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流动性与市场走势

08-11-22 19:00 9436次浏览
史记75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这个帖子本来早几天就要写的,但时间不宽裕,兴趣又在G20峰会上,所以只是断断续续有提级,但看了后自己并不满意。今天周六,有点时间,完善一下发个完整的吧。

既然是从流动性的角度看问题,题目就叫做流动性与市场走势吧。

一、点题。

影响市场运行的核心因素是流动性。即使一个价值投资者,也不能忽视供给需求关系对股价的影响。
象商品经济的其他领域一样,流动性收缩,需求减少;流动性增加,需求也相应增加。反映到股票市场,作为交易标的股票,其价格也会随着流动性的增减而起起伏伏。
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受流动性的影响更大。

二、展开。
A.
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运行趋势是主流,具有规律性和不因主观意志发生改变的特点。
经济的下行周期必然会带来流动性的收缩,这个收缩不是一般国家政府手中的调控工具能够对冲掉的。
B.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对抗流动性收缩,消除通货紧缩缺口。
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远非其他国家政府能够比拟。
依据三。
C.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除了受宏观经济流动性的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产生中短期内的偏差,这个偏差会导致市场在一段时间内的走势脱离经济的基本面,但长期而言,必会得到修正。
D.
在流动性收缩的大背景下,除了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补充流动性外,股票市场还要与经济的其他领域其他市场对资金进行争夺。
进行争夺的有利武器必然是估值优势和赚钱效应。

总括而言,在经济下行期间,流动性收缩是主要趋势,而且一般体现为全面性的收缩,资本市场也必然会受到波及,对于中国这种资金推动性的股票市场来说尤其如此。在流动性不断收缩的情况下,由于资金不断套牢、割肉或离场,新增资金有限,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就是不断的下跌,成交量不断的萎缩。市场虽偶有反弹,但力度不大,单边下跌趋势明显。在流动性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市场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扭转趋势,下跌斜率可能因估值逐渐合理而得到修正,反弹的发生也会变的频密,但趋势不会改变,甚至连持久性强一些反弹都难以发生。
在此期间,市场解决流动性的途径只有两个:政府宏观调控对流动性收缩产生的对冲和与其他市场争夺资金。
股票市场的高风险人所共知,在市场跌势绵绵不知何处是底、估值依然偏高的情况下,显然对资金没有吸引力,在资金的争夺上处于劣势。那么,靠政府宏观调控对抗流动性收缩,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从而改变市场的单边下跌局面才具有现实意义。
打开淘股吧APP
32
评论(13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史记75

08-11-25 23:06

1
回来了。下午发完上个跟贴后死活就登陆不上来,幸亏学聪明了保存了这一段,发上来。[淘股吧]

【 ?原创: 绝对零度 只看该作者(-1) 2008-11-25 15:36】 
==============================================================================
有关股市在什么情况下走势最好这个问题,我再简单说一下。
从流动性的角度看,股市应该在经济过热时表现最好,那个时候流动性多的无处发泄,由于一般实体领域有一定的规模限制,资金的过多投入必然带来边际效应递减,大额商品市场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大所以一般政府会干预(最近的这次例外,情况特殊),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这方面受限小。而在经济复苏的时期,股市更多的应该是震荡上行的走势。
但看道指这几十年的走势,这一点虽有规律,但也不是特别明显。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货币制度的变革。纸币本位制下,通货膨胀处于常态,宏观流动性相对充足,市场存在一些专门的投资性和投机性资金,所以,市场的走势往往出乎意料,在经济下行到谷底准备复苏之时,一些先知先决的资金就会提前进场,如巴菲特之流会更激进(很多人觉得巴菲特稳健,其实是误解,我们坛子里好象还有他的徒弟,不过显然没理解巴老的精髓),在市场还没有调整完毕之前就会进场(在别人恐惧时买入),巴老这样做当然是因为人家有本钱,要是一个小散这样,先套到半山腰几年再说,到时候一看成本比别人还高(资金少不能有效分散还会导致高风险),但更主要的是巴老对未来有信心,相信经济是周期性的,而且是螺旋上升的。
扯远了,不好意思。如果看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前的道指走势,或许规律会更明显一点,29年大萧条之后股市可没有象前些年那样。
零度兄有时间就道指走势和美国经济周期对比研究一下,可能会有意义。这方面我还没做。如果兄把研究的结果放在这个帖子里就完美了。

