史来看看吧。
  还记得1973年、1979年2次石油危机吗?还记得星球大战计划吗?还记得911吧?它们究竟是不是阴谋,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我要说,原苏联是石油出口大国,石油是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1979年苏联在石油危机(油价最高)之时入侵了阿富汗,但苏联入侵不久国际石油价格就陷入了严重下跌区间长达十年,同时美国抛出星球大战计划,牵引了苏联的国家发展方向,使其继续走重工业化,轻民生的道路,90年苏联最终解体。
  91年美国以萨达姆侵占科威特为由发动海湾战争,控制住了伊拉克这个石油大国,但你们要清楚,萨达姆其实是美国自己扶持上台的,他敢冒险入侵科威特是否有美国私下的鼓动的因素呢,有无可能是老美最后翻脸不认账了呢?
  时间到了2001年,911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布什政府入侵阿富汗、彻底攻占了伊拉克,占世界石油储备8%的大国就这般被美国控制了。
  时间转到2008年,奥巴马即将上台,世界出现金融危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出现了有别与以往的摩擦,要知道印度是美国在西亚的代言人之一,个人认为这预示着美国下步动作将转入印巴之间。 
  
对比苏联的命运,与现在世界正在发生的情况,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危机”2个字
  第一个是1973、1979年出现的石油危机,结果是石油价格大涨,使苏联信心满满的发动战争最终陷入泥潭走向解体
  第二个是2007年到2008年出现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目前能看到的结果是中国出口企业倒闭,民工失业返乡,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
  如果再仔细分析,中国开始严重依赖出口贸易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的,也就是这个时候,中国决心要加入WTO,进一步加大出口外贸规模,在2000年至2008年间,中国在外贸出口中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中国的自信也逐渐在爆棚。但是,就在2008年美国战略将转之时,中国出口企业大批倒闭、出口量巨额下滑,如果将中国的出口产品比作当年苏联的石油产业的话,我觉得历史正在重演。  
难道以上危机发生的时间都是巧合吗?为何每一个巧合所引发的结果都是有利于美国的呢?为何美国的对手苏联就在巧合中倒下了呢?难道不值得深思一下吗?
  
请记住石油危机发生了2次,1973年、1979年各一次,苏联在信心爆棚的情况下陷入战争,战争中石油价格竟然暴跌了。
  请再次记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有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97年因内需不足被迫走向了看似明耀的出口之路,金融危机也发生了2次。
  请再看,每次美国发动战争或者出现重大历史事件时都有一次灾难性事件发生作为标志(并非天灾),1973年、1979年是石油危机,2001年是911恐怖袭击,
  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之后将发生什么?
万股同道

08-12-17 15:13

0
美联储意外大幅降息令美元遭遇横祸,在空头的大肆抛售之下,美指已跌破80关口,极大刺激了黄金市场的买入情绪。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至0.0-0.25%区间,同时下调贴现率75基点至0.5%。这是该利率自1990年被美联储正式开始运用以来的最低水平,也是美国进入零利率时代的标志。然而,利空消息已经兑现,美指短期跌幅较大,存在技术性回升的要求,成为打压黄金市场的潜在风险。
原油市场即将走强的预期似乎又将沦为泡影,50美元这个阻力关口令油价望而生畏,二次突破未果又重回45美元下方,可见原油市场对未来经济的担忧情绪挥之不去,成为市场重拾升势的最大障碍。然而,油价虚弱的表现却未能阻止黄金市场的上涨热情。

黄金市场昨日最高已触及860美元,短期获利筹码回吐的动作将对市场回升构成较大的压力。当前小时线技术指标仍徘徊于中轨上方,同时小时图形伴有突破上升通道上轨线的动作,说明市场仍处于强劲态势,仍有望继续上行挑战昨日高点。但此上升波段已经进入尾声,若今日超越昨日高点后明显回落,则有可能形成日K线顶背离,市场将面临回调风险,考验买盘力量。
万股同道

