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花生的故事有点长
这天,董事长和席先生聊起了自己当年如何靠85元钱创业的事,从创业谈到了事业、财富、遗产,说到“遗产”,席先生就缄默无言了,董事长笑了:“你有什么可忌讳的?人总是要老的、死的,死了后财产就成了遗产,这都是自然规律,无可讳言……我倒是很想和你聊聊分遗产的事。”
席先生说:“民间分遗产的故事很多—从前,有个财主,临死之前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呵呵,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
董事长笑了笑,说:“我听说过一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讲给你听听—
很早很早以前,有个聪明的老头,他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在临死前把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于是给三个儿子出了一道难题:分别给他们一背篼的花生,要求他们剥了壳后看看里面的花生米有几种颜色。老大老实,把花生背回家后就通宵达旦地剥起花生来,剥了一天一夜也没剥完;老二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回去后把花生往墙角一放就睡大觉去了;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先从花生中分别选出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式各样他都选出了一个,然后分别剥开,发现全都是红皮的,于是最先说出了正确答案,赢得了老人的全部财产。”
席先生极惬意地喝了一口浓浓的极品铁观音,回味了一下那清香宜人的茶味,说:“董事长,你这个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后来就流传了下来,不断地有人借用老人的方法去考验后代,于是又产生了新的故事,我来给你讲一个吧——”
故事一
在那以后的某个朝代,有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他也有一笔财产和三个儿子,他想把自己的财产分给最聪明的儿子。他想起小时候读私塾时听一位先生讲过剥花生的有趣故事,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来考他的儿子。他让妻子准备了三背篼花生,然后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老人用微弱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无论用什么方法,谁先说出各自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
三儿子最聪明,他最先来汇报:那背篼花生全是红皮的。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三儿子说他去市场问了那些卖花生的人,他们都说本地只产红皮花生,白皮花生只有千里之外的地方才有,所以只可能是红皮花生。老人听了很高兴,觉得老三会进行市场调查,懂得经商之道,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让三儿子回去了。
二儿子是第二个来汇报的,他也说出了同样的答案。二儿子性情懒惰,他根本没去亲自剥花生,而是花钱请了十来个人,半天就剥完了。老人问他怎么知道的,二儿子毫不掩饰地说:“请人呗,干吗自己动手?”老人听了,也点点头,让二儿子回去了。
大儿子呢,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回去后剥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花生剥完了,他拿着剥完的花生最后一个来到老人那里,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老人一看剥光的花生就明白了,也点点头,让他回去了。
后来老人去世了,族里的人按照他的遗嘱,对遗产进行了这样的分配:大儿子分到了老人的土地,因为他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土地只有交给勤劳的人才不至于荒废;二儿子分得了老人的房屋和一小部分的钱,老人可能是怕他懒惰养不活自己,多余的房子可以出租,收点租金,也足可养活他了;三儿子呢,则分得了老人大部分的积蓄,老人是希望他经商,赚大钱。
对于这样的结果,三个儿子都比较满意,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
董事长听到这里,久久没有说话,他沉思着。他在想什么?他是在惊叹那个老人的智慧?还是在为曾经有过的自己百年之后如何分遗产的念头而后悔?
良久,席先生对董事长说:“剥花生分遗产的故事还有呢。”他接着又开始讲了——
故事二
再后来的后来的某个朝代,又有一位老人想把自己的遗产分给三个儿子,他想起了远古那个剥花生的故事—当然,他听到的是那个最原始、流传最广的版本。老人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便让老伴去准备了三背篼花生。接着,三个儿子被叫到床边,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说明了比赛规则:谁先说出那背篼花生的颜色谁就可以得到他的财产,话刚说出,老人突然又有了一个念头:万一三个儿子也听过类似故事,这个办法岂不失灵了?于是他问:“你们有谁听过一个剥花生看颜色的故事?”
其实,他的三个儿子都从别人那里听过这个故事,大儿子老实,正准备张口回答,却被机敏的老三抢先一步:“没有听过,我们三个都没听过。”然后,他给老大、老二递了个眼神。老人听了,“嗯”了一声,然后就叫三个儿子剥花生去了。
最先来回答的是老大,他对老人说:“我这背篼花生全部都是红的。”
老人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呢?”
老大回答道:“我从里面分别选了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发现它们都是红的。”
老人心里一个“咯噔”,他疑惑地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老大老实地回答说:“我、我听人家讲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人就是用这种方法知道的。” 老人笑了起来,然后叫大儿子回去了。
老二是第二个来的,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他回去后留了一部分花生自己吃,其余的都就近卖了,又用卖得的钱买回一些人参等补品,然后拿着补品来到老人床前。
老人问:“花生的颜色是什么?”
“花生的颜色?好……好像都是红色的。”老人一听,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他摆了摆手,让老二回去了。
两天后,老三来到老人的身边,老三是个聪明人,他回去后也把胖的、瘦的、长的、矮的各选了个代表,发现都是红色的,但老三比老大多长个心眼,他想,这个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啊,要是老人有所察觉怎么办呢?总要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点子呀!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剥了些花生,果然发现还有极少极少的白皮花生。老三警惕起来了,为了防止其他情况发生,他悄悄喊了老婆、孩子一起剥花生,花生剥完,竟然还发现了另外一种颜色:黑色,那是花生存放不当而发生了霉变。老三把三种颜色的花生分开装着来到老人身边,老人听了老三的答案,高兴地笑了起来:“老三啊,你平时爱耍聪明,什么重活都是让老大干,什么好处你都变着法子占,可今天你终于做了一件让我非常满意的好事啊,你是唯一说出正确答案的啊!记住—要老老实实地做人,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老三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高兴极了,心想:遗产该都是自己的了!
