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从宏观经济政策看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运行趋势和可能的转折

08-11-20 02:37 4224次浏览
史记75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首先声明一下,本人向来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本贴依然按惯例是从思考的角度来讨论问题。那些希望在本贴中看到一个简明描述和结论的同学请转身往后走,关掉本贴。对不起,耽搁了你几秒钟。

另外还要提醒一下,如果你对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方面缺乏兴趣或了解,并且也没有看过偶前面发的几个帖子,那么,也建议你勿需看此贴。

偶素来不愿公开预测市场的运行趋势,一个原因是意义不大;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股市的运行一直以来似乎与经济基本面联系不大,难以预测。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度过了一个周期的谷底,98年、99年经济增长连续出现下降,2000年、2001年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2002年以后进入本轮周期中的快速增长阶段,但在股票市场,2001年指数创了新高,随后进入近五年的漫漫调整中,自2002年开始的这轮景气周期,迟至05年下半年以后才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来。
但是,资本市场目前的这轮调整,似乎起到了经济晴雨表的作用。虽然很多人在年中甚至上半年都感觉到了经济周期的变化,但根据官方发布的经济数据,经济增长下滑是这两个月才出现的,这样算来,起自去年十月份的调整提早了差不多一年,应该说提前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如果据此我们假设或认为,从此资本市场的运行将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建立起密切联系,发挥晴雨表的作用,那么,我们从宏观经济来分析一下未来市场的运行趋势和可能的转折就具有了现实意义。
另外,
1、经济的周期变化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但预计经济的周期变化、经济运行的顶峰、谷底以及持续的时间象预计资本市场的运行趋势、头部、底部一样困难,如我前面贴中所讲,不确定的因素(变量)、认识上的局限、有效模型和数据的缺乏,都会导致预测的不准确。如果再把一个预测建立在另一个预测上,那么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很多根据宏观经济预测资本市场产生错误的原因。
2、尽管宏观经济的运行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基本面比较庞杂,但宏观经济中的一些政策因素却相对容易把握,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核心因素是流动性。
如此,我们在分析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流动性上,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辅之以一些基本面因素来进行。
还有,
如我前面贴中所讲,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因此,要注意政府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看法,尤其是重视政策透漏出的信号。

进入正题。
目前,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下滑的情况下,政府已迅速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段时间,央行的连续降息和降准备金,以及最近十大财政措施的出台,已经让这段时间的市场欢欣鼓舞,那么,如何看待这些政策以及它们可能的效力呢?
经济的调整会产生流动性收缩的影响。作为政府调控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个目的是对抗流动性收缩,消除通货紧缩缺口。但两个政策的侧重和效果不同,一般需要相辅运用。

财政制度本身就具备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宏观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进行,具有指向明确等作用,本次十大财政措施对此已体现的很明显了。按照国务院目前的说法,中央财政计划投入的规模为1.1万亿左右。根据以往的经验,财政投入的乘数为4,那么将在未来给我们带来4万多亿的总投入。再考虑地方政府增加的投入,最终的投入可能要大的多。按照我掌握的央行数据,即使经过买回国债操作,07年底财政存款余额依然超过了2万亿元,可以说前些年的积累给了我们今天比较大的回转空间,使得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时,不仅规模大,而且可以支出和减税并举,确实值得我们欢欣鼓舞。但是,且慢。
1、财政政策的指向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它带来结构性的影响比较大,从具体措施和目前的进展看,改善民生是一方面,减税所占比例较小,主要方面和重点还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基础建设方面,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大。
2、在计算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增加的影响上,还要考虑边际效应,尤其是在我们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据高不下趋于饱和的今天,边际效应递减可能比较严重。
3、即使财政结余较多,但经常项目下的财政支出数额也比较大,财政存款余额中有相当部分的周转金和其他款项,在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发行国债筹措资金的数额也不会太少,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也不会少,尤其是如果开了地方政府发债这个口子的情况下。
4、即使这次政府在认识和决策(我们制度下的一个“优势”)时的时延相对较短,措施也比较快,但实施上的时延不可避免。
总之,我们可以对这次财政政策对未来经济运行的影响抱有一定程度上的乐观,但其主要的影响还是在实体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结构性的,考虑到前面讲的几个问题,我认为,目前出台的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实体经营(相关上市公司的收益)的影响没有那么快,它所带来的流动性也不能直接利好股市(考虑到财政投入的杠杆乘数效应,实际上短期还是一个利空),目前它的积极意义更多的体现在信心的恢复上。
在分析后面一段时间的市场运行趋势上,这些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目前市场的表现是否已经反映了最悲观的预期?实际情况会不会比我们的预期还要悲观?高调出台的财政政策所提振的市场信心能否维持过后面的真空期,在真空期中是否会有更坏的情况出现,从而摧毁目前的信心让市场再下一个台阶?