08-12-17 15:08

0
昨日金价在平稳中等待美联储货币会议的结果,现货金价徘徊于830~840之间,美联储利率决议出台后,零利率恐慌迫使美元快速走跌,从而推动金价走高。今晨亚太盘开市后,现货金价在盘初摸高858.10。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CMX黄金库存呈现连续上升之势,周一增加3994口至279280口,相比于上周二261001口的最低水平业已抬高了18179口,但TOCOM期金持仓并未出现明显得增仓。此外,CMX黄金库存持平维持在高位,而SPDR黄金则延续增仓之势,再度增加3.98吨至769.21吨,进一步接近10月9日的记录高点770.65。 

对美联储来说,周二标志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未来可能将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性。FOMC在北京时间今晨的会议上作出的决定颠覆了Fed近25年来的政策模式,即通过控制短期利率来影响经济。所谓的定量宽松就是指越过短期利率,直接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这种机制通常在货币政策不能继续刺激经济时使用。从目前来看,未来几个月内Fed可能会加大干预市场的力度。经济学家们预计Fed将成为整个信贷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取代银行成为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鉴于Fed将放弃众所周知的利率控制手段,转而使用不确切的流动性措施和金融业提振措施,因此这种改变还将对Fed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给其如何行动增添一份不确定性。目前,尚难以判断政策的改变能够对形成何种转变,特别是针对于美元,但潜在的威胁却明显处于较高的水平,需警惕市场突变。 

盘面显示,金价更为接近下行通道的趋势压力,虽然指标依然向好,但CR进一步发散暗示上行动力不足。目前均线乖离度较高,而ENV显示有效释放的上行空间仅及848,且反弹通道也仅限于853,连续冲高不利于延续反弹。此外,2~6小时指标持续未能得以修正,后市形成同步趋弱的几率扩大。尽管近期金价自低点反弹以来,其空间已经超过170美元,但弱势格局并未打破,随着年末长假的来临,年报的估值需要降低,金价将逐步扩大承压。目前,战略性空单仍可继续持有,但仓位依然需予以控制,暂不可盲目加仓,不妨等下调趋势明确后再行操作。短线操作不必在848上方追高,可在金价快速拉升后择机介入空单,860一带相对风险较小,但不可贪婪,不妨见好就收,而谨慎者不妨暂时离场。
万股同道

08-12-14 22:12

0
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报道,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董事局前主席马多夫涉及史上最大宗金字塔式投资骗案,受害者名单愈揭愈多,国际投资大行如法国巴黎银行、日本野村证券、瑞士银行等均可能蒙受损失;个人投资者中亦不乏名人,包括通用汽车旗下贷款机构GMAC主席默金。不少对冲基金亦涉足骗局,其中一间损失达73亿美元,有对冲基金更可能因此倒闭。
专家估计马多夫的500亿美元投资骗案中,有数百名投资者受牵连,基金极其稳健的投资回报令不少乡村俱乐部、慈善机构,甚至各大型对冲基金都自投罗网。有对冲基金更不断向客户推销马多夫基金,令事件的牵连范围更广。

《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指,法国巴黎银行、日本野村证券及瑞士Neue私人银行可能受害。报道指法国巴黎银行向投资于马多夫公司的组合基金贷款,野村和Neue则涉及与基金有关的孖展投资,各大行拒绝回应报道,损失未明。瑞银则向路透社证实投资马多夫旗下基金,但强调金额有限。

西班牙传媒昨日报道,当地多家金融机构都受到案件影响,当中欧洲第二大银行、西班牙Santander银行旗下的Optimal基金可能会损失多达32亿美元;而M&B资本顾问基金亦可能损失9.3亿美元。
据报受马多夫事件影响的私人投资者包括通用汽车旗下贷款机构GMACLLC主席默金。默金周四晚向旗下投资基金的客户表示,他本人的投资亦“受到严重损失”。其它受影响名人还包括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球队“纽约大都会”的班主威尔彭,他旗下投资公司日前发声明指对事件感到震惊。
投资者到马多夫案被揭发后始知本金已化为乌有,他们批评当局监管不力之际,亦质疑向他们推销的对冲基金是否失当。分析指,马多夫事件后,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透明度要求会更为严格。
Highview投资集团行政总裁施洛斯坦因表示,在金融海啸后又发生马多夫事件,势再打击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的信心。不少对冲基金本身更投资在马多夫基金上,FairfieldGreenwich集团(FGG)就损失达73亿美元。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