老人死后,遗产分配方案终于公布:懒惰的老二获得了全部遗产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则由老大、老三平分。老三感到非常委屈和不解,明明是自己回答得最正确啊!
族里的人说,老人这么分配遗产,是因为老大凭自己的实在、老三凭自己的聪明,都不会饿死街头,他希望三个儿子以后个个生活得安稳、幸福,而懒惰的老二是他最担心的一个儿子,如果老二也能像老大、老三那样安定地生活,他也就走得安心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三个儿子老人都疼,这也是老人作为父亲对儿子最真挚、最单纯的爱啊!
后来的后来,人们分遗产的方式也丰富多样了,老人会根据主观、客观的各种因素作出自己的分配,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剥花生的方法来考人了,但是,不管怎么分,老人自有他们的理由,做子女的,唯有从中获得感激、警醒、自省而已……
问题:如果你是那个朝代可以作为裁判帮助老人分他的遗产给他的三个儿子而且老人将遵循你的话,针对这两个故事,你会怎么分?
0
那个44元的答案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正确答案应该是损失了50元。
交易是已经发生了的。不能把这个交易看做无效后再用成本法来计算损失。
交易后,你手里有一张50元的人民币,后来发现这个50元是假币,那么损失自然就是50元。
假设那个不是假钞,而是真钱,只是你不小心丢掉了。那么你的损失是多少?是44元?肯定不是。这两个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0
呵呵,居然在浪兄的点评中看到了我在原贴的答复:
------------------------------------------------
答案六:10秒钟答案:15元,即鞋的成本价。其他数字都与损失无关。这类人看似思维敏捷,实质是个马大哈。是个爱耍小聪明的家伙:)答案错得同样离谱。这类人做不来大事,但快人快语,是一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
唉,当时发完答案马上发现自己错了,真是丢人啊 :(
好在浪兄最后加了一句“是一个可以交往的朋友”,让小弟心理平衡一点点。:)
不论怎样,浪兄点评的“实质是个马大哈。是个爱耍小聪明的家伙”,我要在现实世界中引以为戒喽。
0
分析师,
很没前途的职业。
0
一会讲下一个故事。
========
一会也太长了吧.不过也等你的另外一个故事
0
大家中午好
有段时间没来了。现在回复各位。
· 原创:玄遐 -2008-10-23 13:12
我是这样想的,开始只有15元的本,卖双鞋得了21,赔给邻居50,就是50+15-21
————————
我的点评:尽管你的推理结果最终是对的,但和你的逻辑推理过程是错位的。按照你的逻辑去推理,推理过程应该是15+21+50(借的)-50(还的)等于44方为正确逻辑。你的逻辑数学公式中50+15-21中间少了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公式中,50是正数,不符合你说的“赔给邻居50元”。
————————
· 原创:white -2008-10-24 14:44
1,买卖一双鞋子赚6块。已是入袋平安了的。
2,结果买卖过程中出了意外,发现50假钱,白白吐掉50。
3,6-50=-44。也就是这次买卖赚了-44圆。
————————
我的点评:这个回答直接过滤掉了借钱和还钱这个容易误导他人的过程。结论是正确的。但作为交易者而言,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进去,不管这个中间过程的结果是不是损益为0。
————————
原创:魏骨风 -2008-10-24 14:56
跟街坊借钱:+50.鞋子赔掉:-15,如果算实现成本的话应该是-21;找钱:-19还街坊钱:+50,累加:-44或者-50
————————
我的点评:按照这个算法的逻辑用公式来表达就是50(借钱)-15-29-50(还钱)=负44元(魏兄其中把29笔误为19可以理解)。逻辑清晰,是最直接的计算方式之一。
————————
原创:大飞 -2008-10-24 15:47
1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警惕了,在发生这种事情的几率小了,少损失就是赚钱,花钱学到经验了。
2 邻居觉得从这个小事上感觉你这人特仗义,交你这个朋友,以后成为铁哥们,帮了不少忙,并且帮助介绍了不少生意。这笔估收入大于50大洋吧。
那么这次交易的损失只是浮亏了...
————————
我的点评:很好的心态,很好的思想。做题已经不是书呆子模式,而是惯从损益中找到做交易的经验,深深明白塞翁失马的含义。
一会讲下一个故事。
0
1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警惕了,在发生这种事情的几率小了,少损失就是赚钱,花钱学到经验了。
2 邻居觉得从这个小事上感觉你这人特仗义,交你这个朋友,以后成为铁哥们,帮了不少忙,并且帮助介绍了不少生意。这笔估收入大于50大洋吧。
那么这次交易的损失只是浮亏了...
0
算的太复杂.直接过滤掉无用信息21元和假币50元就能得到答案.
损失2部分1,鞋子成本15元, 2,倒贴给客人29元,加起来44元
0
还街坊钱:-50
0
我的算法:
看进来多少,出去多少;
跟街坊借钱:+50
鞋子赔掉:-15,如果算实现成本的话应该是-21;
找钱:-19
还街坊钱:+50
累加:-44或者-50