实际上,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对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有关货币政策大家讨论的很多了,这里我只简单说两句。前几年的加息周期,为收缩流动性,央行积累了很高的利率和准备金率,以有中国特色的央票为例,目前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这就意味着,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央行可以释放的流动性非常之大,远远超过了前述财政措施能够带来的流动性。
由于前期CPI尚在高位运行等因素,对经济运行趋势的观察和判断需要时间,再考虑货币政策转向时的平稳,目前在货币政策上定调为适度宽松。央行减息、降准备金、减少央票发行才刚刚开始,累计效应还不大。但是,我们可以预计,随着CPI的继续下行,在宏观面继续恶化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基调将很快变为宽松,那时将是一个重大转折信号。

不多写了,总结。
如果你认同,
1、目前的资本市场能够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并先于经济做出反应。
2、从宏观经济来分析未来市场的运行趋势和可能的转折具有现实意义。
3、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
那么,这个可能性很大:
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之时和市场的转折之时,相差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那个时候,市场的悲观预期将能够基本体现经济的基本面,资本市场所需要的流动性将逐步得到满足,上市公司的业绩虽然没到谷底,但大的利空应该释放的差不多了。
如果你不放心的话,你可以先不进场,但应该打醒精神观察判断了。
这个转折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因为前面已经有了两种模式:日本的和美国的。
如果到时你对未来有信心,那就按前几十年中的美国模式去操作;如果到时你对未来没有信心,那就按这一二十年中的日本模式去操作

下面举一个例子,有兴趣的童鞋自己琢磨吧。
按中国人民银行对天津市2004年财政存款进行监测,发现财政存款余额的波动性变化,与财政基建支出在一个波动期内,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即财政存款余额减少,基建支出随之增长。2004年12月,天津市财政存款大幅下降,比11月减少46.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少27亿元。而与此同时,2004年12月天津市财政基建集中支出94.5亿元,占全年财政基建支出的38%,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今年2月,天津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在经过1月的较低增长之后,大量增加,达29.44亿元,同比多增加27.0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15.19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52.5%,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0.3%。
由此可以看出,年末财政集中支出,明显带动了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上升。财政支出用于投资的这种“杠杆效应”,在经过一段时滞后,于今年2月才开始显现。
调查发现,天津市各金融机构纷纷围绕政府基本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在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中,项目贷款占到70%左右,主要投放到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天津港口建设项目上,其中工商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67.3%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支出中流向基建的投资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带动银行中长期贷款资金也随之进入,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还有一组数据。
据财政部数据,1998年-2002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五年中,累计发行的6600亿元建设国债,带动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3.28万亿元,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达到1∶5。

匆忙中临时决定写的,时间有限,就写这么多吧。仅供大家参考。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2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史记75

08-11-22 23:09

0
【 · 原创:绝对零度 -2008-11-22 11:07】   
============================================================
才看到兄的发言,怠慢了。
兄是个明白人,所提的问题也是我思考的。
我开了一个新贴来讨论这个问题,请兄移步到那里讨论。

核心问题我认为还是流动性。
对历史我也作了一个简单分析。呵呵,我们想一起了。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结合市场走势从宏观政策方面入手可能会相对容易把握,省力一些。
关键是量度。这个我觉得可以从对流动性的争夺方面进行把握。

还有一个问题供兄思考。
记得当年我考大学时,考完试发标准答案,根据标准答案估分填报志愿。六门课,我三十分钟不到估完,和实际分数只查了一分。而那些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几天的最后误差却很大。
为什么?
绝对零度

08-11-22 11:07

0
我曾尝试分析上一轮经济周期,无论从利率角度,还是从货币供应、gpd等角度,分析股市,都感觉挂钩不是很紧密,联动延时较大。

从货币供应结构比例来对照股市,比较准确,但却属于延后指标,也不太满意。
绝对零度

08-11-22 11:02

0
本文谈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实战价值。不少地方值得深入探讨。
例如,文中有这么一句:“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之时和市场的转折之时,相差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