中国的股市还有特殊性。不过历史短,可参照的有限。就这些年的走势看,有一个特点是,股市的走势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热度呈现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另外,在宏观调控中的一些特殊时期导致的短期流动性充裕也会支持股市走出一波行情。
但到今天,情况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如市场中有了一大批专业的投资投机资金(这些资金轻易不会转到其他领域)、经济结构和宏观调控的方式、步骤、手段等也产生了变化,在同样的法定货币制度下,判断难度增大,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市场走出意料之外走势也不奇怪。

看到这里,常看我帖子的同学应该会比较容易理解,也会明白我前面帖子的意义。只有建立在前面基础上我们今天的讨论才有意义。
老是掉线。出去了。
史记75

08-11-22 19:51

1
【 · 原创:梡岱山 -2008-11-22 19:21】    [淘股吧]
觉得楼主的命题,整个论证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何衡量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整个证券市场的保证金规模、帐户开户数、可交易帐户数、交易金额?
如何建立一个相对严格意义上的模型? 
==========================================================
这个模型很难建立,而且我不觉得它会产生实际指导意义,相反,它最多只会对研究场内资金有点意义,如果依照它来预测市场走势肯定会出错。
研究基本面也很难,不是个人的能力能完成的,另外,根据基本面预测股市的错误率也很高。
所以,个人感觉从最实质的一点入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借助相对容易把握的宏观政策面,结合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指导思想,从流动性的争夺上分析可能更有实践意义。
因为工作等原因,我不能每天接触市场,所以短线操作很少,这不是我所长,也不是我所好(生活中有其他太多美好的东西要接触了)。但也不说明我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我是一个长线投资者,或者说伪价值投资者,所以对我来说,做到判断清楚当前行情的性质、把握中长期买卖点才有意义。

另外,盲目的看多看空肯定不行,但没有任何理论的发表观点历来不是我所欣赏的,神仙从来不存在,大师也是盲从者给予的称号。对于那些依靠别人进行操作的人,也很难在这个市场长久的生存下去。所以,给出依据的理论,共同进行思考,在实践中检验,才是重要的。退一步说,即使错了,也要知道错在哪里。如此,才能前进吧。
吃完饭上来看一下,作个说明,有事要走了。
大家继续,最好能够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或思路。
loops

08-11-22 19:04

1
赶快占位提名
史记75

08-11-22 19:03

1
五、目前的宏观经济和宏观流动性。[淘股吧]
大家都看到了,不用我多说了。

六、目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影响及对政策的评价。
对流动性的影响。
目前,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下滑的情况下,政府已迅速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段时间,央行的连续降息和降准备金,以及最近十大财政措施的出台,已经让这段时间的市场欢欣鼓舞,那么,如何看待这些政策以及它们对流动性的影响呢?
经济的调整会产生流动性收缩的影响。作为政府调控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个目的是对抗流动性收缩,消除通货紧缩缺口。但两个政策的侧重和效果不同,一般需要相辅运用。
财政制度本身就具备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宏观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税收进行,具有指向明确等作用,本次十大财政措施对此已体现的很明显了。但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经济增长,通过拉动投资来拉动经济,它所制造的流动性主要限于投入领域和相关行业,而不是资本市场。虽然可以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来间接稳定股市,但不是想股市提供资金,除非财政拿出钱来成立平准基金直接购买股票。
所以,我们可以对这次财政政策对未来经济运行的影响抱有一定程度上的乐观,但其主要的影响还是在实体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结构性的,它所带来的流动性也不能直接利好股市。考虑到财政投入的杠杆乘数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实际上还会分流资金,在一定时间内对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不利影响,从这个方面看,它还是一个利空。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它对股票市场的积极意义更多的体现在信心的恢复上。
不管你是怎么看的,至少我不认为财政政策的出台会带动市场的反弹走多远,所以,更别谈反转了。假如市场在这个点位有内在的需求要产生大级别的反弹时,我想,也会找其他一个理由来进行。
实际上,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货币政策的支持。对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对宏观流动性的影响更大。有关货币政策大家讨论的很多了,这里我只简单说两句。前几年的加息周期,为收缩流动性,央行积累了很高的利率和准备金率,以有中国特色的央票为例,目前央票金额有四万多亿,这就意味着,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央行可以释放的流动性非常之大,远远超过了前述财政措施能够带来的流动性。
史记75

