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 原创:绝对零度 -2008-11-22 11:07】
============================================================
才看到兄的发言,怠慢了。
兄是个明白人,所提的问题也是我思考的。
我开了一个新贴来讨论这个问题,请兄移步到那里讨论。
核心问题我认为还是流动性。
对历史我也作了一个简单分析。呵呵,我们想一起了。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结合市场走势从宏观政策方面入手可能会相对容易把握,省力一些。
关键是量度。这个我觉得可以从对流动性的争夺方面进行把握。
还有一个问题供兄思考。
记得当年我考大学时,考完试发标准答案,根据标准答案估分填报志愿。六门课,我三十分钟不到估完,和实际分数只查了一分。而那些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几天的最后误差却很大。
为什么?
0
我曾尝试分析上一轮经济周期,无论从利率角度,还是从货币供应、gpd等角度,分析股市,都感觉挂钩不是很紧密,联动延时较大。
从货币供应结构比例来对照股市,比较准确,但却属于延后指标,也不太满意。
0
本文谈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实战价值。不少地方值得深入探讨。
例如,文中有这么一句:“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之时和市场的转折之时,相差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从实战角度出发,须要量化或者大致量化研究下面两个问题,才谈得上实用。
第一,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市场才会发生转折。
第二,政策到位和市场反应相差的时间,大概是多大一个波动范围。
这相当复杂,大致可以从历史统计和建立模型两个方面来互相印证。
理论模型不少,譬如用利率反推股票PE或者房产租售比进行估值等,但模型和实际往往还有一定出入。
因此需要根据历史来印证,获得大体的经验波动范围,以便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惜中国市场时期不长,历史参考不多。
不知史记兄在这些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
0
史记75兄果然好文采,对本来错综复杂的宏观,分析的井井有条,大师风范!
观点易发,而能得到数据证明,难能可贵.史记75兄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对于年前(乃至春节前)信息真空期的判断,完全赞同
0
1、经济的周期变化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但预计经济的周期变化、经济运行的顶峰、谷底以及持续的时间象预计资本市场的运行趋势、头部、底部一样困难,如我前面贴中所讲,不确定的因素(变量)、认识上的局限、有效模型和数据的缺乏,都会导致预测的不准确。如果再把一个预测建立在另一个预测上,那么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很多根据宏观经济预测资本市场产生错误的原因。
2、尽管宏观经济的运行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基本面比较庞杂,但宏观经济中的一些政策因素却相对容易把握,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核心因素是流动性。
=============
非常赞同。
0
按照我掌握的央行数据,即使经过买回国债操作,07年底财政存款余额依然超过了2万亿元,可以说前些年的积累给了我们今天比较大的回转空间,使得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时,不仅规模大,而且可以支出和减税并举,确实值得我们欢欣鼓舞。
-----------------------------------------------------------------------------------------------------------
我理解,地方政府的大量政府开支并不会以应付款的形式进入报表体系,特别是未完工结算项目。因此存款余额要大打折扣。
0
多谢分析.
0
以有中国特色的央票为例,目前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这就意味着,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央行可以释放的流动性非常之大,远远超过了前述财政措施能够带来的流动性。
-------------------------------------------
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释放出来的效果相当于投放1万多亿基础货币。
2008年初到现在外汇占款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3.6万亿。外汇资金流入停止或者流出对中国货币投放的巨大影响,央行目前还没有其他手段来对冲。
0
“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之时”是指货币政策由目前的“适度宽松”变为“宽松”。昨天晚上写的急,不够准确,见谅。
宏观面讲起来很复杂,原谅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不过我自有一套观察方法和分析模型。转折并不一定是说反转,也有可能是一波力度很大的反弹。由于全球经济的后续发展目前还看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这是肯定的。三十年来在各种复杂的的情况下,我们都走了过来,并且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少这就能说明问题。
6月份上调准备金尽管对市场心理造成了打击,但站在当时的情况看还是有依据的,GDP数据良好,但CPI在高位运行,PPI在快速上行,在7月份还创了12年来的新高,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在增长,至少当时从数据上看,经济过热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
有关财政政策的作用我在本贴和我其他的贴中都有说明。主要想提醒的是:在目前这剂猛药提升信心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前,存在着一个真空期,在这个真空期中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政策出台,但对已惯4万亿的大胃口来说,不算什么。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信心熬过这段真空期,是判断市场下一步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2008年会计期末出台的4季报和年报,日子怕是不好受。
核心的因素还是流动性,尤其是能够满足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这个流动性财政政策带不来,只能靠货币政策。
提供的只是宏观面的一个思考方式,不一定构成充分条件,但至少是转折的一个必要条件。
0
一、“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这个论点是否正确?
比如我们在6月初还加了准备金率....年初的劳动法,再看看现在的农民工失业和制造业倒闭潮....我觉得政府总是头痛医头,脚通医脚,而不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二、本次四万亿中真正有多少是增量?
三、这个财政政策在资本市场上对应的标的物有多少?如果十个股票里只有一个和这个政策有关,那么,嘿嘿....
先说三点吧。
另外,最近水化的厉害,但是我不觉得,为啥,我总是点右上的“精华文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