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论语中的投资智慧

08-12-07 22:08 10148次浏览
乐之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去年初读论语偶有小得,写了几篇读后感,发于莲花论坛后,因得到几个朋友的鼓励,结果就断断续续写了99篇.今经朋友推荐来到淘股吧论坛,打算把文章整理一下奉上.[当时是随手而做,错字别字病句比较多.这次整理,原来的本意不做变动]

论语中的投资智慧

  一直以来,总以为世界上最好的三本书都在中国.一本是"易经"一本是"红楼"另一本就是"论语"了.
  
  "易经"据说讲的是哲学,"红楼"对应的是社会人文学,"论语"说的什么那?有人说是军事政治的,古语就有;"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有人说是教育,今人曾说:"论语是人生的abc.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更是厉害,他把儒学说成是人生必须的粮店,想来这"论语"一定是粮店里的大米白面豆油这类的主料了吧.
  
  我读"论语"更感觉她是一碗心灵鸡汤,是拂拭心灵镜台的一把鸡毛掸子,是生活中的"味素",当然对更高要求的人来说,"论语也可以是人生境界修养的指路明灯."譬如北臣,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应该是人生思想和道德的很高标准了吧.
  
  哲人的智慧就是通用,既然宋代的赵普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论语里有没有可以感悟股市的道理那?我想假如孔子哪个时代有投资有股市,那么孔子一定是个投资高手,因为他的一些思想,完全符合现代的投资之'道'.

一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译文]
  孔子说:“坚定自己的信念而努力学,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进入危机四伏的地方,不在动乱丛生的地方呆着。世道好就出来工作,世道不好就隐居起来。”

  这句话如果放到投资上就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坚持自己的理念,认真学投资的本领,坚持价值投资的大旗,市场危险的时候不进去,市场混乱的时候要出来.牛市来了就大胆的做多,熊市到了就好好休息。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市场好的时候挣钱很容易,就是经验和技术不大好也可以挣到一些钱,市场不好的时候,无论你技术和水平有多高,资金实力有多强,也总是赔钱容易挣钱难。无论是市场的价值派还是技术派,都要顺势操作。逆市而为多是没有好结果的,这点无论是资金不多的中小投资者,还是资源资本都有优势的大鳄,都应该遵守"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样一条投资的最高原则。

  技术派高手总以为自己技术能力已经可以把握市场,不肯放弃一丝机会,熊市里也大量的操作买卖,实力派也以为自己已经强大的可以战胜市场,熊市里逆市而为,而这正是亏损失败的根由。我坚信波浪大师艾略特数浪数的一定比谁都准都强,可他也没因为数浪成为富豪;新疆“德隆”是上一拨股市熊市市场最“强”者,可逆市的结果也是以倒闭而结束。

  股市亏损一是高位被套,二是熊市做多。高位被套一般是"危邦而入",熊市做多那就是"乱帮久居"。我国股市第一批个人大户不少人,许多都是在熊市未期最后一跌中逆市做多而被“消灭”。而小户更多因为高位介入股市而亏损严重,05年股市低点的时候,我身边不少人亏损已经达到了资金的70%,这些人大都是01年股市高点左右进入的,而01年左右正是中国股市危机四伏的时候。我个人也曾经21元重仓买入三九医药,但是当知道三九出了一些问题,有些个"乱邦"的味道时候,而大盘也有些"危邦"的时候,忍疼在16元卖出.当时虽然亏损严重,但是看看后来的跌幅,是不是应该庆幸那?
  
商品市场也是如此,牛市来了随意的做就很容易赚钱。前几年做房产的都赚钱,并不是因为每家都经营的好,而是因为这是一轮房地产超级大牛市,在这个大牛市里你只要做,就很容易赚到。有牛市就有熊市,到了熊市做的好也就可以勉强度日,做的稍微不好那可就亏损累累。期货市场更讲究不可逆市而为,逆市而做你就是期货市场的“危邦而入”,逆市多操作就是期货市场的“乱邦久居”。以我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一切投资的精髓.

我们许多人其实也知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样的道理,可就是不能一直坚持贯彻到行动,因为就是无论如何不好的市场,总还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机会,我们要挣脱一些诱惑,这就要有个“死守善道”的定力。我们有些人很多时候看不清楚什么是“危”什么是“乱”。“危”就是到达顶端。极端的市场无论是牛市后期的贪婪,或者是熊市末期的恐惧,这都是“危”;“乱”就是无序。网络股炒做疯狂的时候,无论跟网络有没有多少联系,企业纷纷宣布触网,这就是一个“乱”。要分清楚这个“危”这个“乱”这就要“笃信好学”。
打开淘股吧APP
36
评论(16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乐之

08-12-14 15:48

0
六十四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些贤能的人躲避一个时代,其次的是躲避一个地区,再次的是躲避一些人的脸色,又其次的是躲避一些人的言语."孔子又说:"这样的人我知道有六七个了."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个大动荡大动乱的年代,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年代他也不曾做一个隐士,想来孔子自己不赞同辟世,但他辟地、辟色、辟言,他周游列国,就是为了辟地、辟色、辟言.上次别人三日不朝,他就溜了,估计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努力保持哪个世道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格尊严.
  
