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巴菲特的股票

08-10-29 11:49 6451次浏览
沐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关于巴菲特的买卖资料不详细,开个帖子希望大家帮忙搜集一下,可以做个汇总,方便价值投机爱好者。。。下面贴中国公司的交易,希望有美国公司股票的详细买卖资料。。。大家有资料尽管转帖过来呀,千万别不好意思。。。

多知道点巴菲特的买卖股票细节不丢人。。。
======================================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于今年(2007)7月12日开始分批减持中石油。巴菲特于19日表示,他已悉数清仓所有中石油股份。

巴菲特于2004年买入中石油23.39亿股,斥资约38亿港元。巴菲特说,“当年入股中石油的价格为20美元(美国预托证券价格,每份ADR相当于100股中石油H股)出售价介于160至200美元,总共获利35.5亿美元(约277亿港元),相当可观。”
==========
昨日(11日),据香港交易所权益资料显示,巴菲特9月27日再度减持2.34亿中石油H股,持股量降至9.14亿股(持股比例4.33%),每股平均价为13.89港元,涉及资金32.52亿港元。这是巴菲特第7次申报减持中石油,而根据联交所条例,当股东持股量低于5%,便不用对其权益变动作出披露。另据巴菲特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资料披露,他已于上月30日减持中石油股权至约3.1%。以此推算,巴菲特应该在9月28日(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还减持了近2.61亿股中石油H股。

巴菲特自7月份以来就一直在减持中国石油股份。7次减持,巴菲特累计套回现金近90亿港元,加上此后的抛售约2.6亿股,合计超过百亿港元。

不过,以中石油的股价来看,市场显然已经消化了巴菲特减持这一不明朗因素。昨日,中石油股价大涨5.9%,收报15.44港元,盘中还创出历史新高15.58港元。虽然,巴菲特在持有中石油数年间赚取了巨大的账面利润,但由于减持后中石油股价仍然不断上涨,以中石油昨日的收盘价计,巴菲特的7次减持仍然少赚取近19亿港元的账面利润。如计入巴菲特在9月28日的减持(以最高14.98港元计),其少赚取的账面利润应该超过20亿港元。(记者 杨勣)
==================================

9月27日消息,日前,美国著名投资者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Mid American,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策略性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巴菲特将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比例,本次交易价格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7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沐风

08-11-28 17:08

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1984 年  GS  清香绿茶  
  

1984 年波克夏的净值约增加了一亿五千万美金,每股约等于133 美金,

二十年来我们的净值约以22.1%年复合成长率增加(从1965 年的19.46 到1984

年的1,108.77) ,去年则只有13.6%。过去动辄22%的成长率已成历史,

在往后十年我们大约要赚到39 亿美金,每年才能以15%成长

最近我们靠前三大持股-GEICO、General Foods 与华盛顿邮报大量买回自

家股票(艾克森-我们的第四大持股也积极买回股票,只是因为我们是最近才建立

部位,所以影响不大),而大发利市,此外我们实际掌控的企业,如Nebraska 家具店、喜斯糖果、

水牛城日报与保险事业集团的经营,将在稍后加以说明
沐风

08-11-28 16:56

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1983 年  GS  清香绿茶  


去年登记为波克夏的股东人数由 1,900 人增加到2,900 人,主要是由于我

们与Blue Chip 的合并案,但也有一部份是因为自然增加的速度

接下来进行到1983 年的重点,购并NebraskaFurniture 主要股权

1983 年公司的净值由原来每股737 美元增加成为975 美元,约成长32%,

其中在1982年波克夏拥有Blue Chips Stamps 60%的股权,但到了1983 年下半年这个

比例增加到100%,而Blue Chips 又拥有 Wesco 财务公司 80% 的股权,故波克夏间

接拥有Wesco 的股权亦由48%增加到80%。依照目前持股情况与股利发放率(扣除去年GEICO 发放特别股利的特例)

我们预期在1984 年将收到约三千九百万美金的现金股利,而保留未予发放的盈余估计将达到六千五百万,

虽然这些盈余对公司短期的股价将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长期来说终将显现出来

我们拥有GEICO 大约三分之一的股权,依比例约拥有二亿七千万的保费收入量,约比我们本身所有的还多80%,

过去在每天交易量约一亿股的年代(以今日的水准算是相当低的了) ,对所
有权人来说是绝对是祸不是福,因为那代表大家要付出二倍于五千万股交易量的
成本,又假设每买卖一股的交易成本为十五分钱,则一年累积下来约要花费75
亿美金的代价,这相当于爱克森石油、通用动力、通用汽车与太古石油这四家全
美最大企业的年度盈余加总,这些公司以1982 年底计有750 亿美元净值,约占
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净值与获利的12%,换句话说投资人只因为手痒而将手中股
票换来换去的代价等于是耗去这些大企业辛苦一年的所得,若再加计约20 亿投
资管理费的话,更相当于全美前五大金融机构(花旗、美国银行、大通银行、汉
华银行与摩根银行)获利的总和,这昂贵的游戏只是用来决定谁能吃这块饼,但
没有一点办法让饼变得更大。