08-11-22 19:03

1
四、对同期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分析。[淘股吧]
同期的股票市场可以用“我行我素”来形容。直观的看,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趋势没有一致性,实际走势出现了背离。在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走势后在99年“5.19”行情中创出了新高,随后一路升至2001年6月1日2245点新高。如果站在经济基本面考虑,这根本无法理解,从流动性的角度猛一看,也似乎说不通。但是,细致观察、认真研究下,你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1、 经过96年以来的减息周期和货币政策短时间内的高强度运做,已经创造了廉价的资金使用环境。流动性的收缩更多的体现在消费投资意愿低迷,货币乘数削减上,通俗说,社会闲散资金很多,但没有得到使用。
2、 经由经济调整和危机冲击,市场已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低迷,调整已较为充分。“5.19”行情前市场维持宽幅震荡走势,已不在创出新低。
3、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才刚开始,对资金的分流作用还不明显。
4、 此情况下,经由“5.19”行情引发,在赚钱效应的驱使下,大量资金蜂拥而至,在局部和一段时间内形成流动性充裕的情况,推动行情继续往纵深发展。但在宏观流动性收缩的情况下,行情虽然继续发展,但比起最初的一段,后续的升幅不会太乐观。所以很多人不认为5.19以后的行情是牛市行情,最多只是牛尾巴行情的原因。
5、 99年的市场规模还小,一个暂时和局部的流动性宽松都能掀起一波行情并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分流作用不断明显。从前面表格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热度不断加强,至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1%,此后一直居高不下,并在03年达到了63.7%的新高,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对社会资金的分流效果开始明显发挥作用,在此情况下,在宏观流动性收缩的大背景下,在股票估值变高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对资金也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面临转折,2245点之后的调整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随后的数年中,虽然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但截止到2004年,宏观流动性还不算宽裕,而且直到200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在高位徘徊,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迹象明显。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局面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交量日益缩减,行情日见萎靡,尽管很多公司受益于经济增长,业绩不断提升,估值很低,但依然对资金缺乏吸引力。
随着国家认识到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过热迹象,开始着手对该领域进行清理,并严格审批,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热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反映到2005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37.7%(当然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降幅是净出口占比增大引起的),2006年开始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但刚开始时的调控措施主要还是针对经济中的其他过热领域的。由此,在比价效应和赚钱效应的作用下,资金开始不断往股票市场转移,籍由股权分置改革为借口,市场开始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行情,在其他因素如政府错误调控的影响下,市场凭借着充分宽裕的流动性,涨到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地步。剩下的不用我说了吧。
史记75

08-11-22 19:02

1
反思。[淘股吧]
在97年宏观经济开始转向,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发生时,政策的使用上沿用了以前的思维惯性。自96年开始的减息周期下,货币政策的使用被放在了首选。而且,为抵御危机的冲击,又加大了货币政策的使用力度。在市场经济刚刚建立政府的宏观调控经验还不足的情况下,对危机和经济下行对流动性的冲击估计不足,导致在很快消耗了货币政策后续操作空间的情况下,经济下滑趋势却阻止不住。
政府在启动财政政策产生明显效果后,过于迷恋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而忽略了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出口方面,没有对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作过多的考虑,这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结合货币政策过早过强使用导致的一个长期宽松的货币空间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一致高烧不退,也间接促成了前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疯狂。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认识不清,通过财政的投向带动大量社会投资到建设领域,虽然对相关行业发挥了有利作用,但加剧了全社会尤其是经济的其他领域流动性紧张的情况。
在居民消费引导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促进需求方面采取的措施类似于饮鸩止渴,结果是消费支出在刺激下出现短期大幅增长,但随后有迅速回落下去,并长期萎靡不振。
就谈这几点吧。
史记75