  孔子哪个时代,能躲就躲的是贤人,现在我们国家可是面临的是几百年一遇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一个机会面前,肯定没有辟世辟地这样问题,如果有问题,有的也不过是其次又其次的辟辟言辟辟时辟辟人.
  
  最近几个月股市钱难赚,昨天就有一个朋友发狠的说:"这是个什么股市呀?我再也不玩了."而前天他还跟我说:"周一要大阳."其实大时代大发展大机会,各个国家股市发展的历史均证明了这一点,而在这个大时代里,也必然有着波折与回落,哲学上来说就是什么螺旋似的前进.我们有幸赶上这么一个大时代,在这个大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每一个贤者都不应辟市,每一个贤者也不用辟地.但如果有需要,也是需要辟辟时,辟辟言的.
乐之

08-12-14 08:32

0
六十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个美女歌舞团.当权的季桓子接受了,鲁国的国君为了看这些美女,三天不上朝管理朝政,孔子一看这个架势,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从古到今不好色的人也许有,不爱美女的男人一定是没有.一个个小小的美女,不知道演义了多少难以想象的故事.这些个故事,有的可喜,有的可赞,有的可悲,有的可叹,有的可忧,有的可怨......
  
  古来把美女多比喻为"红颜祸水"我以为这只是御用文人小儿们的文过饰非.佳人虽难得,那朝不都有?就我的考证,孔老夫子那也是对美女有着格外的喜爱.不得以躲开美女,躲开的只是美女代表的一种倾向,躲开的是对三日不朝后的担忧.
  
  美女引起的事态,什么时候也都有,只不过大小而已.这不,这两天咱市场也因"美女"引起了动荡,中石油这个大美女回归,引起了万众哄抢,市场也几乎三日石油.中石油这个大美女,以后如何的演绎我不大清楚,不过市场既然三日"石油",我躲开你几天还是可以的.
  2007-11-08 08:46

后记  这是感觉市场不对写的一篇小文。中石油开到48元多有说是散户追买造成的,不过我当时就不认同这个看法,我到是有些认为中石油是做为标杆来打压指数的。如果是散户追买造成的,那就更加的恐怖,说明这个市场已经疯狂了,不管是什么造成的,这个时候躲开一下市场还是需要的。我这一躲也减少了不少损失.
乐之

08-12-14 08:13

0
六十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以三件事情反省我自己:我替别人谋划计议事情尽心了吗?我和朋友交往诚信了吗?传授学业,自己本身对学业很熟很懂了吗?"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虽然孔子说过曾子不是很聪颖,但是曾子很勤奋而且能以孔子之道"一以贯之".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后来成为一代大家,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为人做事情忠了吗?尽力则为忠;与朋友交往信了吗?不欺则为信;传授知识了吗?熟懂则为.三件事情好象说的是个人修养,其实实际说的是个人的社会活动准则,三省之事其实就是为人处事之道.我们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为人做事,交朋友友,时尔也为为人师,传授一下自己的学问经验.
  
  有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在8月中旬因未能及时转股或卖出所持有的上电转债而被上市公司强制赎回,这就是基金的"转债门",这些基金无论用什么理由来"文过饰非"也脱不了为人谋而不忠的责任.现在代人理财的方式很多,不少也是以朋友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各种问题也是出了不少,减少矛盾和问题其实别无二法,一是为人谋而忠,二是与友交而信.
  
  牛市一来,好为人师的人就多了起来.自封的也好,别人封的也好,股神、大师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了一批,其中自然也是有一定见识的有识之士,不过一旦传授经验来,有些人好象就不那么托当了,以为自己真的如同股神一般掌握了市场的密码,言必一定如何如何.言必市场一定如何如何,如果省一下自身,传不乎?我想传授出来的知识经验,怕是要实用的多.
 
    2007-10-26 08:46
乐之

08-12-14 08:09

0
六十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赐呀!你以为我的学问,是多学多见闻多记忆得来的吗?子贡说:"对呀!我是这样认为的,难道我认为的不对?孔子说:"你认为的不对,我的学问是要得到一个中心,总是用这个中心来统摄所见所闻。”
  
  孔子有学问,是孔子哪个时代就认可的.孔子知道的多,会的也多,有的人认为博学多闻,学的多、见的广、记的住就是"学问"了.孔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学问必须有一个"一"来统摄这些所学所问,有了这个"一"所学、所问、所知才可以成为"学问".
  
