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有点时间,简单写一下我的一些看法,鉴于讨论的内容有一致性,就不发新贴了,跟在L兄的帖子后面吧。
截止目前,市场深度下跌的两大原因已经没有太多争议了。在这两大原因中,大小非作为我们的特有情况,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由于一些原因,其对市场产生的影响还无法量化。作为产业资本第一次真正享有话语权,而且在目前看似乎是压倒性的话语权,其与金融资本的博弈结果究竟走向何方,在何种情况下(何种估值状况下)达至均衡,由于没有先例,所以还无法判断。但在这一点上,我与L兄的看法一致,即“随着时间的消逝,大小非问题迟早会全面解决,而且市场的整体估值也会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届时还会有更多的金融创新手段如可交换债券、股指期货之类投放到市场中来,从而在下一轮景气到来之时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博奕机会”。
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也超出了我的能力。我现在所关心的主要还是这轮经济周期调整到底会给微观经济尤其是我们的上市公司带来何种影响,也即目前的市场下跌幅度是否已经完全反映了经济的不景气预期。不过这个题目也很大,这只是一个跟贴,所以,再局限一下,仅仅先谈一下后面几个季度可能面临的资产减值影响。
相信到今天,即使是入市没多久的散户也已经放弃了按市盈率来给上市公司股票定价,诚如很多人所言“牛市看PE,熊市看PB”。但问题在于,本轮次经济调整似乎不那么简单,无论从我们内部还是外部因素看,想要象98年那样花费较小的代价就度过调整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那么,如果在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下,在未来经济调整的幅度和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那么目前对于很多上市公司即使按PB来定价也会显得过于激进,因为现在还是按照经济景气时期甚至过热时期来计算的。姑且不说经济硬着陆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能否靠前几年景气时期的积累来度过寒冬,即使按目前的调整幅度,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就资产减值来说,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在按照公允价格计价的会计制度下,在资本市场、商品市场遭遇寒风吹袭大幅下挫的今天,企业是否已对各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计提了充分的坏帐跌价减值准备,目前看显然还没有,这是要在后面几个季度陆陆续续要进行的。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万科在三季报中对5个开发项目计提了5.3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而市场对此已坦然接受,没有人再提出万科此举是为了隐藏操纵利润而进行质疑了,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反观房地产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公司对存货计提巨额减值准备。
绵世股份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69亿元,主要是因为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万通地产为1688万元,主要是因为对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其余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均在1000万元以下。我们知道,很多房地产上市企业在前两年房价高涨时高价拿了很多地,万科在这方面已经算保守了,那么,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这个窟窿有多大,是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就成为了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的情况下,下一步还存在哪些不确定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能够讲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价调整已完全反映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吗?
在此情况下,我同意L兄的看法,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大小非或知情人士在股价已下跌85%的情况下,依然以低于市价10%的水平通过大宗交易疯狂减持,那么,我们就应该再悲观一些。
对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尽管可能在具体会计处理上不一样,但资产减值都是当下要面对的问题。如果大家还对去年牛市中资产重估对股价的疯狂上涨的作用记忆尤新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依然要面对资产重估这一问题,只不过股价是在下跌。
时间有限,就简单说这么多吧。这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但确是我们马上要在年报中面对的问题,而且也很可能是我们在未来几个季度甚至是未来两年内持续要面对的问题。总之,我们不会等到这些资产减值成为现实再介入市场,但必须要等到市场对经济的走向有了清晰的预判各种减值准备已经能够足够反映预期的情况下再介入。在我们马上要面对地雷阵时,你可以参与反弹,但认为所购股票已到底部准备全力介入目前看还过于乐观。
虽然没喝酒,但时间有限也只能草草涂鸦了。看L兄的文章已有段时间了,不发言实在说不过去。只是本人对股票市场了解甚少,也没多关心,水平如此,L兄不要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