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十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
孔子说:"正确的人生之路在于正直,不正直而生存,不过是幸免于难。"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学说讲的是"仁",仁引申一下就是忠、义、信、敏、孝、爱.简化一下就是"直",所以孔子说正确的人生道路是"直".孔子是这么认为的,我估计讲课的时候也是这么讲的,但是学生有疑问了,为什么一些"罔"的人[罔本意为迷惑,引申为虚妄、欺骗、歪门邪道.]过的也很滋润那?孔子还是实事求是的,他没有辩驳,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罔之生也幸而免".
以前老人们常说“只见贼挨打,不见贼吃肉”,以此来教育我们小孩子,不要想不"直"而获.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贼那?以前我也不明白,今天读了孔子这句话,原来"罔之生也幸而免"算是有些明白了,小贼学老贼的时候恐怕看到的都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
也许因为有"罔之生也幸而免"之类的事情吧,一些人就忘了"人之生也直".就说股市里的故事吧,每一轮大行情下来至少消灭一个大券商;每一轮牛市下来总要有些人到高墙深院中去反思;股市中多少成名的人物,没能善始善终,关的关,躲的躲,逃的逃.有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这其中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吗?其实道理也简单,话说的丑一点,就是一些人"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只见一些人"罔之生也幸而免",不见"获罪与天,无所祷也."
如果说因为过于贫穷而走点极端的路子也就算了,可已经大富了还做这些“罔”事就显得不够智慧。孔子说"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想来"富而好礼"也不是什么难事,克制自己一下,少些欲望,其中我想就应该有"直"了吧!:“克己复礼为仁"这话好些年不说不讲了,这轮大牛市我多讲一讲,希望这一轮大的牛市下来以后不再有那些可悲可叹的故事了.
2007-08-17 09:05
0
四十九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孔子说,“我真有很多知识吗?没有的。有个乡下没有文化的人问我,我对他提的问题一无所知,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的始末反复推敲,然后竭诚地答复他。”
孔子的多知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向来也以博学著称,孔子不说后来提拔为圣人以后的伟大,就是在当时也曾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圣人”,百姓和众弟子也都是佩服有加.乡邻就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以成名."颜回谓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谓之如日月"无得而逾焉".后来的列子又演绎了一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最后写到"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什么都知道呀?]也说明当时大家都认为孔子是博学和多知的.就是这么一个博学和多知的人,对鄙夫提的问题,也有答不出的,也有不知道的,那孔子是怎么办的那?"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机,就他提的问题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答复."
孔子对自己的学问还是比较自负的,但他也认为他比别人博学并不是因为自己是天才,而只是比别人爱好学而已.可是爱好学的恐怕不只孔子,但成就其学问伟大的怕就只有孔子,其中有别的什么吗?"叩其两端而竭焉"难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一个因素吗?
面对知识和无知,每个人不知道的永远比知道的多.面对不知道的问题,如果能够"叩其两端"来探讨,是不是会更接近于事物的真相?"叩其两端而竭焉"回答的问题,是不是会更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
我们不是圣人,投资中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也许还是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但是如果遇到问题能"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查其所安."的态度,然后"叩其两端"我想起码还是可以距离真相近一些,距离错误远一些吧.
2007-08-14 09:27
0
四十八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
孔子的学生牢说:"孔夫子说过:‘我没有被选择任用,所以就学得了一些技艺.’”
孔老父子对他的学问向来不夸耀,但是对自己的手艺从来不谦虚,比如他曾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我有知识吗?我实在是无知呀.]当乡邻舆论他,孔子真伟大呀,知识真渊博,可是没有技艺的专长,孔子回答说,我射箭不错,驾车也不错,我做什么那?我驾车吧.[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虽然对自己的学问不夸耀,但孔子的学问就像达巷党人说的那样:大哉孔子!"为什么孔子有那么多的学问,有那么多的技艺那?孔子说:"我小时候贫穷,所以能学许多事情,那些贵族能学的多吗?不多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结合历史上的大学问家大都是"吾不试,故艺。"其中难道也有一些深的道理吗?细想起来,无非就是做学问是要放弃一些功利思想的,塌实做学问才可以做的好做的深.有一些成名的科学家,一走上领导岗位就只能吃老本了,学问和成果肯定不能多乎哉,只能不多也了.