Blue Chips 与波克夏的合并案顺利完成,相较于1965 年现有经

营阶层接手时的1,137,778 股,波克夏现今有1,146,909 股流通在外,若你

当初持有1%的股权约等于现在的0.99%股权,不过波克夏的资产已从过去单纯

的纺织机器设备厂房,增加为拥有新闻、糖果、家具与保险事业,外加13 亿美金的有价证券。
沐风

08-11-28 16:35

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1982 年  GS  清香绿茶  


今年的营业利益约为三千一百万美元,期初股东权益报酬率(持有股权投资

以原始成本计)仅约9.8%,较去年1979 年的15.2%下滑,亦远低于1978 年近

年度的新高19.4%,盈余数字显得微不足到。(1982)

在 1981 年的年报,我们曾预测我们四个主要不具控制权的股权投资,依持

股比例可分得的未分配盈余高达三千五百万,而今年在其中三个持股比例未变

(包括GEICO、General Foods 与Washington Post),另一家R.J.Reynolds 大

幅增加的情况下,可分得的未分配盈余超过四千万美金

1982 年波克夏净值的成长,(保险子公司持有的股票以市价计,扣除未实现

资本利得的潜在税负)大约是二亿零八百万美金,相较于期初净值五亿一千九百

万,约有40%的成长。在现今经营阶层接掌公司的十八年里,帐面价值由原先

的每股19.46 美元成长到现在的每股737.43 美元,约当22.0%年复合成长率

在二亿零八百万当中有七千九百万是由于GEICO 市值的成长,这家公司持续表现优异

在一时冲动之下,我们将企业总部的面积增加 252 平方呎(约17%),恰巧碰上重新签订五年的租约
沐风

08-11-28 16:19

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1981 年  GS  清香绿茶  


今年的营业利益约为四千万美元,较从去年 1979 年的四千二百万减少,期

初股东权益报酬率(持有股权投资以原始成本计)亦从去年的17.8%滑落至15.2%。

1981 年我们并没有成功的个案 我们在不具控制权的股权
投资已经大到其依投资比例应分得之未分配盈余甚至超越公司整体的帐面盈余,

且我们预期这种情况将会持续下去,1982 年光是其中四家(GEICO、General

Foods、R.J.Reynolds 及华盛顿邮报)加起来就超过三千五百万美元,由于会计

原则使得我们在计算帐面股东权益报酬与单一年度获利表现时,无法将这些未分

配盈余记入,在1981 年净值增加的约一亿二千多万美元

中,约有一半要归功于GEICO 一家公司
沐风

08-11-28 14:50

0
<巴菲特1980年致股东信>  GS  清香绿茶  


1980 年本公司的营业利益为4,190 万美元,较1979 年的3,600 万美元成长

但期初股东权益报酬率(持有股票投资以原始成本计)却从去年的18.6%滑落至17.8%

我们的持股成本约4,700 万美元,分别是在1976 年与

1980 年分两次投入,依实际配息情况,我们每年约从GEIGO 认列300 万

元的利益,但实际上每年可分得的盈余却高达2,000 万元,换言之,我们

光是在该公司未分配的盈余就达伯克希尔帐面盈余的四成左右。

8 月份,我们发行了12.75%,25 年期(2005 年到期),金额6,000 万美元的

公司债,依合约规定我们将于1991年开始提存备偿基金。
沐风

08-11-28 13:58

0
<巴菲特1978年致股东信>  GS  清香绿茶  


伯克希尔约持有蓝筹邮票58%的股权,而后者除了持有一些企业100%

的股权外,还另外拥有Wesco 金融公司80%的股权,也因此伯克希尔等于

间接持有Wesco 约46%的股权,总的来说,我们旗下事业约有7,000 名全

职的员工,年营收达到5 亿美元。

1971 年伯克希尔所有股票的投资成本累计为1,070 万美元,市价则为1,170 万美元,

1975年底我们旗下保险事业持有的股票市值与3,930 万美元的成本相当,到了

1978 年底股票部位(包含可转换特别股)的投资成本增加为1.291 亿美元,

市价则为2.165 亿美元,在这中间的三年内,我们另外还实现了2,470 万

美元的资本利得,换句话说,这三年间,我们已实现与未实现的税前资本

利得达到1.12 亿美元,相较之下道琼指数在同一期间却由852 点跌至805点
沐风

08-11-28 13:43

0
<巴菲特1977年致股东信>  GS  清香绿茶  


我们的保险事业在1977 年持续大幅地成长,早在1967 年我们以860 万美

元购并国家产险及国家海上火险公司(两者为姊妹公司)的方式进军保险业,
 
当年他们的保费收入大约为2,200 万美元,时至今日,1977 年的累积年保费收入已达1.51 亿美元

在此期间,伯克希尔没有再发行过任何一股新股以支应成长。

相反地,这600%的成长几乎都是来自于国家产险本身的传统业务的稳定成
长再加上新创立的公司(包含1970 年的Cornhusker 产险、1971 年的Lakeland 火险、1972 年的德州联合保
险、1973 年的爱荷华保险及1977 年的堪萨斯火险公司等),以购并方式买下的(1971 年的家庭与汽车保险、
1976 年现已更名为中央火险的Kerkling 再保险以及1977 年的赛普路斯保险公司),以及最后透过行销新
业务-主要以国家保险名下进行的再保险业务所得。
沐风