  孔子这里没有说这个"一"到底是什么,不过从其他的地方我们到是也可以知道,孔子说:"曾参啊,我所追求的道是可以用一个"一"来统括起来的。"曾参回答说:"是的啊。"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道:“夫子说的"一"是什么意思啊?”曾参回答说:"夫子的道,不过"忠恕"罢了."
  
  这个"一"说是学问,其实更多的是思想.这样推来许多领域都应该有个"一".投资里的"一"最好理解,这就是价值,投资里的"一"也最不好理解,也是价值.这个好理解也好,不好理解也好,都不是什么难办的,难办的是哪个"一以贯之",所学,所问,所做能不能始终以价值"一以贯之".
  
  好象很多人都可以说自己做的到这个"一"很多机构也打着这个"一"的招牌,其实要做回价值不难,难的是"一以贯之".这方面做的好的是人家老巴.老巴人家可以做到越跌越买越涨越卖,就这么简单的一点,有几个人可以"一以贯之"?巴菲特七次抛售中石油股票,抛售一次涨一次,先不说老巴正确否,起码老巴可以做到他认为的"一以贯之".

  2007-10-16 08:56

后记 巴菲特抛售中石油:随着中石油A股上市的临近,香港股市中石油开始大涨,中石油的上涨,招来了其原第二大股东的抛售,前后三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分别通过八次抛售,将中石油H股一抛而光。巴菲特的理由是其时中石油的股价已经高企。巴菲特称:我们完全是基于价值的评估进行抛售的。巴菲特抛股价在12-15港元之间,但在巴菲特抛售中石油后中石油的价格还是一路上涨,最高到过20港币。这引起了一些价值的争议,也导致A股发行价较高。如今又有人质疑人家老巴了,说人家被套云云,这些质疑的,都没懂这个以"一"贯之.
乐之

08-12-14 08:03

0
五十九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以德行来处理政事,就像天上的北极星,静静的在他自己的地方,而满天的星斗都围绕她运行。”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人而"仁"、仁而德,所以孔子最理想的仁政模式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个模式给后来的为政者树立了一个标杆.
  
  后来国人好象都很喜欢标杆,三教九流都有盟主,各行各业都有典型,至于盟主是不是德才兼备,典型是不是实料真材那另有别论,但标杆的树立,总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树立一个标杆,这些人就一定围绕这个标杆来做文章.
  
  我的一个朋友不读论语,不过这不耽误他找标杆,他始终认为这拨行情的真正龙头是中国石化,虽然他没买中国石化,但他是一直参照中国石化的走势,来定自己的操作策略,他把中国石化定为标杆,是因为这拨行情的始作俑者所谓的"神秘资金"开始介入的就是中国石化.
  
  很早就想写这个题目,可是一直感觉不好写,股市中标杆不少,以前有过长虹、发展,后来有过亿安、广夏,虽然长虹、发展和亿安、广夏有着质的区分,但也没有"为政以德"的区别.如今股市又起来了几个新的标杆,而且一个更比一个"标",这些标杆能不能出个"以德为标"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可以做为一类行情的参照还是可以的,因为标杆的目的也就如此,这也是今天我写出这么一点文字的动力.
  2007-10-14 12:59

  这个题目不好写,因为实在很难找出一个“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股票。但提出标杆这个参照,还是有着一定道理的。股票涨的时候有标杆,跌的时候也要标杆,因为标杆代表一些人的想法利益。你如果参考着标杆,做起来就更容易判断一些,更容易把握一下行情的节奏。我找了一个下跌的标杆中石油,参照中石油,你就可以躲过一轮比较大的跌幅。[此段小文写与今年2月,呜呼!中石油!]
乐之

08-12-14 07:55

0
五十八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一连学了好几个月,"入迷"到了吃饭连肉的味道都感觉不出来了.他感叹到:"真没想到《韶》乐有如此之美的境界." 
  
  说起孔子学音乐,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这就是孔子学《文王操》.孔子拜师襄子为师,学古琴。师襄子教孔子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十日还在练。师襄子说:“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调,但她的韵律我还不熟悉。”又过了一些日子,师襄子说:“韵律你已经熟悉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知它所表达的志向。”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说:“已经知道所表达的志向了,可以学下一首曲子了吧!”孔子说:“还不知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过了些日子,孔子弹琴表现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感受到这个人脸色肃穆,身材高大,目光慈祥,好象是统治四方诸侯的王,那不就是文王吗?”师襄子听了连忙站起来向孔子一鞠躬说:“我的老师讲过,这个乐曲名叫‘文王操’。”
  
  孔子一生好乐,除了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外,他自己几乎每天都弹琴歌唱,听到别人唱好听的歌,他总是要求人家再唱一遍,他跟着唱.孔子的音乐技能有多高,史书上没更多的记载,不过根据上面两件事情,绝对可以证明孔子的音乐境界那是相当的高.
  