孔子这么大的学问,夸耀的也就是一个开车的车技而已,其目标也就是一个驾车的车把式[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现在有些人就不同了,本来知道的就不多,也许一个行当也知道一些,可是一但出了一点名,好象世界上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了.比如我们有些经济学家爱写"股评",其实经济与做股票看着是紧密联系的,其实真实的差距大了去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假如其中有些人是"不试"之前就深得炒股其艺那还好,那听听也许有些益处,如果是成"家"之后才"艺"为赚眼球开评,我看还是不看,不听的好.
“吾不试,故艺。”另一层的意思是说做事情需要用心的。如果“试”了,每天会有许多的公务应酬缠身,很难再有时间去学技艺的。另外没有“试”就没有俸禄,这也需要学上几门手艺来养活自己。我虽然不赞成辞职做专职股民,但如果在这里学了一手养家糊口的技艺,就是做个职业股民,那也是值得称赞的。
2007-07-26 10:07
0
好贴!
0
虽然世界经济因为次贷危机摇摇欲坠,但对我国来说确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正确应对,君臣用命、官民同心,我们期待已久的中华盛世一定可以提前到来.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我们中华民族已经落寞的太久太久了.
0
四十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结果没有什么收获,'与其这样'还不如去学.”
上文说了孔子的学而思,思而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孔子的态度看,起码他还是认为学和思都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偏颇任何一个.但是具体到个人,那就很容易疏忽一个"学"偏重一个"思".孔子自己就坦白的说自己曾经有过废寝忘食去思,可是没有收获的经过.看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学比思要远远重要的多.
不学你的思路就不会开阔,不学你的视野就不高远,不学你的思考就不周全,不学你的思维就会局限。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都是有局限的,靠成长过程自然接受的知识是不能适应个人进步要求的,而思考必须建立在得到大量知识的基础上才可以出来成果。这就像淘金,没有大量的金沙,你光淘是掏不出多少金子的。
如果把学与思放到市场中来,没有"学"基础上的"思",这个"思"不但无益,而且极其有可能有害.一买一卖其实都是一个个决策,决策离不开"思"但是决策的基础是"学"决策如果只是在"思"的层面上,错误的概率恐怕比仍硬币还要高了.
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有思想,但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有知识。
2007-07-18 09:15
0
附
猩猩理论:80年代末期,由美国投资理论界提出,由《华尔街日报》出面组织了一场历时数年的著名公开竞赛,一方是当时华尔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师组成的若干专家组,一方是一头会掷飞镖的大猩猩,方法:在墙上贴上华尔街日报股票报价版,由大猩猩用飞镖投掷...最后的结果与结论竟然是:基金经理精心选择的股票业绩,与一只大猩猩随机抽取的股票一段时间后的收益相当。
0
四十五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光学一些知识而不用心去思考,那还是茫然无知的;只成天去空想而不去学知识,则是有害的。”
咱们古代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现代国外有"知识就是财富"这样的句子.知识对于投资的重要,这个是无容质疑的.但是我简单的考究一些投资成功的大师,发现他们又并不是知识的大家,这其中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吗?我想一定可以有许多可以研究的地方,起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善于:"学而思,思而学."都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之人.
有了知识要会恰当的运用,这就是把学的知识消化吸收了,这样的知识才是属于你的知识.要把知识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去思考,需要去实践."学而不思则罔"其实在股票投资上很常见,比如说波浪理论,有的人学起来是头头是道,数起来神采飞扬,可用起来是一塌糊涂,这个就是没有学而思.
因为思而不学则罔的缘故,有些人就认为知识在投资上的无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猩猩理论"还有一些人不去学研究公司基本面,成天幻想着重组、并购等题材,或者只是用以前那点老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要不客观现象不见,或者主观主义泛滥,成天是我想行情应该如何如何.这些都可以算做"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思、思而学.是不是有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味道?
0
记号,学知识,积累经验
0
唱多做空和唱空做多是投机市场不二的法则,这个需要细心体会.向来总有人拿投行的评论说事,我看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才是.你看人家唱高石油二百美圆的时候,已经开始放空到60美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