从实战角度出发,须要量化或者大致量化研究下面两个问题,才谈得上实用。

第一,政策宽松到什么程度,市场才会发生转折。
第二,政策到位和市场反应相差的时间,大概是多大一个波动范围。

这相当复杂,大致可以从历史统计和建立模型两个方面来互相印证。
理论模型不少,譬如用利率反推股票PE或者房产租售比进行估值等,但模型和实际往往还有一定出入。
因此需要根据历史来印证,获得大体的经验波动范围,以便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惜中国市场时期不长,历史参考不多。

不知史记兄在这些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
学习与成长

08-11-22 10:53

0
史记75兄果然好文采,对本来错综复杂的宏观,分析的井井有条,大师风范!
观点易发,而能得到数据证明,难能可贵.史记75兄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对于年前(乃至春节前)信息真空期的判断,完全赞同
绝对零度

08-11-22 10:32

0
1、经济的周期变化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但预计经济的周期变化、经济运行的顶峰、谷底以及持续的时间象预计资本市场的运行趋势、头部、底部一样困难,如我前面贴中所讲,不确定的因素(变量)、认识上的局限、有效模型和数据的缺乏,都会导致预测的不准确。如果再把一个预测建立在另一个预测上,那么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很多根据宏观经济预测资本市场产生错误的原因。
2、尽管宏观经济的运行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基本面比较庞杂,但宏观经济中的一些政策因素却相对容易把握,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核心因素是流动性。
=============
非常赞同。
不通

08-11-21 17:46

0
按照我掌握的央行数据,即使经过买回国债操作,07年底财政存款余额依然超过了2万亿元,可以说前些年的积累给了我们今天比较大的回转空间,使得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时,不仅规模大,而且可以支出和减税并举,确实值得我们欢欣鼓舞。
-----------------------------------------------------------------------------------------------------------

我理解,地方政府的大量政府开支并不会以应付款的形式进入报表体系,特别是未完工结算项目。因此存款余额要大打折扣。
打劫

08-11-21 16:27

0

多谢分析. 
几粒米

08-11-21 15:38

0
以有中国特色的央票为例,目前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这就意味着,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央行可以释放的流动性非常之大,远远超过了前述财政措施能够带来的流动性。
-------------------------------------------

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释放出来的效果相当于投放1万多亿基础货币。

2008年初到现在外汇占款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3.6万亿。外汇资金流入停止或者流出对中国货币投放的巨大影响,央行目前还没有其他手段来对冲。
史记75

08-11-20 23:48

0
“货币政策转为宽松之时”是指货币政策由目前的“适度宽松”变为“宽松”。昨天晚上写的急,不够准确,见谅。
宏观面讲起来很复杂,原谅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不过我自有一套观察方法和分析模型。转折并不一定是说反转,也有可能是一波力度很大的反弹。由于全球经济的后续发展目前还看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这是肯定的。三十年来在各种复杂的的情况下,我们都走了过来,并且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少这就能说明问题。
6月份上调准备金尽管对市场心理造成了打击,但站在当时的情况看还是有依据的,GDP数据良好,但CPI在高位运行,PPI在快速上行,在7月份还创了12年来的新高,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也在增长,至少当时从数据上看,经济过热的迹象还是比较明显。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
有关财政政策的作用我在本贴和我其他的贴中都有说明。主要想提醒的是:在目前这剂猛药提升信心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前,存在着一个真空期,在这个真空期中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政策出台,但对已惯4万亿的大胃口来说,不算什么。我们有没有足够的信心熬过这段真空期,是判断市场下一步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交替之际,面对动荡的2008年会计期末出台的4季报和年报,日子怕是不好受。
核心的因素还是流动性,尤其是能够满足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这个流动性财政政策带不来,只能靠货币政策。

提供的只是宏观面的一个思考方式,不一定构成充分条件,但至少是转折的一个必要条件。
八百孤寒

08-11-20 23:08

0
一、“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掌握和专业判断上要比我们有优势”,这个论点是否正确?

比如我们在6月初还加了准备金率....年初的劳动法,再看看现在的农民工失业和制造业倒闭潮....我觉得政府总是头痛医头,脚通医脚,而不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二、本次四万亿中真正有多少是增量?

三、这个财政政策在资本市场上对应的标的物有多少?如果十个股票里只有一个和这个政策有关,那么,嘿嘿....

先说三点吧。

另外,最近水化的厉害,但是我不觉得,为啥,我总是点右上的“精华文章”看...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