  孔子学《韶》,这是一种境界,孔子学《文王操》也是一种境界.学《韶》境界里更多的是爱好痴迷,学《文王操》境界里更多的是修养.

  投资投机中也有类似这样境界的人

  2007-10-08 07:37
推石头上山

08-12-13 21:08

0
论语中的投资智慧
  
    一直以来,总以为世界上最好的三本书都在中国.一本是"易经"一本是"红楼"另一本就是"论语"了. 
==========================================================================================
这句话说得真nb
乐之

08-12-13 19:49

0
五十七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你学诗歌"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若不学"周南"、"召南",他就好像面对墙而立,眼睛被墙障碍,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走不通." 
  
  诗经有十五国风,首为周南的诗,计有关雎等十一篇,次为召南的诗,计有鹊巢等十四篇.孔子说这话,意唯一个人要从政做事,知识不渊博、民俗不了解、文学没修养,就等于面对着墙壁而立,前后都看不见,这是不可行的.
  
  我们都知道陆游曾写过一个很有哲理的诗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孔子的学"周南、召南"说了道理的另外:汝果欲做事,功夫在诗内.凑巧的是这都是说给自己儿子的,俗话说绝活不外传,看来这是"真经"呀.
  
  做好诗歌的诀窍在诗外,做好事情的诀窍在诗里,知道了这一里一外的道理,那无疑就是自己提高了一个层次,又上了一个境界.我们不少人做股票,可以说是百分百的投入.眼里只有那红红绿绿的k线,心中只有那涨涨跌跌的股票,耳中总是那虚虚实实的消息,口里就是那随机而动的指标,这些东西,不能说没用,但是沉湎之中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总在这些个数据中转悠,追涨杀跌也就是必然的。在这其中沉吟,做股的境界也就是初等境界。

  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要有多面的才能,不能只像个器皿一样只具备一种功能。看看那些成名投资大师,他们不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专业的才能,就是在其它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涉猎。

  要把投资做的好,恐怕还需要另外的一些东西,读读诗、读读史,各个国家走走,世界各地看看。,看看那些最杰出的投资大师的爱好吧:巴菲特喜欢桥牌,彼得?林奇喜欢航海,?索罗斯爱好哲学,李嘉诚爱好高尔夫。看看这几位成名人物的专业,阿里巴巴的马云出身于英语教师,复星的郭广昌学的是哲学,脑黄金脑白金成名的史玉柱竟然来自程序员。

  据说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有股,心中无股;心中无股,手中有股,如果没有一点“诗”外“诗”内的“功夫”,没有一点“诗”外“诗”内的修养,要想做到这一点,怕是十分的难。
  
  2007-09-28 08:08
乐之

08-12-13 16:07

0
五十六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算政事清明.孔子说:"像水一样逐渐渗透的谗言,使人有切肤之痛的诬告,在这里行不通.就可以称做政事清明了. 
  
  谎言据说是有了语言就有了,想来谗言也是一样.有了谗言自然也就有了诬告,受谗言和诬告之害的人物,从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比比皆是.而这些人物都和国家人民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和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的巨大.
  
  像水浸润物体那样,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这是谗言的可怕之处.癌,人类最可怕的疾病,开始就是以浸润这样一种方式来来侵蚀人体的. 
  
  谗言总是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谗言是人们厌恶而又摆脱不了的原因.
  
  和经济有关的谗言,更是善于伪装,不露痕迹.我不大愿意把有些话和谗言联系起来,那样显得咱心眼也太"小人"了,我把其看成一个"馊"主意.比如工人下岗国企才能增效呀,银行要卖给外资才可以搞好呀,地产要做国家支柱产业呀,股市要推倒从来呀,股市要牛80年呀.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做不做“明”人问题还不很大,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决策权,影响不了什么.对于大的领导来说就要做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才行.从政做不到"明"政策采用"馊"主意,小的来说难免受损失,大的来说有些问题后患无穷.
  
  "明"就要做到知人和自知,谗言是难于避免的,不信不采用谗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话说的不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2007-09-13 09:41
乐之

08-12-13 16:03

0
如今重读此文,大牛恍惚如一梦,如果没能戒之在得,难免让人吁唏.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