08-11-27 22:50

0
连续300季度分红 卡特彼勒的启示 
【 转帖: zlover 只看楼主(-1) 2008-10-22 13:49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194/0 】 
 连续300季度分红 卡特彼勒的启示
  
卡特彼勒将于今年11月20日发放季度分红,每普通股可分得0.42美元。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
卡特彼勒已连续300个季度分红,淘股吧创出了令人惊叹的记录,同时这一壮举也引起我们的深思。
沐风

08-11-27 22:47

0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精华摘要(1977-2007年) 
【 转帖: 凭栏观海 只看楼主(-1) 2008-11-02 14:57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392/9 】

47、我们是在1990年银行股一片混乱之间买进富国银行的股份的,这种失序的现象是很合理的,
几个月来有些原本经营名声不错的银行,其错误的贷款决定却一一被媒体揭露,随着一次又一次庞大的损失数字被公布,

银行业的诚信与保证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渐渐地投资人越来越不敢相信银行的财务报表数字,趁着大家出脱银行股之际,
我们却逆势以2.9亿美元,五倍不到的本益比(若是以税前获利计算,则本益比甚至不到三倍),买进富国银行10%的股份。

富国银行实在是相当的大,帐面资产高达560亿美元,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资产报酬率则为1.25%,
买下他10%的股权相当于以买下一家50亿美元资产100%股权,。。。。

最后市场当时主要的考虑点是美国西岸的房地产因为供给过多而崩盘的风险,连带使得融资给这些扩张建案的银行承担巨额的损失
,而也因为富国银行就是市场上最大的不动产借款银行,一般皆认它最容易受到伤害。以上所提到的风险都很难加以排除,
当然第一点与第二点的可能性相当低,而且即使是房地产大幅的下跌,对于经营绩效良好的银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地算一下,富国银行现在一年在提列3亿美元的损失准备之后,税前还可以赚10亿美元以上,
今天假若该银行所有的480亿借款中有10%在1991年发生问题,且估计其中有30%的本金将收不回来,
必须全部转为损失(包含收不回来的利息),则在这种情况下,这家银行还是可以损益两平。若是真有一年如此,

虽然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我们应该还可以忍受,事实上在伯克希尔选择购并或是投资一家公司,
头一年不赚钱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每年能够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尽管如此,加州大地震使得投资人害怕新英格兰地区也会有同样的危险,
导致富国银行在1990年几个月间大跌50%以上,虽然在股价下跌前我们已买进一些股份,但股价下跌使我们可以开心地用更低的价格捡到更多的股份。
沐风

08-11-27 22:34

0
张志雄:宏观气候真与投资无关?巴菲特说:NO! 
【 转帖: 无欲则刚 只看楼主(-1) 2008-11-14 14:02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572/7 】

巴菲特:通货膨胀是如何欺骗股票投资者的
  
现时股票市场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回报率没有跟随通胀率上升,回报率好像定格在12%上
  
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股票的表现如同债券一样糟糕,这已经不再是秘密。在过去十年的绝大多数日子里,
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度过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股票投资的黑暗时期。但股票市场表现之所以如此糟糕,
其中的原由至今未能得到诠释。
  
置身于通胀中的债券持有人会遭遇麻烦,这是路人皆知的事实。随着美元价值月复一月的衰减,
无须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你也可以非常肯定地指出,以美元计价和支付的证券不再可能成为大赢家。
  
但是,股票一直被认为是另当别论的,许多年以来,传统观点坚持认为股票是通胀的一种对冲,但事实告诉我们,
股票并不能抵御美元的贬值,它和债券一样只是代表了具有生产能力的公司的所有权。投资人坚信,
政客们也许可以按他们的意愿印制纸币,但资产必须体现其真实的价值。
  
为什么不会出现其他结果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股票就其经济特性而言,其实非常类似于债券。
  
我知道许多投资人对这种理念感到难以理解,他们也许会指出,债券的回报(利率)是固定的,
而股权投资的回报(也可称为公司盈利),按跨年度对比,变化相当明显。太正确了!
但如果有人审视一下自二战以来公司赚取的所有利润,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事实——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
这么多年来变化并不大。

截至1955年的战后头十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成份公司以每年年底的净资产值计算,平均年净资产回报率为12.8%;
在其后十年中,这一数字是10.1%;在第三个十年里,回报率为10.9%。从范围更大一点的财富500强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数据看,结论很相似——截至1965年的十年回报率是11.2%,
截至1975年的十年回报率是11.8%。在一些异常的年份里,可能出现一些明显偏高的数值
(财富500强的回报率最高值为 1974年的14.1%)或偏低的数值(回报率最低值为1958年和1970年的9.5%),
但如果以数年计,净资产回报的平均值回归到12%的水平线。即使是在通胀的年份里,
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数字能大幅超越这个水平(在价格平稳的年份里也是如此)。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