08-11-22 19:02

1
1997——2001。[淘股吧]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也恰逢我们经过一轮宏观调控和高速经济增长。在危机发生后,GDP从97年的9.3%掉到了98年的7.8%(事实上97年下半年已受到影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政府启动了宏观调控政策。
从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97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占比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了44.4%,资本形成总额为18.6%,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37.0%。出口拉动型的特征明显。宏观调控政策上,先货币政策后财政政策。98年3月降息降准备金(一次降了4个点),7月继续降息,但出口降幅太快(受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另一方面为帮助亚洲国家增加进口),为避免短期内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又迅速启动了财政政策,在8月人大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后,增发1000亿元(中央和地方各500亿)长期国债投向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先货币政策后财政政策的考虑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当时的财政还不宽裕,98年初预算中中央财政赤字就有460亿元,8月增发国债将赤字扩大到了960亿元。
2、 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那之前迅速增加,98年已达到一个高峰,金融风险很大,各家银行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资金缺口(我当时就在银行系统工作,记得当时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拆借资金堵缺口。98年还迫使财政发行2700亿元期限为30年的特别国债,用于提高4家国有独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当时银行对资金的需求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在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不高的情况下,加速了这货币政策的使用,也增大了货币政策的使用强度。
3、 政府更希望启动内需,来消化过剩的产能,带动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政府还加快了住房、医疗、养老等制度改革。
4、 初期对危机影响的判断有些乐观,寄希望于危机很快过去,出口能尽快恢复。
但货币政策在危机之前的几年内就已频繁使用,98年3月25日调整后的利率基点为5.22%,经过98年12月、99年6月两次降息、99年11月一次降准备金后,后续空间已不大,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大的反应,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开始发力,并成为后面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流。
99年初原定的长期国债发行规模为500亿元。但99年第二季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也就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同时熄火的情况。无奈之下,经报请人大批准,增加发行600亿元长期国债,仍中央、地方各一半,相应扩大中央财政赤字300亿元,以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同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其中税收政策的调整侧重在刺激出口和投资需求,另外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减免以刺激发展房地产业和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刺激即期消费相信大家都知道。
由于99年货币政策力度不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受时延影响,出口下滑经济下滑趋势仍在。不过,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对冲下,以及政策刺激下的短期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99年经济增长下滑不大,到7.6%后开始稳住。但经济调整引发的流动性收缩在宏观政策的对冲下,却仍在持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98年、99年连续下降,出现了通货紧缩。
2000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出口开始回升,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开始显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恢复到8.4%。在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表现后,为了巩固这种转机并应对当时的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年初决定的1000亿元长期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实行预算调整方案,经人大批准,增发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以促使这批项目早日竣工,发挥效益。虽然财政加大了政策力度,但货币政策囿于当时商业银行呆坏帐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已无法继续扩张,2000年的流动性紧张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有所增加,但接近于零增长。
随着美国科网股泡沫破裂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调整,2000年开始有所恢复的局面在2001年又出现变化。出口形势迅速恶化,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为零,同时在长期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但在前两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累积下,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占比达到了50.1%,确保经济增长率保持在了8.3%,没有出现明显下滑。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一是继续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1000亿);二是发行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500亿,主要支持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上马),合计增发的长期建设国债共1500亿元。同时适当改善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提高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加大设备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包括技改贴息力度。同期流动性紧张局面依然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2000年一样,虽有所增加,但接近于零增长。
按财政部数据,1998年——2002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五年中,累计发行的6600亿元建设国债,带动的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3.28万亿元,财政投资的带动效应达到1∶5。

2002年及以后。
2002年出口有所恢复,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依然很低(0.7%),但拜托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这两大需求,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9.1%),03年以后借助外围国家经济的复苏,出口开始快速增长,在三大需求的推动下,国民经济也踏上快速增长轨道。由于02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在不良资产剥离银行经营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实行了一次减息。
这一时期由于基础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受惯性影响居高不下,导致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在03年达到了63.7%的可怕比例,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和净出口占比出现下降,在03年确认通货紧缩消失后于9月提高了一个点的准备金率,在0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良性增长的情况下,先后于4月和10月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
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有所降低,出口出现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状态。货币政策无所作为。直至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又出现反弹,房地产投资的过热迹象开始明显,2006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开始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等方式收缩银根,进入07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越发过热,通货膨胀的苗头开始出现,经济过热的迹象也越发明显,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也开始加强。直至我们今天的这一个轮回。
史记75

08-11-22 19:01

1
三、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回顾与反思。[淘股吧]

回顾。
图表与98版宏观调控政策要点。

图表。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可比价格)------------------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100)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年 份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贡献率(%)拉 动(百分点)---------
199660.1634.33.45.60.610429.925.3
1997373.418.61.744.44.29.3441.919.6
199857.14.426.42.116.51.37.8438.414.8
199974.75.723.71.81.60.17.6432.214.7
200065.15.522.41.912.518.443412.3
2001504.150.14.2-0.108.343717.6
200243.6448.84.47.60.79.1433.516.8
200335.33.563.76.410.110438.719.6
200438.73.955.35.660.610.1455.814.7
200538.2437.73.924.12.510.446417.6
200639.24.341.34.619.52.211.147117
2007------------------11.9493.6---

2008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9.9

法定存款利率(一年期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
1998.3.25-5.22,1998.7.1-4.77,1998.12.7-3.78,1999.6.10-2.25,2002.2.21-1.98,2004.10.29-2.25,2006.8.19-2.521988.9-12,1998.3.21-8,1999.11.21-6,2003.9.21-7,2004.4.25-7.5,2006.7.5-8,2006.8.15-8.5,2006.11.15-9 。2006年后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几乎没月都有操作。2008.6.25最高17.5,目前为16


以上数据主要摘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公开数据。
数据收集太费时间了,这点数据就花了我写作本文的一半时间。还有一些更细更微观的数据,大家自己查吧。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